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远方海读后感(精选5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02 手机浏览

第5篇1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

当我从爸爸手中拿到《童年的远方》这本书时,我立马翻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方卫平选评的诗歌、文章,大都讲的童年时期的事情,那些生动的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绿猫》这篇文章了,文章主要讲了小孩苏苏看见了一只绿猫,十分兴奋。但当她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却只是一些嘲笑和不理会。苏苏却坚信有一只绿猫,他便想自己一定要找到这只绿猫,即使是旷课一天,也要找到它给大人们看。读完后,我看了选评,知道了文中“绿猫”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大人们对看见了绿猫不在乎,证明他们已经失去童年的眼睛。写出了童年的“被大人不理解,仍然选择自己方向”的姿态。

看到这,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否有这种姿态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是许许多多、不计其数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学习到了运用意味深长的比喻,来反映出一种态度,反射出一种对比。让自己的作文通过学习手法更上一层楼!

海蒂读后感

《海蒂》读后感

海娃读后感

海狼读后感

《海蒂》读后感

第1篇2

听,海在远方--《在山的那边》读后感

课桌上,语文书静静地躺着,《在山的那边》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回放,翻腾心中早已澎湃的心潮。

《在山的那边》主要讲了作者从小生活在山的包围圈中,因此喧腾起了对山那边的渴望,终于爬上那个山顶,却夹杂着眼角的晶莹失望而归。长大后,妈妈那句是海!让作者重拾信心,并有了坚定的信念,于是开始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历经艰难的他终于看见了那片蔚蓝

汪国真说过: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作者正是凭着那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从而爬上那座成功的山顶,看见梦寐以求的大海。

生活本身就是一首乐章,伤与乐在指间弹奏。是考验又何尝不是平常呢?犹记得年幼时的一盆太阳花,叶子早已染上淡淡的惨白,那抹抹粉红也逐渐隐去,稍带些皱巴巴的感觉似饱经沧桑的老人。我静静的凝望着它,或叹息、活怜悯,只怕它是芬芳到尽罢了。第二天,当第一缕阳光照射下来,太阳花竟依倔强的微笑,昂起稚嫩的花瓣。是的!雨水未能冲刷掉它的意志,它没有放弃生存的信念。

冰心告诉世人,人生道路毕竟平坦少,崎岖多。当我逐渐感觉学习气氛愈发浓厚时,心中也曾不免掠过那么一丝波澜,但我不能放弃,也许只有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我才能大步前进。就像作者注入我灵魂的道理一般,失败是成功的前奏又是坚韧的最后考验。

铃声开始悠悠飘来,听!海就在远方,一阵又一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初一:朱玉艳

第2篇3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

当我从爸爸手中拿到《童年的远方》这本书时,我立马翻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方卫平选评的诗歌、文章,大都讲的童年时期的事情,那些生动的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绿猫》这篇文章了,文章主要讲了小孩苏苏看见了一只绿猫,十分兴奋。但当她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却只是一些嘲笑和不理会。苏苏却坚信有一只绿猫,他便想自己一定要找到这只绿猫,即使是旷课一天,也要找到它给大人们看。读完后,我看了选评,知道了文中“绿猫”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大人们对看见了绿猫不在乎,证明他们已经失去童年的眼睛。写出了童年的“被大人不理解,仍然选择自己方向”的姿态。

看到这,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否有这种姿态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是许许多多、不计其数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学习到了运用意味深长的比喻,来反映出一种态度,反射出一种对比。让自己的作文通过学习手法更上一层楼!

山中访友读后感300字

篇1:《山中访友》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散文。鸣叫声中访友。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句。友是人们,我读后才知道,原来作者要访问的朋友是大自然的东西,比如:有老乔,树林,鸟儿,露珠,等等…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这篇课文讲的是大清晨。走路去大自然拜访不带任何东西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作者先拜访的是老乔老乔把所有人渡过对岸。作者还拜访了山中的很多鸟儿在树林等等一切大自然的景象。山中访友时用眼神交流是用心灵感受作者把老桥比喻人突出了老想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赞美之情的敬意之情。

听作者这么一说我倒想去深圳看看我现在的心已经充满了好奇之心,看作者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曲风中,拜访山中的一切。如果我去了深圳我一定要像作者那样亲身体验大自然去拜访大自然的朋友去拜访深中的一切。

我对山中访友充满兴趣他把山林中的遇到的好事坏事都当做是听听恩泽,从而带着好心情来带着好心情去。作者是个乐观的人,他一定是带着微笑面对生活的。

篇2:《山中访友》读后感

”山中访友”,听了这个名字,你们是不是觉得作者在拜访一位活生生的人呢?这你就错了,作者访问的其实是大自然的万物生灵。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做着艳丽,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挚友、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作者与花树、鸟石、草木、山水为友,这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鸟儿呼唤着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让文章中的事物更加鲜活、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告诉我: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去破坏它,要去呵护它。当我们与山清水秀为伴,与花草树木为伍时,我们的心情就会无比欢畅。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篇3:《山中访友》读后感

开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本文描写了”我”独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深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古桥,鸟儿,露珠,树,石头,雨等”朋友”,可以看出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都成了有生命的人,成为作者的朋友。

在我们家,有一盆很小很小的仙人掌花。它的身上长满了刺,虽然它的身上长满了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从把它买来开始,我都把它当成我最好的朋友。它身上是黄色的,穿着一件有着笑脸的衣服。因为这个,所以我很喜欢他。每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会第一个告诉他。在我眼里,他就是我的小弟弟,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欢他,爱护他。一直到现在。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会那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吧!

篇4:《山中访友》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山中访友》

我看到作者和每一个生命都出奇的默契,鸟儿呼唤他的名字,露珠与他交换眼神,他和清凉的山泉一起梳妆,和汩汩的溪流共同唱和……作者在奇妙的大自然里,捡起落花,闻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听见了缘故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在雷雨里岩石为作者撑起一把巨伞。

山中的那些动植物们好像是作者的亲人,不用带礼物,只要带着希望人人都能像作者一样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才能让山里的一切成为你的朋友。好心情就可以了,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大自然是美丽的,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爱护的所以希望人人都能像作者一样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才能让山里的一切成为你的朋友。

篇5:《山中访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山中访友》这篇文章。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挚友,从而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作者与林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熟悉。林中,老桥如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

山中,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乃是雄浑的男高音;悬崖有着那挺拔的身躯。

走进自然,落花有着大自然的芬芳清香;落叶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敲击石头,听到了自然的回声。

最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告别了”朋友”,这是一次多么美好的山中访友啊!

大自然是多么美好,只要去观察大自然,大自然的景物会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奇妙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观察大自然吧!

篇6:《山中访友》读后感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写的很美丽,作者把自己当时处身于山中的感受描写的十分具体。

作者来到古桥上,说古桥上渡过了很多人马。描写了古桥的样子。让我记忆深刻的两句话是,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我喜欢这两句的原因是,作者把古桥当做人来描写,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还用了四字词语来表达事物都在变化,唯独古桥依旧静静地矗立着,这是文章变得生动,并充满诗意。

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中,我还喜欢第五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作者来到山中,介绍景物。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说小溪在吟诗,说云雀在谈论,说瀑布在唱歌。作者把每个景都拟人了,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写法及具体的描述了景物,并让人感觉自己走进了大自然,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十分亲近。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很棒,找来读读吧!

篇7:《山中访友》读后感

今天,我预习了李汉荣老师的”山中访友”这篇文章。这篇课文作者把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看作是有生命力的,能和它们沟通的人,来作为自己的朋友。所以,叫”山中访友”.作者拜访的第一位朋友是一座老桥,他用德高望重;任劳任怨形容这座老桥。接下来是鸟儿;露珠;还有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清凉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哪一位不是我的朋友。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都对我有那么深的感情。雨来了,山中就像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啊!多么好的景致啊!读了这篇课文我好像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在大山深处和万物嬉戏;在树林里和鸟儿唱歌;在山泉旁为自己梳装;在溪流边······篇1:阳光姐姐小说派读后感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6本阳光姐姐小说派。一进家门,我立马挑选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读啊读,每天都读,几天的功夫,这6本书就被我读完了。

阳光姐姐的书,都是写一些关于校园生活的,不光我喜欢,还有很多的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一系列的书,连对门家张雯琳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喜欢阳光姐姐小说派。上面的故事非常有趣,我也对阳光姐姐小说派非常着迷。读这一系列的书时,如果你用心去读,连公路上那些车按喇叭的声音都听不到,甚至听不见小伙伴在你们家门口敲门。你会发现,读着读着,你就融入其中了,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在听他们说悄悄话,再跟他们一起欢快地玩耍。其实,我喜欢这类书最主要的原因是:阳光姐姐写的都是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很容易懂,也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兴趣。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买这一系列的书了呢?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校园小说,所以,我也建议你们也来看一看,也来体会里面蕴含的乐趣!

篇2:阳光姐姐小说派读后感

有这样一篇文章,只有一句话:“今天过得好无聊,没啥好写的。”你猜,这是什么?我来告诉你,这是一篇日记。

那么,如果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一天》,你这样写了交上去,会怎样呢?

不用说,老师一定会在你的作文本上画一个“鸭蛋”,然后呢,说不定还会把你叫到办公室“喝茶”。别理解错了,是你站着,老师坐着,一边喝茶一边教训你。

哈哈,好玩吧!这是我刚刚看完的伍美珍写的《阳光姐姐日记派》里面的一段话。她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那就是一件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想些什么、想怎样写,想写多少字,完全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看了阳光姐姐的这些话后,我突然觉得写日记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地事情,没有必要像要完成任务一样去对待它。她还说,日记和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写好作文与平时的“练笔”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有句古话叫做“熟能生巧”,若是想像妈妈那样做出一锅香喷喷的饭菜,那平时一定要经常练习。写作练笔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每天一记”。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写作熟练程度会日趋进步,而作文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流畅。

合上《阳光姐姐小说派》,心里还在回味阳光姐姐的那些话,突然,眼光落在书架最里层的一个小本上,它仿佛在委屈的对我说:“小主人,你怎么把我忘了呢?”我觉得好惭愧,赶紧把它抽出来,对它说:“对不起,是我把你弄丢了,不过现在我又把你找回来了,而且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要把日记写好!”

篇3:阳光姐姐小说派读后感

最近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了三本《查理九世》和一本《阳光姐姐小说派》,可我最喜欢的是《阳光姐姐小说派》。回到家里,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阳光姐姐小说派》的作者就是“阳光姐姐”——伍美珍,()书中国共产党有五个板块,分别是《苹果裙的秘密》、《吻别暑假》、《酸酸甜甜友谊派》、《夕阳下的誓言》和《“馋猫”和“白痴四人组”》,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苹果裙的秘密》。文章当中写了一位叫江笑铃姐姐的家开了一家制衣坊,她妈妈设计、缝制裙子远近闻名,却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嫉妒,就在一个深夜,对手放火烧了她家的制衣坊。爸爸妈妈遇难了,她的脸上却留下了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疤。于是,她带着妈妈留给她的“易容发卡”,选择了一副新面孔,起了一个新名字——苏繁星,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经过多年努力,她开了一家“苹果衣坊”,决心通过制作美丽的裙子,给更多的人带去幸福和快乐,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一种纪念。可是,她是多么想让别人知道她是江笑铃啊,但是她又想掩藏脸上的伤痕。最终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了一个叫元畅畅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非常喜欢她设计的苹果裙。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要像江笑铃姐姐一样为了美貌而蒙蔽了双眼,人的外貌并不重要,只要用心去寻找幸福,只要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快乐,你就是美丽的。小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夏洛特的网读后感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手斧男孩读后感

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一个人去闯荡森林,将会是什么情景,我还会回来吗?当我看完《手斧男孩》后,明白了许多生存技巧。

故事的主人公叫布莱恩。

布莱恩13岁时带着一把手斧去爸爸那儿过暑假。他爸爸在原始森林的油田工作。一天,一架飞机要去原始森林的油田办事,布莱恩成了这架飞机上唯一的乘客。但愿他能很快到达爸爸那里,可一切不都像想象的那么美好,驾驶员突发心脏病猝死。飞机坠入一片荒无人烟的深林中。幸运的布莱恩免于一死,但从此身边没有了父母的陪伴……读到这里,我思绪万千。

现在的我衣食无忧,时时有父母的陪伴,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像公主一样长大,可布莱恩不能,他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得不到父母的爱,还要时时防备野兽的突袭。一切只能靠自己来承担,从前的他也和我一样,年幼、无知,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活,一切只能靠父母。就是布莱恩所处的环境磨练了他,造就了他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他慢慢学会了自己寻找食物、自己烧火烤肉……学会了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技能。

布莱恩教会了我很多,不言放弃,自己寻找出路。手斧男孩一个人的冬天读后感《手斧男孩》读后感500字《手斧男孩》读后感400字

第3篇4

看到赵克红的新著《梦在远方》清样的时候,正是拙作《中国古代十大旅行家》结稿之际。当从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文人漫游、宗教云游、科考旅游、节会庆游的踪迹中抬起头来,看到赵克红的灵魂之游后,心头突然冒出许多关于时空转换的哲学遐思……赵克红把这部以游记为主要体裁的新作取名为《梦在远方》,颇感亮眼,同时也感悟到他在日常的游走中总能找到擦身而过的感动而呈现出来。

翻开篇目,全书共有三辑,每辑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构架体系,规整归纳,掀页起清风,蘸指吮墨香,一路读下来,依稀能听到作者灵魂的呢喃。

品悟人生是赵克红散文作品的灵魂。说茶中之道行,论玉中之情缘,言酒中之乾坤,读取的是作家的睿智,感受的是文人的清雅。

花是生命绚丽的呈现,亦是硕果的必要准备;花是大自然演进的逗点,亦是自然与人类对话的彩桥。赵克红从花朵、花语、花信、花开的声音里谛听生命的拔节,从花语的呢喃中破译生命的密码,从花翅的飞翔中捕捉自然的信息,从花影的摇曳中解构生命的意象,一朵花如一片霞般地说开去,字里行间,依稀能看到作者的笑脸。

故土、乡愁、童趣,更是作者思绪的天幕,那在记忆的屏幕上渐渐淡出的老树、枯藤、寒鸦、青蝉、板桥、石磨等关键词构成的乡景,给人一种悠远绵长的回忆。可惜,这一幅在中国的版图上存续了几千年的清幽空灵之气象,已愈来愈快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呆头呆脑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所谓的城镇化建设的铁铲正在改写这一页历史。一种文化的渐行渐远,另一种文化的日益逼近,带给人们心灵的是困惑和焦灼。

感谢赵克红,在纸质的记忆画框里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幅景色和气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个交代:你的祖国曾经也有袅袅的青色炊烟,也有青青的原野田畴,也有片片的白墙黑瓦,也有亲亲的东邻西舍。一言以蔽之,也有灿烂优秀的村落文化、族群文化。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都是这一片故土、热土、沃土、净土的写照啊!这一种文化样本的消失,使人情何以堪!

赵克红有浪漫的情怀,更有正义的心性。他放眼巡视自然之美,也低首思索生命之谜。梦想、幸福之类的话题,一直是他言谈和文章中的主题。因了文如其人,他对梦想的追寻,对幸福的渴望,特别是对正能量的呼唤,总是那么神往和急切。他说:“正能量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正能量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正能量推动社会每一个锈蚀的齿轮。”可见,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的强烈!

赵克红喜欢游走,不论是行走于大漠风烟还是草原云雨,不论是行走于山地幽谷还是名胜圣地,赵克红总是用灵魂叩问每一株花草,用灵魂阅读每一片云彩,用灵魂审视每一串脚印,用灵魂思考每一次远足。所以,他的游走,同样有对风花雪月的吟弄,但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激赏;他的游走,同样有游山玩水的闲适,但更多的是对人性物理对应关系、因果互化的诠释。由此看来,他笔下的花草,就有了带芽的思想,有了含春的蓬勃。他在游走中看到的风景,就成为飘梦的云朵,诵禅的风语。

“洛阳纸贵”是由于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飘着墨香的典故。因了千百年来这种雅风文气的浸淫和滋润,洛阳的文脉一路传承,美文佳构层出不穷,名画大书交相辉映。洛阳之纸仍然贵气氤氲。赵克红笔下的画家、书家、作家、诗人就是当今“洛阳纸贵”的代表人物。作为洛阳市作协主席,推介和传播洛阳的文学艺术成果跃出龙门,走向天下本是一种责任,所不同的是,赵克红的推介和传播充满了深情和诚挚。那拳拳之心的跃动、殷殷之情的洋溢,那每一个横撇竖捺,似乎就是他伸开的臂膀,深情拥抱着他的同行和挚友。由此,也鲜明地呈现出赵克红的情怀。

掩卷深思,心仍云游。繁忙工作之余,赵克红仍偷闲于茶余饭罢之后,把游走的眼中风景移植于笔端,把思考的碎片连缀成美文,这种勤奋和坚韧的精神实实令人感佩!

写下这些,其实也是读后感。窃以为,文人们之间的互相欣赏才是为朋之道的最高境界。

第4篇5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

当我从爸爸手中拿到《童年的远方》这本书时,我立马翻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方卫平选评的诗歌、文章,大都讲的童年时期的事情,那些生动的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绿猫》这篇文章了,文章主要讲了小孩苏苏看见了一只绿猫,十分兴奋。但当她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却只是一些嘲笑和不理会。苏苏却坚信有一只绿猫,他便想自己一定要找到这只绿猫,即使是旷课一天,也要找到它给大人们看。读完后,我看了选评,知道了文中“绿猫”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大人们对看见了绿猫不在乎,证明他们已经失去童年的眼睛。写出了童年的“被大人不理解,仍然选择自己方向”的姿态。

看到这,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否有这种姿态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是许许多多、不计其数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学习到了运用意味深长的比喻,来反映出一种态度,反射出一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