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例(12篇)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构建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1-0001-07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经济产业,其发展不仅与众多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关系密切,而且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作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21世纪世界旅游经济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发展,并始终保持在世界经济中最大产业的地位。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旅游卫星账户(TSA)方法统计分析显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机会、外汇收入的直接影响;而且还拉动了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影响。我国有关研究也表明①,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建筑、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商贸、娱乐、金融、信息等2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工作岗位,可以间接带动7个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创造1元的收入,可以间接创造7元的社会财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一些旅游强国更为重视。
一、为什么要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
1.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回顾
我国的旅游业真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序列是从1986年正式开始的,在这之前基本上属于政治接待型的事业组织,发展旅游的目的还主要限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自从1986年旅游业被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并在产业序列中获得优先发展后,国内旅游需求逐年膨胀,宏观环境不断优化,使旅游业的发展呈现逐年加速之势。到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大大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连年攀升,2002年已达5566亿元,比1998年净增了2147亿元,增长率为62.80%,年均增长率10.47%,年均净增357.83亿元。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旅游总收入4882亿元,比2002年有明显下降,但从2004年的发展势头和统计情况来看已有大幅度回升(见表1)。从旅游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体占5%左右,除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略有下降外,可以明显看出有超出5%的趋势(见表2)。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旅游卫星帐户(TSA)的测算,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0%,而旅游经济占GDP的比重则高达11.45%,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见表3)。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非常大(见表4)。按照WTTC旅游卫星帐户的统计测算,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1.98%,旅游经济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则达11.45%。也就是说,在每就业100人中就有11个半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根据WTTC的分析,我国的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比较高的,2004年达4.21③。实际上,按照我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在1997年已为6,1998年以来一直接近6④。
2.从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看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确实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从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尚未构建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产业链,使整个旅游产业系统各相关产业的协同性、互动性、整合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整体功效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不少旅游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也在探讨建立旅游产业链的问题,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思路。分析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诸如食、住、行、游、购、娱各产业部门,以及政府管理、中介服务、市场预测、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教育培训、法规规范、统筹协调等部门的规范运作和功能发挥,都与缺乏构建旅游产业链及其配套功能有直接关系。比如,2005年春节黄金周海南省的游客结构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过去团队游为主、自助游为辅的格局,自助游等散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0%,团队游仅占40%。但与这种“自助游”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与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尤其是国外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非常普及的家居化旅游方式不仅还无法应对,而且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心理准备。事实上,好多企业只是在研究如何抓住黄金周时机提高收益的问题,很少思考如何利用春节黄金周树立新形象,开拓新市场,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05年春节黄金周三亚旅游宾馆床位价格飞涨就是明证。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发展旅游产业的大系统观念,克服狭隘封闭、画地为牢的自缢性经营思想;建立和形成符合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的新型的有机的旅游产业链,打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思维陋习。要围绕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交通服务,以及文化传统、休闲娱乐、艺术鉴赏、风情民俗、古迹、探险等资源与经营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构建品牌价值链和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旅游产业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从产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一个与旅游产业链直接相关的创新性命题,是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就旅游产业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过许多重要观点和成果,但尚未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其构建问题。笔者之所以要把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命题来重点研究,就是因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缺乏这一生态管理系统直接相关。因此,能否构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从对下面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来加以佐证。
其一,为什么管理调控总是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使得诸多关系难以理顺,深层次矛盾越聚越多,冲突越积越深,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游客深恶痛绝的零负团费与“填坑”怪圈的蔓延,黑导、黑车、黑社、黑店的不断出现,旅游产品的缩水和旅游“精品”的畸变等这些旅游经营生态圈所出现的严重问题,都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调控能力不足或者非常低下有关。因此,需要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增强旅游产业系统的整合度、互动性和协同观念,以便大大提升整个系统的管理调控能力。
其二,为什么旅游产业经营的不少环节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使得旅游市场怪状叠现,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什么好多景区景点经营企业大倒苦水,旅行社苦诉艰辛,导游司机怨声载道,餐饮企业惨淡经营,旅店宾馆无序竞争,游客投诉不绝于耳,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没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直接相关。因为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强的系统性产业,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关联度极高的社会性产业,这一产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营,离不开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而这一切依赖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和规范运作。
其三,为什么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这既涉及到如何保证旅游产品供给的质量标准?同时也涉及到如何创新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因为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是和旅游产品经营服务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享受和体验过程是与旅游产品的效用发挥过程同步进行的,这是购买旅游商品与其他有形商品的最大区别。因此,要通过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使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标准始终处于正常供给和可监控的状态,大大消除因旅游产品质量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所带来的诸多经营烦恼。
其四,为什么旅游市场的调节能力总会出现偏差?如上面提到的2005年春节黄金周海南三亚旅游宾馆床位价格飞涨的问题,结果导致游客入住率只有66.66%,同比下降了27.84%⑤,就是缺乏科学的价格调节能力与预测能力的具体体现。实际上,这不仅是对游客旅游方式变化缺乏准确预测和把握的具体表现,而且也是对游客消费行为变化规律缺乏认识和分析的主要表现。现代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游客旅游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变化趋势,如个性化的“自驾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饭店和景区之外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趋向等。这说明“自由人”的旅游方式和“社会化”的旅游消费行为,客观上要求构筑与其配套的旅游市场功能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这些都依赖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建立。
二、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构建思路
1.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目前,还没有学者就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问题作过相关的研究,笔者之所以要明确提出并研究这一创新性的命题,就是因为旅游产品是一种以系列性、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特殊消费品,它提供给游客的是一种旅游消费价值的完整体验。因此,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其内部各系统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更为密切,对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经营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无论是旅游景区与景点管理企业、休闲度假和客运服务企业,还是旅游饭店与餐饮服务企业、旅行社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经营企业等,甚或是相关的建筑与制造企业等,它们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兴衰相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与其它一切有机体一样,是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产业生态系统⑥,即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也就涉及到相应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如何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问题。
自从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揭示出自然界中物种进化的规律以来,“适者生存”的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知道,生物进化论是要解释为什么某些生命形式能够出现而且还会生存下来,而有些却已经消亡,并认为能够生存下来的生命形式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优良物种。而一个生态种群就是由进行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物种组织构成的,它们行为方式类似,行为结果也类似,因为它们有着自己的食物链,维持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样,产业生态系统是要解释为什么某些产业组织能够生存和发展,而有的却难以为继,破产倒闭。那么,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的这种产业组织无疑就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良“物种”;而具有类似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众多产业物种所构成的系统就是产业“种群”,也即产业生态系统,或称为“产业链”。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产业生态系统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重要的竞争主体,一直向下游延伸到营销网络和顾客,并平行扩张到互补性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技能、技术或以共同投入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同时还包括一些政府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可见,这一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产品或服务、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等及其各种关系和活动,它是一个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产业种群有机体。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著名的零售业大王沃尔玛,当年靠在乡镇市场上以低价格建立销售系统,而如今没有人再把沃尔玛看作是一家零售商了,它还是一个批发商和物流企业,同时还是一个信息服务公司。沃尔玛和其它相关的商业生态系统一样超越了传统的商业边界,与几百家组织发展建立了相互关系,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管理系统。
因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有机体,而非机械组织模式的拼凑和堆砌;各产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在于系统成长,并非完全是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各产业组织得以存活和发展的前提是为游客和所有的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并非完全是生产和推销旅游“商品”;同时,各产业组织的发展战略也主要在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进化”,而非纯粹的战略竞争对手。正鉴于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资源利用上的竭泽而渔,经济利益上的见利忘义,经营思想上的好大喜功,重大决策上的顾此失彼等有悖于生态管理思想的错误观念,必须遵从“互利共生、‘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因为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生态管理准则。
还要说明的是: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的思维冲动,也不是借题发挥,搞概念游戏,因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演化运动规律,而且还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发展与运行规律,生态系统是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在内的一个完整概念,当然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也不例外。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思路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产业生态都是相互依赖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重要的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消费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产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和协同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不仅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呈专业化发展趋势,协同的方式要求改变过去仅仅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利益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
其二,产业系统中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也在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产业价值链条上不断转移,并较多地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而且转移的范围越来越大,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协调各相关产业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地处于价值创造的最佳状态。
其三,产业生态系统每一个环节上的运作效率对整体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优势互补,共成体系,而且相互依赖,兴衰相通。这一点在旅游产业系统似乎表现的特别突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大大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整个产业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合的核心能力之中。
其四,在产业生态系统中行业领袖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发挥着优良产业“物种”的辐射作用和核心协同效应,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种群”的良性发展。这些核心企业可以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以及控制核心环节等多种方式,重新构建和整合产业系统并决定其中的组织方式,从而正在决定着整个产业系统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命运。
其五,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正在加强,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一系列新的变化。这说明旅游产业系统所构成的内部产业链必然要延伸到系统外部,使系统的战略联盟进一步扩大,以减少巨大的营销费用和负担,防止系统外部盗用本系统构建的旅游线路和经营产品的风险,从而调用各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协同系统内外各相关方面的关系,达到共赢的目的。
正是基于上述的这些重要变化趋势,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应主要考虑以下思路:
第一,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系统的协同效率,获取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多种方式与产业系统中其他各相关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协同和合作,以提高整个产业系统的运作效率,获得低成本快速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从而使旅游产业系统内部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协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深化与旅游产业系统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关系,能够整体化快速响应市场。旅游产业系统应通过投资、协同、合作等战略手段,深化与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关系,在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上进行密切的协同与合作,使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溶入整个产业系统价值链的运行之中,从而切实提高各自的运作效率,进而帮助其增加产品的有效差异性,提高产业系统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使产业系统各相关企业得以结构化地提升存在价值,市场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并符合产业链的控制权和利润区向末端转移的产业演进趋势,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和竞争位势。
第三,强化旅游产业价值系统的薄弱环节,形成并释放整体效能。旅游产业系统要注意强化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帮助和改善制约自身价值效率的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系统的运作效能,使竞争优势能够建立在产业生态系统功能释放的整体效率的基础上,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链条上竞争对手的优势。具体思路可以通过强势的高效企业对低效企业进行控制和强制的手段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主导环节的领袖企业对产业链的系统整合来实现。
第四,把握关键环节,推动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识别和发现自己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价值环节,并将资源相对集中于这一环节,培育核心能力,构建集中的竞争优势。然后,借助这种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的杠杆效用,从而使产业系统各相关企业成为产业价值链中的不同主导,不断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
第五,不断提高系统协同效率,构建管理型产业价值链。要强调产业链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应是长期的且持续改进的过程,应加强相互信任和认同;要注重对产业系统中共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旅游产业的各相关环节要在产业系统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同时,旅游产业系统中的主导企业还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和演进,主动承担起管理整个产业发展的责任,引领整个产业去应对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冲击或发展要求,以保持整个产业系统的竞争能力,谋求旅游产业系统的快速成长以及利益的持续最大化。
三、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与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关于旅游产业的构成,一般是从旅游业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部门来考虑的,也就是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或部门)结构,并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按照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划分依据,根据从事旅游服务的不同部门的特点,又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住宿接待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游业务部门、游览点经营部门、旅游组织部门等5大类部门。但是,由于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特点,从而决定了旅游产业结构必然具有多元化的性质。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看,旅游产业还应包括旅游教育培训、旅游研究和设计规划等部门。只有从大旅游观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产业结构,才能提高对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确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因此,按照直接面向旅游者和间接面向旅游者范围的区别,以及对整个旅游产业作用发挥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划分为有机的3大块。第一块是直接面向旅游者服务并为其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包括饭店、餐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娱乐服务企业、航空公司、地面交通运输企业、零售商店、医疗服务等;第二块是间接面向旅游者并支持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食品供应商、金融业、通讯业、出版业、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生产企业,以及环卫服务与洗衣业等;第三块是间接影响旅游者并直接对前两类企业产生影响的行业,包括政府管理机构、规划设计单位、教育培训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建筑业和制造业等。
然而,从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来看,首先涉及到对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改革。这就需要组建跨行业的具有相应权威性的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与国家旅游局合署办公,重点放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统筹规划和规范市场上,形成科学的管理职能、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管理机构同样改建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省以下旅游管理机构不再变更,但职能要做相应调整。
其次,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市场体系与预警系统,形成科学的市场监管手段和方法体系。实际上,旅游市场的运行是有科学规律的,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承载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质量标准的保证都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体系,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市场预警系统,以确保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处于良性运行的状态之中。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协调机制,保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前文分析中提到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来看,缺乏统筹与协调机制是主要根源。因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必须构建权威、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统筹和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问题,保证旅游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效协调。
第四,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支撑体系,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任何组织都是有生命运动周期规律的有机体,旅游产业组织也不例外。所以,要把支撑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包括政策、法规、标准等管理环境的支撑体系,而且包括产业生命周期预测、产业发展极限、产业承载能力、产业创新等支撑体系的构建。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
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切入点:
一是以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产业生态模型,研究旅游产业活动与演替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多重影响,包括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系统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系统价值损失,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提出改善、协调和保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政策含义及其支撑体系。
二是从制度、组织、技术创新的角度入手,研究如何规范旅游产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行为,协调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将旅游企业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同步协调,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三是在全面界定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从对利益相关者的磋商、谈判、统筹、协同等研究入手,探讨如何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达成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外各部分的共识与合作,实现解决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问题的一系列共赢的实施方案。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基本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政策支撑系统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制度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从国家到省地已经制定的和应该进一步制定的政策法令、管理条例、行业规范、监督与保障制度等。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市场体系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市场评价体系、价格形成与价格体系、市场主体与客体系统、市场环境优化机制以及旅游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等基本内容。
(3)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协调机制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包括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与行业质量标准协调机制、成本核算与价格协调机制、队伍建设与管理培训协调机制,以及应急事项与特殊事务协调机制等。
(4)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运行模式的创新研究。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系统性、联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所以,必须根据这个系统的上述特点使运行机制与模式更加符合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要求,更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5)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我国的自然生态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的很大比重,可以说人们旅游需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某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美感和享受。因此,如何使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不仅非常现实,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6)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我国的旅游资源除了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有非常丰富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民俗、历史遗产、艺术鉴赏、社区时尚、革命传统等社会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使这些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同样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7)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就存在一个旅游产业与经济系统中各相关产业的有效协调问题。从系统观看,若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协调发展,就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因此,必须高度关注旅游产业系统与其它相关产业的有效协调,研究和解决协调中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和创新有效的协调机制。
注释:
①周京震.相关产业发展被带动,旅游产业链创造大财富[N].江苏商报,2004423(3).
②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引国家旅游局.历年旅游业统计公报[R].1998-2003汇总。
③WTTC:2004TourismSatelliteAccounts・CountryReport・China[R](世界旅游理事会:2004年旅游卫星账户・国家报告・中国).
④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2003.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雾霾;生态旅游
一、引言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下降2.7%[1]。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认为,当前雾霾正成为我国入境游低迷的主因之一[2]。
雾霾对境内游客出游的影响,虽没有详实报道,但北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唐承财博士认为,长期严重的雾霾天气给旅游业带来的将是一种灾难,而这种灾难并不像火山爆发或洪水泛滥一样直接,它会透过整个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第一旅游网针对国内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雾霾天气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很大”,38%的受访者选择“影响一般”,仅有不到1%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影响”,可见雾霾正在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十年内难治好雾霾”的论断,预示着雾霾可能成为困扰中国旅游发展的新常态,而这一态势的具体影响会在后期逐步呈现。
生态旅游作为将游客需求、旅游地保护、旅游地经济利益有机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方式,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生存危机的频发,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觉醒,为我国生态旅游提供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转变的契机。对一直将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突破发展重点的陕南地域来讲,如何积极应对雾霾风险、趋利避害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情况
目前,PM2.5实时查询系统已经成为国人外出的重要参考,了解陕南PM2.5监测站点的个数及分布,有助于陕南雾霾的客观报道。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具体如表2-1。目前三市共设9个监测站点,多分布于市区及市郊。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PM2.5实时查询系统的访问,获得商洛、安康、汉中3市在2015年3月8日至2015年3月28日三周的AQI(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2-1所示。研究表明西安、咸阳、南阳、十堰、渭南等为陕南旅游主要客源地。为具体评估陕南生态旅游在空气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及雾霾态势下游客流失的风险,将客源地同等时间段的AQI加以统计,综合对比数据见表2-2。
调查结果及各项数据表明:1,与客源地AQI均值相比,陕南三市仍保持着领先优势,没有中度、重度污染天气。2,3月份三市的AQI均值基本保持在80左右,比我国空气质量“优”的AQI高出30。空气存在一定污染,需要积极改善。3,图2-1中,三市的AQ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三市的AQI均值也大体相当。空气条件的趋同性使陕南雾霾治理建立联防联控体系成为可能。
三、雾霾对陕南生态旅游的影响
同地域内,雾霾与生态旅游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他区域内雾霾的广泛存在,则可能为生态良好的地域营造商机,打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新视角。以2013年福建旅游局推出的“感知清新福建、自由森呼吸”活动为例,仅春节期间就接待境内外游客822.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26亿元。同时雾霾的普遍存在在激发国人对良好生态向往的同时,加速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政策、立法的出台。
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为彻底根治雾霾提供可能。生态旅游一直被视为陕南突破发展的重点。生态区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化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贯彻实施,既是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保障也是彻底根治雾霾的关键。陕西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目前陕南三市初步形成了汉、丹江流域绿色经济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格局,相信这些改变也会对陕南雾霾防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旅行社产业;商业周期;景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35―06
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提出了用多指标代替单一指标对宏观经济景气周期进行计算的方法。之后,开始借用宏观经济周期研究方法针对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随着对景气循环认识的深入及计量经济技术的进展,增长循环方法、阶段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状态空间模型方法等新方法开始在很多国家的景气分析中得到应用。尽管《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中国宏观经济与行业景气预测课题组)、《中经指数》(国家信息中心)、《企业景气调查》(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产业景气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景气分析研究虽然也涉及到产业景气,但仍局限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和少数产业。近几年,我国已有少量的著作和专题研究报告涉及到旅游产业的景气周期,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对旅行社产业的景气指数状况进行基于模型构建的系统研究。目前,我国对旅行社产业发展的宏观监控和长期预测基本处于理论失语状态,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的产业调控能力和企业的战略判断能力。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文所指的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是指根据统计数据建立景气模型,从而对旅行社产业景气变动状况进行定量描述和定性判断,用以反映旅行社产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本文通过数学建模、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指标确定、统计分析、定性研究等方法,建立中国旅行社产业发展景气指数,以期形成本领域的研究范式。
(一)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的公开统计数据。以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和《中国旅游年鉴》为主,以《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和《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报告》作为补充。历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GDP则来自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
2.指标选取与基期确定
我们本着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原则,以近年国家旅游局对全国旅行社的60多个统计指标为基础,分析其相关性,同时考虑到统计口径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剔除掉了严重缺失、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相关性过大的指标。由于一、二类社年检始于1991年,三类社年检始于1993年,而且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严重,可比性也较小,所以将基期定为1993年。最终确定企业规模景气指数、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市场景气指数和年检景气指数4项子指标。其中,企业规模景气指数包括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两个分指数;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包括营业收入、利润、利润率、税金、资产和劳动生产率6个分指数;市场景气指数包括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3个市场的景气指数。其中每个市场的景气指数由外联人次、接待人次和市场化率3个景气指数组成;年检景气指数指年检通过率景气指数。
3.数据预处理
1996年《旅行社管理办法》使原来一、二、三类社的三级架构变为分别从事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务的两个类型,故1996年前的国际社的数据是一类社和二类社的加总,国内社的数据来源于三类社。缺失的1996年、2003年、2004年的国际社、国内社的年检通过率,经过慎重考虑,以其余年份年检通过率的平均值作为参考;缺失的3年国内旅游组织人次,通过分析均值、增长率、与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比率等因素,最终确定以其余年份国内旅游组织人次与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比率的均值为参考,根据当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确定当年国内旅游组织人次。
(二)权重确定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征询了专家、学者、业界等确定权重的意见,经过分析研究和慎重考虑,决定采用统计学中最为客观的赋权方法――变异系数法,即直接利用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出指标的权重。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假定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i(i=1,2,…,n)项指标,对j(j=1,2,…,m)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再根据各个评价对象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第
指标,即第i个三级指标;n表示四级指标,即第in个四级指标);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权重,计算各年各三级指标的景气指数p2(n=1,2,3,4),如m年第i个三级指标的景气指数为Pmi=Pmi1Wi1+Pmi2Wi2+K+PminWin(n为第i个指标的下级指标的个数)。如此类推,再根据三级指标的景气指数求其权重,从而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景气指数,以此,最后计算出国际社的景气指数、国内社的景气指数和我国旅行社产业的景气指数。
(四)研究方法及验证
通过数学计算,分别计算出国际社的景气指数、国内社的景气指数和我国旅行社产业的景气指数,再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国际社和国内社的比重。从而求出我国旅行社产业的景气指数,并与根据数据计算直接得出的我国旅行社产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对比,从而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二、景气指数结果分析
(一)国际社景气指数
1.国际社企业规模景气指数
国际社企业数量的景气情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到1999年是初步发展阶段,波动较大,起伏不定,但总体呈增长态势;从21世纪开始进入到稳步发展阶段,增长平稳,但近两年增速加快。扣除2003年“非典”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从业人数景气指数也呈类似的规律。不同的是,初步发展阶段增长不明显,而稳步发展阶段增幅较大。在初步发展阶段,从业人数较企业数量景气,之后却相反。国际社企业规模景气情况也呈同样的态势,整体上升,并分别在1995年、1998年、2003年出现了3个高峰点。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国际社企业规模景气指数继续上升,但增速会放缓。
2.国际社企业经营景气指数
国际社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主要取决于营业收入、利润、利润率、税金、资产、劳动生产率6个指标。与企业规模景气情况类似,除了利润率一直有降无增外,国际社企业经营景气情况也是以1999年划开了界限:从1993年开始,其他指标一直保持增长,1995年后,劳动生产率和营业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而资产、利润和税金增长较平缓;除劳动生产率外,多数指标都以高增长的态势跨入了新世纪,并且在新世纪伊始较为景气,2003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非典”的影响,在2004年得以恢复。国际社企业经营景气情况在20世纪末增长相对平稳,从2000年开始就出现了良好态势(2003年除外),增速加快。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在未来2―3年内,前景仍看好。
3.国际社市场景气指数
国际社市场景气指数主要取决于入境外联、入境接待、入境市场化率、出境组织、出境市场化率5个指标(国际社国内市场的数据缺失)。国际社在出境组团市场上一直表现得相当景气,虽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有所回落,但随后又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相对而言,1999年以前出境市场化率增长较缓,而1999年以后降幅则很快。在入境市场上,1998年进入一个低谷期后,开始较快增长直到2002年达到高峰,次年受到了“非典”影响,之后逐渐得到恢复。入境接待景气度略高于入境外联景气度,1998年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入境市场化率虽与入境外联、入境接待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其景气度远远低于后两个指标,而且2003年后几乎没有提升。总体来看,国际社的市场景气指数在1998年前增长平缓,之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3年除外),而且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在近三五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4.国际社年检景气指数
国际社年检景气指数忽上忽下,起伏不定,在1998年到2001年进入低峰期,但近几年相对较为平稳。随着有关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法规不断出台,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太大增长。
经综合计算,国际社景气指数变动如图1所示。
国际社的4个子景气指数基本保持了一致的趋势,其中,企业经营景气指数最高,市场次之,年检景气指数最平缓。企业规模和年检这两个指标受非典影响不明显,其他指标乃至全国国际社则都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从阶段划分来看,1999年前,增长都相对平缓,1999年后(不考虑“非典”影响因素)增长较快。总的来看,国际社较为景气,尤其是1999年后(2003年除外)增幅较大。在未来几年,国际社将继续保持景气的态势。
(二)国内社景气指数
1.国内社企业规模景气指数
无论在企业数量上,还是从业人数上,国内社企业规模景气指数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相对来说,近两三年由于人员素质、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从业人员的增幅逐渐趋于平缓。而企业数量的增长态势不会在两三年内放慢,但国内社企业规模企业指数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
2.国内社企业经营景气指数
总的来说,国内社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一直保持着向上增长的态势,但增速逐年放缓。基本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前,总体增长不快,进人21世纪后才加快了增长速度。总收入景气指数增长最快,2005年高达4000,这与企业数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1999年以来,税金、资产、劳动生产率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景气度,但利润和利润率在逐年下降,相当不景气。2003年,所有指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次年基本得到恢复。总体来说,国内社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增长较为缓慢,并将更为平缓。
3.国内社年检景气指数
国内社年检景气指数忽上忽下,起伏不定,但总体较为景气,有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
经综合计算,国内社景气指数变动如图2所示。
国内社企业规模景气指数匀速上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也基本呈上升态势,但伏动较大,影响因素众多;而年检景气指数较为平缓。总之,在1999年前,国内社景气指数增长快速,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趋于平缓,而且预计未来几年将更为平缓。
(三)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
1.旅行社产业规模景气指数
从企业规模来看整个产业无论在企业数量上还是从业人数上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在2004年经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较大的回落,但不到一年就恢复了常态。企业数量一直较从业人数景气,差距将有增大的趋势。总体,整个产业规模的良好景气态势将会得到持续,但会越来越平缓。
2.旅行社产业经营景气指数
整个产业总收入景气指数保持了很好的增长态势;资产景气指数除1999年到2000年跨越很大,其余年份增幅相对平缓;税金景气在1999年前增长较慢,2001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回落,2003年受“非典”影响跌至最低谷,之后逐渐恢复;劳动生产率在1997年前增长较快,之后则表现得相当平缓;而利润和利润率基本是负增长,特别是利润率指数近几年已经是负值。2003年,所有指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典”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整个产业经营景气指数除1999年到2000年实现了跨越外,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在今后的几年,这种态势将继续得到保持。
3.旅行社产业市场景气指数
(1)入境市场景气指数
整个产业在入境旅游市场上,1993年至1998年,一直是负增长,很不景气,1998年后开始加速增长,相当景气,但2003年受到“非典”严重影响,大幅度跌落,但在次年基本得到恢复。入境市场的各景气指数表现出了一致的态势,其中,入境旅游接待最为景气,外联次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等因素,入境市场将更为景气,预计在2008年将达到高峰。
(2)国内游市场景气指数
整个产业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总体保持不错的增长态势,1998年出现高峰,次年回落后并保持了快速增长,2003年的“非典”疫情并没有影响到次年,而增长将渐趋平稳。国内市场的各景气指数基本表现出了一致的态势,其中,国内旅游外联比接待较为景气,而市场化率在近几年基本平稳,有下降趋势。
(3)出境游市场景气指数
整个产业在出境游市场上持续增长,特别是1997年至2000年。21世纪初的两三年开始回落,2003年“非典”之后又开始了更快速的增长态势,并将持续增长。而市场化率在1999年前基本平稳,2000年开始就趋于下降。总体来说,整个产业出境市场一直越来越景气,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出境目的地的开放,出境市场将继续繁荣。
出境旅游市场景气指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达到488后有所回落,但非典过后增长更强劲,2005年达到了709;虽然国内市场波动较大,但最为景气:1998年达到530,2004年高达1002;相对而言,入境市场景气指数增长最慢,1993至1998年徘徊于70―80之间,1999年开始从163快速增至2002年的331,2003年降至174,之后又迅速增长。总之,整个产业市场景气指数整体比较看好,并渐趋平缓。
4.旅行社产业年检景气指数
由于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导致1993年至1998年期间的产业年检景气指数波动性强,1999年后基本趋于平稳。随着制度的健全和产业的规范,将渐趋于平稳。
经综合计算,全国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变动如图3所示。
整个产业各子景气指数和总景气指数基本一路趋好。1999年,除年检景气指数外,其余指数都在200左右,成为各子指数的分水岭。1993年至1999年,市场景气指数最高,之后,企业经营景气指数最高。而13年中,经营和市场景气指数越来越远远高于企业规模景气指数,这说明我国旅行社供给总量的扩展属于外部经济。在2003年除年检景气指数外,都受到了“非典”影响,又一次验证了旅行社产业是一个非常敏感而脆弱的产业。13年来,我国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稳步上升,总体趋势看好,随着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将继续上升。
三、对比分析与研究方法验证
(一)国际社、国内社与整个产业的对比
1.企业规模景气指数――国内社远远高于国际社。从企业规模景气指数看,整个产业比较景气,国内社增速迅猛,越来越远远高于国际社,2005年已达到565,是国际社的3倍。其中,国内社年均增长率为16.02%,国际社为5.78%,整个产业为13.16%。
2.企业经营景气指数――国际社远远高于国内社。从企业经营景气指数看,整个产业比较景气,国际社增速迅猛,越来越远远高于国内社,2005年已达到819,为国内社的两倍多。其中,国内社年均增长率为-15.16%,国际社为23.41%,整个产业为20.83%。
3.市场景气指数――国际社低于整个产业(国内旅游市场的数据统计是整个产业的,国内社的数据不连贯)。国际社的市场景气指数增长速度低于整个产业的,到2005年,国际社市场景气指数为440,年均增长率为16%,而整个产业分别为660和22.14%。
4.年检景气指数――国内社相对高于国际社。国内社年检景气指数相对高于国际社,也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在近年都趋于平稳。国内社年检景气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66%,国际社为0.08%,整个产业为0.47%。
5.产业景气指数――国际社较高于国内社。从总体产业景气指数来看,国际社高于国内社,整个产业略低于国际社水平。国际社产业景气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7.87%,国内社产业景气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88%,整个产业的产业景气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7.92%。
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的波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1993年至1999年,产业景气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平均波动率只有13.79%;1999年后到2003年波动率较高,平均波动率达到24.3%;2003年又开始下降,平均波动率为17.56%。这也很自然地将旅行社产业的发展划分为3个周期,如果不受到突发事件、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预计第3个周期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
以每个周期的产业景气指数平均波动率作为各周期里每年的波动率,绘制出一条旅行社产业景气线。如果旅行社的景气指数落在这条景气线的左上方,那么产业是景气的,反之,如果在线右下方,则不景气。
在第一个周期(1993―1999),产业景气指数起伏不定,呈缓慢增长态势,与景气线的离散度低,相对于前半个周期,1996年后变动幅度相对较大。其中,1997年出现了负增长,1998年增幅最大,达到了45%。1994年和1996年,一般景气,与景气线的偏差为2左右;1995年和1999年,不景气,偏差分别为-11和-14;1997年,很不景气,偏差为-29;1998年,景气,偏差为10。在第二个周期里(2000―2003),产业景气指数整体增长较快,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波动率逐年下降,与景气线的离散度高,处于景气线上方。2000年至2002年,很景气,与景气线的偏差分别为99、92、48;2003年,非常不景气,偏差为-97。而到了第三个周期(2004后),产业景气指数整体增长开始放缓,与景气线的离散度高,但处于景气线下方。2004年和2005年都非常不景气,偏差分别为-76和-139。
纵观13年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起伏不定,波动率较大,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波动迹象。旅行社产业将随着这条曲线的平缓逐步走向发展与成熟。
(二)对比与研究方法验证
把将整个旅行社产业的规模、经营、市场和年检4个子景气指数用变异系数法赋予权重计算出来的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与将国际社和国内社两个子产业的景气指数用变异系数赋予权重计算出来的旅行社产业景气指数对比,前者略高于后者,误差的均值为31,前者的年均增长率为16.5%,后者为17.9%,但趋势是一致的。考虑到市场景气指数的计算口径的差别、个别数据的缺失以及指标选取的不全面等因素,两个景气指数还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四、行业贡献率分析
(一)内部贡献率――旅游业
1998年后,旅行社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社对旅游业的贡献率一直在增长,而国际社对旅游业的贡献率在1996年左右比较不稳定,1998年后也呈增长态势。旅行社产业对旅游业的平均贡献率为0.0918,其中,国际社为0.0627,是国内社(0.0291)的两倍多。这说明,旅行社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要快于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相对于整个旅游行业来说,旅行社产业比较景气。
(二)外部贡献率――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
旅行社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1997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社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在增长;而国际社的贡献率在1996年左右比较不稳定,1998年后也呈增长态势。2003年都受到了“非典”的影响,次年恢复后,2005年又都回落到2000年前的水平。旅行社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0.0918,其中,国际社为0.0627,是国内社(0.0291)的两倍多。这也表明,旅行社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稍快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特别是1997年至2002年,旅行社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比较景气。
旅行社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1997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社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直在增长;国际社的贡献率也基本呈增长态势。2003年都受到了“非典”的影响,次年恢复后,2005年又都回落到2001年左右的水平。旅行社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贡献率为0.0041,其中,国际社为0.0028,是国内社(0.0013)的两倍多。这也表明,旅行社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稍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特别是1995年至2002年,旅行社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比较景气。
从营业收入看,除2003年外,旅行社行业的增长基本略快于旅游行业的增长,也快于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在1996年、2000年、2004年的差距较大。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旅行社产业的发展周期和景气状况从总体规模、经营绩效、市场状况、行业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产业运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欧美;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旅游成长;多周期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走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之路,对于弥补外汇不足、展示对外形象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0多年来,外国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由22.96万人次增长到2193.75万人次,增长了近100倍,确立了目前中国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地位。美欧市场是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1985年至今,其入境旅游平均市场占有率达到35.15%,其中欧洲占24.72%,美国占10.42%,对同期外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增长率拉动作用明显。但欧美占有率自1992年达到峰值46.58%后进入持续下降,分析和研究其成长过程及其多周期性对于揭示周期性波动和下降原因,把握增长阶段特性和探寻恢复增长路径有重要意义。旅游地(旅游业)成长及其生命周期演化研究是国内外旅游地理一直持续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旅游要素、旅游规模及其结构形态在时间纵向维度上的数量增减、趋势变化和周期规律分析,形成了旅游地理时空视角的重要研究维向。国内外对该领域均有大量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旅游地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持续关注,并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1-6];1980年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系统地将市场学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游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用于描绘目的地周期性演化的模型,旅游地的演化经过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等六个阶段。该理论为从时间序列纵断面剖析旅游地成长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有效范式[7];1989年Choy以夏威夷岛屿为例,对13个岛屿的客流量的成长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比“S型”模式更为复杂的模型[8-9];2001年S.Lundtorp通过案例研究,提出旅游地成长的3种循环模式[10];孙根年等将本底趋势线理论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结合,深化了理论内容、扩展了理论内涵[11];2001年徐红罡从系统动力学模型出发,分析了旅游地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12];而刘泽华等人将旅游生命周期与产品结构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地客流量与旅游产品的复合周期[13];2004年保继刚等对苏州城市旅游生命周期的动态分析[14];杨效忠等人以普陀山为例,探讨旅游地生命周期与产品结构的演化关系[15];贾玉成提出风景区生命周期与产品创新的问题,探讨当客流量处于停滞期后如何使旅游地的发展从数量增长型转向结构高级化[16];2007年孙根年以中国六大著名遗产旅游地为例,对旅游非线性成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17];2008年姚宏以50年来西安临潼旅游地的成长为例对其非线性成长过程及阶段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8],尝试性构建了中国四大名山的非线性成长模式[19];2010年马丽君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对黄山、普陀山和武夷山三个遗产地的旅游成长进行了定量研究[20],另外运用本底趋势线旅游和小波分析理论对20年来中国入境及国内旅游客流量成长过程进行了滤波分析,并进行了对比研究[21];2011年沈宏洁和严艳对秦岭南北两麓的旅游业成长及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22]。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成长周期演化和模式归纳方面,而国内前期研究注重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成长进行案例验证分析,后期关注旅游地成长过程中周期波动和演化规律的量化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揭示旅游地成长规律和时空特点的把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有效的分析范式,但旅游地成长过程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非常复杂,仍然需要借助更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1.1本底趋势线理论
本底趋势线理论(TheoryofNaturalTrendCurve)是关于本底趋势线的定义、建模、画法和其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是孙根年在1998年提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23]。此理论在旅游市场分析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较长时期的统计数据,通过区分和判识旅游业发展中的天然趋势和事件旅游的影响,将旅游成长趋势与周期分析、事件旅游及其影响评价和旅游发展预测统合为一。孙根年利用此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1998年发现了其“晴雨表”功能与预测功能,率先用于分析“6.”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24];2000年分析了西安市旅游业的成长与波动周期,拓展了本底趋势线理论在旅游成长分析中的作用[25];2005年将本底线理论与Batler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完成了2003年SARS对我国旅游和交通客运量影响的分析,在时空尺度的分析上更为深入细致[26];2006年戴光全、保继刚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分析了1999年昆明世博会对昆明旅游业发展的效应,开拓了庆典事件分析[27];2007年孙根年将本底趋势线理论与游客亲景度、旅游季节指数等结合起来,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入境和国内旅游影响的预测[28];经过近10年哲学思考、数学分析和应用实践研究的充分验证,该理论成为对旅游地成长过程深入分析和有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29-30]。本文选取欧洲和美国1985-2009年的入境中国客流量统计数据,对其入境中国旅游的时间序列增长和多周期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各自成长规律,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1.2旅游成长分析模型构建
根据本底趋势线理论“还原论”的基本理念,旅游业发展的本底趋势线是由趋势项和周期项构成,趋势项可用简单的直线方程或指数方程去描述,周期项可用周期函数去描述,两者综合可得本底趋势线。具体建模思路:首先对事件旅游进行分析,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内插订正处理。从系统的层次性及耦合关系出发,将整个序列的变化分解为:趋势项M(t)、周期项C(t)和随机事件项S(t),逐层分解分别建模,一般用“直线+正(余)弦”复合函数模拟,并采用三指标的R-C-P方法进行检验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本底趋势线,分析旅游成长的趋势和周期,划分旅游业成长阶段;根据本底趋势线方程以本底线为基准将本底值与统计值相比较,分析事件旅游的冲击和影响,测评旅游危机的经济损失和庆典的孙氏损失(或贡献)。整个建模过程如图1。模型可以表示为:
Y(t)=M(t)+C(t)+S(t)
2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分析
2.1欧洲入境中国成长分析
在危机事件梳理的基础上,对照欧洲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统计线,对“8波”、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数据进行内插订正处理,其客流量统计值的时间序列呈现直线上的周期波动。从图2(B)可以看出,其模拟方程如下:
Ye(t)=-94.82+27.086t(1)
单位:万人,相关系数R=0.9179,Ye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由于经济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周期性,25年来欧洲入境中国旅游除呈现直线增长外,还存在着次级的周期波动如图2(C)所示。图2(C)为内插修正后的客流量统计线与直线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变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l(t)=34.78e0.08tsin(0.25t+7.28)(2)
从方程(2)和图2(C)可以看出,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25年左右的波动大周期,其振幅在-50-100间,周期长波动大是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周期特点,至今才完成1个该类型的周期,1985-2000年处于大周期的下降阶段,2001-2009年处于周期的上升恢复期。
入境旅游成长周期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的波动存在大波动,还存在大波动以外的小波动,即除了趋势项和大周期项外,还存在一个周期较小的波动周期,如图2(D)所示。图2(D)为内插订正后的客流量统计值域直线模拟值偏差与其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长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S(t)=-33.65sin(-30.59t-2.46)(3)
从方程(3)和图2(D)可以看出,欧洲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还存在8a左右的小波动周期,其振幅在-40-40间,至今欧洲入境旅游已经完成了3个此类周期。其中1989-1994,1997-2000,2004-2007为发展期,其余各年则处于衰退期,除长周期趋势和有规律的短周期波动外,欧洲入境中国旅游还存在无规律的随机和不确定波动。
2.2美国入境中国成长分析
依照2.1的方法对美国入境客流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从图3(B)可以看出,其模拟方程如下:
Ya(t)=-17.325+7.96t(4)
单位:万人,相关系数R=0.9313,Ye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由于经济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周期性,25年来美国入境中国旅游除呈现直线增长外,还存在着次级的周期波动如图3(C)所示。图3(C)为内插修正后的客流量统计线与直线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变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l(t)=22.01e0.03tsin(0.24t+7.76)(5)
从方程(5)和图3(C)可以看出,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25年左右的波动大周期,其振幅在-35-40间,周期长波动大是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周期特点,至今才完成1个该类型的周期,1985-1998年处于大周期的下降阶段,1999-2009年处于周期的上升恢复期。
入境旅游成长周期性除了趋势项和大周期项外,还存在一个周期较小的波动周期,如图3(D)所示。图3(D)为内插订正后的客流量统计值域直线模拟值偏差与其模拟值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波动呈现长振幅正弦函数变化,其模拟方程如下
YTS(t)=6.62sin(-0.5t-8.34)(6)
从方程(6)和图3(D)可以看出,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中还存在12a左右的小波动周期,其振幅在-10-10间,至今美国入境旅游已经完成了2个此类周期。其中1992-1997,
2004-2009为发展期,2000年和2002年单年增长,其余各年则处于衰退期,除长周期趋势和有规律的短周期波动外,美国入境中国旅游还存在无规律的随机和不确定波动。
2.3欧美成长对比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总体上均表现为长期的直线增长趋势和大小周期波动,但增长和波动周期形态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欧美的经济增长周期、居民收入增加、与中国关系发展以及游客对中国亲景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趋势项来看,1985年时欧美入境中国客流量分别为27.25万和23.96万,相差3.29万,到2009年分别增长到459.11万人次和170.98万人次,欧洲是美国的2.69倍,入境旅游差距明显拉大。25年间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年平均增长率欧洲为11.96%,而美国为8.18%,欧洲入境中国旅游增长明显快于美国,这与欧洲各国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形成“多点开花”,极大地带动了商务、会议、观光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成长。长周期波动方面,欧美入境中国旅游均呈现增振幅正弦变化,但波动周期和振幅存在差异,欧洲波动周期大于28a,而美国为25a。欧洲振幅大于美国,振幅在-115-225万人,而美国振幅在-30-50万人,表明在长周期波动欧洲明显大于美国。短周期波动方面,欧美均呈现减振幅正弦波动变化特征,波动周期欧洲为8a,小于美国的12a,但波动振幅为-22-60万人间,大于美国的波动振幅-10-10万人间。
3危机年份损失量分析
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旅游业长期发展的统计线是天然发展和事件冲击影响的综合反映,以上是对旅游业天然发展趋势的研究,根据分析后,发现欧美的天然发展趋势均可以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波动项,下面我们将着手事件冲击影响的分析。
3.1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的本底趋势线方程
依据本底趋势线的建模方法,将前面方程(1)-(3)组合可以得到本底趋势线方程。
YE(t)=-94.82+27.086t+34.78e0.08tsin(0.25t+7.28)-33.65sin(-30.59t-2.46)(7)
同理,综合方程(4)-(6)可以得到美国入境中国旅游成长本底趋势方程,方程如下:
YA(t)=-17.33+7.96t+22.01e0.03tsin(0.24t+7.76)+6.62sin(-0.5t-8.34)(8)
公式(7)和(8)中,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和0.9991,本底趋势线分别如图2(A)和3(A)所示,单位:万人,Y为客流量,t为时间变量,从1985起依次取t=1,2,3,...。其中,本底线与客流量统计线的偏差为“8波”、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危机事件的冲击形成的“凹形谷”。但08金融危机到目前还未完全恢复,只能评估从危机发生到2009年的损失量。
3.2历次危机事件对旅游影响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是一个外部环境非常敏感的行业,极易受境内外政治、经济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在危机事件爆发期间入境旅游均有一定损失量,反映在旅游统计线上形成了“凹形谷”。1985年以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主要受到四次危机事件影响,8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几次危机事件因持续时间和性质类型的差异,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8波属于政治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对欧美均造成较大影响,损失率分别达到了34.45%和17.55%,但属于规模较小的入境中国旅游的起步阶段,所以造成了85.68万和16.44万的损失量。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较短,对欧洲损失量造成的影响大于美国,分别为10.52万和1.24万,损失率为5.1%和1.8%。2003年SARS疫情属于全球性质的传染疾病危机事件,危机发生时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出行和目的地的接待,因此影响范围较大,分别造成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损失是64.79万和35.47万,损失率分别为19.95%和30.1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影响的时间和范围来说都比较大,目前已经造成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损失481.23万和85.89万,对应的损失率分别为30.99%和19.72%,其惯性延续会仍对2010年有少许影响。
4结论
一国或者多国入境旅游的成长受到双边宏观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周期、各类危机事件的影响,成长过程及波动周期表现更为复杂,从量化分析角度来看,可以将其成长过程划分为趋势项、周期项、随机项几部分,成长多周期分析是对这三种因素及变动方式的综合模拟和探讨。本文选取1985-2009年欧美入境中国客流量统计数据,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对25年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过程的周期波动进行模拟,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长期趋势方面,欧美入境中国旅游成长长期趋势均表现为直线成长趋势,但欧洲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美国,这受双边经贸往来、客源地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决定。(2)成长周期方面,表现出波中有波、波外有波的特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长周期均呈现增振幅正弦变化,都经历了一个长周期增长过程。但增长形态、波动周期和振幅存在较大差异,欧洲波动周期和振幅大于美国。在短周期波动来看,美均呈现减振幅正弦波动变化特征,欧洲经历了波动周期小于美国,但波动振幅大于美国。欧美分别经历了3个8a的小波动周期和2个12a的小周期,主要由旅游和相关行业投资周期影响。(3)危机事件影响方面,85年以来欧美入境中国旅游主要受到8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四次危机事件影响,由于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就单个事件影响来看,8波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入境中国旅游的损失量更大,2003年SARS次之,98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由于欧洲入境旅游基数较大所以各类事件造成的损失量均大于美国。
参考文献:
[1]ChristallerW.SomeConsideration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s-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C].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Papers,1963,12:103.
[2]HaywoodKM.Canthetouristarealifecyclebemadeoperational?[J].TourismManagement,1986,7(3):154-167.
[3]DebbageKG.OligopolyandtheresortcycleintheBahama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4):513-517.
[4]OppermannM.Tourismspaceindevelopingcountr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0(3):535-560.
[5]WeavesDB.Grandcaymanislandandtheresortcycleconcep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29(2):9-15.
[6]DouglasPearce.TouristDevelopment.AGeographicalAnalysis[M].LongmanPress,1995:1-25.
[7]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J].CanadianGeographer,1980,24:5-12.
[8]FosterDM,MurphyP.ResortCycleRevisitedtheRetirementConne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18(4):553-576.
[9]ChoyPJ.LifeCycleModelsforPacificIslandDesti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13(2):216-232.
[10]LundtorpS,Wanhills.TheResortLifecycleTheor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4):957-964.
[11]孙根年.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与后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8(1):7-12.
[12]徐红罡.潜在旅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3):69-75
[13]刘泽华,张捷,黄泰,等.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106-111.
[14]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规划师,2004,20(11):12-16.
[15]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0-505.
[16]贾玉成.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上)[J].改革与战略,2004(6):16-21.
[17]孙根年,吴晓娟.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18]姚宏,孙根年,贾英.50年来西安临撞旅游地非线性成长—基于中国旅游发展大背景的区域指示与响应研究[J].人文地理,2008,(4):100-104
[19]姚宏,孙根年,贾英.中国名山旅游地成长理论与实证分析[J].山地学报,2008,26(2):237-243
[20]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姚宏.基于本底趋势线理论的3个遗产地旅游成长多周期分析[J].山地学报,2010,28(4):492-499
[21]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基于本底趋势线与小波函数的中国旅游成长及多周期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6):22-27
[22]沈宏洁,严艳.秦岭南北两麓旅游地成长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对比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6):547-550.
[23]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5):442-448.
[24]孙根年.我国6大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8(4):64-70.
[25]孙根年.西安市境外旅游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及波动周期[J].西北大学学报,2001(6):514-517.
[26]孙根年,马丽君.2003年SARS对我国铁路客运量的后影响评价[J].铁道学报,2006,28(6):28-34.
[27]戴光全,保继刚.昆明世博会效应的定量估算:本底趋势线模型[J].地理科学,2007(3):426-433.
[28]孙根年,马丽君.基于本底线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客流量预测[J].地理研究,2008(1):65-74.
[29]李锋.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的影响评估新考量[J].旅游科学,2008(3):24-30.
[30]孙根年.论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与后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8(1):7-12.
TourismGrowthandItsCycleAnalysisBasedontheTheoryofNaturalTrendCurve
—ACaseStudyofChina’sInboundTourismFromE.UandtheU.S.
ZHAODuo-ping1,2,SUNGen-nian1,MALi-jun1,SUJian-jun3
(1.CollegeofTourism&EnvironmentScience,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3.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China)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1篇6
内容摘要: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电子商务平台的特性,能较好地解决满足旅游者个体化需求,电子商务与旅游业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趋势以及发展重点,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现代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整体环境
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国际旅游市场充满吸引力。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前景极为广阔,正在逐步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主体。根据WTO的预测,202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出境旅游人数将分别达到2亿、1亿,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11%。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旅行社的传统经营受到在线模式的极大挑战,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所以电子商务与旅游业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子商务平台的特性,能较好地解决满足旅游者个体化需求。因此旅游业既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技术支持,又能充分体现信息网络的应用价值,旅游业与电子商务有天然的适应性。
(二)市场环境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居民出游意愿调查问卷”和“游客行为与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现场拦访、电话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按季度覆盖了各旅游热点时间和全国七大地区的50个重点旅游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电子商务呈现以下阶段性发展特征:
产品和价格信息最受关注。居民出游前最希望获取的信息主要是旅游核心产品及价格信息,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线路、景区、住宿与交通价格的信息,其次是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关联产业的信息和服务质量情况;散客化趋势更加明显。游客的散客化趋势进一步明晰,居民出游前希望通过参加旅行社或自己组织团队的形式较多,通过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相对较低;网络成为信息收集主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绝大部分居民出游前了解相关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亲朋好友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也是居民出游的重要信息渠道。游客出游前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网站/BBS/论坛获取旅游信息的比例相对较高,占一半左右。
(三)企业主体发展动态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品牌认知度趋于集中;呼叫中心地位相对下降,预示在线旅游的商业模式正处于转型时期;旅游电子商务在延续传统的机票、酒店、咨询等业务的同时,景区门票预订、团购业务等渐成新的热点;公众对旅游电子商务公司的认知渠道以网站广告、亲友推荐为主;信息真实性、支付安全性和公司信誉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旅游网络营销的新动态
微博成为旅游网络营销新媒介。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迅速抢占了发展先机,2010年腾讯微博挟6亿用户的雄厚身家,开始强势介入微博,取得了与新浪并驾齐驱的成绩。虽然各大平台的微博产品目前还没有盈利,但其庞大的用户群体,紧密的社会联系为微博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商业想象空间,使得微博平台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树立品牌形象与推进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网络团购成为旅游销售新渠道。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零售业态横空出世,创新了消费领域电子商务的渠道模式。旅游团购作为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成为团购的热点产品,更发展出垂直领域的旅游产品团购,成为旅游电子商务中的热点现象。
现代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分析
(一)经营模式雷同且竞争力不强
旅游网站主营的电子商务业务有机票、酒店、旅行团预订三大项,每个旅游网站都有。当网站把自己看成旅行社的时候,发现所提供的这些服务跟传统旅行社、酒店预订中心、机票销售公司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旅游网站并未提供一种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
大部分旅游企业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屈指可数的一些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门户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国内主要的常识和游记作品等,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自助旅游介绍、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情感类项目;这些网站基本具有宣传自我和信息功能,但不能提供全面的服务。网站定位面太窄,不能面向世界各地游客,甚至还无法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此外,我国旅游网站尚处在向动态交互性信息服务的过渡中,还未出现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个性化服务急需建立。这是因为网站面临的访问者多种多样,不同的访问者的喜好、文化背景、年龄、职业及经济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旅游过程中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网站的信息没有针对性,访问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引起访问者的旅游欲望。
(二)网站缺乏专业化且个性化不足
现在国内大多数旅游网站的设计专业性不强,没有完全展现网上旅游的魅力。旅游网站缺乏明确的市场细分,集中在大致相同的经营模式。不管是商务旅游者、还是自助旅游者,只要是国内的消费者,不管旅游者是否有能力上网,都把其定位为目标顾客,其信息、产品更是“老少皆宜”。网站设计出统一的全面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占领全部的市场份额,而不顾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的不同层次需求,结果是旅游网站的供给与使用者个性化需求未能实现无缝对接,方向混乱、目标不清、促销乏力、难以获得市场。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经济新常态;旅游专业网站;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丽江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常态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经济发展动力更多让位于民间投资而不再是靠政府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告别货币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丽江市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中面临的挑战。
1丽江经济新常态现状
丽江市经济发展水平起点较低,1995年,丽江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8.39亿元,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市,在云南省内排名也比较靠后。从2001年开始,丽江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2003到2013的这11年,是丽江经济发展的黄金11年,每年的发展速度都突破了双位数,使丽江经济快速崛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丽江经济发展,2008年到2013年丽江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有动力。2014年丽江经济发展遇到了特别的困难,全年经济发展速度降到了4.6%,丽江经济发展遭遇了新常态,原来黄金11年的发展势头被扼制,丽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常态时期的困境。
2经济新常态下丽江旅游成为发展丽江经济的最大动力
这几年,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很快,2013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例提高了2.4%,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而第一产业下降了2.2%,第二产业下降了0.2%。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再有5至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就能达到50%。旅游业应当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成长空间很大。通过旅游业的成长来带动就业,将会对我们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我们的山水、文化都可以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旅游业消费支出应当占到整个消费支出的1/4左右,照此标准,中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丽江,作为丽江的支柱产业,自2001年以来,丽江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自2011年以来,更是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确保了丽江的经济支柱。即使在丽江经济步入困境的2014年,旅游产业也保持了迅猛发展。2014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2663.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09%,实现旅游总收入37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4%。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556.12万人次,增长29.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3.84亿元,增长37.94%。接待海外游客107.7万人次,增长8.0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06亿美元,增长13.4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在经济新常态中发展丽江经济,首先要保持丽江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优先促进丽江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全新谋划丽江旅游整体布局,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景区化打造,带动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转型。
3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未来丽江旅游企业的策略
旅游电子商务是未来旅游企业发展必然趋势,丽江旅游企业必然要面对如何电子商务化的时代问题,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众多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发展丽江旅游电子商务。
3.1政府支持下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来形成适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尤其要加强对企业网站和商务网站旅游业务的规范和引导。构建旅游电子商务工程的基本构架,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尽早实现网上结算和交易电子化。
3.2加速培养适用丽江旅游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和电子商务的整合,所以具有电子商务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电子商务的技术手段、应用功能和模式密切联系。旅游部门与旅游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培养3个层次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善于提出满足商务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方式的商务型人才;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又具备足够的旅游业知识,能以最有效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的技术型人才;通晓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旅游业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战略型人才。
3.3建立和维护具有权威性、及时性的丽江旅游专业网站
旅游企业要和互联网高度融合,利用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建立专业化网站。首先,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进行重组,造就旅游企业和旅游网站一体化运营的企业集团。其次,那些没有实力建设专门网站的小型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品牌网站的高知名度和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化经营。由于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与维护费用都十分庞大,单靠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建设与维护的。政府网站在很长时期内依然是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主要载体,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
3.4开拓丽江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
以服务为本的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群体。能否开发出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搜寻和获取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及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让旅游者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这种网络导航和网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凸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钟栎娜,吴必虎,邵隽.中国5A级旅游区门户网站的成熟度评估[J].旅游学刊.2011(12)
[2]梁方方,江金波.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成熟度测量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11(09)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视角;旅游业态;多样性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产业分工的边界逐渐模糊,由此萌生的新的产业业态正成为当前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和动力,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产业创新融合的浪潮带动下,已显露了跨界发展的迹象,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旅游等的兴起。旅游业在与其他产业对接、融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并激发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多样性、创新性正成为旅游业态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一、旅游业态多样性产生的动因
(1)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结构单一,纯粹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消费需求,如何应对旅游者多样的旅游需求成为旅游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休闲旅游项目迅速走红,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促使旅游产品市场不断细分,像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游、温泉旅游等主题旅游应运而生;最后,旅游网上销售、互动和沟通平台等电子技术的介入,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更催生了旅游业态的多样性。(2)旅游体验性的要求。旅游体验作为旅游世界的硬核,旅游经济作为典型的体验经济,将更多的体验项目纳入旅游产品当中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国民休闲时代悄然到来,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的品质及旅游活动的体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在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推陈出新,跨行业重组和融合,才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旅游业只有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才能催生更多新颖、令人难忘的旅游项目,以增强旅游的体验性。旅游体验性的要求加速了旅游业态的多样性。(3)经营者对利润的追求。旅游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旅游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可以与其他行业产生协同效应,分散风险,还能增强资原利用的可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旅游业态多样性的产生。如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作为与旅游结合成功的案例,在全国掀起了影视旅游的热潮;金融、保险业也尝试着与旅游结合,推出各种与旅游相关的金融产品、旅游险。
二、旅游业态多样性的体现
(1)市场型新业态。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创新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新模式,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假期制度不断调整,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呈现层次化、主题化、个性化的特点,这为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和沃土。从大的层面上旅游可以分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当今的主题旅游有滑雪旅游、摄影旅游、朝圣旅游、亲子旅游等;个性化的旅游有瑜伽盛典旅游、徒步之旅、环球旅游、探险旅游等,这些新的旅游业态不仅为原有的观光旅游景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开创了全民旅游的时代。(2)产品型新业态。产品型新业态是指旅游经营者或开发新的资源或在原有开发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融入新的创新元素的方式,并依托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出的新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技术进步是业态产生的主导因素,农业技术,航天技术等的介入,形成了农业体验游、太空游等新的旅游形式,增强了旅游的参与性与神秘性。产业融合是业态产生的渠道,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各行业不断渗透、融合,促使多业共生的局面形成,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旅游的兴起无不证实了这一点。(3)经营型新业态。经营型新业态是指通过经营手段的创新,以使旅游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扩展旅游新空间,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模式。目前我国出现的经营型新业态有房地产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房地产旅游即采用分时度假的理念,将房地产开发与旅游相结合,即提升了房地产的人文性,同时开创了地产销售及旅游的新模式;会展旅游熟悉的有世博会、园艺博览会等,会展与旅游相结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增加了旅游的功效;体育旅游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开拓了旅游的发展空间。经营型新业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旅游形式,更增加旅游的盈利空间。
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旅游业是辐射带动性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房地产等诸多产业融合,不仅更新了旅游业态,更带来了其他产业的第二春。旅游业态发展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还表现出时代性、虚拟性和定制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1)时代性。旅游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时尚、新鲜的产业,无论从交通工具的更替到休闲主题的更换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旅游业总能将当下的时尚产物包含其中,当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日趋增大的都市居民将旅游消费需求转向绿色、生态、健康时,乡村旅游、生态游、森林游等旅游形式应运而生;当时下影视文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拍摄基地成为年轻人关注焦点时,旅游企业要能迅速反应,推出相应的旅游线路,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当人们对于文化品位的诉求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旅游对于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与此同时大量的文化之旅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总之,旅游总能把握时代命脉,紧跟时代节拍。(2)虚拟性。网络在旅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携程网、去哪网等大量网络平台兴起,为旅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并且实现了旅游产品的跨界、跨区域的宣传和销售,旅游企业不需要离开公司,就可以对自己推出的新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而游客亦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旅游产品进行了解,甚至完成购买,大大节约了宣传和销售的成本;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与网络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现在是网路科技时代,旅游的体验性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加以展示,虚拟网络的介入为旅游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与旅游产品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也与网络相结合,游客在旅游之前可以在网上查找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选择价格合适、评价高的旅游目的地,并进行酒店、交通等相关产品的预定。可以说旅游与虚拟网络相结合,一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监督,另一方面方便了旅游产品的销售。(3)定制化与规模化相结合。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者已经开始厌倦走马观花式的大众旅游,对于旅游产品的形式、内涵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化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众所周知,旅游产业也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为了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旅游业要将“定制化”和“规模生产”结合好,即要突出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同时也要满足大众需要,生产可以普遍接受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7(12):156~160
[2]马丽卿.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态分析与海洋特色产品链构建[J].城市化.2009(2):31~34
[3]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
[4]邹再进.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9):100~104
[5]高维全.大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6):76~78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9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抓住了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从此这批人成为了带动农民创造财富的领路人,他们致力于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立下了无数功劳。这是对农村经济精英最初的一个概念界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农村人开始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以为,他们都是带动农村经济富裕的先行者,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精英人物。
目前农村精英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着普通农民没有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汇聚在一起,就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在当今中国农村精英群体中,占据精英数量最大的是经济精英。可以说,他们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了以往的农家乐形式,进而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方式转变。个性化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乡村旅游产品开始进入创意化、精致化的发展新阶段。
(一)发展趋势
首先,地方政府开始起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消费的群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旅游人数的增多,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把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让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把乡村旅游当作重点项目来培育与管理,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
其次,投资趋势更加多元化。由于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当地政府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意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政策。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扩大,吸引了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或者企业前来投资,而且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最后,开始注重产品的升级与改造。随着投资趋势的变化,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者们开始思考产品的创新之路。其中,一批农村经济精英开始介入,他们利用手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始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整合与改革。以前只是单纯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外传播乡村旅游的好处,而如今随着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于是,开始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与改造。这些农村经济精英们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也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所以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特点
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发展更加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由于??家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扩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畴。在助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地方乡镇都开始走全面变化的道路。这里的变化主要包括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大家都开始潜心挖掘适合自己乡镇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力争让自己的旅游产品更能代表这个乡村。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很快,走在前端的主要是南方的几个发达城市。其中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经济精英又开始探索与研究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让旅游产品继续走出去,开发新的旅游模式。比如一些省份的乡村开始做起了生态果树园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农业来带动乡村旅游,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业态。据了解,我国现在的乡村旅游有了十大新业态,它们分别是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
三、农村经济精英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异质化基础上的。但是它作为资源层面的吸引要素是不能直接面向市场的,于是农村经济精英的参与就有了存在的意义。经济精英们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对市场发展的预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地与外界市场之间最好的衔接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存在提高了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大城市那样普及,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所以必须对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而农村经济精英们恰好明白现代人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更好的给予他们指导。由农村经济精英们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就很好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规范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篇10
现阶段,旅游作为一种深受受人们喜爱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基于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的旅游消费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旅游活动正逐渐由传统方式朝着多元化的形式转变。而游客在旅途当中也期望得到完善、高质量的酒店服务,对于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创新管理是必然趋势。
一、有关旅游新趋势的具体表现
旅游酒店工作管理正是根据旅游活动规划出的内容,若是旅游活动出现新的趋势,那么酒店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对新趋势所具有的特征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从根本的需求上入手,对服务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今,旅游新趋势方面的表现主要具有以下几种:
(一)自驾游具有非常有高的吸引力。对于游客来说,自助游并不陌生,由于传统旅游活动当中难免会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方面的影响,使得旅游过程中强制购物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游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选择自助游方式,以便减少在旅游活动当中受到的制约。
(二)生态旅游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尚处在开始阶段,很多有旅游需求的游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带着好奇心来对各地的景观进行观赏。
(三)有关创意旅游方面的潜力巨大。相较于生态旅游来说,创意旅游尽管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但是,对其发展方面的潜力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旅游新趋势之下对酒店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供给以及需求理论方面的指导,如果需求保持增值态势,那么对应的供给就应该增加,从而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时代的潮流趋势。而对于旅游酒店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在旅游新趋势出现之后,酒店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中。
(一)酒店服务应该满足游客在设施配备方面的需求。
创意游、生态游、自驾游等诸多新型旅游趋势的产生和设施配备改进方面的需求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选择自驾游的游客其装备的各种旅游物品非常丰富,但是,如果把所有物品全都放在车内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酒店要提供给这些游客更加完善、更加具体的安全保障服务;而选择进行生态游的有关游客,其旅程设定有可能会超过一天,对于在中途休息阶段采摘的果实应该由酒店提供一定保鲜服务。
(二)酒店服务应该满足游客有关信息供给方面的需求。
很多游客在到达目的地,亦或是享受了一天游玩活动之后,其旅游的实际收获和当地具体的供给能力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为不管旅游准备的如何充分,都无可避免的会出现异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旅客在入住酒店之后,应该由相关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加详尽细致的信息。从而让游客能够对第二天的旅程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划。对于信息供给环节来说,虽然看起来非常微不足道,但是,却能够帮助游客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率。比如,选择进行创意游的游客,在经过北京798艺术中心的游览并且前往宜家购物之后,有可能会想继续前往深圳对艺展中心进行参观。这个时候,酒店服务人员假如能够为游客推荐距离更近的北京艺展中心,那么将会极大的缩短游客实际的旅程,有效的节约成本。
(三)酒店服务应该满足游客有关文化熏陶方面的需求。
对于旅游新趋势的产生和文化发展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游客在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方面的优雅之后,酒店所具有的文化氛围变成了他们思想层面上的一种生态旅游保障;在游览simplylife过后,游客希望他们所居住的空间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气息。相关酒店管理人员应该对硬件服务质量进行关注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软服务方面的开发。比如,汉庭酒店之中的每个房间都会放置很多文化书籍,这样方便游客随时对“精神食粮”进行补充。通过实践摸索之后我们能够了解到,文化熏陶是提升顾客忠诚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三、旅游新趋势之下,对酒店管理进行创新的有效措施
在旅游新趋势之下,为了能够切实满足游客的具体需求,促进酒店有关管理工作方面的发展,合理的进行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酒店管理模式的主要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系统化;促进有关服务内容建设方面的个性化;凝聚有关服务内容方面的联动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系统化
站在硬角度来说,酒店管理必须要朝着系统化、现代化的方向进步。旅游新趋势的产生并不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否定,而是应该站在服务的角度把传统旅游和新型旅游之中客户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服务支持。就新型旅游活动而言,其根本基础就是实际的地区特色,因此酒店管理人员需要依照地区旅游方面的资源优势,合理分析出游客的具体需求,积极建立双轨制的有关服务体系,也就是传统和新型的有关旅游酒店服务的一种并行体系。这样能够合理的节约酒店在设施建设方面的成本,科学的布局资源,并且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促进有关服务内容建设方面的个性化
游客的需求各有不同,酒店管理无法做到针对所有需求进行服务创新,但是却必须要具有个性化服务的能力。酒店可以将旅游活动当做起点,对游客在入住酒店之后涉及到的休闲放松、旅游方案制定、信息供给等有关需求应该成立专门的策划部门进行分析,由专门的有关策划人员负责,对客户所具有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计出高效的应对方案,从而形成旅游酒店方面的增值服务特色,提高服务水准。
(三)凝聚有关服务内容方面的联动性
旅游酒店管理方面的宗旨就是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由于部分服务内容无法靠酒店自身来完成,相关产业之间所具有的联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站在创新的角度,旅游酒店对于管理方面必须要重视和相关服务企业之间建立联动合作机制,从而使服务企业成为旅游酒店整体服务延伸方面的保证,酒店则是服务企业方面的机构。这种合作机制能够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并以客户收益作为根本目标,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四)开展好酒店之中的细节服务
在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当今社会,细节服务已经成为各大酒店提升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细节质量方面的提升需要贯彻在酒店服务过程的始终,这也就是说,在旅客进入酒店之后,一直到离开酒店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享受到最好的服务。对于这种细节服务来说,其能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对酒店之中的餐厅进行陈设的时候,就需要将顾客体验的舒适性、便捷性考虑在内,同时,餐具摆放应将餐厅文化特色凸显出来,给顾客提供良好的审美体验,实现酒店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海滨旅游;大连;SWOT分析法;趋势;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日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从简单观光旅游,提升为追求舒适的旅游并不断的求新求异。在我国陆地海岸线和海岛海岸线上,分布着跨越三个气候带的20多座海滨城市,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海风海韵,海岛风情和丰富的海鲜美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美丽的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海滨旅游城市,每年慕名而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一、大连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热点旅游城市,凭借其风景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丰富的中国近代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成为了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南部沿海风景区,旅顺口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和冰峪沟风景区是大连的四大名胜风景区;其市内地区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大连森林动物园,星海广场,滨海路等等;还有每年一度的大连国际服装节,赏槐会,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国际性活动,融经济,文化,旅游为一体,闻名海内外,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因此,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大连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大连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旅游热点城市,大连在旅游业发展发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典范,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连模式”,这种模式已被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成为大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二、对大连旅游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调查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在分析时,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包括该产业的优势和劣势)都集中在一起,然后用产业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这种方法要求分析的产业能充分认识并尽量消除可能存在的威胁,利用优势因素,把握机会对这些外部力量进行预测并进行决策。它们是由于竞争力量或者产业环境所处的趋势所造成的。
(一)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地区拥有着独特丰富的中国近代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着很多风景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大连对众多旅游者的主要吸引力,也是大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
2.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大连市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通往华北,华东华南和海外各地的主要出海口,自古以来,大连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同时,大连又是东北亚的中心,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是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在东北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地位。
大连是我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曾先后荣获联合国授予的“人居奖”,环境“全球500佳”城市,全国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称号,良好的环境为吸引旅游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1.大连旅游业时间发展不平衡
大连旅游业在时间发展上不平衡,季节性很强,旺季时,游客数量大增,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收入增加。但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超出其环境承载力,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
2.大连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大连旅游产品类型与周边省市海滨城市基本相似,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缺少唯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具有轰动效应和主题鲜明的骨干项目还有待开发。
(三)大连发展海滨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ies)
1.随着世界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为地处环渤海黄海这一重要客源入境接待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地处这一区域的旅游交通中心大连带来巨大的市场。
2.政府告诉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扶持,大力发展旅游业,出台很多新办法,新措施。
3.交通的全面发展,出行更加便利,大连的综合区位优势凸显。
(四)大连发展海滨旅游面临的威胁(Threats)
目前,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热潮,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城市都对大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大连的旅游业市场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很多海外旅游商纷纷前来竞争。海外旅游商拥有着广阔的客户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验,相比之下,大连的一些国内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暴露了自身的薄弱。
三、大连海滨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休闲度假游更受欢迎
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风度和带薪休假的增多,纯粹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虚而代之的是追寻休闲和舒适。人们更愿意选择一处海滨圣地,真正做到修养身心。
(二)环保生态游成为热点
随着海滨旅游地区的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迫切需要维护受损害的旅游资源,从而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者因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促使他们产生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愿望更加迫切,因此展开生态旅游必然是大连海滨旅游的趋势之一。
四、优化大连海滨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
旅游专业人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连的各大高校已先后设立了旅游管理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专业,这位大连培养专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从海外引进优秀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运用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带动大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二)突出核心旅游产品特色
旅游的本质在于它的文化性,“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旅游产品进行高品质深层次的包装。而文化也是提高旅游产品品位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以体现特色和品位为本质。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既要加大对新的海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性投入,又要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通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市场卖点。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范文1篇12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
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并且在Science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H.C.La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ecologico”,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Boo(1991),更为严谨的将生态旅游描述为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或现在文化为目的,此外,生态旅游能够起到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此后随着国际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研究不断深化,不论是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或者是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Fennell(2001)在对八十多个定义归纳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价值导向型,例如可持续性发展、品德道德、教育、当地社区等。Blamey(1997)的研究认为以下原则是主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当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者与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学习与倡导;旅游体验与相关产品管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CBET,即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以及其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方面。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认为社区参与旅游的条件有:有吸引力天然生态风光和野生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生态系统承受力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观光客。目的地社区居民在感受旅游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依然对接待旅游者感兴趣。目的地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做出管理决策。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俗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市场预测不超出生态旅游区的服务范围。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定义的讨论也由于各自学术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唐建军(2004)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通过保护性开发,使旅游者、目的地企业和本地居民获得响应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态保护的教育的旅行方式。卢小丽,武春友(2006)对比了国内外四十个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概念与定义,归纳出了大多数概念论述中涉及的八个标准:“以天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保护、本地社区受益、环境保护教育、道德与责任、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和文化”。
国内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分类评价、环境承载力、目的地开发等研究为主要内容。例如王洁,杨桂华(2002),孙道玮等(2002),李慧欣(2004)认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环境管理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而社会文化因素、社区的文化程度、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时间和气候因素、目的地景区与当地社区的相互关系、内外部的管理等等。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水平和可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学者和企业间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构造某个环境承载力测量模型为主要手段,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描述某个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状况。
四、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