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8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
城关初中:王丹彤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分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3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34篇)
《答谢中书书》改写通用15篇
《答谢中书书》改写(精选15篇)
《答谢中书书》改写精选1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导入、解题与背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
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
解,针对性解题。
3、背景和作者介绍,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读与背,并根据注解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
突出文言文,尤其四六文读背的特点。文言文字、词、句必须过关
翻译疏通字、词哦、句
展示课件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写景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老师一起分析课文写景的特点
突出文章的重点
体验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
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看课件、听分析、做笔记
突出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归纳概括
练习
(根据具体情况课内或课外做)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课后反思
背与翻译是学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5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平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之美,你看()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xxx@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5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
1.题解
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一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学生再读课文。(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全文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重点突出“美”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学生思考讨论:
山川之美,美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C、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D、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1).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选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避世退隐,鄙弃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