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观后感篇1
今天观看了河南省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第二讲:杨雄教授的《“双减”后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国家的双减政策出台,课外辅导机构停课了,学科类辅导没有了,孩子放学后没有作业了,但是我们家长确实焦虑了。听了杨雄教授的讲座,我清楚了双减政策的出台的背景,也更深入地认识了双减政策,找到了自己作为家长焦虑的原因。
我知道了双减政策不是改变,它是回归,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孩子,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原来的本位上,让每一个儿童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明白了进入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至少与学校教育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是生活教育,就是要养成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掌握一门生存的技巧,能够适应社会,尊重生命。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主要的任务是生活教育,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各自的分工与功能。
双减政策出来以后,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家庭的养育焦虑,但是双减不是一减了之,双减也不是家长就完全躺平,要树立孩子的劳动观念,培养他孝敬父母、感恩社会、学会生活管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提升他的生命教育的质量。
培养孩子未来发展需要理性的选择,更要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家长要对孩子有持续性关注,学习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参加系统性专业的辅导,更新自己的知识,跟得上社会的进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我们才不会太着急和迷茫。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互相在影响,互相在激励成长。我们要和孩子能够成为朋友,能够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正向发展,这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吧。
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观后感篇2
通过观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原所长杨雄做《“双减”后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讲座,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双减”政策,并真心支持“双减”工作的开展。
杨雄老师主讲的题目是关于“双减”政策出台背景下,如何使家庭教育不焦虑?
确实啊,自从“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不去辅导班,没有了课外老师的教育,我一下子紧张的不得了。我就特别焦虑我们家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我得知杨雄老师讲座的主题就是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时候,我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全程都在很认真的听杨老师的这次讲座。杨老师先讲了自己对“双减”的理解,他说:
“‘双减’政策不是国家要改变什么,而是要回归到我们‘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所以‘双减’不是改变,它是回归,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我听到这话后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想想自己上学时候虽然条件艰苦,德智体美劳这些素质教育在我上学的时候都有体现,现在我家孩子平时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在校外我给孩子报的有课外知识的辅导班,而没有其他的东西。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在“双减”政策下,我们作为家长要怎么配合这项政策,能怎么做又该如何做的问题,杨老师给了家长一剂定心丸。
我也认识到“双减”政策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上增加了任务,然而这一项任务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
就像杨雄老师说的,家庭教育方面减的过程中,有些方面是要加,比如说让孩子大量空出来的时间,怎么走向社会,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孩子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敬畏天地的意识,如何学会生活管理风险管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心理弹性。
我也通过杨老师的话想到: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功课时,其实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遇到挫折无法应对就止步不前,甚至是想放弃。
协助学校和老师培养孩子直面困难的勇气,在“双减”背景下,减的同时是我们家长应该加的东西。
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观后感篇3
我作为商丘市第一中学708班一名学生的家长,今天有幸收看了河南省教育厅刘林亚巡视员的教学视频,觉得获益匪浅。
作为家长,我应该积极了解“双减”,做一个有准备的家长。
首先,“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因此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加强体育运动,鼓励孩子拥有艺术、体育类的兴趣爱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很重要。“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孩子学科学习的事情,放心交给学校,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双减”后多出的课后时间如何安排?这需要家长更高质量的陪伴,游戏、运动、阅读和交流等。“对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时要提升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能力,不能动不动就起冲突。”
其次,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责任心、主动性、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渗透。”例如,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庭作业要定时、快速、限时独立完成,注意书面清洁程度等。
再次,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前提,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在家中,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学校,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最后,家长要和教师协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怎么复习、纠错、总结归纳等,这些专业性问题,可以多向老师请教。”“‘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提升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双减”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理念的回归、教育生态的重塑和教育治理的创新,必将促进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去功利化、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回归理性化,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拥护这一政策。
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观后感篇4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是生活教育。”“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方法,远比掌握信息和知识本身来得重要。”观看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原所长杨雄的讲座《“双减”后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后,我对这两句话感悟至深。尤其是后一句,好比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还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些告诉我们教育要教给孩子掌握方法,要让孩子学会靠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终身受用。毕竟家长陪不了孩子一辈子,要学会放手。
今年7月,国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出台了“双减”政策,简单来说,一是减轻作业负担,二是减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曾引发热议,有人说“双减”后家庭教育更重要了。其实,无论有无“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被替代的。正如杨雄老师说的“即便不是‘双减’,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至少与学校教育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引导得利,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沟通,那么,孩子会听取家长的建议,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杨雄老师讲的生活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即养成教育,要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能够掌握一门生存的技巧,适应社会、尊重生命。事实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根源其实在于学习习惯和自律。
与知识量的增加相比,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缓慢的,但它的影响是长期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应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双减”之下,让教育回归本位和初心,家校各司其位,各有分工。对家庭教育而言,家长要减少“内卷”、减轻焦虑,增加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培养其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关注其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应抓立德树人,不光是育分,还有育人,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家庭教育促进法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观后感
家庭教育促进法观后感范文800字(精选7篇)
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家庭教育促进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