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教师总结 > 总结:在区域活动中凸现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总结:在区域活动中凸现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8-03-12 阅读: 字体:
.

总结:在区域活动中凸现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主动学习,也是幼儿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是否快乐?是否主动?是否投入?环境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它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幼儿每天都要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已经能渐渐突出在材料提供上的多样性、层次性等问题。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环境创设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不断深化或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的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在环境创设中的角色定位,使环境成为引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集体活动内容与区域活动内容相互协调和渗透。

在以往,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而很少考虑创设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等,都非常重视其“教育的目的性”,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环境创设的作用,却只在活动开始前几分钟才将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图片、挂件等布置在教室的四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量”的积累过程,这样的环境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支持性”。《纲要》指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重视环境的“活动性”,让环境引发幼儿思考,使环境与幼儿互动对话起来。记得在中班下学期的“逛商场”主题中,有一个“设计迷宫”的内容。孩子们都喜欢走迷宫,因此我提前将收集到的现成的几副迷宫图经过加工,分散贴到手工区的墙面上。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的来到迷宫图前走迷宫。几天过后,我又在墙上增添了教师自制的迷宫图,并告诉幼儿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这一下孩子们的兴趣又来了“原来迷宫图还可以自己画呢”。有的孩子当即就说这种迷宫图我们也会画的!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没有立即组织活动,而是让幼儿再次分散到图前,了解设计的方法、可呈现的不同主题等问题。待时机成熟时,我就组织了设计迷宫图的活动,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创作中孩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可以说没有一副作品是雷同的。许多孩子设计迷宫的创造性被激发,一个集体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与他们,于是在充满神秘和布满“迷宫”的科学区域中,总是座满了设计迷宫的孩子。孩子们对自己的创作是非常珍惜的,于是我又和孩子们一起将一副副作品取代了原来的现成图片。孩子们在作品墙前相互欣赏、相互比比划划,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被关注的快乐。

二、 让环境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层次上得到深化。

《纲要》同时指出:创设环境的能力和内涵应包括“促进儿童间的互动与交往”,同伴极其交往是儿童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孩子们到了大班,对知识的苛求欲望明显增强,他们逐渐喜欢上了图书,而幼儿园为孩子订阅的杂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了。为此,我们结合“我喜欢看的图书”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家长沟通,动员孩子们把家中优秀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共享,设立“班级图书馆”。让每组幼儿将自己的图书进行分组摆放,让幼儿为他们自己小组的图书总数进行统计,然后每周为他们进行数字更改,幼儿的借书情况用“幼儿借书登记表”来登记,定期为幼儿的借书情况进行评价,评选每月的“明星图书”和“爱书明星”,让幼儿成为图书的朋友,爱看书、爱借书、爱护书。同时把幼儿园里订阅的图书用文字进行标识,让幼儿整理的时候将书名与书袋上的汉字对应起来,发展了幼儿的良好看书习惯,发展整理图书的良好规则。我们班级的“小小图书馆”已经设立了整整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放学的时候借阅图书的孩子总是围得水泄不通。我想,正是我们为孩子们所设置的这样一个环境,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交往,使同一区域的内容在目标和层次上得到深化。

三、让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生成区域活动内容。

幼儿园《纲要》强调:“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性等。因此,创设积极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是很普遍的事情,以往,我们总是在空地上或在几个瓶罐中种上一些容易发芽、容易管理的植物,然后任由其自由发展,幼儿的观察也全是自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这些植物极其生长变化熟视无睹。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当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好各类种子后,组织了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是什么种子?会发芽么?怎样才能让它们发芽?在讨论中,有的孩子认为有的种子会发芽,有的看去黑乎乎的不会发芽;有的幼儿认为种子只有在泥中才会发芽,水里就不行。对幼儿的这些分歧,我没有当场做种子发芽条件的总结,而是鼓励幼儿一起找来透明的瓶子和小罐子,让他们自己把各种种子分开分别放在泥中和水中种植,并在区域一边投放了白纸和笔,鼓励幼儿观察并记录。孩子们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都要去“探望”这些“种子宝宝”,并不时的传来惊喜的话语,“黄豆发芽了”“黑的种子也有小芽眼了”“云豆的叶子真大呀?”“水里的种子也开始长牙了”“快来看这种种子的根与那一种根不一样的呀”……他们在那里观察讨论后记录了种子的生长变化。期间,有的孩子为了活动更丰富,还动员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并带到幼儿园中给同伴介绍。可以说自然探索角的这些材料环境的创设,很好的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并由此生成了系列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四、让环境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整合主题活动内容。

有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客观看待幼儿教育现状,不禁让人生出几分感慨。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即便是在卫生间,也有老师看着,不能玩水、不能大声说话。这样既定的教育模式怎么能让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呢?因此,教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进入秋季,是昆虫世界最斑斓的时节,孩子们在草丛中玩耍时发现了昆虫的世界,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讨论的话题从“战斗陀螺”逐渐转为“奇妙的虫子世界”。于是,我将整个走廊变成探索区域,把一些昆虫的图片张贴在墙上,并鼓励、支持幼儿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虫子图片、标本带到幼儿园中,或把捉到的虫子养在自然角中。这一阶段,探索区中的孩子们对虫子世界的兴趣空前的高昂,每天都有孩子从家中收集图片带来,也有的是孩子们自己画的,自然角中昆虫盒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幼儿逐渐了解了昆虫的特征,并能主动提出要将昆虫和其他虫类分开来,要将益虫和害虫分开来,在探索区中,孩子们相互讲述着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昆虫的奇异的特性,有的孩子则娓娓地说着自己捉昆虫的趣事。现在,整个走廊成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孩子们在由此而展开的手工区中用各种废旧材料把制作昆虫的装饰品;在绘画区中绘画昆虫;语言区中,他们又相互讲述着昆虫的故事……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围绕着“昆虫”而展开着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并使主题活动的各个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延伸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