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审计关系论文(收集3篇)
会计与审计关系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关系;起点与特色
引言
我国审计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我国现代审计的发展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监督制度。这意味着在我国搁置了很久的审计制度得以正式恢复。时至今日,我国审计的发展断断续续地经历了几千年,但仍未形成一种代表中国特色,或者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审计理论体系。各种理论较为分散化,或者只是代表几家之言,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国家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时,我们却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审计理论制度建设的起点与特色。抓准起点与特色,把握住方向,整个审计理论制度就能逐渐成型。因此,找到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就要先找到审计理论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而且还是审计理论的起始范畴,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能够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们发现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再合适不过的。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前提,经济责任关系存在于整个经济活动中,只要经济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那么相应的经济责任关系就会一直存在。因此,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的独创审计形式,将其作为审计理论体系内的特色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关系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经济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遍地会存在四种经济责任,即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国家、企业对劳动者以及企业对企业。无论哪一种,双方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就是经济责任制原则。在这过程中,双方便形成了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李凤鸣,2001)。这种经济责任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只要经济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一直存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人类的有生之年,经济责任关系不可能灭失。
经济责任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首先,经济责任关系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经济责任关系不是一种自然规律,也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特点时期、特点环境下出现的,而且,从其现实性来说,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商业文明的真正到来;其次,经济责任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延伸,这主要表现在其超出了传统经济责任的范畴,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法律、科技、社会等多领域,因而,经济责任关系具有较明显的普遍性;再次,经济责任关系带来了经济责任评价与考核,大大推进了经济责任的完善与发展;最后,经济责任关系不仅是当事双方关注的焦点,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国家,还是企业对企业、企业对劳动者,这种经济责任关系涉及的不仅仅是当事双方,社会大众也会将注意力转到这种关系上来,也正因为如此,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经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经济责任关系也注定是经济、政治等领域中一种最基本而又永恒的关系。
(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一种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组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负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评价活动。它包括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性审计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确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应负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
从广义上看,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一切审计。但在狭义上,经济责任审计仅特指在我国近些年出现的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加强对企业领导或管理者、机关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他们的责任履行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第二,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揭露腐败现象,规范当事人的行为,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第三,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当整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种较好的内部文化氛围时,新老管理者或新老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接也会较为顺利,这对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是利好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
审计理论是人们给予对审计实务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运动而形成的关于审计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由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原则、原理等内容所构成的审计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代表着审计在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这个理论在将来还需要继续丰富、继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是集几代人的智慧与实践,是个集体结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将吸取审计发展历程中的所有精华,这就使得整个体系显得更为丰满、有内涵。因此,在整个审计理论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这根主绳。在其历史阶段性上,整个体系框架自然能全部浮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起点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起点在哪,即通常所说的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冠用逻辑起点本身的内涵,运用于审计理论中,它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该逻辑起点的实质内容用你该表现为审计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该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体系中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即该逻辑起点是个基础性的内涵范畴,可作为其他审计范畴的依据;第三,该逻辑起点应该贯穿于审计理论发展的全过程;第四,该逻辑起点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其本质要求上,需要该逻辑起点与审计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多方面的联系。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基于上述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要求发现,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较为合适。理由有五点:第一,经济责任关系是种确确实实存在的关系,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基础关系;第二,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形式的审计最终的落脚点都在经济责任上,因此,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基础性的全部内容,其他审计范畴都应该是以它为依据;第三,前已述及,经济责任关系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生并将一直存在,无论何种形式的审计都是以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又是我们对审计实务的认识,因此,经济责任关系确实是贯穿于整个审计理论发展的过程;第四,经济责任关系反映了审计的根本属性,审计的根本属性决定审计的发展,也决定着审计理论的发展,因而,经济责任关系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第五,逆向思维决定了经济责任作为审计理论起点的重要地位。退一步考虑,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审计发展到现在又要重新去挖掘她的起源呢?如果没起源,那审计理论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对于这一点,学界对于审计理论起点的各种观点在获得一部分人认可的同时,也不免会让另一部分人有种想法:这种关于审计理论起点的探讨到底有多大意义值得我们再继续研究下去?较为明显的一点,审计的根在经济责任。任何一种关系都是由具体的事实所引起的,因而经济责任关系是由受托经济责任这个事实所带来的,而其内容就是经济责任对应的各种活动。从逻辑上来看,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审计理论的起点应该不会有错,而且更符合逻辑起点本身的意义与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特色
前已述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起点应该是经济责任关系,而突显出中国特色的则是经济责任审计。既然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必然得突出中国特色。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独创的审计形式,将其作为审计理论的特色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从实务角度来看,无论何种审计形式,其实质还是落在对经济责任的审计,况且,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或者开始借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这一点对于国人来说是值得骄傲的,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世界审计作出的突出性贡献(当然,贡献不仅仅就这一小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审计理论的特色。综上所述,笔者以经济责任关系为起点、经济责任审计为特色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整个体系由起点、前提与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相关理论和审计环境等所组成,如图1①所示。
三、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因而,将经济责任关系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的起点、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特色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性和客观性的。构建以经济责任关系为起点、经济责任审计为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关于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这违背审计历史发展的潮流。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之所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性地顺着事物发展进程思考,审计理论的起点并不一定就存在于审计范畴内,因为审计不是“天生”就有,审计是“果”,“因”在审计之前。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逆向思维。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现在与将来的审计实务工作奠定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归理论,逻辑上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这点不假。整个审计理论体系还要继续发展与完善。我们还要继续发扬自身的特色,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受益。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对世界审计史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这当中需要做好强有力的监督,保证整个经济环境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建立不仅仅是中国对世界审计史作出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可能考虑最多的还是审计理论本身的问题,对于中国特色而言,只要符合本国国情,是在我国发展的产物就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特色。因为我们开创了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对中国特色有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同一内容饰演的两个角色。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似乎又给人有种内涵与外延的感觉,关键点还是经济责任,经济活动产生经济责任,进而产生经济责任关系,这个不是鸡与鸡蛋的问题,这个逻辑是比较清楚的。在确定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地位之后,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使得理论在指导实务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今后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完善、更先进。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会计与审计关系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免疫系统”经济社会系统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这一观点把经济社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而国家审计则是这个人体系统的子系统——“免疫系统”。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
(一)耗散结构理论(1)熵与熵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把“熵”的概念引入到热力学定理中,认为熵是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并指出对于任何的热力学过程,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后来,玻尔兹曼认为熵可以作为系统无序度的衡量,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封闭系统中,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而使系统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最后走向灭亡,这就是熵定理。(2)耗散结构理论。在热力学中,普利高津按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存在着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三种状态。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的熵增,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作“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的。
(二)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是普利高津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研究发现的,用来研究耗散结构演化和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A■x…(1);B+x■y+D…(2);2x+y■3x…(3);x■E(…4);其中,A、B为初始反应物,D,E为反应产物,他们保持不变,x,y为中间组分,他们浓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2y-k4x■=k2Bx-k3x2y…(5);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5)式可以转化为:■=A-Bx+x2y-x■=Bx-x2y…(6);另■=0,■=0,则式(6)的定态解为:x0=A,y=■…(7);普利高津发现,只要控制初始反应物A、B的浓度,如果满足条件B>1+A2,就能够使系统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概述
(一)审计“免疫系统”论与国家审计职能的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对公众利益直接产生影响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受托方的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政府传统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现新的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审计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公共受托社会责任的出现,要求国家审计必须转变观念,从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角度提出新的审计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念。这一理念把国家审计看作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通过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发挥国家审计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的功能。公共受托责任的转变对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目标从评价政府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转变为识别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机关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国家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等传统经济安全问题,还要关注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国家审计系统要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及时关注经济社会系统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把政府审计的职责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运行领域,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监督拓展为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取决于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等子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系统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看作是国家审计的内部子系统,则国家审计所处的经济社会系统就是它的外部环境。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国家审计首先要协调内部子系统形成系统合力,减少系统内部矛盾产生的熵值;其次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及时与经济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确保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这样国家审计系统才能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从而表现出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性,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如果国家审计不能减少系统内部的矛盾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国家审计无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适应经济社会系统变化提出的新理论,同时也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文化的要求。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审计文化应该建立起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相适应的审计意识。要树立政治效益意识,审计人员要关注国家政策,通过审计监督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树立服务意识,使国家审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注意力放在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大局上;要树立批判意识,国家审计应该批判性的对待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要树立责任意识,国家审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2)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组织结构的要求。审计机关是以科层制为其组织形式,由审计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组成。从纵向来看,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系统,省、市、县就是国家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行政区域都组成了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审计机关从上到下的组织结构设置,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行政区域,审计的“触角”伸向了每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确保审计能够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把审计职责拓展到社会领域,这就要求审计组织结构从横向的角度使国家审计覆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行业,不仅涵盖财政、金融、企业等传统的经济部门,还应该包括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部门,使审计的“触角”伸向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性事务,确保行业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审计组织结构才能形成横纵交织的网络,充分涵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方面,使地方经济社会系统和行业经济社会系统都置于审计的监督之下,确保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3)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能力由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审计经费组成。首先,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围绕政府工作的重心来确定审计重点,为经济社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在审计活动中独立、依法、公正地行使经济社会监督权,抵制寻租行为,维护审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主动或协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违纪经济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审计技术是审计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部门能够适应这些变化,能够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审计经费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审计经费作保障,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保证审计部门审计经费的充足,确保审计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审计活动。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各子系统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作为系统目标,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形成系统合力,使国家审计系统涌现出新的特性——“免疫系统”特性。
三、审计“免疫系统”论与经济社会系统演化
(一)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具有推进作用,能够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下面我们用布鲁斯尔器模型来证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首先对布鲁塞尔器的各个符号进行转义,将A、B、D、E、x、y所代表的意义转换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各种概念。设:A、B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审计条件,A为审计条件1,即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降低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低的审计质量,B为审计条件2,即国家审计系统从外界环境引入负熵流,降低了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熵值,提升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高的审计质量;D、E为A、B作用下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的两种状态,D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1,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减少,E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2,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增加;x、y为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和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如下: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8);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9);2x+y■3x(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0);x■E(状态2)…(11);
式(8)的含义是在审计条件1下,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形成良性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且结构不合理,审计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国家审计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系统内部矛盾激增。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低,不能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因此,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无视审计机关的存在,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也就是说,在审计条件1下,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就会增多。
式(9)是指在审计条件2下,国家审计系统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审计系统内部熵值降低,形成了较好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国家审计系统形成有序结构,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能够部分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部分具有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发挥了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经济社会系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
式(10)是交叉催化作用,这个式子说明在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环境下,大多数被审计部门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国家审计系统并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也会被同化,采取各种违规违法措施,获取更多的经济社会利益,转变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式(11)是自催化作用,指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式(8)—(11)说明,由于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存在的矛盾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吸收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引入一定的负熵流,但是这些负熵流并不能抵消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因此,国家审计系统较难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不高,不能够发挥好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在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只有当B>1+A2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二)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李崇阳等的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与化学反应方程的动力学过程具有相似性,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可以应用布鲁塞尔器模型来研究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作用。A、B、D、E、x、y的含义与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的含义相同,E的含义是经济社会系统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一种状态。A(审计条件1)■x(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12);B(审计条件2)+x■y(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13);x+2y■3y(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4);y■E(状态2)…(15)。
式(12)的含义与式(8)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能够形成统一目标——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虽然国家审计内部熵值也趋于增大,但内部子系统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内部矛盾,抑制熵增。
式(13)的含义与式子(9)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拓宽了国家审计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接触面,国家审计系统能够充分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充分引入负熵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国家审计功能不再是揭示安全隐患,而是把预防、揭示和抵御三项功能结合起来,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监督力更强。
式(14)的含义是,在审计质量较高的审计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同化,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单位。
式(15)的含义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
式(12)-(15)说明,在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虽然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趋于增大,但是,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能够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国家审计能够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表现为一种安全的状态。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k1A-k2Bx+k3xy2■=k2Bx+k3xy2-k4y…(16);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16)式子可以转化为:■=A-Bx-xy2■=Bx+xy2-y…(17);另■=0,■=0,则式(17)的定态解为:x0=■,y0=A…(18)。系统能否形成耗散结构,取决于这些定态解在何种条件下失去稳定性,失稳的条件就是判断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形成耗散结构的临界值。在定态解(x0,y0)附近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设f1(x,y)=A-Bx-xy2f2(x,y)=Bx+xy2-y…(19)。则f1(x,y)=f2(x,y)=0。令x=x0+?驻x,y=y0+?驻y,?驻x,?驻y是相对于定态解的微小偏离,把x=x0+?驻x,y=y0+?驻y带入函数f1(x,y),f2(x,y),得到:f1(x0+?驻x,y0+?驻y)=f1(x0,y0)+f1x(x0,y0)?驻x+f1y(x0,y0)?驻y=f1x(x0,y0)?驻x+f1y(x0,y0)?驻y…(20)。同理:f2(x0+?驻x,y0+?驻y)=f2x(x,y)?驻x+f2y(x,y)?驻y…(21);将(20)、(21)带入(19)得:■=f1x(x0,y0)?驻x+f1y(x0,y0)?驻y■=f2x(x0,y0)?驻x+f2y(x0,y0)?驻y…(22);由式(19)有:f1x(x0,y0)=-B-y2|y0=A=-(B+A2)…(23);f1y(x0,y0)=-2xy|x0=■,y0=A=-■…(24);f2x(x0,y0)=B+y2|y0=A=B+A2…(25);f2y(x0,y0)=2xy-1|x0=■,y0=A=■…(26);把(23)、(24)、(25)、(26)带入(22)得:■=-(A2+B)?驻x-■?驻y■=(A2+B)?驻x+■?驻y…(27);线性化的微分方程(27)的特征方程为:?姿2-[■-(A2+B)]?姿+(A2+B)=0…(28)。
令?棕=■-(A2+B),T=A2+B>0,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棕,也就是说系统的稳定性由A、B两个因素来决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小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趋近于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向于稳定。当?棕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大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远离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不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于不稳定。当?棕>0,?棕20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由?棕>0得出,要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自组织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0
国家审计系统不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B>1+A2。由于A2>0,令t=1+A2,t的最小值为1,即,B>1。也就是说至少需要B>1,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向着有序结构演化。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式(29)。令:z=■[■-(2A2+1)](30);当0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更容易形成耗散结构,更容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国家审计系统免疫功能的实现,主要受A(审计条件1)、B(审计条件2)的影响。审计条件1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的影响,审计条件2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减少内部系统的矛盾,引入负熵流,才能降低审计条件1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提升审计条件2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使得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审计部门应该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导下,围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目标,组织和开展审计工作,形成审计合力,积极减少审计内部子系统(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存在的矛盾;通过积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公众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类问题,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社会审计资源,及时与人大、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熵理论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3期。
[2]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6期。
[3]魏遥:《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生成机制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8期。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5]李凯:《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兼论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6]王会金、王素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7]张铁男、程宝元、张亚娟:《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管理熵Brusselator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第3期。
[8]李崇阳、王龙妹:《试论经济社会系统不可逆熵增与可持续发展》.《宁夏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PrigogineI.IntroductiontoThermodynamicsofIrreversibleProcesses,NewYork:IntersciencePub.,1967.
[10]PrigogineI.Structure,DissipationandLife,CommunicationPresentedat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1969.
[11]NicolisG.,PrigogineI.Self-organizationinNonequilibriumSystem,NewYork:Wiley,1977.
[12]PrigogineI.Time,StructureandFluctuations,Science,1978.
[13]PrigogineI.,NicolisG..BiologicalOrder,StructureandInstabilities,Quart.Rev.Biophys,1971.
会计与审计关系论文范文篇3
中国特殊的审计市场关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众多决定因素中,公司治理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话题。自从安然与世通事件以来,内部公司治理受到学者们持续关注,会计师们也开始重点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本文对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对以往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费用;综述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和审计费用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替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种理论对公司治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解释不同:替论认为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成本越低,会计师面对的风险越小,因而审计费用越低,也就是说,外部审计可以看成是外部治理,某种程度上内部公司治理可以代替外部治理;而信号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聘请严格的会计师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内部治理,因为就使得审计费用较高。然而当前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能证明哪种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实践。
一、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不管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的成果和文献。本节下面将围绕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综述与之相关的重点文献。
(1)国外文献综述
Simunic(1980)于1977年收集397家上市公司(美国)的审计收费数据。他使用最小二乘法做完线性回归分析,正式构建了非常经典的Simunic模型。他经过研究发现,控股的子公司个数、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类型、公司前两年的盈余状况、公司的资产与负债比率、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成本对审计费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事务所的规模、会计收益比率、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Francis(1984)通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收费。
Firth(1985)研究了新西兰的上市公司后认为: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和非系统风险对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影响。而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
(2)国内文献综述
朱红军,章立军(2003)对沪市63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作者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了审计费用和公司所在行业、公司所在区域以及上市公司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相关性。实证得出结论:审计费用和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行业分布、和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等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林恋(2004)汇总了和事务所审计定价有关的数据,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对象,样本取自2000年到2002年三年持续经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作者认为:三个变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事务所是否为“十大”、控股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的和以及取了自然对数的资产规模。
王善平,李斌(2004)选取2002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文章研究的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作者实证的结论:资产规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外聘的事务所的规模以及公司所在地区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存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ROE、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审计收费及其影响因素旳研究分析大都是以Sununic的模型为基础的。而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了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规模以及审计的复杂程度。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地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ROE等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其它的因素,诸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占总资产比例、审计任期、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较中国学者更早的开始研究审计收费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大家也没有得到非常一致的结论。
GoddardandMasters(2000)通过研究发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和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二者之间在审计费用方面并没有存在差异。
Carcello(2002)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不对董事会的特征进行控制,董事会表现出的勤勉性和专业性和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而审计费用和董事会表现出的独立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一个表现出独立和勤勉并且非常具备能力的董事会是同意主动增加审计费用的,董事会自身的监督不能代替外部审计,只能是起到一个协助的作用。
(2)国内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