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主持人心得感悟(精选6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9-28 手机浏览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1

亲爱的老师,久别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感谢各位能停下奔忙的脚步,从大洋的彼岸,从四面八方——像十年前一样,聚首在一齐。如果说十年前的相聚是因为缘分的话,那么这天走在一齐就应是因为常常萦绕在心头的两个字——相思!

十年弱指一挥间,当年的轻狂年少,当年的风华正茂仍如破土的春草般在心中不安分地萌动;当年的书生意气,当年的洒脱不羁仍然是我们身上共同的符号。

十年的往事,经过十年的沉淀仍然那么新鲜: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咱们班那句名言:“后悔吧,后悔也白后悔”;不知你还记不记得金涛的“当头一炮”给我们带来的“意外惊喜”;不知愚人节你还会不会想起我;不知你会不会时常挂念爱晕倒的他;不知你的耳畔还会不会时常想起他有些沧桑的歌声……以前排球场上的“棉花地”,你还有没有机会再玩我们心爱的排球?以前和我一样的“五音不全”,是否还有机会和着那黑白的琴键唱一唱跑调的歌曲?你的周围还有没有值得你去偷的葡萄?其实我更想明白:有没有十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和你一齐站在一张大圆桌前,疯抢你从家带来的咸菜?有没有人提着四个暖壶为你打开水?你还用不用涂改一张医务室的请假条,赖在宿舍不上晚自习……

十年的时光,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珍藏,尤其当我们走入茫茫人海,陌生的眼神将我们淹没,十年的打拼也让我们尝尽了世间的冷暖之后,蓦然回首,发现还有一个叫“某某”的港湾能够让我们驻足休息,还有三十九张熟悉的面孔能够温暖我来时的路,这种真诚,这种质朴,这种甜蜜,犹如一首悠远的歌,让我感到安静而踏实!

以前的几多欢笑,以前的几多泪水,以前的多少故事,以前的多少梦想,校园里点点滴滴的往事一次次出此刻你我的梦里,闪此刻我们眼前。尽管多年前因为通讯不便,我们无法联络,尽管此刻我们因为工作忙碌疏于联系,可我们之间的情意不变,彼此之间默默的祝福不断。哪怕人海中偶然相遇,只“嗨”一声,这其中也不别人不曾听懂的友谊与真情。

也许你这天有了大成就,也许你此刻有了小名气,但这一切就应归功于我们的学校,归功于我们的老师。感谢学校成就了我们当年的梦想,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兄弟般的情谊;感谢老师打造了某某这个优秀的班群众,感谢老师默默的关心让我们有了这天的大出息。

再相聚,我们不谈职位高低,不问收入多少,不比谁的老公潇洒,不看谁的老婆漂亮,我们只谈彼此十年的相知相伴,只谈这十年的相思相念,让我们用这短暂的时光互诉我们的情感,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让十年的别离成为遗憾!

最后让我用一首词作为结束:

潇洒南湖水,逶迤凤凰山。初夏浪漫,千里相聚快挥鞭。十载时光飞逝,几度春风夏雨,同学尽能贤。今日揽潮起,明日立峰巅。

青春路,当铭记,莫疏闲。愿借窗前明月,清风照无眠。老调填成新曲,短阙吟成长卷,思念到天边。一杯浊酒斟满,难诉万千言。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2

感叹光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转瞬间,9年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向我们走来,许多回味和等待在酸涩间又有了新的期待。许多收获和成果在坚守中又变的更加成熟。也许是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如今我这个年轻人也对日子有了太多的敏感,仿佛自己已然年迈,在岁末年初瑟缩抖颤。于是给自己打着气,加快前进的步伐,更辛勤的劳作!

转眼间“小段”做教育又做主持人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在起起落落中徘徊,在坚守放弃中踌躇。七年,载满我青春的七年,让我不断成熟和进步的七年。七年也许只是弹指间。却让我在岁月的年轮中度过了最为风光而又艰辛的七年。用七年的时间换来一个品牌节目的不断前行,总有那么多的人让我刻骨铭心,总有那么多的事让我引以为豪。虽然现在物是人非,但前行的路,无论是开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我依然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与同行的朋友们同看风景,共创辉煌。

回首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事在心中回荡,就象水幕电影一样闪过脑海。08年是我个人和祖国最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让人欣慰的是,百特教育的团队与抚顺的培训市场磨合中不断成熟稳重,在蜕变中不断磨砺自己,新年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更重要的,百特拥有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年轻又充满激情的教育团队。而相信百特支持百特的同学们:小琪、赵东、丁思含、李琛、孙雪、尹熙琛、张衍炎、白鹤、董奇夫、张源、许方圆、高美玲、那一娜等等,太多了耳熟能详的名字总让我莫名的感动,因为他们带给了百特生机与感动。让我看到了希望收获了更多的真情。相信09年百特教育将会走向更大的辉煌。

年轻人或许更应多些活泼洒脱,但我却常告诫自己要多份思索和沉默。我想,自己还没有洒脱的资格,要细致认真地走自己的路。也在心里默想:新年自己要做到五好,一是要好好做人,二是要好好做事,三是要好好学习,四是要好好生活,五是要和百特教育团队轰轰烈烈做出一番事业!用心做教育一定会成功!百特教育新的一年开创新的局面,继续不断的摸索前进,奏响“百特人”20xx的品牌乐章。

顺祝朋友们健康快乐!合家幸福!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3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大多数人跑快了便喜,跑慢了便悲,迷迷糊糊地跑到了头,一切都没有了,居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开始跑?我不愿这样,我跑我该跑的路,你超过我,落下我,都与我无关。我生来不是为跑步,而是为我的路而生的。”——参加主持人大赛前,我看到了这样的话,于是,很霸道的把它记在心里。今天,谢谢这些字句成全了我的此刻。

当我站在第六届央视主持人大赛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接过沈力老师和李瑞英老师手中的奖杯,我突然觉得无比惶恐。我们在年龄上的差距让我清晰的触摸到了时代的刻度,而无论时代怎么前行,主持人心里这把衡量社会价值观的尺子是统一度量衡的,我只有不断调校着它的精确度,才有资格站在这盏灯光下。我问自己,我调好了吗?时间停止了,这半年多的回忆瞬间风起云涌,裹挟着曾历经的忐忑与纠结,跌撞与疲惫,打磨与坚定,填满了我的血肉。我发现,原来真正的时间无法用任何记忆换算,它早已在我们不知晓处的暗夜,笔直向前,然后,等待着我们蹒跚而来…

从复赛开始的半个月,感冒就像抽丝一般绵软着我的精神,但是有朋友说,感冒的时候,人最放松。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整个参赛的过程我都在看蒋勋的《孤独六讲》,他说孤独是必须捍卫的美学,保持孤独的状态可以让人在专注里忘却杂念和伤害。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这一点在比赛中透彻了很多。始终觉得,主持人间的比赛原本没有输赢,没有第一只有唯一。走出赛场就必须放下。书上说,眷恋过去固然美好,但懂得适时放弃才是珍贵。事实证明,它是对的。

和那么多优秀的同行并肩,从没想过自己能得到金奖。也许,黑暗有时能导致清醒,光明有时也能造成浑浊,只有放下得失,不惧名利,心便自由。

今天,是收获,也是归零。还是有太多太多的感激。仍要写出,此生不忘。

谢谢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谢谢我的深造中国人民大学,谢谢锻造了我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谢谢丰富了我的北京电视台,谢谢我曾经血肉相连的节目《读书》《养生堂》《传奇》,谢谢让我无悔扎根的《文化正午》,谢谢央视主持人大赛中每一个让我坚定的目光。

谢谢我的妈妈,默默无语的陪在我的身边,日日夜夜。让我即使在最无助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自己。还有,我的亲人们,谢谢你们每天都发来的短信,只有爱,可以使奋斗变暖。

当然,还有未来。时间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取决于我们如何期许自己。我仍将继续耕耘在文化的土地上,做个踏实的劳作者,种出一个没有浮躁的时代。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4

我当主持人的体会-小学生日记300字

在国庆放假的前一个星期,大队辅导员陈老师分配给我了一个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主持今年体育节的开幕式。

刚一拿到这沉甸甸的主持稿,我心跳加速,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回家后一刻也不敢懈怠,又读了十几遍,终于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

终于到了令人兴奋的开幕式那一天了。当听到《运动员进行曲》的奏响,我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站在台下不时偷偷低头瞄着手中的主持稿,生怕到时候会记错。随着乐曲的播放,我激动的心情渐渐的平静了下来。我缓缓地抬起了头,目光注视这原本空旷的操场,顷刻间被排成方阵的同学们填满,场面如此壮观,我又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这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呈现出二年级主持艺术节的情景,回想上次的主持,于是也没那么怕了。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5

刚刚看完《挑战主持人》,这一场比赛可算得上是精彩绝伦呀!

连续过五关斩六将坚持五期的擂主尉迟琳嘉以4票险胜。说道尉迟琳嘉在下真是佩服!他搞笑的风格与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他出尽风头。不过他也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毕竟人家是学理科的。但是,在上期,3号选手王晨辰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威胁。最后让两位评委猜测擂主时,一位评委这样说:尉迟,咱都闯了这么多期了,也该歇歇了,挺累的!听后,我持有很大的反对意见:其实,擂主不等于累主呀!

挑战是一种快乐的感觉,挑战后的结果也令人欣慰,更何况自己成功了,当上了擂主,登上了擂主的宝座。那么,自己为了成功守擂而去奔波而去奋斗其实是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说是种自豪。即使累也会把匕当作一种喝咖啡的感觉。虽苦,却因有了咖啡伴侣的调试而变得香舌甘可口。虽然守擂的过程是很辛苦,但却因有了成功的加人而富有意义。

当自己一次次成功守住擂主这个宝座时,心中早已没有了累。为成功而工作,为成功而奔波,就算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也不会怕。自己只希望用全身的力量打到疲劳,全身心地为这片心中只能容下自己一个人的土地而奋斗,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的在像《挑战主持人》这么大的舞台上守过擂,但我至少成功过。我也曾为了成功而不懈努力,早起晚睡,但我从来没有感到累,因为这种叫做累的东西早已被我踹开。享受走向成功的滋味胜过于成功丨无论中间怎样。我想所有成功者的想法都会和我一样,当然我想尉迟也会!

我会继续支持尉迟琳嘉,我想他不会因累而被打下。如果他还一直在守擂,直到我也23岁时。那么,我会努力的,比他做的还好,准备的还充分,作为第一个打下他的人,并告诉所有人我是擂主不是累主!

主持人心得感悟 篇6

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已经落下了帷幕。大赛虽已结束,但是仍然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值得总结、值得探讨的东西。本次大赛无论对我个人还是整个主持人群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都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本次大赛秉承的宗旨就是选拔具有个性的主持人,探索全新的主持理念。实际上,大赛的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这种宗旨的体现,并且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次大赛的各种题目设置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应出电视发展到了今天对主持人素质的挑战和要求。

首先是笔试,这是对一个选手综合能力的测试。我个人认为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主持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和医生、律师等相对应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持人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复合式的知识结构。因此把笔试放在所有竞争之前,也许也会一部分选手造成负担,但是从整体而言,笔试不会让真正优秀的人才流失。

然后,在半决赛中,几轮竞赛的命题开始真正考核每个人的主持理念和主持能力。这种考核是通过电视节目本身来进行,更真实地体现了每一名主持人的思维、学识、气质、风度和主持的基本能力和技术。第一轮是专业测试。我认为这一轮开始关注一个主持人把握现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主持人区别于播音员的最大 不同就在于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荧屏上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一个载体,这是载体承载的是节目内容、嘉宾(被采访者)观点、舆论导向、自身风格等多维向度的丰富内容,而这许多内容最终是在主持人与他人沟通之中的碰撞与交流中完成的。所以,主持人的很大一部分技巧在于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动力直接关系到主持人成败、节目的成败。但是这种沟通又不是原生态的沟通也不应该是原生态的沟通,要经过电视化的策划、电视化的处理和电视化的表达。所以大赛规则规定本轮比赛在赛前主持人与被访者有一天半时间进行沟通,许多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应该让选手与对手完全现场地展开对话和交流。然而,我认为大赛的设计既是对电视化手段的深入理解,按照电视化的人际沟通需求来设计比赛,又是同时在考察一个电视主持人对电视理念的把握和对电视手段的运用。

第二轮艺术阐释这个阶段考察了对于主持人而言极重要的基本素质:现场即兴发挥。但是这种即兴发挥也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这样沟通的对象是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受众。因此这种即兴表达就理应区别于某些表演味过于浓重的个人表现。许多人把表达误解成了表演或表现,实际上就很容易把主持的基本点——交流与沟通淡忘掉。当时,我们所抽到的题是用三个词讲一个故事,但我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在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故事,而是要表达我的观点、展示我的情感,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取得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被真正认可和难以忘怀。

然后一轮是引起广泛争议的英语问答。在我看来,的确主持人的工作性质并不是英语播报,在日常工作中毫无疑问绝大部分时间使用的也是汉语普通话。但是在赛后我逐渐意识到,与其说考察的是英语水平不如说是侧重于展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气质。实际上大赛并不完全依据选手应答是否完全地道、准确、恰当来进行评判的,换句话说,纯粹的语言的因素在本轮之中并不占最重要的位置。本轮比赛更多的是考察一个主持人在面临一种较为特殊的非常态的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能否恰当处理反应了主持人的一种能力、一种气质。这同样是一个主持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有一部分选手尽管英语并不是很地道,但由于自身的那种遇事不惊、从容冷静的气质风度同样赢得了很高的分数。所以在赛后分析,本轮测试的重点仍是一种基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最有创意的是决赛形式,一方面它采用了观众投票的形式,百分之三十的评判权交给了观众,体现了对电视观众、对传播受众的认可;另一方面采用实际制作然后进行展播的方法,也体现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到了今天对新一代主持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那就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包括前期策划、采访,后期编辑、主持、制作等等,并且应该在节目和栏目中全方位、多角度、复合型地将自己的思维与栏目相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大赛决赛是我的电视作品的处女作,通过决赛我才更加完整地介入了电视。通过决赛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也罢、主持人群体也罢,其发展方向必然是集记者的敏锐、编导的思维以及主持人的现场表达与沟通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媒体制作者。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次大赛既达到了探索全新主持理念的初衷又达到了选拔具有个性主持人的目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一直认为,主持人并不是通过比赛赛出来的,比赛并不能产生优秀的主持人。真正的优秀主持人是在节目制作的实践当中不断积累、提高和完善主持技巧和风格的。但是主持人大赛真正的意义在于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

观众有可能认识到某人的确具备做主持人的一定才能,也让很多电视制作机构和部门把注意力投向某个或某些年轻人身上。所以,尽管大赛面向全社会招考但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多是在这方面有基础有准备的人员。用比赛这种形式去创造一个主持人是不太现实,比赛只是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一个人的主持能力。主持人大赛对于主持人而言,主要的意义在于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承认,因为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赢得受众和时代的认可。

另外对于主持人这个角色,通过大赛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主持人这个社会角色和很多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譬如医生、律师等)相比并不一样。主持人也许难以成为与这些专业性职业对等的一种职业,或者说主持人这一职业并不具备很多人想象中的很强的专业性。每一个主持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其他专业,同时有他自己关于本专业的积淀与社会积累。所以我认为主持人大赛定位在全社会不限年龄、不限职业,通过一种社会性的招考方式而没有采用广播电视行业性的内部选送选拔方式,也正是基于主持人职业本身不具备强专业性质这一点而设置的。 对于主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主持人的非专业化的理念也许将起到一种推动和变革的作用。今后,也许兼职的、客座的、行外的(但决不是外行的)主持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屏上,而且行外人的发挥应该会让屏幕更为精彩。

大赛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次比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撒贝尔。更多的人关注撒贝尔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今日说法》,这样无论个人还是对栏目都能够有效地运用主持人大赛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大赛之后人们开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来了解撒贝尔,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赛之后有很多更新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但是这些不同的展现又必须让观众获得一定的新的、美的东西,同时新东西一旦把握不好又可能令观众产生一种反感,容易让观众误认为在借大赛的热浪炒作自己。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让大家在比赛后继续认可,二是不能显出心浮气躁。大赛后,主持《今日说法》时,压力也明显增大。因为观众看待这个栏目的眼光变了,他们急切地想看到撒贝宁有更精彩的表现,也不自觉地用全国大赛第一名这个标准来要求撒贝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赛也是一种动力,让参加了竞争的'人能够不断在利用大赛的效应继续进步,得到更多的锻炼。而渴望竞争,渴望进步,渴望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能力也正是我参加大赛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