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2-12 手机浏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游戏看图猜诗歌。猜出诗歌并朗读。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诗题,初晓诗情

1、学生读诗题,联系课下注释,解释题目意思,并划分题目朗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简要说说李白写下这个诗题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四、初读诗歌,寻找诗眼

(一)朗读诗歌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齐读。

(二)初步理解诗歌,读懂诗眼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寻找“诗眼”

从诗歌中选一个词作此诗的“诗眼”(愁心)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眼。小组讨论

1、诗人借助哪些景物来表现“愁心”?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名句赏析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七、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

(一)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1)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2)客:指韦八。

(3)咸阳:指长安。

(4)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5)望望:瞻望,盼望。

(六)赏读李白:

1、送别诗、友情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

《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

《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七)秀我风采:师生共读《将进酒》。

(八)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九)课下作业:

1、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

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4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诗词积累,理解诗意比较容易。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教学过程四、赏析:

1.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2.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3.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4.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5.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板书设计写景叙事——抒情(关切、思念、安慰)

教学反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公开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4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5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参考答案:唐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参考答案:漂泊离愁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