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刘胡兰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18 手机浏览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1

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信仰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贵品质,是反抗侵略、反抗奴役,争取自由的精灵,也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党员。坚守实践和初心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践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坚守,是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钬、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要时刻做到坚定信仰、严守纪律、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刘胡兰精神。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2

坚定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最大追求,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

刘胡兰传读后感

勇于奉献,就是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做起,为当地的发展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单位争先创优,做出了一流业绩;每个企业做大做强,创出了名优产品,贡献了更大利税;每个村实现了发展、保持了稳定;每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踏实工作,维护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声誉这些都是弘扬了胡兰精神,践行了群众路线。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4

弘扬胡兰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胡兰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发展到今天,胡兰精神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不怕死来概括,更不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捅下娄子不管它的愚昧莽汉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胡兰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需要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现在我们更需要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出力流汗、做出贡献的英雄。新时期胡兰精神概括来讲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5

刘胡兰只活了15岁,但她却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打小起,贫苦出身的她就爱憎分明,早在抗战时期,10岁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因为表现突出,她14岁就当上了区妇女干事,还被中国共产党吸收为预备党员。

为了革命的需要,党派刘胡兰回云周西村领导工作。其间,刘胡兰曾配合武工队员,将该地大恶霸石佩怀处死,赢得了老百姓交口称赞,也惹怒了反动派。为了报复,反动派率军突袭云周西村。上级命令刘胡兰转移,但是,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和党员转移,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不幸的是,就在这时有人叛变了,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反动派抓到刘胡兰后,实施了种种威逼利诱,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反动派把刘胡兰带到了铡刀面前,当着她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杀了。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胡兰却异常镇静,怒喝道:我咋个死法?在反动派说出一个样后,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说了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便来到铡刀旁,毫不畏惧地躺在铡刀下。

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胡兰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1947年春天,毛主席听完刘胡兰的事迹,感动地挥毫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高度赞扬这个年纪很小的大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传读后感

不屈不挠,就是要要面对落后永不服输,面对困难永不气馁,面对群众的期望永不懈怠,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稳定的诸多难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7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8

敢于担当,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造福谋利作为第一追求,把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不怕得罪人,不怕担责任,不怕别人背后议论。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发展稳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上,冒着风险也要干,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9

我读完了《刘胡兰的故事》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刘胡兰,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

与刘胡兰对比,我感觉自己十分地渺小。我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决心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读完这本书,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由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英雄经过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好好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刘胡兰姐姐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胡兰传读后感篇10

山西省文水县是革命烈士刘胡兰的家乡。在距县城不远的刘胡兰纪念馆前,一座宏伟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晋大地燃起战火。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高潮迭起,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顽强斗争。在此期间,云周西村也成立了党支部,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这里逐渐成为附近村庄抗日活动的中心,并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身边一幕幕感人的抗日救亡场景深深扎根在小刘胡兰心中,她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积极参加儿童团的活动,帮忙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1945年,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文水县委开办起妇女干部训练班,以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刘胡兰年纪虽小,却热切盼望参加学习。受训期间,她参加了当地反霸清算斗争,并鼓励乡亲们勇敢站出来:那些吸血鬼们,吃我们的肉,喝我们的血,现在要叫他们吐出来。我们有共产党撑腰作主,不要怕他们!她的工作受到抗联同志的表扬。

返村后,刘胡兰任村妇救会秘书,后又到县五区抗联工作。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加斗争,参与硝烟弥漫的支前工作,到区委投身土改运动在繁忙的工作中,她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1946年6月,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她的誓言掷地有声:我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同年,全面内战爆发。9月间,国民党军突袭文水县城,当地县委紧急作出部署,组织武工队积极备战,同时开始把部分同志向山上转移。刘胡兰接到区委的撤离通知后,明确提出:我要求上级把我留在平川坚持斗争,我人熟地熟,能够坚持。经过慎重考虑,上级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

当时,斗争形势已经十分险恶,留下的同志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但刘胡兰和其他同志从不畏惧困难和威胁,仍然坚持工作:张贴宣传标语,发放传单,密切关注敌人的动态在刘胡兰的配合下,由敌人派来的作恶多端的村长被当地党组织和武工队铲除,然而,这一举动也进一步招致了敌人的仇视。

1947年1月,敌军突袭云周西村,搜捕共产党人,刘胡兰的危险处境得到上级组织的关注。11日夜,上级通知刘胡兰迅速转移,第二天接她上山。但是,次日拂晓,云周西村便被敌军封锁包围,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她英勇不屈: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敌人听后十分生气,恼羞成怒道:你小小的年纪嘴好硬呵!你不怕死?刘胡兰昂首挺胸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在她面前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其他革命同志,妄图以此让她屈服,但她始终面不改色,最后从容走向铡刀,慷慨就义。

1947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入党时的誓言,她用青春的热血应答。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