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远程医学(收集3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24-07-24 手机浏览

远程医学范文篇1

提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医疗航母”可能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该院两个院区的总床位数达10000张,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医院。不仅如此,郑大一附院在远程医疗方面同样走在了国内前列。依托于该院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并实际运行的远程医学中心之一,目前已实现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

5月17日,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会议在郑州举行,郑大一附院纪委书记、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赵杰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

作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的见证人,赵杰在远程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作为新成立的远程医疗信息化专委会的主委,他对远程医疗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5月23日于大连召开的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以“与梦想者同行”为主题的心医国际卫星会同期举行,赵杰出席会议并对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的远程医疗实践进行了介绍。其后,e医疗就远程医疗的相关问题对赵杰进行了书面采访,稿件由采访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辑所加。

河南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近年来,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城市社区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但河南省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之间、区域之间、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河南省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出两个显著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特征:

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河南省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6张、1.79人和1.52人。

二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卫生资源集中现象严重,基层卫生资源匮乏。城市与农村之间、偏远落后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之间医疗发展水平悬殊,优质医疗资源80%以上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郑州市,地县、偏远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县以下)的2.42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是农村的2.93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的3.45倍,省级医疗机构拥有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为38.39%,村卫生室仅为0.11%,村卫生室拥有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比例为96.17%,在卫生科技应用方面,城市地区领先农村地区5~8年,适用科技成果在基层医疗中应用很少。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省当前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明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短期内提高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重困难,医疗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必须探索高效、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

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建设

郑大一附院在推动区域医疗建设方面,坚持“强基层、保基本”的原则,将区域医疗建设作为履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推动医院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医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区域医疗的建设和落地运行。

其一,启动了河南省区域协同医疗联盟建设工程,2012年11月,医院召开了由原河南省卫生厅、各地市卫生管理部门、150余家市县级医院等共同参加的河南省区域协同医疗联盟启动大会,推动省内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承诺向协作医院开展免费临床培训、免费实验室共享、免费远程会诊、免费远程教育、免费远程电子图书共享等服务,并免费提供10M宽带专线1条和远程医疗专业装备1套。

其二,进一步完善了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提升了区域协同能力。目前,以面向基层服务为准则,医院改扩建了远程会诊室、远程应急指挥与救治中心、3D远程手术示教中心,新建了数字化远程教育录播与制作中心、云存储数据中心等设施,并开发建设了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使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其三,加强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运营模式探索。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及“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为依托,逐步探索“省―地―县―乡”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打造全国领先的远程医疗基地

上文提到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始建于1996年,原为“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2010年12月,经原河南省卫生厅批准更名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并实际运行的远程医学中心之一。

中心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依托郑大一附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和强大的科研能力,采用业界最领先的端到端1080P、60帧的智真系统,并同时采取光纤、卫星、3G、4G、微波等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打造的一个集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协同医疗综合服务平台。

特别是2011年以来,医院在远程医疗和区域协同医疗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建成了功能完备的远程医疗平台和区域协同医疗平台,建成了全国医疗行业第一个面向远程医疗和远程健康管理的、基于云技术的数据中心(存储空间达PB级),兼具录播、直播、非线性编辑、手术示教和手术指导等功能的全国医疗行业第一个数字化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建成了拥有26个坐席的数字化健康咨询与呼叫服务中心,建成了覆盖河南全省的依托硬件的远程会诊系统,在远程医疗、区域协同医疗领域引领全国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三年的大力投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面积近3000平方米,已内设远程应急指挥中心、健康管理与呼叫服务大厅、中心(多学科)会诊室、影像-病理-心电联合会诊室、专科会诊室(3个)、视频会议室、远程示教与乡村医生培训室、数字化录播中心、远程医学数据中心、基层县级远程医疗分中心(118个)、省外市级医院分中心(3个)、数字化手术示教中心、河南省数字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等。

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因规模大、软硬件先进、医疗资源丰富、实施效果显著等得到国家和河南省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可,并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国家卫生部、科技部等部委领导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知名院士先后到中心检查指导工作。

2012年3月,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视察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并在中心为信阳市平桥区乡村医生进行了一次远程培训,他对中心的发展水平大加赞赏,称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2013年3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视察调研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对中心先进的设备、完善的远程医疗平台、全国领先的基础建设表示肯定,对中心服务基层群众热别是农村群众的定位予以肯定,希望中心在推动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群众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领域做出更多探索和更大贡献,为我国远程医疗的普及进行先期探索。

河南省政府各级领导也多次到中心考察,并对中心发展表示肯定。随着中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了远程医疗的重要价值,并对中心远程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高水平等高度认可。

扩大规模惠及全省

目前,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已与省内大部分县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以构建河南省区域医疗协作网络为目标,在全省118家县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学分中心和医疗教学协作医院,并无偿提供宽带、远程会诊设备、医学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医生培训等10大帮扶措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网络。通过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开设远程门诊等途径,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每年通过多学科会诊中心开展疑难患者综合会诊3000余例,专科诊断10000余例,接受远程医疗咨询20000余次,接收基层医院转诊患者5000余名,每周举行5次面向协作医院的远程授课,远程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余万人次,为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郑大一附院的优质医疗和教学资源,未来将整合河南省内优质医疗资源,改扩建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进一步完善县级远程医疗分中心建设并推进规模化运营,建设覆盖全省地级市的远程医疗分中心建设,组建河南省网络医院,建设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与部级重点医院的远程互联,采取灵活机制进行专业化运营,发展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努力成为全国领先并在全球范围内有显著优势和影响力的智慧医疗服务机构;同时,加强智慧医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郑州大学的科研教学基础,构建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团队,开展相关科研转化和本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学术与科研高地,积极参与智慧医疗领域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形成在远程医疗、智慧医疗领域的领先研究优势。以打造智慧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为导向,形成惠及河南全省乃至全国的远程医疗发展局面。

我的远程医疗观

远程医疗的核心是“医疗”,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会诊装备等仅仅是远程医疗的支撑而不是本质。当前,远程医疗是医联体建设的关键,远程医疗系统是医联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远程医疗系统的支撑,医联体建设只能停留在表层。从目前国内医联体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远程医疗系统的医联体一般运行比较顺畅,而缺乏远程医疗系统支撑的则很难实际实施。因此,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的研究与系统建设是医联体发展的关键。

关于目前远程医疗的发展热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远程医疗技术集成化、标准化与落地应用的对接:一方面,远程医疗装备目前主要集中在远程视频会商领域,且缺乏与医疗服务场景的深入对接,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健康一体机、远程听诊设备等远程医疗数字化设备虽已有初步的产品面世,但与真正的医疗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远程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应用系统开发也不足以支撑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总体上看,远程医疗服务的软硬件系统在适用性、标准化、落地应用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

二、远程医疗持续运营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目前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多以政策性资金、科研项目资金为依托开展,系统缺乏造血功能,往往在政策性资金和科研资金支持结束之后,系统也就被束之高阁。因此,探索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形成多方利益保障体系是当前远程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运营中各方分配利益机制难以达成共识;存在缺乏市场化机制、医院积极性不高、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单一、社会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对这些广泛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打破远程医疗发展运营机制的障碍。

三、远程医疗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尚缺乏远程医疗责任认定机制;缺乏远程医疗操作、检测结果互认规范;缺乏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标准;缺乏远程医疗隐私保护制度;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未纳入医疗服务目录;远程医疗未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新农合报销目录,患者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当前的远程医疗还局限在远程信息咨询服务上,在处方开具、医保支付、价格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四、远程医疗与药品服务的对接:医疗服务与药品服务是分不开的,目前,远程医疗活动无法开具电子处方,无法实现药物服务和用药支持,因此,远程医疗如何与药品服务对接,实现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医药服务的结合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远程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放射学;远程;结核病;筛查;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96-02

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发现和病例管理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社区医院对病人的早期发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2]。但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儿童或痰涂阴性及肺外结核病例。缺乏准确地放射学解释,是结核病误诊或漏诊的重要因素[3]。因此,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放射学优势,利用远程放射学诊断可能有利于基层医院的结核病发现和管理。

1资料和方法

1.1远程放射学诊断2009年1月,鹤壁市传染病医院实施了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并与效应佑安医院放射科合作,进行远程放射学会诊。被提议进行远程放射学会诊病例由临床医生提出,通过系统传送放射学图像。创建电子数据库记录远程放射学请求表格,数字化影像和病人病史概况。将放射学影像图片应用索尼10.1数码相机拍照,此后照片下载到计算机以100-200KBJPEG数码图片保存。JPEG图片和病人病史、病人的可能诊断等资料传送到远程放射学系统。为了便于放射学解释,所有图片应用AdobePhotoshopCS4进行优化。图片处理包括色度转换,放大,根据图片特征和病人病史的远程放射学报告发回[4-5]。

1.2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SPSSInc.,Chicago,IL,USA),进行描述性和推理性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t检验,离散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取P

2结果

2010.01――2011.09,160份影像(156例病人)通过远程放射学进行了审查。病人的特征和影像学,见表1。95.6%为胸片,4.4%为脊柱。83.6%图片质量良好,58.2%的图片对最终诊断起决定作用。远程放射学改变了36个病例(23.1%)的患者管理。其中3例(1.9%)是之前未被临床工作人员怀疑的肺结核病例。此外,放射科医师的审查纠正了16名(10.3%)肺结核误诊并避免了不适当的治疗。1.9%的病人开始治疗前失访。治疗与放射学诊断一致者占85.3%,远程放射学会诊前开始抗结核治疗的病人占2.0%,65.5%病人经治疗后获得改善,12.5%病人死亡,20.0%病人转院治疗。获得胸片到远程放射学会诊的平均天数为3.3d。

3讨论

本研究显示,远程放射学会诊改变了一些病人的管理,减少了确定诊断所需时间,降低了误诊率。因此,远程放射学会诊增强了病人管理质量。此外,远程放射学会诊亦可作为临床教学工具达到病例讨论的目的。临床医生和放射学专业人员之间的解释一致增强了临床医生学习的信心,这对提高基层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是有利的。远程放射学会诊作为临床教学工具,训练医生的放射学诊断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本研究的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无需特殊的设施,可以利用常规的结核病筛查设施[6]。本研究结果表明,基层医院应用远程放射学会诊是可行的,可心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医院卫生服务,这对病人和医务人员都是有利的。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放射学诊断知识的学习和解释,提高病人的管理质量。此外,制定统一可行的远程放射学会诊标准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虽然采用快捷的远程放射学会诊,仍有少数病例死亡,这一点值得重视,提供快捷的远程放射学会诊可能进一步减少死亡率。其次,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的协作和及时返回资料亦是重要的方面。另外,远程放射学会诊的放射学专家应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库选取。从事基层医院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熟悉远程放射学会诊的知识,改进远程放射学会诊的实用性。实施明智的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显然可改善结核病的诊断和病人的管理,这一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实用。

参考文献

[1]JarvisL,StanberryB.Teleradiology:threatoropportunity[J].ClinRadiol,2005,60:840845.

[2]柳正卫,何海波.浙江省2003肺结核痰涂片镜检质量抽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4,6(10):21-22.

[3]周樱,徐玮,钱厚明.影响痰涂片抗酸杆菌检出率的因素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7,10(5):460-461.

[4]徐利存.肺结核病人痰液镜检不同采集时间效果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15(3):69-70.

远程医学范文篇3

Currentsituationandcasestudyofmedicaltele?ultrasound

GAOHai?juan,PINGZi?liang

(Department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CenturyCollege,BUPT,Beijing102101,China)

Abstract:Tele?ultrasoundisanimportantbranchoftele?medicine,whichcanprovidehighqualitymedicalservicefromtertiaryhospitaltoremoteareapatients,andsavemuchtreatmenttimeandcost.Meanwhile,thetele?ultrasoundcanalsopromotethecommunicationplatformbetweenlessexperiencedhealthcareworkersinremotehospitalsandspecialistsintertiaryhospitals,makingthediscussionmoreeasilyandeffectively.Itbalancesthemedicalresourcedistributioninequalitytosomeextent.Accordingtospecialtyofthemedicalultrasoundtest,thetele?ultrasoundimplementationsituation,teleequipmentfeatures,applicationeffectoftele?ultrasoundinclinicandsometypicalcasesindomesticenvironmentareintroduced.

Keywords:tele?ultrasound;tele?medicine;medicalcaseanalysis;ultrasonicdiagnosis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远程医疗成为欧美新型医学课题。80年代末远程医疗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远程医疗被广泛应用起来。90年代末国内发表不少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章,成为医学界和计算机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1?3]。远程医疗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传播、卫星通信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连接起来,通过医生间实时的音视频交流或者离线传输病人数据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弊端,让医疗条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远端专家医生的诊断建议,既节约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又降低了长途就医的费用。同时,基层医生也在每一次的远程会诊过程中向专家学习了如何解决此类疑难杂症,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这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专家医院来讲,远程诊断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减少非急诊患者的求诊人数,减轻医生问诊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拥挤,再加上远程会诊所带来的医疗收入,以及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都有所促进,因而也广受欢迎。远程医疗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肤科等课室。但是,远程医疗在超声课室的应用相对起步晚,在此本文将介绍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以及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和国内的应用案例。

1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

超声检查与X线,MRI,CT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检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扫查手法,一个探头在一个医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镜在一个人眼睛上一样,医生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扫描习惯,调整探头的扫描方位,选取扫描切面来诊断病人。如果借助超声远程,将A医生扫描的病人图像发送给B医生,让B医生来分析诊断,那么B医生一定会非常的谨慎,这就如同让B医生带着A医生的眼镜来走路一样,因为图像往往并不是B医生所习惯看到的图像,如果图像的信息量远远的低于B医生所期待的,那么远程会诊就会失败。A医生必须重新提供病人的超声图像,如此地重复扫描大大的降低了远程的效率和医生应用的信心,不利于超声远程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一些国内超声水平高的医院已经重视起超声远程规范化扫描的制定,例如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远程会诊中心提出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检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规范要求。文献[4]提出胎儿远程会诊所需的图像切面、存储要求、测量参数等具体规范,重点提出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远程心动图检查,明确定义16幅必存动态切面图像和14幅必存静态图像的内容,规范了胎儿超声远程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医生之间进行远程诊断的效率。超声扫描规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超声远程的规范化也会发展起来,让不同地域的医生能在一个标准的扫描框架下,有效地传输超声数据,彼此接受对方的扫描图像,有效的完成超声会诊。

另一个解决此手法依赖性问题的途径是借助超声远程设备的特殊传输功能。比如传输的超声数据中携带着大量的机器原始参数,可以在专家处理端还原超声扫查的过程,重新调整扫描的机器参数和选取扫描的切面,按照专家的习惯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分析,这样将极大地提高会诊的成功率。目前美国整理电气(GE)的RAWDATA[5]扫描技术即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技术层面解决扫描手法依赖性问题。

2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线模式(也称同步模式),一种是离线模式(也称异步模式)。

所谓在线模式,就是申请端医生和处理端医生同时在线,实时的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处理端医生可以实时看到申请端超声设备的动态图像,可以看到探头的扫查位置,可以和申请端医生进行通话交流,实时指导申请端医生调整探头的扫查位置,调整病人的体位,以及根据图像的质量来调整机器参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导性强,互动性强,图像质量高;对双方的时间要求有约束性,缺乏灵活,在实际的应用情况比较难实现,因为专家医生日常工作时间紧张,会诊会占有太多的时间,时间成本提高,业内专家也有同样的顾虑[6]。

所谓离线模式,是指不需要处理端医生在线的等待,处理端系统自动接受申请端发送过来的病人二维超声图像或者三维容积数据,当图像或者数据传输完毕,处理端医生即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会诊意见。此模式的特点是:

(1)会诊时间灵活,对双方的时间约束弱,可实施性强;

(2)离线发送过来的病人图像,专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准确率高;

(3)可以归纳收藏病人的图像数据,进行后期统计分析,建立病例库。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会诊需要的医生人数,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至少两位医生共同来完成,另一类是借助机器人代替申请端医生,只需要处理端一位医生操作完成。第一类设备和常规会诊设备一样,两端设备可以视为两台计算机工作站,两端的医生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申请端提出会诊申请,填写病人基本的情况和初步诊断。处理端医生根据收到的病人数据做出会诊建议,并反馈给申请端医生。第二类设备称为远程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系统(简称机器人超声),它是借助于并行机器人技术[7],在申请端搭建多个机器人装置,覆盖病人待检查部位,机器人模拟医生手持常规超声探头,对病人进行超声扫查,控制机器人的是处理端的专家。此类设备的特点为可以大幅度的发挥专家的技术,保证超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三个:

(1)处理端专家操作远端机器人所做动作的准确性。机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头在病人的皮肤上扫查,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机器人需要调整探头的位置,倾斜的角度,锁定部位处进行旋转和微小移动。

(2)机器人动作的延迟。理想的系统坏境是处理端专家触发控制信号,机器人同步完成动作,超声设备实时反馈图像给专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机器人机械控制和电路控制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3)超声图像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比较两类设备,机器人超声的最大优点是真正的将专家的“眼睛”延伸,考虑超声检查对手法的依赖性强,这种远程超声技术更能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在机器人技术的带动之下,持探头机器人的机械控制涉及的机械难点会得到解决,系统的精确性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至于图像传输质量,文献[7]对图像传输中使用的图像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采取的方法是:考虑人眼视觉的灵敏度,在粗略扫查,寻找感兴趣区域的过程中,使用有损压缩或高压缩比率的压缩技术,以提高传输的速率,而在找到感兴趣区域后进行仔细鉴别检查时,则采用无损压缩的压缩技术,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超声图像的失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一是图像噪声的干扰。对比度的调整将由专家来调整,因为系统自动的调整将影响专家的诊断。噪声多数是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而产生后场散射声场造成的,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参数可以达到降低噪声而不影响诊断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机器人超声将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得到快速的发展。

3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及效果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包括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转院治疗、节约病人的就医时间和成本以及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8?10]。文献[11]介绍在急诊情况中应用超声远程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约3h,既为救治急诊病人节约了高贵的“黄金”时间,又提升了急诊中救护车医护人员与医院手术室人员的交流效率,所以文献中作者建议应将超声远程推广应用在高风险的孕妇和复杂性分娩等情况。

文献[7]将机器人超声应用在32例病例检查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分别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和具备动态带宽384Kb/s的卫星连接。设计病人完成常规的腹部扫查,包括肝脏、胰腺、门静脉、主动脉、膀胱、子宫或前列腺,脾脏等组织的扫查,并对整理的诊断数据(包括组织的大小,轮廓等)进行了记录。用远程超声会诊的方式与传统超声检查方式进行了对比,结论是:机器人超声检查出58例病变的38例,达到66%的检出率。对漏诊的病变分析如下:

(1)根据病灶大小分为三类:7例是病灶小于0.4cm,包括胆固醇沉着症,肾结石,胆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cm左右,包括血管平肌瘤,肾结石,肝脏血管瘤;4例病灶在1.5~3.8cm之间,包括囊肿,固态肾包块,肝脏多个低回声病灶。

(2)根据导致漏诊的原因分为:8例是由于图像分辨率低,3例是由于扫描参数设置的不佳,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图像数据传输,1例是由于病人的扫查条件不好。

(3)其中12位病人有症状呈现,比如黄疸,发热等,远程超声可以诊断出其中的10位,达到83%检出率。

(4)另外,超声检查常见的扫描局限性,比如病人过胖,过瘦或者年龄大也是漏诊的固有原因。

4国内超声远程的案例

近五年国内超声远程网络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已经在远程医疗设备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厂家也针对远程超声开展了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开展超声远程的医院和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成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中心[4],凭借在胎儿心脏的权威性,会诊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结构畸形和心脏异常等方面展开会诊工作。大连市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声远程网络系统[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长宁区卫生部门主导发起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14]。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超声远程诊断中心,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远程诊断服务,同时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和费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超声远程的典型应用。

此外,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整理电气医疗集团共同建立了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超声远程省内医疗试点项目[15],采用“1+3+3”的拓扑模式,即“1”是指一家三级医院,也就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第一个“3”是指3家县级医院,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另一个“3”是指3家乡镇卫生所,包括香泉镇中心卫生院、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和闾井镇中心卫生院。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3月10日远程系统全面启动截止2013年5月15日,3家县级医院共完成37例会诊病例,3家乡镇卫生所共完成68例会诊病例,超声远程会诊不仅帮助当地病人及时的诊断疾病,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诊断思路,也为上级医院减轻了负担。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愈简单的病症,上级医院就专攻疑难、危重病症的模式正是中国整个医疗架构的理想资源分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