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1
习近平阐释初心的深刻内涵时,常深情地讲述一些动人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是对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最好昭示。
半床棉被
把时针拨回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艰难长征的时候。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提到徐解秀老人的话: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正是坚守着一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讲述半床棉被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为了说明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半床棉被的故事里,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曾让习近平为之流泪。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时谈起了这段往事: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
他说到焦裕禄在病痛折磨下仍以超人毅力工作的故事: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自此,焦裕禄精神在习近平心中扎根,50多年来,无论是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这个名字始终闪耀在习近平心中。
这个名字意味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意味着凡事求真务实、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意味着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意味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意味着一颗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的初心。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习近平的发问令人深思。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有味道吗?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讲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阐明了这份薪火相传的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从当时救亡图存,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母亲送儿打日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华大地战火熊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习近平提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一句全部战死沙场,是对革命理想信念凝重的诠释。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正是这为国忘家,为公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一句全部战死沙场,也是对侵略和战争深沉的控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了郑重主张。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和平,是人类共同的企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变的初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要共产党人在,初心就不会被遗忘,不忘初心的故事就将依然继续。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2
【内容简介】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他的讲话、文章,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体现了对内政外交、治党治国的深刻思考,深蕴中国智慧,承载中国道路,既接地气、有文气,更见视野、显水平,也折射出他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情怀。《习近平讲故事》分为对内篇、对外篇。对内篇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方面的故事;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方面的故事。每则故事都配以延伸阅读,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对这些故事有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习近平讲故事》由人民日报组织编著,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资料详实、内容权威。
《习近平讲故事》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一脉相承,但故事性更强,好读易懂、言约旨深,对党员干部、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群众,都是很好的思想读本、学习材料。《习近平讲故事》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相配合,为广大读者深入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
【编辑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第1主讲人。《习近平讲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故事的一次阶段性集结。《习近平讲故事》通过对内篇(廉政故事、品格故事、励志故事、治理故事)和对外篇(人民友好故事、国家交往故事、文化融通故事、历史情感故事、亲历的故事)来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如何以这些故事来传达中国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讲故事》还增加了释义和背景两部分以作延伸阅读,对故事进行了丰富,对故事语境作了说明,使故事更加丰腴充盈。全书不仅文字明白晓畅、故事引人入胜,而且言约旨远、启人深思。读者不仅能从中领略丰富的故事、阅读优美的文字,而且还能从中学习到打动人、说服人的本领和方法。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3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些故事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深蕴中国智慧、体现中国道路。
《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它用109个小故事,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囊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每个小故事都配有延伸阅读,还原故事语境,古今对比、中外相较,教人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工作为人之道
通览全书,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既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娓娓道来,令人意犹未尽,如沐春风。
全书开篇便讲廉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学习中反复强调廉政的重要性。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新时代新形势下,廉政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下乡视察贫困村镇时引用一副对联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呼吁我们各级干部,要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做官勤廉不怕贫苦。这副对联源自河南内乡县衙,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整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善言践行、勤劳廉洁不辞辛苦。想来我国古代便有除迷信治民风的西门豹,孑然一身的海瑞,一心为民的郑板桥等官吏典范。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突破底线、超越法治;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温水煮青蛙的懒政思维则更具有长远危害。既然如此,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洁,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特权的主人。
书中的励志故事同样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点明90年代以来,知识三到五年便翻一番,近五十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提醒我们,一定要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重视学习是我党建党以来的优秀传统,毛主席便是学而不倦的典范。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指出过学习好比开铺子,本来东西就不多,一卖完就空空如也,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进货就是学习本领。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时代不同了,几代领导人倡导学习的精神却一以贯之,足以说明时时补充知识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掀开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序幕,这正是我们开拓新境界,把握新潮流,指导新实践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故事,有的从文化经典中来,有的从现实生活中来,更多的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涉猎广泛,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仍然挤出时间读书、思考。榜样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国家领导人尚能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读《习近平讲故事》,我了解了更多中国历史、近代伟绩、现代故事,也了解了民族的中国、世界的中国。这本书让我相信,有治国有方的领导集体,中国人民会更加团结,中国会更有力量。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4
本书以《习近平讲故事》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精选出47则故事。本书内容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是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建立文化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优秀读物。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马克思就是在他一生中最贫困潦倒的时期写成《资本论》的。他在1852年2月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即使这样,马克思也没有屈服,没有停止工作。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节。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5
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0年9月1日)
6位亲人、70多人、2050名烈士,这些沉重的数字,诠释着什么是崇高,展示着什么是信仰,诉说着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价值本色。
精忠报国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第24版)
习近平曾把价值观养成比作扣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正是少年习近平的第一粒扣子。
学而有思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
——《谈谈党校学员的学习——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9月1日)
习近平十分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篇《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6
近期,研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很受启发。该书汇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旁征博引,以讲故事的方式论述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无论是对内改革发展,还是对外大国外交,习近平总书记立意鲜明,论据翔实,明理服人。
总书记讲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哲学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沟通明理艺术,对我们工作生活很有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日益频繁,碰撞与激荡也日益增多,善于沟通交流便尤为重要。
善于沟通是一项技巧,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通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我们不难发现,习总书记对话题有着全面、深入、细致的把握,站位高、寓意深,尤其是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恰当。培育沟通能力,要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讲故事的方式方法。一是全面分析沟通背景。一项沟通需求的产生必定是有规律的,要全面分析沟通事件的背景,需求产生的原因、处于的阶段、交织的矛盾等等。只有把握了这些要素,才能对沟通事件有深入的了解,也才能注意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避免出现纰漏或差错。二是准确把握沟通主题。把握沟通主题,就是要明确需要通过沟通解决的难题或症结,达到思想的统一、认识的一致,更好地凝聚共识、推进工作。把握主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题弄偏了,工作方向也就歪了,就好像火车引擎很有力,但没有朝着终点站发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付诸东流。三是深入了解沟通对象。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了解沟通对象,解决问题也就事半功倍。谈判专家也是如此,进行谈判前揣摩谈判对象的性格、特点、爱好、忌讳甚至是成长规律,等等。沟通也是如此,坚持立场、明确主题,多换位思考,想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细节会给沟通对象有什么样的影响,引导着沟通朝着事先设计的轨道上进行。四是科学采取沟通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不少是采取引用故事佐证或强调的,也很注重因人制宜,因受众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因此更容易感染人、引起更多共鸣。我们具体进行沟通时,要在分析事件性质、分析沟通对象的基础上,科学采取沟通方式方法,或柔和、或强硬,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或摆事实、或讲道理,把沟通需求科学、高效的解决。
高超的沟通能力体现一个人的洞察力、辩证力、执行力。培育善于沟通的能力也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实践中锻炼、积累、提高。
篇《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7
拿到何部长推荐的《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后,我被书中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吸引着,很快就读完了。这些故事讲述生动,深刻,为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09个故事篇篇精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为政先修身的故事(第53页)。文中讲述了邹忌、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我国历史名人修身的故事,他们都因崇高品格而被后世代代传颂,构成了前后相续而又一以贯之的价值图谱,为我们树起了锻造品格的标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修其身、治其心、养其德,只有修炼内心、锻造品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三严三实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习总书记也多次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来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具体到全市组工干部的修身立德,何伟部长也非常重视,先后提出了为政做人八要、践行三公二十二正
做优秀组工干部、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六要、同事相处六要六不要等要求。7月6日,何部长在全市组织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暨学习交流会上,又围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讲道德等七个方面对组工干部修身立德作了进一步阐释。何部长的要求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多个方面的,为组工干部修身立德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何部长关于组工干部修身立德的一系列要求,将其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身不足,明确前进方向,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组工干部。
第二,不贪一时之功的故事(第56页)。故事讲述了右玉县委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经过60多年的努力,最终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事创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理念,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明知眼前的付出不可能得到现实回报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仍然是从政之人应当坚守的工作准则和职业道德。可以想象,如果右玉县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发展思路,就会使群众无所适从、干部无从抓起,从而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最终一事无成。党员干部要养成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谋事创业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要像接力赛一样,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第三,身影与声音的故事(第68页)。故事讲述了云南怒江傈僳(lìsù)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德荣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的从政体会。高德荣心系群众,崇尚实干,一天跑六个村、看十多个项目建设点、走上百里山路。为了高山雪线下的一条长隧道,上下奔忙,历时三年多终于打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以实干为准绳,以群众为旨归,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是党的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质和基本态度,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境界,把全部心血付诸事业、奉献给人民,不张扬、不炫耀,勤奋工作,不计得失。这让我想起了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廖俊波的车上,常年放着一床被子,车里成了他办公、睡觉的地方,经常一天才睡4个小时,公务用车4年就行驶了36万公里,他曾经3天跑了4个省份、会见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别的城市1年多都没有拿下的项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保持严谨细致、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不断创造经验、打造品牌,培树亮点、彰显作为。同时,还要充分发扬组工干部人梯精神,在工作中实现忘我境界,甘作铺路石、架凌云梯、当孺子牛,对别人的进步由衷高兴而不眼红,真心欣慰而不心动,以实际行动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篇《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8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摘自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2016年10月24日)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其所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9
8月13日上午,由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主办的温故凝思,匠心筑梦——《习近平讲故事》读书交流活动暨首期青年日课学习读书活动在京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也是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举办的第118期读书会活动。
该活动以温故凝思?匠心筑梦为主题,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匠心打造,筑梦未来之意,邀请书友共同阅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讲故事》一书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组织编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甫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关注。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百余则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书中故事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改革发展之道和治国理政之道,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的思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
活动现场,来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同志代表分别作了发言。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成长、工作经历,交流了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故事中领悟的深刻哲理,感受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大家认为:《习近平讲故事》好读易懂、言约旨深,是青年同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通俗读本和生动教材,更引导着青年读者体悟故事背后彰显的文化自信,青年同志要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力争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彩,用青春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新故事。
据悉,在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的感染号召和鼓励推动下,来自各行业的青年朋友自发组织成立了日课学习读书小组。经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推荐,日课学习读书小组首先重点学习习近平同志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并拟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篇《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篇10
故垒肃杀,海魂激荡。刘公岛,这座面积仅有3.15平方公里的小岛,是甲午海战的终结之处、千余名民族忠魂埋骨之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省考察时,曾经到刘公岛参观,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
在刘公岛,曾发生过怎样惨烈的战斗?甲午海战之殇,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镜鉴?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致远舰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吉野号巡洋舰。致远舰不幸被敌击中,爆炸沉没,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同样以身殉国的,还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他率领北洋舰队,顽强抵抗着日军的海上突袭。日军见正面进攻难以奏效,便从后路攻陷威海卫,围困了刘公岛。
威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世界各国列强共计470多次侵犯我国的领海主权。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背海而衰,向海则兴。
大海潮起潮落,时代澎湃向前。我们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做好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