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范例(3篇)
新能源产业范文
新能源主导市场大势所趋
1999-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的产量从202Mw增加到7,910Mw,10年间产量增加了38.16倍。年增长率在30%以上,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68.73%和84.86%。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法规、规划的引导和相关部委出台的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意见、通知的推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即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200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片第一生产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占全球总产量的28.06%。2008年中国企业的产量和占比进一步提高,产量达到2,589.00MW,占比达到32.73%。由于发电成本较高,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但随着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降,我国将逐渐迎来光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
东方日升主要利用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残次碎片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太阳能灯具,这种产品链结构使得公司太阳能灯具生产拥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2007年-2009年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3.92%和137.89%。发行人积累了国际化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经验和能力,产品达到IEC标准和EN标准,太阳能组件产品已取得德国的TUV认证、意大利的RINA认证、法国的CE认证、美国UL认证、英国McS认证和澳大利亚CEC认证,可以在欧盟、澳洲、美国、加拿大等认可上述认证的广大地区范围内销售。
强大优势架构公司可持续发展未来
工艺技术改造和装备技术改造优势
东方日升非常重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引进人才,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方式形成了专业稳定的科研队伍。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改造和完善上,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全国产化太阳能电池片整体生产线的产业化生产,并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和改造,使该生产线生产的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同类进口设备水平,生产能力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
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设备更新改造能力。硅片来料检测工序、清洗制绒工序扩散工序、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工序、丝网印刷工序、高温烧结工序等优势工序,确保了发行人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生产能力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的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团队管理
东方日升十分重视质量管理,生产和检测设备配置完善。各生产环节配备高端检测仪器,并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德国TUV认证体系、意大利RINA认证体系和法国CE认证体系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质量。公司拥有较完善的太阳能光伏行业专业管理团队,该团队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对行业内的各种机会有敏锐的捕捉力。凭借自身丰富的能力和经验,发行人可以有效地把握行业方向,抓住市场机会,取得优良经营业绩。
优越地理区位
长三角经济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发行人极具运输成本优势、区域销售优势,各原材料生产商汇聚于此,发行人大部分的原材料采购都可以在该区域内实现,发达的交通网络及中心地理位置极大地降低了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华东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能源需求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具有明显的区域销售优势。
新能源产业范文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
中国消费了全球能源的21.3%,创造了世界GDP的11.6%,这两个数字很扭曲。近十年来中国的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即使今后几年放缓GDP增速,到2022年全国总能耗也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完成。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加快推进能源价税改革。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税费改革已酝酿多年,因牵涉面大,举步维艰,资源税、资源占用费、环境税等改革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分步出台,征收资源税应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返回资源产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由此带来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因素,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担。
加强合作消除“亚洲溢价”
田中伸男(国际能源署前任署长)
液化天然气(LNG)的亚洲溢价(AsianPremium)情况非常明显。进口到亚洲的天然气比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高出3-5倍。当然运输、汽化等都会造成成本上升,即使考虑到这些成本,我们的溢价也是大大超过欧洲的。日、中、韩和印度等亚洲能源进口大国,应通力合作,通过签署目的地条款(采购的LNG只能运抵特定目的地)进行合同限制,建立中转市场,共同对LNG定价进行影响。页岩气和天然气目前这种井喷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美国而言,把天然气的价格和石油价格挂钩是非常错误的,要考虑到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速度,石油价格越高,越会抑制天然气价格。同时亚洲国家自身也需要寻求一个更新的方案,这个新方案不能仅考虑进口国的利益,也要和出口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新能源发展要有序有度
张廷克(华能集团副总经理)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电力空前发展,今年的电力装机规模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发展也带来了排放和雾霾。中国的能源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需要通过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互补,东、西部互补,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输电、配电、售电,在现有体制下,发展分布式能源就是要从这个蛋糕里切一块出来,国家电网可能有矛盾心理,这需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新能源的发展要协调,要有序有度。要和电网输送、调节能力相适应,和政府的补贴能力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过度发展,国家补贴不起,消费者承受不了,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影响。
绿色经济发展对化工业带来挑战
钱明诚(德国朗盛化学中华区CEO)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化工制造行业的挑战很高,口头上说可持续发展容易,实际操作很难。现在的社会发展谈的是百年大计,不再是过去的“多快好省”,我们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有计划,要多花钱。欧盟在2012年11月开始实施新的轮胎标签法,这对工业界是一个挑战,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中国有六七百家轮胎生产商,这些轮胎厂商是朗盛下游企业,朗盛帮助这些厂商,一起在轮胎技术上做开发,在原材料上做合作,使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都收益。
中国应推动柴油轿车发展
徐大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汽油是我们原油的很大的一个消耗户,用电能够解决原油的危机。但是从市场的排放角度来说,因为90%来自于火力发电,用电动车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中国到底能有多少纯电动车,我们的预测可能会在5%左右,甚至以下。我们中国的商用车,商用车道路上跑的卡车和欧洲美国跑的卡车相比,我们的油耗要比他们高至少20%左右,这中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需要我们一起来推动。此外,轿车中间柴油化的比例相对低,大家都知道柴油机的油耗比汽油机要低25%,欧洲大概50%以上的轿车都已经是柴油机了,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中国从政府层面是否应该推动柴油轿车的发展。电动车是我们大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现有的内燃机车的减排的任务。
能源企业要向前端管控转型
邓建玲(华电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能源今后不能走“靠投资、靠规模”发展的路,要走质量和效益的路,能源产业必须高举能效的旗帜,能效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对能效问题关注不够,才有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污染企业,因为没有用能效杠杆和门槛叫停他们。要系统看待能源产业发展,一条龙地看投入产出、能效和应用前景,就是看能源结构、比重、自然条件和禀赋,是不是最优组合,是不是符合经济规律。没有系统不可能有最优,没有系统的优化组合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转型升级,还要由末端控制向前端管控转型。能源企业、投资项目和存量资产需要末端刺激,但还有统筹兼顾问题,对增量资产一定要有前端管控。高效、低碳、低污染的鼓励发展,低效、高污染的要坚决用门槛卡住,这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
加快新能源发电上网
刘航(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高级副总裁)
新能源的有序发展是一定的。目前,很多电上不了网,有些人将其定义为垃圾电,实际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新技术,比如说风光电互补,或者是风电、光伏再加上水电的互补,这样的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另外在微网这方面我们也已做了很多探讨,针对光伏、针对燃气的分布式,在不同的区域到底应该怎么向下,怎样更切合实际地应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匹配的衔接。
纯电动车普及尚需时日
陈平(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电动车、节能车毫无置疑对节能减排,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我们国家前几年重点放在了纯电动车上,但是长安一直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混合动力车、节能汽车它是一个市场普及的东西,纯电动车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应该说现在是一个追求普及的阶段。另外像燃料电池车、可替代燃料车,那是一个更未来的东西。
绿色经济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推动
关志华(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现在更希望的是,更多我们的供应链同行以及我们下游产业,都一起去推动绿色经济,因为有很多技术已经存在了,我们也愿意去分享,但使用的过程以及他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而且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做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推动。现在我们政策的导向,我们产业的导向并不是按照一个产业链来推动的,因为有很多所谓的绿色经济并不是单一的。
中国推动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相对简单,因没有考虑到一些鼓励的作用。中国现在需要先做再试、再考虑,但是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欧洲公司,我们看到欧洲已经做了十年以上这样的经验,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积极的把这些意见交给政府,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在学习的过程。
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激进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
分布式新能源并网难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要承担一定责任,因为国网承担了电力的输送和售卖。太阳能在德国的发电中的比例已占到了约三分之一,为什么我们的电网做不到?究竟是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太快了,还是国网配套新能源的能力发展太慢?中国政府规划在2022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解决。
中国的新能源并不存在激进发展的问题。1997年德国实施7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2004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太阳能并网发电,当时每年约50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目前已翻倍。
中国人口是德国的近20倍,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工商业屋顶,按照每个屋顶一吉瓦计算,总量8吉瓦目标需要约8000个载体,预计3-5年后需要200万户屋顶,那么现在就需要电网对未来可能接入的太阳能分布式屋顶做准备。
页岩气开发需要引入更多国际企业参与竞争
涂建军(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
在油气行业,页岩气的开发在美国主要是由中小型的公司启动的,即使现在它主要的行业增量的来源,也不是由大的油气公司提供,在中国当前这个国情下,国内就是主要的三桶半油,把握持国内油气行业的情况下,如何基于我们现有的能源行业格局,做一些渐进性的,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一些改变、一些改革,让相关的国际上有优势的公司能够参与竞争,更多地在油气官网改革,在国内页岩气的研发方面做一些改进。
美国页岩气革命何以成功
陈黎明(BP中国区总裁)
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预计到2016年,美国的LNG开始出口以后,将会对传统的出口国卡塔尔、俄罗斯、澳大利亚产生一定影响。页岩气革命减少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但中国、印度对石油依赖还会不断上升,由此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不言自明。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在于:第一,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页岩气先驱们不断的创新,使得过去的边角料成为了今天能源供应的重要矿种之一;第二,市场开放与竞争。为什么页岩气革命发生在美国?美国有1万多家油服公司,不断地竞争、创新技术降低了成本;第三,管网发达。美国目前的天然气管网从1994年就已实现开发商与运输的全面分离,第三方对管网的无歧视准入条件,为页岩气并网输送奠定基础;第四,明细的矿权和矿权交易机制。美国的天然气是私人拥有,这些资源的拥有者有开发页岩气的强动力,也为油气公司获得这些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看好中国页岩气开发前景
新能源产业范文篇3
一、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
新能源是指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的,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下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调整能源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共识。
1、风力资源开发利用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32×108kW,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为2.53×108kW。至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实现100%增长,累计达2600x108kW,成功超越西班牙。仅位列美国和德国之后,跻身全球十大风能市场。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108t标准煤。到2022年。全国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高达45×108t标准煤。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判断,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供应达到15%的目标,2022年风电应达到1.5×108kW。预计到2022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14×108―15×108kW,风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由2009年的不到3%提高到10%左右。
2、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选择
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中国工程院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原煤储量若按当前的开发水平和消费效率只能供应50年左右。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外部环境,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已难以为继。因此,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玉门市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玉门市素有“世界风口”之称,根据玉门市气象局30年气象资料评估分析,玉门境内年平均风速3.5m/s,70m高度平均风速7.9m/s。平均风功率密度50kW/m2,年有效风速时数8085h,年满负荷发电2300h。据国家气象局首席专家朱瑞兆评价,玉门风能资源理论储量在3000x104kW以上。可供开发利用的在2000x104kW以上,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发展风电产业。
三、现阶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虽然在近几年内,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至今仍没有取得核心技术方面的全面突破。从全国情况看,存在风电产业成长与电网建设不协调、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从玉门近年来的实践看,调峰电源、输出电网、电量消纳等问题制约着风电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调峰电源建设滞后制约风电稳定送出
自火电发明以来,电网设计依据火电属性,火电以外的电力上网技术要求非常苛刻。风电是一种间歇性能源形式。受到电网消纳随机性电量能力的限制。由于技术上的障碍,全国电网可以承受的风电量为总电量的3%,一旦风电量超过5%,将会对电网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大规模的风电送出需要相应规模的调峰电源为其承担调频、调峰任务,确保风电场输出的电能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制约风电场建设质量
全球风电领域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正向大规模、低风速、高效率等方向发展。对于整机的装配技术,国外已向我国进行了广泛转移,目前,我国只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国产设备可靠性、效率与国外设备相比都比较低下。从2002年起。国家为鼓励国内风电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增强风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风电项目进行特许权招标时,规定设备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0%。
四、对策建议
我国风电发展历经探索示范、逐步推广、扩大规模三个阶段,至今全国风电装机达2580x104kW,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风电国,风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3%。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400万吨。但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新能源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玉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践,笔者认为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政策支持
综观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凡发展快的国家普遍都出台了新能源产业法等政策保障措施。我国应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风电特许权开发、风电上网电价补贴、风电设备国产化比重等政策,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办法,把地方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纳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予以政策扶持。
2、加强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