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教学方法概念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7-08 手机浏览

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一、联系生活――感知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掰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首先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其次,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来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会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体验概念

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其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三、加强操作――内化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的,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教师的显示和演示的过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盒沿着棱剪开,教师接着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并概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概念。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四、迁移比较――理解概念

在教学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旧知识引入观念,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时,可以从“质数”和“因数”两个概念引入。

五、注重抽象――建立概念

教学方法概念范文篇2

摘要: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正确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就等于抓住了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既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又要使学生有意义地获取基本概念。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快捷深入地理解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足以说明有关知识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创设有效体现概念产生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概念的表名胜,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前由于经常观看体育竞技比赛或切身在体育课中感知到,路程相同时所需时间越少则越快,而对于在相同时间里比较路程确定快慢的情况和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情况下怎样比较则没有实践经验。因此,教学中需要创设与学生实践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速度产生的历史背景,还使学生感知到学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像工作效率、平均数、分数和循环小数等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有必要让学生弄清学习这些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引入一个概念形成时,应尽可能把知识的产生过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使概念学习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机械地复制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二“、深度”理解,渐进切入数学概念本质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数学概念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同时也要运用抽象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一要理解并运用大概念中的小概念。教学中,可将大概念分解成若干小概念并逐个理解。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讲解: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算公平?即把6个苹果看做单位“1”,平均分为3份,一个小朋友可取其中任1份。以此例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从而让学生理解1/3这个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二要迁移并验证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实现知识正向迁移。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理解“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三要审视并辨析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其发展渊源,都可找到它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这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理解,但每一个具体的概念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这是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审视“百分数”这一课题,学生依据己有的语文水平和数学知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等,从而发现百分数就是分母为一百的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相互关系”的本质特征,进而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四要比较并鉴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在巩固练习过程中将相关、相近或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如质数、素数,奇数、偶数,因数、倍数,半径、直径,还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通过比较、辨析,掌握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数学知识的准确应用奠定基础。

三、在练习中形成系统认识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练习占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种概念巩固手段,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练习并不是机械式地重复训练,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明确每一项进行的练习的目的,突出每一项练习的重点,体现出进行练习的最初意图,让练习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要有清楚的层次。小学生受认识水平所限,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必须有一个逐层深化、逐层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所进行的练习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慢慢地加大练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要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在数学这门结构性特别强的学科中,所有的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系统当中,同时还应与其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练习运用概念时,需引导学生及时将新概念纳入对应的系统,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所获得的新概念的目的,才能使所学的概念相连形成一个概念系统.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与运用新学的概念,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认知整个系统的构架和该构架形成的过程。

总之,对于小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刘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2]鞠锡田.如何体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性[J].教学与管理,2005(35).

[3]郑君辉.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6(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必要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92-01

高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极为核心的部分,而当前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核心知识的忽视,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其自身教学的有效开展,还使得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缺乏必要的数学概念储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于各种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熟练运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中数学教师着力加强概念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相关方法,以求推动概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数学教师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概念教学的忽略,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学弊端呈现出来,将数学教学推入了一种难以突破的窘境。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教学的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开始纷纷开展对于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强化实施。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强化开展概念教学是由概念教学自身的重要性所推动的。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教育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而且概念还是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及掌握必要的知识运用技能的保证,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理解并熟练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概念,才能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的应用。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当前强化概念教学还由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所驱动。就目前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概念教学存在着观点不一的认知,有些教师认为必须注重概念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必须淡化概念转而注重教学实质,这些观点的分歧使得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时难以达到对于教学重点的有效把握。而且,数学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还存在着轻视概念应用于数学问题的可操作性以及不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落入死板僵化的状态。

二、高中数学教师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方法

数学概念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及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来推动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形象的引导,往往无法达到对于概念的全面理解及掌握。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形象、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以函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加油站的加油器上面存在的三组数字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其中唯一不变的一组数字就是常量,而油量和金额两组不断变动的数字则叫做变量。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教学,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确定油价和金额是谁在跟随谁进行变动,最终由学生自己确定下来油量是自变量,金额则是随着自变量变动的因变量。接下来,教师则可以通过直接告诉学生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并将因变量与自变量分别设为y和x,从而引到学生掌握因变量(y)等于自变量(x)乘以常量(单价)的函数关系式,最终使学生达到对各个概念的形象理解及应用。

2、设计有效数学习题,加强概念的操作性

数学概念是用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有效工具,而学生也只有以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其自身对于概念的全面理解及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从概念的不同变动应用、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以及此概念与已学概念的结合应用等方面来设置全面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掌握概念。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述完“向量的坐标”概念知识时,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A(4,6)B(2,1)C(3,5)三个顶点坐标,要求D顶点的坐标”的问题,先引导学生将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进行联系以解题,然后再从另一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直线方程、斜率等概念进行解题,帮助学生通过探究解题的方式来加强对于概念的学习兴趣,最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可操作性的认知,使学生逐步学会利用不同的概念来解题,实现对于不同概念之间联系的探索与发现。

3、加强对概念的辨析,推动概念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