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1000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我最近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深刻体会。
我从九岁开始,每年都看中国诗词大会,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古诗词都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被我早早地认识了。加之我极好的记忆力,古诗词的原文、课本上的注解,多半老师还没讲就已经被我背得滚瓜烂熟了,以至于老师正式要求背诵时,我总是可以心安理得地跳过这项作业;即便明知道老师会检查背诵,我也依然高枕无忧——谁让我以前早就背熟了呢!每当老师检查背诵,我总是把手举得很高,总是希望老师能叫我,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即便是在没有提前看书的前提下——看中国诗词大会时的积累以及超群的记忆力就是我骄傲的资本,而我背诵时的流利与迅速也证实了我有骄傲的资格——每当老师在检查背诵之前提醒同学们准备的时候,我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当同学们一边急急忙忙地看书一边劝我也看看的时候,我依然怡然自得;每当老师在经过我身边时,问我为什么不看书的时候,我总是胸有成竹地说上一句:“我早就会了!”;哪怕偶尔看看书,也只是心不在焉地浏览一遍而已。可即便如此“不用心”,当老师真正检查我时,我总能轻而易举地成为全班当中少数几个背诵流利、迅速而又完全正确的同学之一,老师对我在这个方面的表扬更是数不胜数。在升入初中以后,老师更是在我举手时经常对我说:“浦菁芮,老师知道你会背了,把机会留给别人吧。”。当时我并不知道“古诗词”这简单的三个字中包含着地理知识、时代背景、地方人文、心情、心态、意境等复杂的学问,以为古诗词不过就是简单的字词、翻译、理解、背诵而已。
可我最近才发现,原来古诗词这座“庐山”竟是如此“仰之弥高”,其中的“山石”竟是如此“钻之弥坚”。
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我很喜欢同步答题,可我真是“不答不知道,答了吓一跳”啊——每一场中国诗词大会都有12道题目,场上的选手差不多都能答对,可我成绩最差的时候只答对了2道,最好的时候也只是答对了5道而已。
听着嘉宾老师的讲解与主持人的评价,我这才发现古诗词的“庐山真面目”竟然包罗万象,这才发现自己的古诗词知识面是多么狭窄,之前我总是以在背诵与翻译方面的优秀自矜,现在想想,多么可笑!我可真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仰之弥高”的古诗词这座“庐山”面前,我在翻译和背诵方面的一点点优秀又如何值得自负!
看来,想要登上古诗词这座“庐山”,“知其一,”固然重要;“知其二”更加重要!
感谢这次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经历帮我走出了翻译和背诵的优秀筑起的自负的高墙,更感谢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我古诗词知识面的巨大缺口。愿有一日,我能做到“即使身在此山中,亦识庐山真面目”!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诗句表现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我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因为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诗的作者苏轼还写过优秀,如<<水调歌头>>。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全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作者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而看不清四周的全景。抒发了作者登山后的感受。从而也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第二,许多的人做事往往是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我们身处其中,不能纵观全局,因而被它的许多面给迷惑了。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四(12)班三年级:coco吴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