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大全(精选3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篇1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半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国人民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民权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作为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了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权利种类,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加强对弱动群体的保护,回应了人民群众需求,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首先自身要学法法懂法,将法律学习及运用贯彻到工作始终。要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及水平,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公平正义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新时代下,人民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要顺应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民法典确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关民事法律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员干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打铁还需自身硬,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政治情操,要坚持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坚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观念,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自觉抵制人情风、关系网,戒行潜规则乱作为,将公平正义贯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务至上,体现于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体现亍为民服务的每一细节。民法典贯穿人民服务至上的立法原则,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隐私权等诸多方面作了相关规定,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人民安全的守护。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守法律至上、权由法定、依法行权的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为人民谋划、发展、推动、完成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规范为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定政策,坚决杜绝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务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众,不群众打成一片,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带头捍卫法治,依法办事,坚决树立法律权威性,保证人民的并福_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篇2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不由让人畅想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齐头并进,让生活更美好。脱贫攻坚是我们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最后一战,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是拼搏之气,也是顺畅之气。有时候,在拼搏中虽然有了成果,但可能仍感觉不开心。因为除了有成果的收获,更在乎被周围环境所尊重。比如工作了一天回到屋里,忽然接到房东电话让明天搬走,一看租期还有半年才到期,那心里的憋屈怎么办?看到小区电梯里打的五花八门的广告,回想到这笔收益去哪里了?越想越生气。好不容易刚处了个对象,在路上散步,突然一条狗扑了上来,狗主人却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是挥拳相向还是保持绅士风度?让人着实为难。十几岁的孩子偷偷拿着父母的积蓄在网上打了赏,父母该怎么办?不用怕,在《民法典》里都能找到答案。有时候,苦一点累一点倒不怕,怕的是被人、被周遭所忽视。虽然要想有存在感,就要不断去拼搏,但大环境的塑造也很重要。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让群众在关注小康社会物的同时,更有神,更有感,就如同骨骼和血肉,有力而优美。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藏富于民,富中更安,奋斗起来更带劲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把这两富深深地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让这富与时代同进。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乡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要守护好。有法可依,并不断完善,就是最好的守护。当我们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再手握《民法典》,无论在哪里,心底都会有着落。底盘更稳才敢开得更快。《民法典》无论是大到物权、合同,还是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纷争,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和答案,可以说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情况明了,底气足了,就如解后顾之忧。俗话说,心稳了,手就稳了,在接续奋斗的路上就会更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喷薄出那为事业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底盘更稳才能开得更快。民心安,则天下和。和就是心齐,心齐则事成。《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篇3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民法典,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孕育,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伴随着人民大会堂热烈的掌声,民法典的颁布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为社会生活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日常遵循,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延续、是历史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至上的体现。
盛世法典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平凡的付出和辛酸的汗水。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法典编纂者挑灯夜战翻阅历史的资料,用脚印走遍中国山川大地,记录中国人从出生到终老的点点滴滴。一部民法典,就是一本中国社会生活发展百科全书,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映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之路,也伴随着筚路蓝缕奋斗的艰辛。用人民法典之绝唱,奏响人民至上之音。法之利器于德载之,赓续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人民法典气定山河,公平之音响彻神州。
君子以自强不息——春风化雨润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奋斗是民法典的主旋律,一部法的诞生,见证了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一部民法典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斗争史。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配套制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遵循,不断为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注入磅礴力量。自强奋斗是民法典不断完善进步的法宝,针对实际情况开方子出点子,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没有经验案例就在摸
索中前进,在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实践—理论—实践,以人民的名义在实践转换中不断完善法规体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而解决问题,构建公平正义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至上的春风化雨遍及大地润化人心。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奏响时代主旋律。一代代的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在磨难中奋进,从奋斗中崛起,他们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与时俱进把中国精神的内涵诠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引领爱国主义新风尚。细微之处见真知,民法典1***个条款,***万余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深刻阐释,小到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大到产权物权归属,人民的生活与之息息相关。致知于行把人民的小事做好,求实苦干把为了群众的好事办好。在日新月异的竞争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革新中,我们不断前进,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斗争经验,在一言一行中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让人民法典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让公平之音响彻云霄,让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乘势而上。
新时代民法典必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人民法典气定山河,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害,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中国人深感安全和幸福。公平之音响彻神州,人民至上的中国精神必将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继续团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