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模板(精选3篇)
第3篇1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那场雨那颗心那生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本诗大约作于第二次被贬时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别老朋友辛渐时而作。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了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哀愁,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心上,此生难了的情愫有谁能懂?有谁能解?
那场透凉的雨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寒雨连江夜入吴”,虽是寂寂寒江,可刚才还是明月照高楼,现在江雨悄然而来,莫非这秋雨也因离愁而生。诗人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再来透凉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萧瑟秋意,黯淡离别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江的雨势连绵入吴,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心底无私天地宽啊。虽是寒雨透凉,但清爽,如同冰洁的心。作者听着雨声,看那雨景,始终有一种离愁萦绕心头,与老朋友相对无言,默默地平明来临。那场透凉的雨呀!请把离愁全部带走。
那颗冰洁的心
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问楚山:你孤独吗?你的心像我一样冰洁吗?作者与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怜。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逝去流水。作者与楚山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被透凉的寒雨淋透,那样冰清玉洁。因孤独无人相识,也无人相知,更无人相诉,看着眼前的浩瀚而又洁白无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壶”,千言万语只化作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真切袒露了坦荡的胸怀和坚贞的品格。“玉壶”已是因清澈见底而让人一览无余;“冰”更是因晶莹透明而让人表里皆悉。一颗如冰一般永远表里如
一、高洁清白的心盛入玉壶,还有什么见不得人、见不得事的呢?吴地本也如“玉壶”一样,是洁净之地,毫无污染。而一颗冰洁的心毫无瑕疵,多么清正廉洁、积极进取,高风亮节,冰清玉洁,此乃“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那生难了的情
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捎去的不是给洛阳亲友平安竹报的口信,也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对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信念的告慰,对蔑视谤议的自誉。凄寒孤寂中,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诗人在凄凄寒雨中,谁能理解一颗冰洁的心,此生难了。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和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渐读后感
第2篇2
芙蓉楼送辛渐
【内容】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文学常识】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注释】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4.平明:清晨。
5.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交游,孟浩然、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编辑本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编辑本段]
【简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编辑本段]
第1篇3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