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教师总结 > 小结: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障碍与化解

小结: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障碍与化解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6-09-11 阅读: 字体:

小结: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障碍与化解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配合,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合作性是幼儿园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对老师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刁难。教师与家长之间出现了教育观念、方法态度的不一致乃至于冲突。因此,要使家园教育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就出现了一定的难度。怨天尤人、遇难而退显然是不可取的。为了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地静下来,认真思考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哪里?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化解矛盾,艺术地与家长沟通,家园合一?


一.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存在障碍的原因。


1. 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和幼儿园老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教育观念上,幼儿园的教育与家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中不断地探索、学习,积累经验,才会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在大多数家长眼里,游戏是没有地位的。他们认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孩子更应该从小抓起,多学点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老师布置作业没有?热衷于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尽早地参加早期学习和训练,而不是关心孩子每天玩得开心不开心,过得快乐不快乐,有的甚至责备孩子整天只顾着玩,没出息,责怪孩子连老师教的什么都答不上来。这些观念与新型的幼儿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


在对待孩子间的纠纷问题上,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产生矛盾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要不甘示弱,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甚至还有少数家长不了解原因、不分青红皂白,首先将别人的孩子训斥一顿,或者找到老师这里,不分轻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闹一通,有时候事情了解到最后,说不定还是自己的孩子不对。而教师则教育孩子,小朋友之间要学会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遇事要学会动脑、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家长眼里只盯着自己的孩子,可老师心里装的是全班孩子,偏袒了任何一个,都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这些道理家长们也许都懂,可遇到具体问题时就很难做到公正处理,尤其是那些隔代惯的长辈们就更难做到了。


在教育方法上不同层次、不同修养的家长,更是千差万别。如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方面,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己、培养能力,特意安排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睡;有的贪图自己享乐,让孩子吃住在幼儿园,交给老师,自己可以省心;有的则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动手。他们对老师要求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方法有表示理解的,也有不赞同的,他们自己在家包办代替惯了,对老师偶尔的“照顾不周”很不满意。这些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方法上的差异,是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2.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在认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在家园交往中,教师已经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习惯了服从教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这种单一角色定位,这种“要求与接受”的沟通关系,必然会对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家长会上,家长习惯低头不语,心不在焉地听老师讲座;离园活动,家长们利用等待孩子的机会把目光停留在“家长园地”上,拿着纸和笔不停地抄写,或者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目的就是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学了什么知识。尽管他们有时也有自己的想法或有价值的教子经验可以交流,但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和老师交谈,即使是心中对老师有所看法和不满,或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对老师有所要求,他们往往也会采取间接的联系方式,因所谓的顾及情面而不习惯当面沟通,这无疑是在教师与家长之间隔开了一道心里屏障。长期被动地服从心里让家长感觉教师有点高高在上,有些不可亲近。尽管教师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每学期不断变换着家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如家长会上让家长参与讨论并提问,在“家长园地”上设立“畅所欲言”“请您参与”“家长信箱”等互动栏目,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3.家长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的机会。


家长与幼儿园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早上来园时间,是孩子相对集中的时候,教师忙于接待幼儿,老师们必须做到每天热情接待每位幼儿,进行必要的晨间检查,检查孩子的卫生状况、身体是否有不适,是否携带危险品入园或有无其他异常情况,这是一天中老师观察发现孩子的重要关口,是万万不可疏忽的。接下来老师们还要忙于组织孩子晨间劳动和晨间活动,有些家长每次送小孩来园,都想跟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可是由于孩子来园的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忙着接待孩子,组织活动,家长又不忍心打扰教师工作,索性把问题先搁着,还有些家长忙着赶点上班,匆匆忙忙放下孩子就匆匆离开,所以他们很难有和老师尽兴交流的机会。可是下午幼儿园又统一时间离园,家长多,孩子也多,教师必须看好每个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将孩子交到每个家长手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任何一个孩子被错接、自己偷着溜出去或被陌生人带走,更无暇顾及与家长交流谈心了,所以教师与家长之间每天的接触时间非常有限,这就像两条永远不能交汇的平行线。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长期缺乏沟通与了解,在心里上产生了距离和隔阂,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对立情绪。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化解这些障碍的有效策略,架设教师与家长顺利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家园合作,形成合力。


一、了解家长,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


既然由于家长的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了解家长,知道他们的想法,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例如:在对待孩子间的纠纷问题上,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问题上,在习惯形成的培养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到底有些什么想法?他们对老师有些什么希望和要求,老师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一次,当我们要求家长配合老师铺导孩子系鞋带时,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大人帮她穿衣服、系鞋带,孩子长大了,这些事情自然而然不就会做了吗?”还有一次,我们教小班幼儿拍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班里30多名孩子中就剩下一个不会,当我们将这一情况告知家长,以求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家帮忙辅导孩子练习排球时,家长却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认为孩子会不会拍球,练不练无所谓。看得出这样的家长是比较宠爱、溺爱孩子的,在家什么事都包办替代惯了,孩子根本没有做事的机会和习惯。对待这样的家长,我们千万急不得,只能耐心说服,摆事实,讲道理,向他们说明从小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责任心、意志力等良好品质的意义,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家长心服口服,自觉自愿地配合老师的工作。孩子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家庭,家长们的想法多种多样,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的,也有不配合的,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我们不必、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家长都紧跟改革的潮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态度都是一致的。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通过个别交流、家长座谈、问卷调查、经验交流等途径,充分了解各个家庭的成员状况、家长的真实想法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从而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讲究方法,艺术地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仅仅靠一片真心、诚心还不够。在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加上长期以来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要求与接受”的不平等角色关系,部分家长对老师的期望值太高,有时无论老师怎样努力,他们对老师的做法总是心存不满情绪,有时甚至故意找茬。为了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1、对待家长要一视同仁。


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孩子入园、离园,尽管这段时间是老师一天中忙于接待家长、孩子最繁忙的时段,可是老师们每天还是可以挤出一点点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机会,主动地与家长进行简短的交流的,交流时语言要简洁、明了、委婉,意图明确,同班的两位老师轮流进行,这样既能照顾好孩子,又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问题。但必须注意对待家长要一视同仁,克服“重两头、轻中间”的不良倾向,不厚此薄彼,不因为某些家长与老师谈得来就多接近他们,多和他们交流,也不因为某些家长喜欢挑剔就疏远冷落他们,就象对待我们的幼儿要面向全体,而不能偏爱一样。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亲切、可近、公正、平等,对待他们的孩子肯定也是如此,把孩子交给老师,心中放心。


2、与家长沟通要及时。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有的孩子起床后将鞋穿反了、某某小朋友被别人打了或个别幼儿身体不舒服……作为细心的老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妥善处理,还要及时将幼儿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与家长沟通。如张秋逸小朋友原来是个很乖巧的孩子,进餐、午睡一向表现不错。可一个月前突然哭着要回家吃饭,白天经常打瞌睡。我们及时与他父母交换情况,并共同分析原因。原来,她家新增添了一个小弟弟。小弟弟白白胖胖,十分可爱,她想回家逗小弟弟玩。知道了原因,我们给孩子讲道理:和小弟弟玩时间不要太长,双休日可多玩一会儿。你已经长大了,有许多本领要学,不能整天只顾玩。她的爷爷、奶奶也积极配合,在家尽量少让两个孩子接触,以免孩子分散注意力、少睡眠。现在张秋逸又与从前一样,爱说爱笑了,经常得到老师、同伴的夸奖。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有一次,班上有一幼儿因入厕时奔跑,与同伴相撞,出了一点鼻血,老师发现后及时处理,帮孩子把鼻子、衣服清理干净,并当场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告诉所有孩子走路要慢慢,注意安全,离园时因为忙着照看孩子,老师忘记了与流鼻血的孩子家长沟通,等到第二天早上家长找到幼儿园来才忽然想起此事。尽管老师再三道歉,说明情况,可还是看得出家长的不满情绪,认为老师在有意回避矛盾,不及时把真实情况告知家长,可以想象,如果当天下午老师主动与家长交流,那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了。因此,我们每天都要留意班上发生的一切,在离园时或者利用网上家校沟通平台、短信、电话、家长信箱等多种联系方式,将孩子在园的状况、表现告诉家长,这样使家长及时了解情况,使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纠正,有时还能化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等等,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


3、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说话的策略。


首先,在谈话中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缺点再多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也是最棒的。事实上也是如此,表现再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闪光点。因此,我们在与家长交谈中要先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充满信心。如:申圳小朋友动作发展迟缓,已快上大班了,至今上厕所还需要提醒、帮忙。但在家长面前,我们从来不劈头盖脸地数落孩子,而是用鼓励性的语气说:“申圳的小嘴巴挺能说的,表演儿歌时动作很有趣,这孩子挺聪明的,如果自己上厕所就更好了,他在家里表现怎么样呀?”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非常关爱,从而愿意与老师共同探讨,进一步交换意见。


其次,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艺术,学会“反话正说”。对待幼儿,我们不提倡说反话,可在与家长交谈时,学会“反话正说”,将想表达的意思换一种方式说给家长听,反而会增强幽默感,容易被家长接受。如我们都知道吉莉的妈妈有些护短,平时对孩子放松要求,滋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一次与孙宁玲争抢被子时竟然打了孙宁玲一巴掌,离园时我们找了她妈妈,但没有直接告诉她这件事,而是半开玩笑地说:“你的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很强,非常有个性,她是不会轻易被人欺负的。就是以后遇事要学会协商,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就更好了。”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叙述当天发生的事情。这样,老师既没有在家长面前责备孩子的意思,又委婉地向家长流露出了善意的批评。


三、注重情感,积极地与家长沟通。


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家园配合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注重与家长情感的沟通,把家长当朋友看待,也是让家长感受平等,争取家长理解与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当丁皓小朋友与妈妈一起外出游玩后,我们主动与家长谈起母子俩游玩的情况;当吉欣告诉我们幼儿园里飞来的一只漂亮的小鸟是她妈妈两天前放飞的,我们立即饶有兴趣地问起她妈妈放飞小鸟的事情;杨奕的奶奶经常向我们说起孩子在家是如何懂得孝敬老人的,我们不厌其烦地与她闲谈。这些看似与教育教学、家长工作没有多大关系的话题,有时却是家园联系的一条纽带,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无话不谈、轻松融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总之,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无论怎样与家长沟通,都要讲究沟通的艺术性,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与家长交流,及时化解矛盾、消除误会,赢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