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买书属于一种浪费作文700字
怎样的买书属于一种浪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不再会因为孩子们的学费而为难孩子为难学校,而是把教育投资作为家庭开销中最重要的一笔。我相信这是社会的进步,别相信这是人们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而带来的影响。
家长们也在挤破了脑袋买学区房,希望孩子们上好的学校。对于孩子们提出学业上的要求的时候总是尽量的去满足。
都说其实和买玩具相比,买书要显得更加的有意义。因此就是每次路过书店的时候,只要孩子愿意进去,只要书店里有孩子喜欢的书,哪怕多么的贵,走的时候也一定会咬牙买上。
告诉自己说,给孩子买书会养成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因此哪怕贵一些,也不要打击孩子爱买书的积极性。
可是在生活中你会渐渐的发现,其实好多时候买书和读书是两回事。有的时候你在书店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无论是包装还是封面还是里面的内容都是你比较感兴趣的,所以说虽然价格高一些你也买下了。
可是回到家之后你会因为各种琐事把买下的这本书晾在一边,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到后来你会忘了买书这件事。
孩子的书就更是如此,学校里要求买的,家长自己给孩子买的,课堂上的读物课外的读物,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的多。
这个时候你会欣喜现在教育环境的优良,孩子们从小就可以看上那么多书不像自己小时候看的故事书都没有。
可是这些书都是自己花了高价买回来的,但是孩子却好久都不翻。除了老师要求读的篇幅之外,剩下的几乎一片空白。
最后的结果感觉只是花的钱买的书而已,书中的知识却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个时候自己就在想,其实买书如果不读书的话,只是因为一时的新鲜买回来做做样子的话,那么这样的买书确实是一种浪费,倒不如给孩子买个玩具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最起码能够换回来孩子几分钟的快乐。
当然可能孩子的阅读还得家长的引导,因此我们尽量就是买回来的每一本书都能够读一读,而不是因为买书而买书。
这样子的话就真的成了一种浪费。
我的买书计划
对于学生,古人有个理想的标准:“学而不厌。”
今天,当我在杂志上看到几本书时,不禁触动了心弦。我匆匆忙忙地跑起对妈妈说,妈妈的回答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她说:“买买买,就知道买,你有认真地看过吗?不是囫囵吞枣,就是张冠李戴,写出来的作文牛头不对马尾。”“我是要买书,你不要扯远话题。”我生气地喊道。“那好,买书钱你自己想办法,我不会给你的。”妈妈无情无义地说。哼,自己想就自己想,我早给自己定下计划了。
计划一:做家务赚钱。
看到同学们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嬉戏,我心里既羡慕又嫉妒,但为了书,还是做家务吧,因为妈妈说过,每做一件家务,就给一元钱。1、扫地,我有力无气地扫着,扫了半天才扫好,妈妈见我对工作这么不负责,便只给了我5角。“接下来要加把劲了。”我对自己鼓励。2、拖啊拖……3、擦啊擦……4、洗啊洗……一天终于结束了,我伸着双手,等待钱的降临,只听“咚咚”几声,我定睛一看,一下子变得愁眉苦脸,唉声叹息地说:“怎么才3元啊?!”妈妈严厉地说:“不够干净。”我无奈极了,垂头丧气地走进了房间。看来,做每件事都要认真。
计划二:零用钱大节省。
才赚了3元钱,我不甘心,便来到爸爸那里,阿谀奉承地讨好爸爸,说:“爸爸,您可不可以把这个月和下个月的零用钱预支给我,我有急用,我知道你最好了。”爸爸是个见风使舵的人,他见我这个样子,知道我要钱肯定有事,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接过60元钱,我立马存进了储藏罐里。每当走在大街上,看到小巧玲珑的饰品,美味诱人的小吃,我都咬咬牙,心里念着:“不要再想,不要再想……”便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计划三:帮爸爸扛麻袋。
我已经有63元了,望着那沉甸甸的储藏罐,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还是差37元,我突然记起爸爸昨天说:“最近厂里有一批麻袋需要人扛,很轻的,可是找不到人。”我来到爸爸房间里,自告奋勇地说:“爸爸,你明天带我去厂里,我来扛麻袋。”“你?”爸爸打量着我,眼神里带着疑惑:“那好吧。”第二天,我果然来到了爸爸厂里。我开始扛麻袋。“啊!”我大叫一声,一下子瘫在地上。但是,书在我眼前闪过,我又振作起来,扛起麻袋:“一二一二……”终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麻袋扛完,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但是,一接过50元钱,所有的劳累都抛到了脑后,身轻如燕,飞着跑回了家。
我数了又数,共113元,那册书只要100元,我拿好钱,像一只离弦的箭,冲进了图书馆,幸亏,那本书还在。我买好那本书,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
我只想说:“买书计划,大获成功!”
同时也让我懂得:爸爸妈妈赚钱原来那么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指导老师:冯梦兰
老爸的买书“癖”
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就有几十本“存货”了。不论是薄的、厚的,大的、小的,看得懂的,看不懂的,花花绿绿摆得满屋子都是,全部都是爸爸买给我的。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等式“爸爸=有趣的书”。不过,这些书也让我知道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上了小学后,形势有所转变,除了他每隔一段时间带我去书店,让我自己挑喜欢的书外,教学参考书已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AB卷、练习题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小学生作文不下十几本。等到我上了数学奥校后,情况就更糟了,《奥林匹克数学指导》、《华罗庚数学》、《竞赛解题指导》……刹时间,我书架中那些可爱有趣的童话书惨遭封杀,有的被放到床底下,有的被锁进箱子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令我苦不堪言的辅导书。而老爸对它们的兴趣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几乎把新华书店中所有版本教学参考书都搬回了家。为此,还闹出过笑话。
一次,爸爸兴冲冲的进了家门,扬了扬手中的一本绿色封面的书,眉飞色舞道:“看!这是最新的《奥林匹克数学教程》。”我应了一声,对此,我已是习以为常。我把书接过来,漫不经心地的瞧了一眼,咦?很眼熟呀,我急忙去翻书架,不出几分钟,我从一堆奥校参考书中翻出来了一本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我把这两本书往他鼻子底下一塞,“你看!”我说道。“怎么,买重了?”爸爸懊恼极了,“白花了这么多钱。”这种情况约摸也有五、六次了。
小学毕业前,我整理了下这些年买的书,大约有一百多本,这些书在关键时刻,帮了我大忙,只要我有什么难题,它们准能告诉我最准确的答案,在屡次考试中,正是由于它们,我才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渐渐地,在我的脑海里,又形成了另一个公式“爸爸=有用的书”。
现在上了初中,刚刚一个学期,我的书架又塞满了,当然,都是爸爸的“杰作”。甚至连中考题都有不下十本了,可我却并不觉得厌烦。因为爸爸的买书“癖”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书的热爱,更多的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无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