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飞行安全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3-12-23 手机浏览

飞行安全心得体会篇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展览首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的发展和建设成果。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2022年,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目前,它已正式进入空间站的应用和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载人航天画了一幅蓝图,一根接一根地奔跑,探索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道路。展览就像一幅漫长的时间卷轴,慢慢展开了一段梦想世界的壮丽旅程。

展览中出现了许多珍贵的物理模型,观众可以进入舱内参观太空之家

2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国家博物馆西厅,神舟13号返回舱和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天和核心舱1∶1模型,长征系列火箭模型...展厅里到处都是大型实物展品,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太空之家。

白色舱身,巨大的身材,天河核心舱1∶1模型位于展厅中央,许多观众在停车舱前拍照。在舱门的一侧,人们排起长队,准备进入舱内,亲身体验宇航员的在轨生活。

走出舱门,抬头向上看,只见天宫正翱翔。这是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在空间站组合体模型下仰望,观众们可以体会从地球望向空间站的浩瀚感受。这也是空间站组合体模型首次以大比例的形式在展馆中完整呈现。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设计师刘泽龙说。

在核心舱模型的左后侧,立着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与其他白白净净的展品不同,它银色的外身布满被烧蚀过的棕褐色痕迹。这是一件曾亲临太空的珍贵展品——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去年4月16日,正是它搭载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

返回舱身后,一面巨大的降落伞从高处垂下,红白相间的条纹格外醒目。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后,这面降落伞如一朵红白大花瓣在空中层层绽放,助力返回舱从高速状态下降到一个航天员可承受的着陆速度。

除了大物件,还有小细节。展柜中,记者看到了多本载人飞行任务的绿皮飞行手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给航天员的信,还有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飞行日记。在载人航天工程里,‘人的参与贯穿始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展览重点呈现的部分。刘泽龙说。

原先短期驻留的时候,航天员携带氧气瓶就可以。而长期驻留就要利用电解制氧,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再生生保技术展示区,航天爱好者郝先生向一同来参观的同事们详细介绍着眼前这台线路密布、设计复杂的电解制氧装置。

再生生保技术是实现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长期在轨驻留的关键性技术,系统主要由电解制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尿处理、水处理、二氧化碳还原六个装置组成。目前,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空间站大气、水等资源循环再生,水的总再生回收率达99.4%,空间站内空气实现100%循环再生,每年节省约六吨上行补给。

展品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迹,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

展览现场,太空衣橱前围满了前来打卡的观众。通体纯白、躯干像盔甲、四肢像面包——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块头最大、人气最高。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身处环境恶劣复杂的太空中,能够保护航天员太空行走安全的,便是舱外航天服。

飞天战袍来之不易。2004年,我国启动舱外航天服研制,尽管积累了一定基础,但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全新领域。形象地讲,一件舱外航天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近百种单机产品、数万个零部件,都要装到只有一件衣服大小的空间里,难度可想而知。

谈起攻克舱外航天服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记忆犹新: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当时给的研制时间是不到四年,压力很大。我们向时间、进度要效益,踏踏实实把一天当两天用。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当时,他身穿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后续,研制团队持续开展优化设计,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神舟十二号乘组出舱时亮相,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航天服之一。

舱外航天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生动缩影;一件件展品,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迹。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短期飞行到长期飞行,从舱内到舱外,从单船到组合体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次次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空间应用系统发射场试验队天舟四号发射场试验队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场试验队在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展区,几面红色的队旗高高悬挂在展牌上方。走近看,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每一面队旗上,都签了许多名字。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是最复杂的。立项之初,工程有七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至十四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太空级成就背后是大协作、大团结。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大协作并非人海战术,而是凝聚合力的集中攻关、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自主创新是中国载人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三十年里,我国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N+1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完备的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制定全空域、全速域、全剖面分段逃逸策略,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产品模型在展览中首次亮相,载人月球探测未来可期

方寸之大,蕴藏无限可能。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空间冷原子微波钟一系列空间站同款装备在展区陈列。这些科学实验柜相当于把实验室搬进了太空,能满足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需求。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记者在展览介绍中看到,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三舱部署的多个科学实验柜将在四大领域开展上千项科学实验,突破特种材料制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高精度时频系统、量子精密测量等应用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一大批空间应用成果。

小麦-鲁原502小麦-航麦六号玉米-航玉35展柜中,一排形似蛋壳的透明器皿中分别放着不同的种子,而它们也有共同点——都是飞天种子的后代。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研究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航天育种是典型代表。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如今,小麦新品种鲁原502是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水稻品种Ⅱ优航1号高产、抗病、适应性广,创造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是我国应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逐梦苍穹,中国载人航天不会止步于近地轨道的天宫,目光早已投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宫。2020年12月17日,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共计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其中部分月球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用于面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此次展览展出了56克月球样品,透过一枚水晶球,观众可以一览来自月球的痕迹。

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产品模型也在展览中首次亮相,载人月球探测未来可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此前透露,我国已经完成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突破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登月任务实施方案。这些工作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

月球是人类拓展和开发利用地外空间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也将如筑梦天宫一般如愿成真。

飞行安全心得体会篇2

而现在,繁华的街市,水泄不通的马路,却时时刻刻都令我们心惊胆战。红绿灯发出的那微弱的光亮,不足以让人们提起警惕。车祸大多是致命的,而人们却全然不顾、视而不见。一起一起的交通事故,其实,也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在报纸上,我目睹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我听说过一起交通事故:有一天下午,阳光贪婪的吮着大地,有个年轻人,架着一辆小轿车,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很悠然的搭在车窗外,红灯亮了,他丝毫没有察觉,车影一下子闪过了交界线,死神也不肯放过他,随即降临,一辆货车从侧面驶来,同样,也是毫不相让,刺——,一个急刹车,打破了原有的寂静,想逃出死神的魔掌,哪有这么容易!驾驶员很快就倒在了血泊中,一命呜呼。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啊!因为误闯红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因为那一刹那

死神,有时也很不讲理、很霸道,只要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它甚至连小孩都不会放过。有个例子可以实实在在的证明我所说的话,一天,有个男孩,骑着单车,飞速前进,一下子闪过身边的行人,像一阵风似的,人们都说,他这样下去,迟早会撞到人的,可是,他就是不听,继续他的飞车,人们见到都可怕,在责骂的同时,人们也在替那男孩担心啊!但是,男孩不一为然,脸上不时带着点得意的微笑,显然,他自己也更不为自己的人生安全着想,这样骑着飞车,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炫耀。人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会儿,不出忽人们所料,砰——男孩出车祸了,刺耳的尖叫声,凄凉的哭声,都瞬间弥漫在了这个角落,死神将恐怖化为黑暗,笼罩着他,沉重的呻吟,一滴滴维持着男孩生命的鲜血,在这一刻,迫不及待的要流出来,它们似乎也要男孩为自己犯下——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罪祸负下责任。男孩的生命如一束炫烂的火花顷刻间出现在了上空,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很快就熄灭。最伤心的就是男孩的父母了,他们辛辛苦苦把男孩养大,可是就是那一刹那

我们作为小学生最基本要做到,就是过马路要一站二看三通过,不要乱闯红灯,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过马路还要走斑马线,这样才是安全的。

生命是宝贵的,它只有一次,别再让交通安全事故再次发生,别再让贪婪的死神一次又一次在马路上勾走人们的灵魂,我们不要贪图一时之快,而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值得铭记在心的是:自己的每一次出行,都深深牵系着家人的心。

文明出行,在我心!珍爱生命,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