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风(6篇)
古诗风篇1
【作者】李峤【朝代】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翻译如下:
古诗风篇2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古诗风篇3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
《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古诗风篇4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成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古典诗歌中叠词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诗篇。叠词不仅成为一种词汇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还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审美效果。
一、使意象塑造更加独特
例如在陶渊明的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如《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在这种观照中物是原态的,心是宁静的,心物交汇在内心里,在和谐意识中,认认真真地进入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忘我”状态。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七组叠词妙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二、使审美意蕴更加丰富
1、丰满诗人、作品中人物、景物的形象
再以陶诗为例,其清幽淡远的田园诗而传诵千古。如“厉想思清远,去来何依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日暮犹独飞,就是他精神的一种姿态,孤独而超脱。《饮酒》其四中“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想思清远,去来何依依。”“栖柄”语出《论语》“丘何以柄栖者与”,是一种徘徊往复追寻的样子。叠词“柄柄”更烘托出了他心灵历程,就像那离群之鸟般的不安定,日暮了还在独自而飞。徘徊来去找不到可以柄身之所,“夜夜”表明时时发出悲鸣之声,凄厉的叫声。“依依”突出了作者对那清清高远的地方的期盼和依恋!终于找到了像青松一样高沽的所在,比喻作者已经找到世间正道,可以一直停住在这高洁之地,再也不会离开了。这首诗多处运用叠词。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诗人隐居守志,终身得所,再现了诗人形象的人格美。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2、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契合交融而形成的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灌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四十六岁那年,他搬到南村去住。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他的《移居》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没有晦涩难懂的意思和用字,每一句每一字,都措辞简单朴素。“时时”表明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古诗风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秀美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其中,许多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代一代的读者在诗词语言艺术所营造的意境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口,获得心灵的启迪,他们与作品人物同悲喜,共吟咏。古典诗词为什么有如此魅力,这恐怕跟它的审美特征有关,跟它所营造的意境有关,更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有关。中国古典诗词更多地渲染一种悲剧性的秀美,同时又渗透一种永远值得咀嚼的人生哲理。两者融合使人产生“哀而不伤”的感受和“掩卷长思”的品位。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个“千山”(物象)、“鸟飞绝”(事象)等等都是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了一个可“见”的生活场景,一个空灵的艺术空间,在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严寒之中,一个老渔翁正驾着一叶扁舟悠然垂钓于寒江之上――这里已经不是单独存在的意象,而是意象的综合。综合之后形成一个“场”,一个具有空间性、立体性、流动性的可供读者体验的“生活场”。但这个“生活场”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这是由作者的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柳宗元政治失意之后抑郁、苦闷以及不屈服的心灵,渔翁清高孤傲,完全蔑视周围环境的冷峻。渔翁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柳宗元的心灵形象。当然,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这首诗不仅是柳宗元的心灵象征,而且也可以是一切清高孤傲、不与世间污浊相妥协的心灵的象征。它是一种具备普遍意义的理想人格,一种具有典型性的精神品格,一切有此类心灵品质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达两千多年,儒学讲究“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怨而不怒”。“中和之美”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很容易形成秀美的审美情趣,这在诗词的叙事作品中表现最为集中。所叙之事皆有悲剧性,体现之美则为秀美。
我们看一下伟大诗人杜甫在凤翔因得罪皇帝而被放还羌村探亲时所写的《羌村三首》,便可体会诗作所蕴涵的秀美意味,这时他已经十个月与家中不通音讯,正值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下面是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清人施补华在他的《岘慵说诗》里有如此评价:“《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淡;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
这样的场面,我们在不少诗词、戏曲中,都可能看到过,久别重逢,悲喜交加,但是,恐怕没有人像杜甫如此精微刻画人物的心理,传达出如此令人惊心动魄的情绪。当久无音讯的杜甫衣衫褴褛乍一出现在家人面前时,毫无思想准备的妻子首先是“怪我在”,即惊怪丈夫竟能活着回来,这是只有在长期战乱,生命无常的灾难性时代,才会出现的一种反常心理,接着是“惊定”。先惊后定,这是一个在确认自己的丈夫真的活着回来,心神渐渐安定下来的心理过程。最后是“拭泪”。将特定情景下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十分精到。周围邻居闻讯赶来,都围站在矮墙外,同情、感叹、问候各种表情,又使喜中带悲的气氛浓上加浓。最后写到夫妻秉烛相对,默默无言,夜阑更深,烛影摇曳的情景,不是梦幻是什么?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突如其来的幸福反而凝结着许多凄楚,许多悲哀,乱世离别,偶然生还的情节,放置于整个社会的动乱之中,使人更觉重逢的可贵。而深入思量,重逢的喜悦又有几许呢?恐怕更多地还是互舔伤口的怜悯、恐惧和哀伤。诗作最后写到:“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多少同情,多少惭愧,多少忧虑,多少痛苦,既无可奈何又难以言说,只能化作一首真挚哀歌,几声仰天长叹,借哭作一团的纵横老泪来宣泄,这是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映现出来的一幅最生动画面,而在这生动画面背后,却是千万颗在忽剌剌似大厦倾的国势和遍地哀鸿惊魂未定的民生中颤抖的心,由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书写的实乃一悲剧,然而浸润其中的眼泪、同情、悲叹,愧疚唤起的却是秀美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许多叙事诗,都带有悲剧色彩。描述的是悲剧性的故事,如诗经中“弃妇诗”《氓》就是一首抒彩浓厚的叙事诗。诗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一位不幸女子的口吻,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揭露负心汉子的丑恶灵魂,在追忆、追悔中展示自己纯真善良的心灵,勾勒出“氓”轻薄忘义的丑恶嘴脸,语语悲切,真挚感人。
白居易《长恨歌》写唐明皇杨玉环与安史之乱的故事,清代吴伟业《圆圆曲》写明末王朝名妓、强藩、清兵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都着眼于悲剧气氛。这些叙事作品大抵不是依靠事件、情节本身的因果关系去渲染悲剧性,而是依靠诗中人物形象的感情变化和作者感情抑扬,去取得强烈的悲剧效果。因此,一首叙事诗中往往描绘较笼统的故事,有限的人物和不界定的因果关系,却以感性的语言表现串联,使读者在片段的故事中感受事件全部的悲剧性。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说,《长恨歌》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描述帝王妃子爱情悲剧的故事。关于《长恨歌》的创作动机、人物形象、历史影响、现代评价,至今争论不休。但是无论从传统的审美经验还是从新的审美感受来看,《长恨歌》仍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具有浓郁的抒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长恨歌》的悲剧效果就在思和恨,或者说思之不得的怨恨,这正是《长恨歌》审美情绪的核心,全诗的悲剧色彩正是由思和恨所衍生出来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叙事作品,其悲剧色彩不是以残酷、暴烈的形式表达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效果,往往是以死亡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件去震撼观众,奥赛罗扼死妻子忏悔自杀便是突出的例子。中国古典诗词的悲剧色彩,却以较柔和绵长的方式,委婉曲折的感情,使冲突罩上柔软的面纱,引出秀美的审美感受。《孔雀东南飞》结尾:“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长恨歌》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元稹《连昌宫词》结尾诗句:“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谴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这许多叙事长诗的结尾都或明或暗地揭示一种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一股感人至深的情怀。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叙事作品的特点之一。诗词作者们只是希望艺术地描绘某一历史事件,从中引出使千百年后读者能受启发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不是通过历史因果关系的推导而提出的,而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和诗中情绪的渲染所达到的。有些理念还不很清晰,却吸引读者去探究思索。读者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形象描绘、感情渲染中感受到的一些理念,有时有很强的抽象性,不确定性。但对于作者们和许多读者们,从中努力窥视某种永恒的理性精神,秀美的悲剧中包含了永恒的意旨,就更耐人寻味了。
耐人寻味的意旨,在许多短小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特别在富有民族特色而又叙事绵绵的短诗中,起着意内言外的效果。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这首小诗,以贫家女子的口吻倾诉心曲,自然贴切,声情毕肖,贫家女子虽有才貌却无人问津、媒娶,老大闺中,“为他人作嫁衣裳”。作者从家境、婚姻、时尚、志趣、遭遇、伤痛,一路说开去,语言朴实如话家常,口吻爽利颇见个性,作为一个男子,能将姑娘家的心曲揣摸得如此细腻,表现得如此真实,实在叫人惊奇。以美人香草之类寄托诗人情怀,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一。近人俞陛云在他的《诗境浅说》有如此断语:“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可见此诗是有所寄托的,首联表面上写贫女自居茅檐柴门,身披荆钗布裙,老大闺中,无人媒娶,想托个能说会道的媒人结门亲事,又担心遭人拒绝而暗自心伤;实际上写贫士因出身寒素而仕宦无途,想托请权要引荐提拔,又恐遭人蔑视唾弃。颔联表面上写时人只知竞相追逐奇异的装饰打扮,无意赏识贫女的风流天资,高雅的格调;实际上是感叹贫士曲高和寡,伯乐不遇,知音难觅。颈联借贫女自恃心灵手巧,精于针线女工,不屑与人较量容貌色相;隐喻贫士自矜才华杰出,不愿追波逐流,投合世俗。尾联则以贫女经年劳作,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怨艾;宣泄贫士长期屈居人下,一年到头为上司捉刀献策,却劳而无功,无所收获的悲哀。整首诗始终关合贫女与贫士来写,一石双鸟,表里俱到。诗篇写的虽是悲剧性的题材,但带给读者的感受不是愤世嫉俗、剑拔弩张,诗篇的格调虽然伤感,但并不消沉。另有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小诗写新嫁娘拜见公婆前的惶恐心情,洞房后晨起拜见公婆、行礼问安;这些富有民族传统的礼仪,既是一门和顺的开始,又是对新媳妇的考验,会不会化妆呢?不过诗人并不是一本正经地写画眉的情形,却以俏皮的口吻,写新媳妇的机敏聪慧,画眉入不入时,直接影响容。问谁呢?问夫婿。其实问的不是入不入时,而是问能不能顺公婆的眼。公婆喜欢什么样的眉式呢?丈夫知道。讨好公婆意思,委婉而清晰。极富情趣,“低声问”三字尤为传神。旧俗亲情宛然在目。据说朱庆余因水部中张济推荐而扬名中举,即将踏入仕途,新官要如何处世呢?朱庆余不好明说,便写了这样一首诗以民俗风习为题,暗中自比新妇,请求张籍指点为官之道,这民俗风习的小情节引出的却是人与人关系行为规律的探讨具有长久的意义。即使社会变迁,制度更改,人们社会行为的常规仍然存在。这样的作品便具有永恒的意旨。
在悲剧性的题材中突出秀美,在日常生活题材中透出常规正是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中民族风格的审美特征,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古诗风篇6
5个字的网名有诗意古风
01、超甜逆天下
02、村口次相爱
03、等我忘掉我
04、猫国亦倾心
05、我亦问年华
06、冷月君独醉
07、ʃ遇一以终年
08、號收掉月亮
09、眼泪趁年华
10、草莓果的爱
11、那就去流浪
12、未免我离开
13、失翅你温柔
14、寂寞少女心
15、晚风味萝莉
16、风吃不成书∣
17、封心性死亡
18、恰似谓喜欢
19、键盘亮的人
20、策马的意义
21、∽苦守味的风
22、欲言汝信人
23、一百变温柔
24、尽揽人白首
25、凝沫故清欢
26、阳光满夙缘
27、撈月醉夕阳♩
28、指尖不再爱
29、爱你相思尽
30、未结诉情伤
31、是梦新鲜感
32、英雄终成殇
33、花落绘江山⌒
34、执手人已醉
35、一曲上的泪
36、带我一声叹
37、诗酒∥终会醒
38、无心不听话
39、暧昧路难走
40、十里叹红颜
41、别望挽千秋
42、三分入山林
5个字的网名有诗意古风女
01、彼岸よ花似海
02、梦醒人不在
03、落筆畫出愛
04、停留一光年
05、草莓的印记
06、檐下等归人
07、一曲一场叹
08、齐眉念别离
09、子夜ʃ笙歌落
10、一季烟雨凉
11、如歌彻婉颜
12、浮生醉清风
13、花念伊人泪
14、♢惟叹相逢晚
15、岁月不待人
16、花摇印月影
17、爱君君不知
18、谈笑舞乾坤
19、岁月♩顾千年
20、风轻花落早
21、傲世听雨轩
22、殘花為誰悲
23、风神的诺言
24、往事的仙女.
25、选择的红颜
26、携君的蝴蝶
27、杀仙在流浪
28、执笔清秋濯
29、南鱼伴我暖
5个字的网名有诗意古风男
01、余生牵她手
02、醉雨苦竹泪
03、笑问摆渡人
04、戏终人易散
05、未眠叹流年
06、逍遥夜未央
07、荒野且堇色
08、枫尘于往逝
09、黑白式格调
10、相思赋予谁
11、伤得那么深
12、怀念过去式
13、海映灬蓝了天
14、倾城繁华尽
15、花落却未谢
16、从头酷到脚
17、溫一壺老酒
18、中了ノ你的毒
19、花谢为谁悲
20、第一眼沦陷
21、落笔映惆怅
22、动情的痞子
23、咫尺天涯间
24、曲终当心画
25、潇洒又能打
26、黯然销魂月
27、叶落尘埃定
28、至夏风轻伤
29、萝莉刽子手
30、一舞梦清*月
31、情场老司机
32、人间风雪客
33、凉城已无爱
34、花,依舊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