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6篇)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1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状况;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08-02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由于阻碍气流、造成患者反复咳嗽、多痰、呼吸急促和困难,该病病程较长,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会逐渐恶化,因此患者极易产生各种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从而加剧病情的发展,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施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0年11月本院呼吸内科共收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男86例,女34例,年龄65~88岁,平均75.7岁,平均病程为15.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接受调查时均无意识不清、语言表达不畅现象。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1周内,按照SCL-90自评量表要求对强迫、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素进行评测,观察组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经过2个月治疗后,对所有患者按上述标准及项目进行评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1]。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前后各因素对比情况详见表1。
3护理干预
3.1努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间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对于缓解患者心理情绪、增进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首先要将患者视为亲人而不是患者,在患者入院时,通过耐心的解释、热情的接待、积极的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能主动配合治疗。此外还要注意和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促使患者能够主动进行倾诉,以便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困惑,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2]。
3.2对个体实施健康指导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治疗手段,极易由于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引起过分担心和焦虑,有的甚至抵触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通过适时、适当和适量的健康教育,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缓解焦虑情绪,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如在患者处于轻松的状态下,指导他们积极进行腹式、缩唇式呼吸训练,以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等[3]。
3.3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功能
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家人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对于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发挥家庭的凝聚力,鼓励家属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付出,为患者的康复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的作用,社会与家庭对患者要不抛弃、不放弃,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共同分析患者的病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问候、探视和适当的娱乐等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
3.4为患者提供各种松弛护理
轻松、舒缓的音乐能够放松患者的心情、缓解患者的压力,要根据他们的文化、心理、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提供不同内涵、风格的音乐,尽量以轻音乐为主。在倾听音乐时,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深呼吸训练,训练以双手开始,在吸气时要逐渐将拳头握紧(3~5s),在呼气时逐渐放松拳头(8~10s),借此充分感觉自身的紧张和放松,并通过类似方法训练上肢、颈部、肩部、下肢、头部及腹部等部位的肌肉,最终实现全身的放松[5]。
4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通过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所有患者的各因素整体水平均较中国常规数据高,差异性显著,说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碍,而且心理因素对于身体的影响甚至大于病理因素,因为人在心情愉悦时,往往能够分泌大量的有益激素、乙酰胆碱和酶,从而极大调动和调整机体各种代谢活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能否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并施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解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将对疾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本院通过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各项心理因素水平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明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进疾病的治疗效果[6]。
5结论
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首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施以积极、恰当的护理干预,从而能够促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晶波,王岩,张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8,6(15):314-315.
[2]杨秀军,郑春梅,朱辉,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5):1493-1494.
[3]赵秋花.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5):132-133.
[4]贾桂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3):96-97.
[5]敬仁芝.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11-12.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2
结果: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责心理、孤独、悲观以及依赖性强,在护理中护士人员应根据老年病人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缓解老年病人心理问题。
结论:在临床护理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老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能够促进病人的恢复,改善医患关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4-01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寿命逐渐增长,受到年老的影响,老年人心理会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我院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病人164例,男86例,女78例,平均年龄(69±4.5)岁,病人来自各个科室。
1.2方法。整理并分析老年病人的一般资料。
2结果
2.1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明显下降,尤其表现在听觉、视觉以及记忆力方面,还容易产生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因此很大部分老年病人会存在恐惧心理,惧怕死亡,渴望人们进行关心和照顾。
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疾病的了解一般仅仅局限在疾病症状方面,对于治疗并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另外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多虑、焦躁的特点,不配合治疗。有些老年人自尊心很强,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自制能力非常差,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听觉障碍老年人疾病思想顽固,容易出现畏缩心理。
老年人易出现烦躁情绪,这种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保证以及护理保障的担忧方面,不少老年病人病情一旦有所好转就急着出院,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进而丧失治疗信息,产生烦躁情绪,甚至有少部分老年病人为尽快的治疗疾病,乱服用药物,导致出现各种慢性病加重的病情的治疗。人到老年自然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老人一旦得病这种心理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老年病人并没有求生欲望,在治疗中不配合治疗,这种悲观情绪主要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病人中。
老年病人对医院环境非常陌生,再加上受到疾病的煎熬,没有亲人在身边,社会交往急剧减少,老年病人就会感到自我价值受损,在治疗中出现孤独感以及失落感。老年病人有时也存在过度依赖的心理,害怕失去家人的关心和照顾。
2.2护理措施。针对有恐惧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关心病人,叮嘱老年病人家属多多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同情,言行要谨慎,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消除老年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及存在的不安全感,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进行照顾,在采取语言中需要主动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了解老年病人的要求,并尽量给予,消除掉老年病人的不良心理。
针对存在紧张以及焦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从老年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担老年病人的的痛苦,针对老年病人出现的焦虑情绪,一定要多加询问,并耐心的回答,充分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采用亲切的语言消除老年病人的紧张情绪。针对存在烦躁情绪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病人的年龄、经济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在进行心理上的护理,耐心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关心老年病人病情治疗进展。
针对自尊心很强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增强老年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语言的使用,避免伤害到老年病人的自尊心,针对存在消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关心、支持和鼓励,护士人员需要争取家属的配合,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为老年病人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老年病人的信心,同时也需要对老年病人讲述病情变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缓解悲观情绪。
针对在治疗中存在孤独感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采取解释、支持和放松的训练方法,这类患者内心感情很丰富,不善于交流,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应为老年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使病人了解自身的病情变化(除了癌症患者以及病情恶化患者),增加老年病人在治疗中的安全感,采取安慰鼓励的语言与老年病人进行交流,使老年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针对依赖性心理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鼓励老年病人勇敢面对疾病,也需要叮嘱家属做好配合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在老年病人的护理中,不仅需要采用语言性的沟通患者患者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注意非言语性沟通,采用行动等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患者在患病后经常把精力集中在疾病上,整天处在烦闷状态,对待这类病人,护理人员需要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病区还可以开展一些卫生教育等,患者患者出现的焦虑情况,还可以组件病人阅览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组织病人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如太极拳等,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总之就是进行一些列的活动来吸引老年病人的目光,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3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逐步的退化,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患有慢性病,治疗时间长,长期服药和输液,而且病情常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对患者的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会对疾病的恢复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为老年提供适合的护理,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护理体会:
1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
1.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位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人院第1周最为明显[2]。患者由于一时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焦虑心理,他们对自己患的什么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等还不怎么清楚,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烦躁不安等,同时担心所患的疾病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怕会有生命危险而导致焦虑。
1.2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就自然会对衰老有种恐惧的心理,对死亡会产生畏惧,一旦生病后,往往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得不到缓解,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就很多,就会使心理极其脆弱,很容易就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没有用了,还给别人增加负担,对疾病本身所带来的后果和预后产生担忧,怕对家庭子女及亲属的生活产生影响,或是怕成为他们的累赘,所以往往悲观消极的对待治疗,主动配合性差,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这种情况常见于平时生活独立性较强及自尊心和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1.3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严重得不到缓解或短时间内病情迅速加重或患癌症的老年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对疾病的预后过于悲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心理上认为自己病入膏肓,已经无药可救了,自己正在向死亡靠近,但本能上又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1.4怀疑和不信任
一般存在两种心理情况,一种是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产生否认心理,怀疑医生的诊断的正确性以及怀疑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另一种会由于在疾病早期由于对疾病缺乏一定的认识,加上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疾病久治不愈,怀疑医务人员和亲属没有对自己讲实话,觉得自己患的病肯定比医生说的严重,觉得自己的病可能治不好了,特别是当医生和家属小声或私下讨论其病情的时候,会认为是在隐瞒自己的病情,产生多疑、不信任心理。
1.5情绪急躁不稳定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老年患者住进呼吸内科,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家变成了充满消毒水味道的医院,有些老年人甚至没有亲属陪伴,缺少家庭温暖,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有些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有时甚至与亲属、病友及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6对医疗费用的担心
老年患者大多数都已经退休,在经济收入上十分有限,甚至有的老年患者没有退休金,住院费用往往需要自费,这种情况下就会十分担心住院期间所产生的治疗费用,在思想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不安的心理。
2护理方法
2.1在入院时要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在入院后应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史以及现病史,现在有哪些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的程度、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属的情况等。同时在患者入院时,病区的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进行接待,积极的做好入院宣教,详细想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告知其病区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病区或同病室其他病友认识,帮助消除老年患者新入院时的陌生和孤独感。
2.2善于稳定住院老年患者的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
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的严重情况,是否能够治愈,疾病的预后怎么样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方法和预后的情况,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给他们以足够心理上的支持,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2.3护理人员应注意护理过程中的细节
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关键作用,正确运用暗示性、安慰性、开导性语言,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消除其消极情绪[3]。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患者进行恰当的称呼,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并用通俗易懂、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平时进病房时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对老年患者的倾诉而应耐静听,并恰当地结束谈话,切不可流露出漠不关心的表情。对老年患者主诉的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处理,在日常的操作护理等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缓慢者不可催促不耐烦,对言语过多絮叨的患者耐心听其讲完,不能随意打断其话题。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提出的问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有需求必解决,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的耐心、用心,让患者住的舒心、放心。
2.4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患者由于工作、社交活动等的减少,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容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甚至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等的支持作用,如积极与家属及亲友沟通,鼓励家属、亲友经常探视,从经济上、生理上、生活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和照顾,使患者重新树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好老年患者的各种心理和需要,采取得当的护理措施,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4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等,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1.3紫绀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1.4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转贴于
3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3.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到患者病愈出院才结束。对于刚刚入住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和家的温馨,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能够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2加强心理护理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及时向患者介绍他们的病情,传达一些诊断情况、治疗方案和时间安排等信息,解除患者的情绪干扰。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沟通的深入,不断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维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3.3重视生活护理良好的生活状况不仅对健康的人非常重要,对于各种病的患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方向。在饮食食物上,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饮食习惯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主。除此之外,老年人牙齿稀疏,容易脱落,咀嚼不便,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给予一些柔软、易咀嚼、易消化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还应控制饮食结构,防止患者便秘,特别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叮嘱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造成病情恶化。对已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其粪便软化,容易排出。当采取这一措施后,患者的便秘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用肥皂水灌肠或肛门内使用开塞露进行强制性的排便。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他们的饮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有利于心血管病的控制,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诱因。随时注意患者皮肤的变化,及时进行预防,护理,对一些特殊患者,还应注意禁食要求。
3.4了解病情进行护理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总之,在护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用一种和蔼的态度,谦卑的身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进行护理,把关注老年人健康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健康长寿,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5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而造成的,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疾病[1]。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渲染,很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故本院进行此次试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中已排除合并患有精神认识障碍或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患者中男患者有61例,女患者有31例,年龄57~82岁。其中有7例患心绞痛、31例患脑梗死、33例患心肌梗死、17例患脑出血,4例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学及以下学历有37例、初中学历为32例,高中及以上为2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测试工程由专门的心理医生完成,对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选项内容的患者,需逐条解读,发放试卷92例,回收92例。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制定了以下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饮食科学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结合医嘱,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与生理的需求;饮食要少盐、少糖、少脂,重视荤素搭配与营养均衡,多吃粗粮、水果,少加工的食物;戒烟戒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可适量的进行户外锻炼[2];
(2)病症护理: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中常出现精神恍惚症、焦虑、抑郁及强迫症,因此医护人员要以更加耐心、包容、和善的心态面对患者;与患者交谈时,语气要亲切、缓慢,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详细向患者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与相关的注意事项,运用大量的事情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多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多鼓励、支持患者,引导患者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巧与知识,帮助患者家属更好的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与温暖;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都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满足患者的要求;若患者因心理问题产生失眠、焦躁等状况,若情况严重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安眠药或镇静剂,但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规范;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定期开窗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2℃,湿度为50%[3]。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
92例患者中有8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几率为94.56%;主要表现为焦虑(24例)、抑郁(27例)、精神恍惚(16例)、强迫症(11例)、焦躁(9例)等。
2.2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比
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抑郁、焦虑、强迫是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要长期忍受疾病的痛苦,并且随着自身年龄增长,身体各机体功能都在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要更多的依赖于他人。这时患者很容易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进而产生抑郁、焦躁等心理问题[4]。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常常会往负面的方向思考,或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有按时吃药等,从而出现焦躁、强迫等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提升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注重患者的内心感受,多与患者沟通交谈,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治疗观念。
实验结果显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病为94.56%,在经过有效的护理后,其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比结果(P
【参考文献】
[1]徐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7(15):183+173.
[2]赵荣.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14-215.
老年常见疾病及护理篇6
关键词:老年;意外跌倒;护理措施
随着我国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所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需要接受住院观察治疗和护理的时间也越来也多。在住院过程中,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发生的意外伤害,由此并可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产生医疗纠纷[1]。为降低老年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拟分析住院老年患者意外跌倒的原因,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7例患者均为本院老年病科2012年10月~2014年10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62例,女95例;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为(70.2±10.4)岁;脑血管疾病92例,心脏疾病72例,胃肠道疾病55例,其他38例。意外跌倒48例,跌倒率为18.68%(48/257)。
1.2意外跌倒的原因分析
1.2.1生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老化,肢体协调功能衰退。80岁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大脑细胞减少25%,小脑细胞减少20%,表现为记忆力减低、反应迟钝、对险情不能及时发现、动态平衡功能降低,容易发生跌倒。另外,老年人视力功能减退、走路步态不稳、需要应用辅助器的行走、听力与理解能力的障碍都是直接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2]。
1.2.2疾病因素老年人常见的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等均可使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等而发生跌倒。许多病理改变都可引起老年人步态异常,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均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下肢髋、膝、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关节稳定性降低而导致跌倒。有研究显示,老年人慢性疾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3]。
1.2.3药物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降糖类、降压类、镇静安眠类、利尿类、抗抑郁类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血糖、血压、意识、步态平衡功能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1.2.4环境因素老年住院患者对环境不熟悉,病室地面光滑有水渍,走道内有障碍物,照明光线不足,衣裤过长过大,人员密集,卫生间缺少辅助设施,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边无呼叫器,病房座椅无靠背、无扶手等均是引起老年人意外跌倒的相关因素[4]。
1.2.5心理及其他因素有些老年人不愿意麻烦别人或依从性差,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日常生活起居,对自己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够,忽视自己不足的地方,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1.3护理管理措施
1.3.1评估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对高龄体虚能活动、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障碍、排尿频繁、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予以关注。护士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加强陪护,将危险因素告知家属及患者,并做好记录[5]。
1.3.2加强心理护理及防跌倒安全教育[6]老年人普遍存在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应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加强沟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帮助。对于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着重讲解可能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教其上下床、久蹲后起身时速度宜缓慢,以防止性低血压的发生。相关责任护士需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安全健康教育,反复将可能诱发患者跌倒的因素、跌倒后不良后果及预防患者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加强其对跌倒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讲解和操作演示。
1.3.3改善患者病区环境病房地面采用防滑材料建造并时刻保持病房地面的整洁和干燥,若病房地面上有不能除去的障碍物可使用鲜艳醒目的颜色进行提示和警告,在清洁人员清理地面后,立刻竖立警示牌,以提醒患者及家属。在洗漱间、浴室及厕所等较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增加防滑措施。定期检查并维护各防滑设施。
1.3.4加强用药安全管理[7]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系统、脏器功能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变,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减慢,易发生药物蓄积。因此,护士需详细了解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抢救措施,反复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加减药量,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尤其是服用降压、利尿等药物的患者;而服用安眠药或镇静类药物的老人,护士需告知患者在头脑完全清醒后再进行活动。
1.3.5增强护理人员预防跌倒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士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其充分掌握神经内科各类疾病的症状、特点、疾病常规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以准确指导患者用药,降低药物因素对患者跌倒的影响。严格定时巡视,尤其是对于高危跌倒患者,巡视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
3讨论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常常是多种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危险因素、加强心理护理及防跌倒安全教育、改善患者病区环境、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增强护理人员预防跌倒意识等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郑瑜.护理管理在降低老年神经疾病住院患者意外跌倒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4-105.
[2]钟小红,周君桂,李亚洁.住院患者防跌倒专科化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47-449.
[3]王柳英.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3239-3240.
[4]赵燕静.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意外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2):313-314.
[5]张彩华,朱宏霞,瞿杨,等.神经系统疾病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469-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