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20 手机浏览

第1篇1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导读: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文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文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文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耐人寻味之处,尤需读者细细咀嚼,一一体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全文84字,光时间,就写了10字。其实开头的时间可以有多种写法,比如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等,可作者为何如此详用文字呢?比较其同期同类作品,我们就能看出其中奥妙。《记樊山》《记赤壁》《记游定惠院》都没有准确时间;而《赠别王文甫》“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泗岸喜题》“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记与安节饮》“元丰辛酉冬至,仆在黄州,侄安节远来,饮酒乐甚,以识一时盛事”,则记时都非常详尽。一个是到黄州,一个是离开黄州,一个是“盛事”,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间。看似作者不经意中记下的时间,恰让我们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到苏轼人生际遇中的不寻常之处,感受到他内心的郑重其事。

“解衣欲睡”。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加上工作上迎来送往,本身又喜欢奖掖后学,因此经常高朋满座,吟诗作画,生活非常丰富。《萍洲可谈》记载“东坡倅杭州,不胜杯酌。部使者知公颇有才望,朝夕聚首,疲于应接。乃号杭悴为‘酒食地狱’。”苏轼后来在密州做知州,还很怀念在杭州的热闹,写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蝶恋花·密州上元》)类似“欢饮达旦”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序)也不在少数。而今贬到黄州,繁华已不属于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油然而生。最能表现苏轼当时心态的还是其作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点月光入户,作者便“欣然起行”,也正说明作者并不真想睡,而是很无奈的“欲睡”。“入”字写尽月光悄然入户的神情动态。而由“欲睡”到“欣然”,人物心情变化的一伏一起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这就让读者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得到了阅读愉悦的满足。

“念无与为乐者”。当时作者贬官,“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苏轼《答李端叔书》)。甚至“畏人默坐成痴钝”(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之二)。而“独乐不如众乐”,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分享。一句“无与为乐者”既写尽了作者的孤独,也由衷地道出张怀民是真知己。真是百般滋味尽在其中啊!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检索张怀民资料可知,张怀民贬谪到黄州后能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苏辙撰文《黄州快哉亭》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士生于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现了超然放达的情怀。苏轼、苏辙的诗文固然是写给张怀民的,又何尝不是借他人杯中酒来浇自己心中块垒呢!

“怀民亦未寝”。“亦”字甚妙。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酣睡被苏轼叫醒,或此时他正在欢宴,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那就不是真知己了。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只不过苏轼已行动。一个轻轻的“亦”字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也体味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难能可贵

“相与步于中庭”。没有酬唱,没有欢歌,只有两个愁苦之人静静散步。“万物静观皆自得”,正是在这宁静中,自然的美好凸显出来,给孤寂的灵魂以抚慰。正如苏轼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范子丰书》)“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与子明兄书》)平平几字,淡淡一句,我们却咀嚼出了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阅读的任务就是用心去品味,把作者良苦用心挖掘出来,故不可放过一个字。要在教学中“浅出”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然后再根据学生情况做调整。尤其是《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经典名篇,字字精警动人,更需要于看似不经意中,看似平淡处,细细咀嚼、深思,读出其中的玄机和精妙。因为,仅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容易的,而作品艺术魅力的挖掘是艰辛的,也是有趣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第5篇2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投影】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元丰六年→解衣→月色→欣然(喜悦)→念(微憾)→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悠闲)→庭下→水中→盖→何夜→何处→但少闲人

九、结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评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第3篇3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第2篇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文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文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文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耐人寻味之处,尤需读者细细咀嚼,一一体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全文84字,光时间,就写了10字。其实开头的时间可以有多种写法,比如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等,可作者为何如此详用文字呢?比较其同期同类作品,我们就能看出其中奥妙。《记樊山》《记赤壁》《记游定惠院》都没有准确时间;而《赠别王文甫》“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泗岸喜题》“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记与安节饮》“元丰辛酉冬至,仆在黄州,侄安节远来,饮酒乐甚,以识一时盛事”,则记时都非常详尽。一个是到黄州,一个是离开黄州,一个是“盛事”,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间。看似作者不经意中记下的时间,恰让我们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到苏轼人生际遇中的不寻常之处,感受到他内心的郑重其事。

“解衣欲睡”。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加上工作上迎来送往,本身又喜欢奖掖后学,因此经常高朋满座,吟诗作画,生活非常丰富。《萍洲可谈》记载“东坡倅杭州,不胜杯酌。部使者知公颇有才望,朝夕聚首,疲于应接。乃号杭悴为‘酒食地狱’。”苏轼后来在密州做知州,还很怀念在杭州的热闹,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蝶恋花·密州上元》)类似“欢饮达旦”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序)也不在少数。而今贬到黄州,繁华已不属于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油然而生。最能表现苏轼当时心态的还是其作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点月光入户,作者便“欣然起行”,也正说明作者并不真想睡,而是很无奈的“欲睡”。“入”字写尽月光悄然入户的神情动态。而由“欲睡”到“欣然”,人物心情变化的一伏一起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这就让读者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得到了阅读愉悦的满足。

“念无与为乐者”。当时作者贬官,“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苏轼《答李端叔书》)。甚至“畏人默坐成痴钝”(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之二)。而“独乐不如众乐”,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分享。一句“无与为乐者”既写尽了作者的孤独,也由衷地道出张怀民是真知己。真是百般滋味尽在其中啊!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检索张怀民资料可知,张怀民贬谪到黄州后能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苏辙撰文《黄州快哉亭》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现了超然放达的情怀。苏轼、苏辙的诗文固然是写给张怀民的,又何尝不是借他人杯中酒来浇自己心中块垒呢!

“怀民亦未寝”。“亦”字甚妙。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酣睡被苏轼叫醒,或此时他正在欢宴,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那就不是真知己了。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只不过苏轼已行动。一个轻轻的“亦”字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也体味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难能可贵

“相与步于中庭”。没有酬唱,没有欢歌,只有两个愁苦之人静静散步。“万物静观皆自得”,正是在这宁静中,自然的美好凸显出来,给孤寂的灵魂以抚慰。正如苏轼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范子丰书》)“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与子明兄书》)平平几字,淡淡一句,我们却咀嚼出了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阅读的任务就是用心去品味,把作者良苦用心挖掘出来,故不可放过一个字。要在教学中“浅出”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然后再根据学生情况做调整。尤其是《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经典名篇,字字精警动人,更需要于看似不经意中,看似平淡处,细细咀嚼、深思,读出其中的玄机和精妙。因为,仅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容易的,而作品艺术魅力的挖掘是艰辛的,也是有趣的。

第4篇5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特殊句子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中考常见题: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句子:

景物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

不是

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②指心内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1分)

6、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7、“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8、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盖/竹柏影也

9、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