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精选4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篇1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师:对,我们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还要善于从偏旁上区别他们的意义,(老师板书滥字)问滥觞的觞应该是哪个字?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师:用“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很准确的。请大家看我们教材封面和插图
学生在惊叹,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这篇文章大家读来节奏感强,骈散并用,大家注意到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很有生命力没有?
学生开始寻找文中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就很熟悉的词语:暮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蕙风和畅,仰观,俯察,宇宙,品类,放浪形骸,感慨,陈迹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篇2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
生:(齐回答)知道,《兰亭集序》!
师:那你们以前欣赏过这幅书法作品吗?
生:没有!
师:(PPT出示《兰亭集序》书法)那这里就是《兰亭集序》的摹本。刚才也给们发了这幅书法作品摹本的图片,你们来看一下,你觉得它怎么样啊?
生:(齐回答)好、不错!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肯定是相当的好,那好在哪里呢?
生:看着很舒服,很飘逸,而且还有点柔中带刚的感觉。
师:好,请坐,你们觉得这个评价怎么样?
生:(齐回答)好!
师:那她的这个评价跟名人的评价差不多了。说得优雅一点呢,也就是PPT上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生跟着老师一起念这句话)如果我们书法中的字的感觉重心点按照行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条条优美的“S”形曲线,你们可以试着连一下。其状如行云流水,优雅自然。那么,历代对它的评价都特别的高。这是书法,那么它的文字内容呢?
生:好!
师:写得也好!那这部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不仅是书中的极品,还是文中的上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师:那在欣赏这篇美文之前呢,老师需要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PPT)这里有一些重点的字词,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茂林修竹的“修”是什么意思?
生:高高的。
师: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那下一个“修”呢?
生:举行,做。
师:举行,或者说是做,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很好,请坐。好,下一个。
生:酒杯。
师:第一个“觞”是酒杯,那第二个“觞”呢?
生:饮酒。
师:饮酒,那你们觉得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很好,请坐。好,还有一组,那个帅哥来回答下。“所以有目骋怀”的“所以”是什么意思。(两名男生同时站起来,全堂哄笑)
生:用来。
师:那后面一个“所以”呢?
生:……的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对吗?
生:对!
师:还有两个句子,这个要难一点,谁要来挑战一下。好,那位女生。
生:抬头看到广阔的宇宙,低头看到繁多的自然万物。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很好,请坐。那这个句子大家要注意一下,她刚才翻译得很好,她把“大”翻译到了“宇宙”的前面,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句式?
生:(齐回答)定语后置句。
师:下面一个可能会更难些,谁来?这两边都很踊跃,那边呢?好,有了,你来。
生:可以当他们对……
师:好,请看到黑板上的题目,你念到哪里去了?
生: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的说法等同起来看待是妄造的。
师:这个对了没?
生:(齐回答)对了。
师:很好,翻译得很准确,尤其是“一”字和“齐”字。用作“动词”他都翻译出来了。从刚才的预习检测来看,同学们下去呢都有认真的预习了,来,给自己一点掌声表示鼓励。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需要齐读课文,来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板书:读文知情),那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出示PPT)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用文中的一个字加以概括。(播放配乐)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富有情感,但字里面有个读音需要更正一下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怎么读?
生:夫(fū)人之相与。
师:那我们说,“夫”放在句首,应该读几声?
生:(fú)
师:后面还有一个。“人之相与”中的“相”是xiàng还是xiāng呢?
生:(齐回答)xiāng
师:相,它的意思是相交往,所以读成一声。然后翻过来,还有一个地方是:“相之所欣,以为陈迹,钟期于”什么?
生:尽。
师:是“尽”哈,有的同学好像读错了,这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其他的呢,没有大的问题。读完了,那我们现在能不能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来呢?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的后面最后一句“信可乐也”。
师:嗯,信可乐也。那我们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生:(齐回答)乐。(师板书:乐)
师:那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除了这个,还有吗?
生:第三段后面这个“岂不痛哉”,“痛”。
师:“岂不痛哉”有个“痛”。是不是呢?
生:(齐回答)是。(师板书:痛)
师:那还有没有呢?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那位女生。
生:还有最后一段的“悲夫”的“悲”。
师:你们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回答)同意(师板书:悲)
师:那从这里看出来,本篇文章是情感起伏,情真意切。那刚才呢,我们只是初步感知了文中情感的变化。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文本,明了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师板书:析文明情)。那我们首先来研究情感“乐”。
关于“乐”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段落当中?
生:第一段,第二段。
师:好,下面有请全体的女生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全体同学一起思考:因何而“乐”?(出示PPT)
生:(全体女生朗读)
师:读得很整齐,那你们有没有体会到那种快乐的情感呢?
生:(部分同学答有,一些同学没有回答)
师:有的有,有的没有。那没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下文本,看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从哪些地方感觉到快乐呢?因何而“乐”呢?这位男生,你先来。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个句子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前来聚会的人多。
师:前来聚会的人很多,那老师再问下,前来聚会的人都是什么人?
生:贤人。
师:乐的第一个方面,聚会的人很特殊,都是有才能的人。(师板书:贤人)那还有没有呢?那位女生。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激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清流激湍(全生齐念)那这个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师:很好,我们聚会的时候不仅要有人,还要有景。那一样的,我们说人是“贤人”,那景呢?
生:美景。(师板书:美景)
师:这位同学也找的非常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的呢?这位男生。
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是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
师:高雅有趣,那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啊?
生:趣事。
师:那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趣事呢,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齐回答)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师:很好。所做之事非常高雅,不像现在,已经变成一边喝酒,一边打麻将。(师板书:趣事)。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呢?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表现了聚会的天气是晴朗的。
师:天晴晴朗,表示天气非常的好。那是什么时候的天气啊?
生:春天。
师:再具体一点。
生:三月。
师:再具体一点。
生:三月三日。
师:很好,三月三日是普通的日子吗?
生:(齐回答)不是,是过节。
师:嗯,是传统的节日。在节日那一天,环境是那样的好,天气是那么的好。用一个来概括下可以说是?
生:(齐回答)良辰。(师板书:良辰)
师:那除了这个,还有吗?再来补充一下。那位女生。
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表示来聚会的人,心情都特别的好。
师:心情都特别的好,这个句子你能翻译下吗?“足以极视听之娱”?
生:也足以痛快的表达各种幽深内强的情感。
师:是这样翻译的吗?“足以极视听之娱”,“足”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满足。
师:满足吗?
生:(齐回答)尽情。
师:尽情吗?
生:(齐回答)能够。
师:嗯,能够。那“极”呢?
生:(齐回答)穷尽。
师:穷尽,那视听呢?
生:(齐回答)视觉,听觉。
师:能够穷尽视觉和听觉的乐趣。那你想想是不是尽情很愉快啊?
生:(齐回答)是。
师:很好,请坐。那我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下。
生:(齐回答)高心,愉乐,赏心,开心。
师:好,老师也比较赞同“赏心”。那当然,开心,高兴都是可以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曾经就说过一句话:“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所以,正正因为这样,作者最后才总结道:信可乐也!那请同学来把“信可乐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朗读一下。
生:(一生起来朗读)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齐回答)不是很好。
师:感觉乐还没出来。好,那谁再来试下。
生:(一生朗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师:这个怎么样呢?
生:(齐回答)不错。
师:不错哈,那我们看,这句话,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生:(齐回答)乐。
师:那“信”呢,要不要重读。
生:(齐回答)要。
师:(师生一起朗读“信可乐也”)好,再找个人来示范一下。
生:(一生朗读,读得很好)
师:是不是很开心。
生:(鼓掌)
师:那这一个部分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了那种高兴的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由乐转为什么?
生:(齐回答)痛。
师:那“痛”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个段落?
生:(齐回答)第三段。
师:第三段,下面有请全体的男生同学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一起思考“痛”由何生?痛从哪里来。(出示PPT)
生:(生齐读)
师:非常的好,刚才那种“痛”的情感我觉得我已经体会到了。那这有个题目,叫做:痛由何生。那这个题目有点抽象,老师给了些讨论提示。也就是说,第一个文中“痛”是什么之痛?第二个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种“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现在开始。
生:(分小组讨论,师个别指导)
师:好,我看同学们之前都有预习,答案也都找到了,现在停止讨论,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这种“痛”是什么之痛。那个帅哥。
生:死生之痛。
师:死生之痛。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回答)同意。
师:那在原文当中,它是怎么表述的啊?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嗯,那你带着那种“痛”的感情朗读下这句话吗?
生:(生读)
师:声音小了点,请坐,我们再换个同学来试一下。
生:(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我们在抒发人生感慨的时候,语速要缓慢低沉一点。那这是“痛”的情感,那哪里应该重读。
生:“痛”、“大”。
师:还有谁想试一下吗?那位男生。
生:(一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不错。(鼓掌)
师:好,那下面一个问题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种死生之“痛”?
生:人生短暂。
师:人生短暂,你能用原文来回答下,是哪句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好,其他同学找到了吗?那这句“俯仰一世”,也就是一抬头,一低头,一生就过去了。这里的痛表示的是“人生短暂之痛”。(师板书:短暂),那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呢?
生:人人都会衰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已,不知老之将至。
师:“不知老之将至”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为大家翻译下吗?
生: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师:翻译得很好,请坐。不知道老年将到到来,也就是说,你们会永远年轻吗?
生:(齐回答)不会。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师板书:衰老)除了这个,还有没有。
生:仰俯之间,已为陈迹。这里表示的是光阴易逝。
师:我们说是俯仰之间,不是仰俯之间。那这里表示光阴变化太快了。光阴易逝,变化快。(师板书:变化)那除了这个,还有吗?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这个它想表达什么呢?
生: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
师:光阴易逝,那这个是不是也在说变化?
生:(齐回答)太快。
师:非常好,请坐,那还有没有呢?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师:能先翻译下这个句子吗?
生:它的意思是: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是后归尽于消亡。
师:翻译对了吗?
生:(齐回答)对了。
师:那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生命最后都会归亡,走到尽头。
师:生命最后都会归结于消亡,走到尽头。那换句话说,我们会长生不老吗?
生:(齐回答)不会!
师:生命都要听凭造化,那我们能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吗?
生:(齐回答)不能!
师:非常的好,请坐,那这里痛的是人的生命都会走到尽头。(师板书:命尽)不管世界它怎么变化,我们对生死的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下面有请全体的同学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一起思考悲从何来?(出示PPT)
生:(生齐读)
师:好,读完了,那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大,那这里也有几个提示。第一个是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写了哪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第二个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现在开始。
生:(分小组讨论,师个别指导)
师:停止讨论,现在来看下第一个问题。写了哪几个时期的人?
生:三个。古人,今人,后人。(师板书:古人今人后人)
师:文章当中用什么词?
生:昔人。
师:嗯,昔人,跟古人是一样的。那他们对于生死又有着怎么样的表现呢?小组推出代表来说下。
生:对生死发出了感慨。
师:那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生:(前生未回答出来)
师:好,请坐,谁来帮助下他。
生:文章当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师:若合一契,那是跟谁的情感相同?
生:作者的。
师:跟作者的一样,那对生死的感慨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开心的吗?
生:不是,是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临文嗟悼是什么意思?
生:面对文章感慨悲伤。
师:嗯,面对古人的文章感叹悲伤,从这里可以得知古人对生死也是有点感叹和悲伤的,对不对?
生:(齐回答)对!
师:嗯,好比如,我们看笑话书,就不会哭。很好,请坐。古人的找到了,那今人的呢?
生:一生死,齐彭殇。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把生与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师:好,那刚才这个有点出入,她是不是翻译了这句话啊。
生:(齐回答)对!
师:一生死,齐彭殇其实也就是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看待,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看待。这是今人的表现,那么作者对这种看法持什么态度?
生:(齐回答)批判态度。
师:嗯,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他觉得是荒诞的,妄作的。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不可等量齐观。
师:要把生和死分开。那言下之意是?
生:(齐回答)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师:还有补充的吗?把生和死分开要干嘛呢?
生:它的意思就是说活着的时候,要对社会和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要空谈玄理的观点。
师:很好,也就是说,把生和死分开之后要做一些实事。从这里看出,作者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师板书:作者(积极))那我们知道,王羲之这个人本身是非常积极的。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他“临池学书”的故事,他的书法被称为?
生:(齐回答)天下第一行书。
师:今天,我们从兰亭聚会之乐,感受到了死亡之痛,进而悟出了千古同悲的感慨。那作者在这种深深的感慨当中呢,暗含着对生命的眷念与热爱。作者呢,与其纠结于死不如坦然于生,那从作者这种“与其纠结于死,不如积极于生”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对生命有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板书:论文悟生)下面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感悟写下来,也可以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一起来分享,现在开始。(出示PPT)
生:(生写,师个别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下。好,你先来说一下。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生在世,可奋斗终生,平淡无奇;可默默奉献,造福一世;可努力进取,名耀四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雷锋因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获得了今天的不朽。司马迁因为刻苦学习,狱中泣血著书,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巨著。王羲之正是有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艰苦经历,才博得了“书圣”的千古美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不求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只求拼搏一生,有所作为。
师:(全生鼓掌)非常好,请坐,他只是写了几个关键的句子,就能出口成章,而且观点都很积极。好,谁再来分享一下。
生: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生命在不经意间逝去,我们虽没的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豪迈气概,但我们也有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的精神,我们虽然没有雷锋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但我们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面对今天,也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也是信心百倍的。回首昨天,你们问心无愧的。
师:(全生鼓掌)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好好的珍惜每一分钟。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位同学,谁来再分享下。
生:孙子悲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悲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悲叹:“君不见,高台明镜悲白发”。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应该珍惜。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对生命要珍惜,正因为痛死,我们才要乐生。古人云:“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师:怎么样?
生:(全生鼓掌)
师:我们要乐生,而且最后一句,用你们的词来说,很霸气。同学们,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留下梦想与奋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堂实录精选(范文5篇)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篇3
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
生:书法上的成就。
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生:《兰亭集序》
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
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序》)
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
生:齐声朗读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词。
(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
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
生:小组讨论3分钟。
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
(抽签)
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
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
生1:阴
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续翻译
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
生1:没有
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
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一生举手)
师:好,请讲
生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
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
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
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
师: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
生2:虽然没有音乐的盛况,(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
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的”字也是可以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
生:沉默
师: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
师;配乐朗诵
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
生:纷纷举手
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
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
生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
生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
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
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
生齐:不一定
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
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其中,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
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
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
生:齐读,并背诵。
师屏幕展示课后思考题
下课。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篇4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
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
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还有呢?
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
(放映幻灯片)出示:
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àijī)读成(huì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ìjī),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ài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诵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整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如刚才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齐说:简洁、简练。
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
板书:
简洁
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
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
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
(学生朗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
(学生鼓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
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
板书:
美景乐事
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可以说“人杰”。
师:不错。
板书:
人杰
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板书:
人生易逝
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
生3: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
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还有吗?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
生3: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
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