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儿歌《元宵节》教案(收集4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7-06 手机浏览

儿歌《元宵节》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2.技能:通过朗读、歌唱等形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儿歌《元宵节》的歌词和旋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1.儿歌《元宵节》的歌词和旋律。

2.元宵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文化知识。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儿歌《元宵节》的音频、视频资料,元宵节的图片、故事等。

2.学生准备:预习元宵节的`相关知识,收集与元宵节相关的物品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或播放元宵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学习儿歌《元宵节》:

(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为学习儿歌做好铺垫。

(2)教师播放儿歌《元宵节》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4)学生跟随音频学唱儿歌,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2)教师介绍与元宵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元宵节的历史渊源、花灯的制作工艺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4.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欣赏花灯、猜灯谜,感受元宵节的氛围。

2.鼓励学生创作与元宵节相关的绘画或手工作品,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儿歌《元宵节》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游戏,体验“元宵灯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通过律动和打击乐器感应乐曲的拍子和重音。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欣赏各式各样花灯并创造性地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灯的造型。

二、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有关元宵灯会的图片。

2、打击乐器(大鼓、小鼓、吊镲、鼓棒)、呼啦圈、打棒、故事挂图等。

三、教学队型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

难点:感应乐曲的重音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宝宝和爸爸妈妈吃完元宵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元宵灯会。哇!好多灯笼啊!有龙灯、金鱼灯笼、火箭灯笼等,宝宝看得眼花缭乱。”

(二)习俗活动:认识元宵节和花灯(观看花灯造型图片)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灯笼呢?哦,原来是过元宵节啦!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它是整个春节节庆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都热闹庆祝。元宵节的夜晚,小朋友手提灯笼在外面游玩,全国各地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果提供有关元宵节的视频给幼儿观赏,效果会更好)

(反思:这个环节做为本节活动的铺垫,得到了良好的引入效果,孩子们在观看了花灯图片后,对元宵灯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热烈的讨论起自己有关花灯的经验。)

(三)肢体花灯造型

你们今年元宵节看到花灯吗?你们在哪看到花灯呢?(万绿园)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花灯?能与你的朋友一起做出花灯造型吗?

1、老师敲鼓(可尝试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随拍子的.快慢以及各种步伐行进。

2、幼儿听音律动,创编单人、双人或多人一组,变化各种花灯的造型。

(1)单人游戏。

幼儿听音走一种步伐,听吊镲一声变一种花灯造型,二声变两种造型,多声变多种造型。

(2)双人游戏。

幼儿双人听音走另一种步伐,听吊镲一声变一种花灯造型,二声变两种造型。

(反思:孩子在这个游戏环节玩得非常尽兴,多次要求老师重复游戏,由于时间关系,每个游戏我只进行了一次,单人游戏和双人游戏孩子们都配合得很好,这个环节只是热身运动,在整节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大概需要5分钟来完成,但是实际用到的时间为10分钟。)

(四)感应拍子和重音

1、欣赏中国民间音乐(元宵灯会)

这么热闹的元宵灯会,还有一首好听音乐,我们一起听听《元宵灯会》。

(1)肢体乐器(坐地)

听音乐的拍子:拍腿(每次重音后换另个地方感应拍子,拍头,肩,脸等)

重音时拍地板。(口唱:准备好)

(2)欣赏后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认识重音:和前面的音不一样,声音中敲得响的那个音,叫重音。

(4)感应重音

(反思:这个环节孩子听了两遍音乐,第一遍是无目的的欣赏,第二遍是有目的地倾听,听到重音拍手,孩子听得很准备。)

2、律动游戏:跳呼啦圈摆造型

(1)老师示范游戏,并介绍规则。

(2)分组拿圈。

(3)听音乐,集体游戏。

拍子:走步/全曲快步走

重音:造型/跳入呼啦圈,肢体做大的造型。

(反思:这个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经过上个环节的铺垫,孩子已经能清楚听辨重音,因此游戏能达到预设目标。)

3、大型打击乐器

(1)推出大鼓。

(2)教师示范。

(3)分组拿鼓棒

(4)练习互敲鼓棒

拍子:打棒互敲/持一对打棒,边走边以打棒互敲。

重音:齐奏乐器/停止脚步,于散放的四种大型打击乐器(软垫、大盆或吊镲、大鼓等等)上齐奏。

(5)配乐演奏

(反思:乐器拍奏游戏比较混乱,有些孩子不能遵守游戏常规,影响了音乐效果,其次是我在地板上放了几个塑料盆,大部分孩子对盆比较感兴趣,由于教具分配不合理,孩子出现了争抢现象。)

儿歌《元宵节》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自由大胆的表现小碎片自由飞舞的动作。

2、学习与同伴边唱歌边卷炮仗,并用象声词表现炮仗爆炸的过程,体验与同伴协作游戏的乐趣。

玩法

选一名幼儿当点炮仗的人,其余幼儿手拉手站成一排(或头尾不相连的一个圆圈),带头人带领大家随音乐边唱边走成螺旋形。当歌曲结束时所有的`幼儿蹲下静止不动。点炮仗的幼儿用手指“点燃”某个幼儿,同时发出“嘶”的声音。“嘶”声一停,被点的幼儿就跳起来发出第一声爆炸声“嘭”,紧接着其余幼儿一起跳起来发出第二声“啪”,并随音乐表现出“炮仗”爆炸后漫天飞舞的各种姿态。

规则

1、当歌曲结束时,所有的幼儿要蹲下静止不动。

2、被点者在“嘶”声一停时立即说“嘭”,其他幼儿紧接着说“啪”,并跳起来表现炮仗爆炸后漫天飞舞的样子。

建议

1、初学时,可由教师当带头人,带领幼儿玩游戏,熟练后可分成2—3组同时游戏。

2、鼓励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表现小碎步自由自在放松飞舞的样子。创新玩法更换不同的舞步进行游戏。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炮仗爆炸后漫天飞舞的样子。

儿歌《元宵节》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通过朗读和表演儿歌《元宵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元宵节的喜爱和祝福。

二、教学内容:

1.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儿歌《元宵节》的歌词和旋律。

3.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元宵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经历和感受。

2.学习儿歌:首先让学生听一遍儿歌《元宵节》的录音,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然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并逐句解释歌词的含义和背景。接着,老师可以示范演唱一遍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最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并互相评价和改进。

3.拓展知识:除了儿歌《元宵节》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和文化背景,如《正月十五夜》等经典诗词,以及元宵节的灯会、猜灯谜等传统习俗。

4.创造表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元宵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元宵灯笼、绘制元宵节主题的画作、编写元宵节相关的故事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元宵节的喜爱和祝福。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评价他们对儿歌《元宵节》的掌握程度和感情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的创造性作品,评价他们对元宵节的理解和创造力水平。

3.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评价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元宵节的喜爱和祝福。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老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和反思,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