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观沧海说课稿(精选4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1-15 手机浏览

观沧海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说课稿篇2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2、写实与想象。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方面: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当你面对大海时,你想干什么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2019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预计用时15分钟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3、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想象、夸张)

5、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那些是写景的句子;那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环节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帮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

环节7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下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写一篇对曹操有关人物介绍及评论。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沧海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全景山岛竦峙雄心壮志

观景实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虚写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说课稿篇4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

《观沧海/碣石篇》原文及赏析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