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卷优秀作文(整理5篇)
高考一卷优秀作文篇1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鲍叔、管仲、齐桓公合力打造春秋五霸之齐国,是历史上一段美谈。齐桓公即位后,鲍叔向他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管仲曾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我则认为,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是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黎明同学认为鲍叔善于知人,我认为齐桓公更善于知人。
鲍叔以其眼光和胸襟、管仲以其才能共同成就了齐桓公,也成就了齐国,但他们的治国良策却需要一位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君王采纳执行,所以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不仅是鲍叔和管仲,更重要的是齐桓公。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任何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都是人才战争,君王的眼光和识见决定了国家的成败。秦国用商鞅,国富民强,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越王用范蠡,反败为胜,逆袭吴国。而楚怀王放逐屈原,终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而任用管仲,则是齐桓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眼光的体现。
王华赞管仲有治国之才,我赞齐桓公有用人之才。
管仲赢在有才,齐桓公赢在用才,用才者乃才上之才。春秋时,郑国兵临城下,烛之武临危受命,竟兵不血刃,化敌为友,此所谓上兵伐谋。战国时期,齐王善用邹忌,而燕赵韩魏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齐桓公用一管仲,遂霸天下,乃得人尽其才之妙。
张伟认为鲍叔襟怀宽广,我认为齐桓公有更宽广的胸襟。
鲍叔劝桓公重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是襟怀之美;齐桓公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乃胸怀之大。历史上楚庄王绝缨宴群臣,于是晋楚之战,夜绝缨者,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遂败晋军,楚得以强。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垂拱而治,遂有开元盛世。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齐桓公作为国君,更是心有河山,无有私怨。
同学们,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固然都需要管仲、鲍叔这样的贤者,但更需要知人善任、心有河山的领导人,如此才能谱写盛世佳音。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高考一卷优秀作文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容人之量是君子所必备的,在古代,这些品质便被人们敬佩,称赞。甚至比起才能,人们更看重的是这样的品德。
春秋时期的鲍叔便是这样一位人物,当初,鲍叔和管仲分别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后来,为避免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威胁,管仲带兵围追公子小白,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咬破舌头,假装死亡,逃过一劫,但心里怨恨上了管仲,后公子小白即位,当上了皇帝,这边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在鲍叔的劝说下,任用了管仲,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鲍叔的贤能。
鲍叔的贤能与容人之量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为管仲提供了机会,为齐桓公提供了人才,他的贤德为自己,为他人都带来了许多好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向鲍叔学习,像他一样,具有容人之量,不嫉妒他人的才能,甚至能为贤能之人发声,举荐他们。也许这听起来很难,毕竟大家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做到这点实在是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能这样做,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我们,甚至是嘲讽我们,但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堂堂正正。
如果我们想在这个社会立足,那我们必须要做到堂堂正正,鲍叔的行为可能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有些蠢,但是,大智若愚,终有一天,他们会理解鲍叔的行为,并对他感到敬佩。鲍叔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管仲,为了齐桓公,为了齐国,为了天下百姓。他具备知人之能,并且丝毫不藏私,甘居管仲之下。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向鲍叔那样呢。我们不具备容忍之能,不甘居于人下,即使别人比我们更优秀。我们不从大处出发,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只考虑自己。我相信我们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并且不在少数,包括我自己,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心态。这很正常,但是我们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我们见证了鲍叔的行为,知道了别人的知人,容人之能,那从今以后,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书立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因别人优秀而嫉妒。
希望从今以后我们都能从小处做起,做到像鲍叔一样,堂堂正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高考一卷优秀作文篇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开心能跟大家分享阅读史书的一点心得,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从史书中可知:管仲知时,能顺应时势,辅佐明君。桓公知理,能任人唯才,不计前嫌,成就霸业。可他们带给我的触动,远比不上另一个人——鲍叔牙。是他让我看到了,知人与自知的力量。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自知。而自知的首要之处,是明了自己的无知。既然自己无知,那便先居人后,找个知道的人来合作,大事可成,自己的人生短板也补齐了,这就是鲍叔牙的聪明之处——打上补丁。管仲深谙人性,明晰厉害,知道如何发展经济。鲍叔牙明了自己无法与之相比,主动让位,为自己和别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让管仲成为自己的补丁。贵有自知,谦以子牧。同学们,请了解你自己,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因为他无知,而是因为他自以为知。”自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位置,明了合作的意义,还能培育更宽广的胸怀,更真诚的谦逊。
前面我曾讲到,管仲是鲍叔牙的补丁。“管鲍之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实在于鲍叔牙的识人之才。首先,鲍叔牙了解管仲,从不因管仲家境贫寒而恶待,也不因管仲曾多分给自己分红而否认管仲的才华。鲍叔牙一直以宽容和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识人之才。其次,鲍叔牙了解桓公。他直言上谏,因为他深知桓公求贤若渴。鲍叔牙知人,是知人之需。所以,同学们,知人不单单是日复一日地观察,得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察人之需,察人之德,以一人之德,解另一人的需,为更多的人,找到人生的补丁。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察人观己呢?答案是:读书。《吕氏春秋》载:“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它的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迁移的能力,故事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在如今狭窄的生活中,见到拥有各色经历,各样特点的人物,才能通过特点、经历与结局的对照,明了何为智者,何为大才。我们才能通过自己与人物的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作出更正确的选择。
可以说,我们很幸运,遇到鲍叔牙,让认识自己的力量如此直观形象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白留心自己,关切他人的重要,让我们体会合作的意义。
宋教仁曾说: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愿我们都能眼察天下,心报国家。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高考一卷优秀作文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对于鲍叔、管仲、齐桓公,最让我有感触的还是鲍叔牙。
鲍叔牙,何许人也?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称霸。历史上给他的评价是:“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何出此言?在辅佐公子小白登上王位之后,鲍叔牙主动提出国家的兴盛少不了管仲的辅佐,于是他主动让位给管仲,甘心屈居其下,于是他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后人称管仲和鲍叔牙为“管鲍之交”,为历代所称颂。
他的忠君爱国是毋庸置疑的。公子小白登上王位之前,他一直不离不弃的辅佐。帮助公子小白打下江山后,他依然为了国家的昌盛举荐管仲,为齐桓公提供了宝贵的治国方法。从屈原投江到岳飞精忠报国,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邓世昌与致远号共没,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美德。爱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该有鲍叔牙一样的爱国情怀。就好比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爱国热情,让我们每个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克病毒。无论有没有重大灾难爱国情怀都少不了。
他的宽容是显而易见的。曾经管仲辅佐公子纠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而如今鲍叔牙能够不计前嫌的举荐他为国效力是毫无私心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论语》中有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在鲍叔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知人善任是作为官员的职业操守。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政治清明都少不了清廉的好官,这时候为官者就需要避免妒忌心泛滥,积极举荐贤能的人,哪怕位居其下,也要顾全大局。秦孝公任用商鞅才使秦国强大起来;李世民任用魏征才使唐朝强大大起来。在“套娃”的故事中,企业也好,国家也罢,只有“套比自己大的娃”,才能使整个事业变得宏大。往小处说,班级建设也需要这种品质。人人都有举荐有能力的人做班干部的责任。如果为了一己私心举荐与自己关系好的人,那班级不就乱套了吗?
谦虚是他为人的品质。其实,他的才华和能力不亚于管仲,但他却毫不吝啬于对管仲的夸奖“想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对于自己则谦虚地站位于管仲之后。程门立雪的故事人尽皆知,徐悲鸿也虚心接受老农的批评而改鸭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愿与自大的人为伍,而更愿意与有真才实学而不显山露水的人为伴。谦虚不是妄自菲薄,是对自我清晰的认知,对别人的礼貌相待。如果想成为鲍叔牙一样的贤人,谦虚必不可少。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对于鲍叔牙的赞颂溢于言表。管仲也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来自朋友的赞美,更是真诚。鲍叔牙的人格魅力使我深受感触,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千秋万代永流传。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高考一卷优秀作文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读过了一代霸主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后,我对历史书上的“明星”鲍叔牙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了解。今天我就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鲍叔牙。
众所周知,鲍叔牙是齐桓公还未上位时的谋士,一路伴随他从公子小白到一代霸主齐桓公。然而在齐桓公登位时却心甘情愿地举荐管仲为相,自己却退居管仲之下,只因管仲拥有治国之大才。试问历朝历代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呢?答案恐怕是没有了吧。因此我敬佩他,敬佩他的宽宏大度,敬佩他的知人让贤,敬佩他的君子胸怀。
假设若没有鲍叔牙的举荐管仲可能会在大牢中无人问津的死去,一身才华与抱负不得施展,其年迈的母亲也会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正是因为鲍叔牙的赏识,管仲才得以成为一位名相,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为齐桓公的宏图霸业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可以说与鲍叔牙成为友人是管仲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是管仲一生之大幸。
迄今为止,大多数人也许都会铭记管仲之才,而仍知道鲍叔牙的识人之明的人却寥寥无几。再说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能人志士因无人赏识而泯灭与众人,又不知有几何名臣将相因小人构陷而郁郁而终。由此可见,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伯乐之于千里马,鲍叔牙是伯乐,管仲就是那千里马,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假使若无鲍叔牙的赏识,管仲必将是那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个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治国之大才与报效朝廷之抱负,更无法一步登天成为一国之相,辅佐齐桓公,进而青史留名。
鲍叔牙以他知人让贤的君子胸怀、大仁大义的高风亮节,为管仲搭建了一座施展才能的平台,成就了他的一代英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宽宏大度,就不会有史册中管仲的辉煌业绩。再假如说,管仲如果遇到的是庞涓,不仅不会青史留名,也许还会有性命之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