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教师总结 >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的主动性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的主动性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6-07-24 阅读: 字体:

小结:巧用暗示原则,发挥幼儿受教育的主动性


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块富饶的土壤,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所谓暗示,一般认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做得成功还是失败,不但受自身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幼儿,他们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陈老引述了美国心理学者施茅尔、桑戴克和闻趣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他从中总结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而且年幼的孩子比年长的孩子暗示性强。”

人出生后,头脑中的生活概念一无所有,总是从各方面模仿他人,很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暗示或诱导,从而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幼儿有一种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的感受性。暗示的巧妙运用,既可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也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极地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暗示情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与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情境中。因而我选择言语、动作、表情、姿势、色彩、文字、图画、音乐乃至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首先我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幼儿信心和力量,并能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希望与追求。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个原理。其次,在教育活动我也常用一些图画、色彩来暗示幼儿,在开展活动“马路上各种各样的线”时,我将幼儿常见的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线贴在班级的地面上,让幼儿学习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走斑马线等;实施系列活动《伞的世界》时,我在班级内悬挂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伞,让幼儿积极的去感受,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在体育活动中我也经常播放一些轻音乐,以缓解幼儿的活动紧张的气氛,特别是一些具有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更能舒缓幼儿紧张的心里感受,有助于幼儿顺利进行比赛。

二、灵活运用积极暗示法,提高教育效果。

暗示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幼儿,使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按一定方式行动。因为幼儿比成人更容易被影响,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我充分利用暗示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动作暗示等积极暗示法以激发幼儿的需要,调动幼儿潜在的能力和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增强思维、情感、意志、注意、记忆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积极暗示作为普通教导法的第一条原则:“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有消极的命令。”他举例说明,运用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诲,而且不会伤孩子的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如在认识南瓜时,我问:“南瓜除了煮着吃,还能怎样吃?”;玩圈时,我会说:“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玩法。”诸如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思维,正如塔罗斯托尔所说:“教师语言上的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在教育中,我还常用表情提示幼儿注意听讲,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或者利用表情反映对幼儿某一行为的满意程度,从而对幼儿这一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有的幼儿特别好动,没有耐心听别人回答问题或讲故事,这时我用眼神提示他们注意,这样既可让他们回到活动中来,又不至于打断其他幼儿的活动,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有的孩子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做些小动作影响别人,我会用摇摇头或摸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肩等简单动作,对幼儿进行适时提醒。又如有的幼儿十分害羞,怕在集体面前说话,当他能独自在集体面前发言、唱歌、讲故事、念儿歌时,我及时用点点头或翘起大拇指等动作,并说“你真棒”、“你进步了”之类的话,鼓励和肯定幼儿当前的进步,将能激发幼儿今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话的积极性。陈鹤琴认为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动作愈激烈,暗示性愈大。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是运用动作暗示的典型区域。当幼儿看到别人走、跑、跳做游戏或跳舞做律动时,便会产生参与活动的需要,并积极要求投入活动的行列中。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我先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动作的暗示作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                    

三、避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上进心。

消极暗示方法,会挫伤幼儿积极性,使幼儿产生不良心理,所以必须避免使用。例如,有的小朋友被撞了一下就哭。如果我说“你再哭,就把你送到小班去”。虽然这句话也能达到让孩子不哭的目的,但孩子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我对幼儿说“你最勇敢了,勇敢的小朋友是不哭的,”这样两种不同的暗示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显然,前者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使幼儿因惧怕而紧张,而后者则不同,能使幼儿从充满激励的言语中获致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如午餐时,有几个孩子吃得特别慢,别的小朋友已吃完准备散步,而他们碗里还有许多菜,一点也不着急,我说:“今天我们比比,看谁能先吃完”于是,幼儿个个都说:“我先吃完。”午睡时,有的幼儿入睡难,不仅自己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还去影响旁边幼儿入睡,这时我会说:“**睡得真好,真是个乖孩子。”乱动的孩子听到后,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待他安静后,我再对他说:“你现在睡得真好,也是个好孩子。”散步时,幼儿队伍排的不整齐,这时我就说:“你们看,大班哥哥姐姐的队伍排的真好。”幼儿听了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将队伍排的很整齐了。这样的语言暗示,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和上进心,产生相当好的效果。当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构建的作品给老师看时,我看后马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肯定幼儿的成果。这时幼儿则会感到满足,或可能跟老师讲解,或者拿着作品示意给同伴看。再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欲退却时,我会用期待的目光和鼓励的神态,给孩子以无形的力量,使其增强信心。

总之,在运用暗示原则的时候,要适量运用积极的暗示,避免使用消极暗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可以让教育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