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师说课文及注释(6篇)
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原文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2)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3)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4)犹且:尚且。
(15)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动。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涂啊!
(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4)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
(27)相师:拜别人为师。
(28)族:类。
(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0)年相若:年岁相近。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重点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