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9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22 手机浏览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我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揉过(rǒu)飞奔(bēn)忧戚(qī)

B.飘逸(yì)坦荡(tān)摇曳(yè)

C.谐奏(xié)红晕(yūn)翅翼(yì)

D.吹熄(xī)凝望(níng)勃发(bó)

答案:D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B.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C.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D.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答案:D

4.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构不成浓密的树荫一种颜色绘不出优美的画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我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5.诗的第1、2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被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的红色的大地,组成一幅美丽的春日夕阳图。

6.“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诗句中的“你”指代什么?

答案:“你”指大自然

7.诗的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蓬勃的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鱼化石(艾青)

注本诗写于“*”后,当时诗人艾青刚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8.这首诗原本由7个小节组成,下面是脱落的1个小节,想一想,它本应在节与节之间。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答案:③④

9.下列对诗句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海里浮沉”,“浮沉”是指鱼儿在水中忽上忽下。

B.“你绝对的静止”,“绝对”是用来限制“静止”的,指变为化石的鱼儿完全彻底的静止状态。

C.“把能量发挥干净”,“发挥”表示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D.“你是沉默的”,“沉默”是不讲话的意思,表示此鱼已经死去成为化石了。

答案:C解析“把能量发挥干净”中的“发挥”的意思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因此C项的分析有误。

10.诗人通过对鱼化石的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乡愁》

一、基础闯关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乡愁是一张窄(zhǎi)窄的船票

B.乡愁是一枚(méi)小小的邮票

C.乡愁是一方矮(ǎi)矮的坟墓

D.大陆(liù)在那头

答案:D陆l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把乡愁化作,表现对母亲; 

(2)把乡愁化作,表现对妻子; 

(3)把乡愁化作,表现对母亲; 

(4)把乡愁化作,表现诗人强烈的。 

答案(1)邮票思念(2)船票不舍(3)坟墓孝心(4)海峡爱国之情

3.这首诗属于()

A.散文诗   B.抒情诗   C.叙事诗   D.寓言诗

答案B

二、课内能力提升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回答问题。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乡愁比作邮票,能引发什么联想?

答:                         

(2)“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用“浅浅”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答:          

答案(1)联想到写信、寄信、倾诉思念之情;联想到诗人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联想到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等。

(2)海峡浅浅,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海峡浅浅,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海峡不深,然人为阻隔台湾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实在令人痛心。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按时间顺序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感,表现了天涯游子渴盼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乡愁》中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

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上,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答案D本诗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之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错落安排,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具有结构美。

3.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

答:                       

答案(示例)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远离故乡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远走他乡时妈妈不停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一辈子也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三、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云说,我是孩子的画卷,

在篮天上,画出一堆棉花糖。

云说,我是太阳的伴侣,

在彩虹上,跳着轻盈的舞姿。

云说, 

可以任意变幻自己的形状,

有小鸟、小马……

云说,我是一个wán皮的孩子,

常常忘了回家。

(李澈《云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画卷()伴侣()wán()皮

答案(1)juànlǚ顽

(2)(★☆☆)诗歌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2分)

答案:(2)篮天蓝天

(3)(★★☆)根据上下部分,在诗歌中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答:                          

答案:(3)(示例)我是一个魔术师

(4)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4分)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枯叶小溪

事物:      

仿写:                 

答案(示例1)月亮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示例2)枯叶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

(示例3)小溪小溪一路欢歌,奔向远方。

11.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醉翁亭记》

一、基础积累

(一)解释加红的词。(10分)

1、环滁皆山也()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饮少辄醉()6、名之者谁()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1.环:环绕2、壑:山谷3、蔚然:茂盛的样子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辄:就6、名:命名7、得:领会;寓:寄托8、意:情趣

(二)翻译句子。(12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答案: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而寄托在酒上

2、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5、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6、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三)课内回顾。(12分)

1、文段出自作者__________是(代)文学家。(3分)

2、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1分)

3、描写琅琊山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描写景物由远而近的句子是从到(2分)

5、写醉翁亭命名之意的句子是:。(1分)

6、文段中直抒作者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文段写琅玡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密切的一句是:。(2分)

8、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答案:1、《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2、环滁皆山也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从"环滁皆山也"到"醉翁亭也"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醉翁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课内阅读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用双竖线把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答:第一层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第四层__________。

答案: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翻译。(6分)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苍顔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答案:1、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这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3、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回答问题。(12分)

①表现宾客宴饮的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文中描写由外而内的句子是从______到_________。(2分)

③文段叙述的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④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_________。(2分)

⑤表现太守与众宾出游,不事铺张,不事排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通过"____"字来表现太守之乐。(2分)

⑥作者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⑦本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1分)

答案:1、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3、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4、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5、欣赏山中四时之景的乐趣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诗词三首》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zūn)投箸(zhù)朱阁(gé)

B.烂柯(kē)侧畔(pàn)济沧海(jǐ)

C.冰塞川(sè)歧路(qí)酬乐天(chóu)

D.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答案:B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答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姜太公、伊尹自比,希望将来也像他们那样得遇贤君明主,成就大业。 

(2)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远大的志向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下列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5.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6~8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8.分析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案:“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9~10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①,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9.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10.诗歌的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答案:拟人:诗人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1~12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姜尚。③体道: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_________、湍上急流、______________的金城美景。 

答案: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C

13.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枯叶小溪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月亮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她默默地陪伴我走那夜行的路。

(2)枯叶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

(3)小溪小溪一路欢歌,奔向远方。

六.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答案:1.ɡēnɡcuìzhēn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红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

答案: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3.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

③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案: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案: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

客()此()拉余同饮

答案:余客客于客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案:“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案: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案: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

瞥()见箱箧()惊hài()

1.fàlánɡ鹭曦piēqiè骇

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

野蛮肮脏华丽贬低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眼花缭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阅读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6.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

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8.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9.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我爱这土地》

一、基础闯关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段,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斯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凶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给选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喉咙()悲愤()黎明()腐烂()

(2)找出选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改为 

(3)请写出诗歌选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答:                          

答案(1)hóufènlífǔ(2)斯嘶凶汹(3)列举的省略。

2.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答案C按照意义划分,“爱得深沉”不应断开,应该在“爱得深沉”之前划开。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根据本诗的行文思路,用四字短语将下列方框补充完整。

赋鸟人性→()→()→直抒胸臆

答案抒写现实表达意愿

解析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死后身归大地,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答案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入土地的怀抱,与“我”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解析紧扣“嘶哑”和“鸟”生活的环境来理解。

2.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出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

三、课外扩展

阅读宗白华的《夜》,回答问题。(3分)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烁着。

(1)(★☆☆)这首诗选取的两个重要意象是“”和“”。(2分) 

(2)(★☆☆)诗人既觉得自己是“莹然万星里”的一颗小星,又觉得“宇宙的万星”被自己装在心里“烁着”,这表现出诗人的胸襟。(1分) 

答案(1)(一颗)小星(一张)明镜(2)自信、豁达

解析(1)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小诗抒写夏夜仰望星空刹那间的感受,选取“小星”“明镜”两个意象,将微妙的人生体悟诗意地表现了出来,隽永蕴藉,引人思索。

(2)全诗共两节。第一节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一颗小星,在“万星”里“莹然”——散发着微弱的光亮,随着万星流转,既表现了浩瀚宇宙中个体的卑微和渺小,犹如大海中的涓滴;也启示人们,卑微的个体只有深情地拥抱广袤的宇宙,融入广大的世界,才能“莹然”不灭。第二节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全在“我”心中灿烂着,宇宙虽然无穷,但可以尽收“我”心底,表达出自信、豁达之情。

12.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二

《岳阳楼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红的字注音。

谪守()霪雨霏霏()()岸芷汀兰()()

樯倾楫摧()()浩浩汤汤()阴风怒号()

答案:1.zhéyínfēizhǐtīnɡqiánɡjíshānɡháo

2.解释加红的词。

①增其旧制()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沙鸥翔集()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答案:①规模②详尽③栖止④做太守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____________”一句照应。

④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①然则:____________②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

③南极潇湘:___________④连月不开:_____________

答案:5.①既然这样,那么。②离开国都。③尽。④放晴。

6.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答案:感极而悲。

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答案: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二)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答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答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3.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案: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14.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

答案:可用现代汉语,也可仿文言风格。

(三)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答案:资治通鉴

16.解释下列加红的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②因以与之。()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④群臣说服。()

答案:①……的原因②于是,就③这样④同“悦”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答案: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答案: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语文九年级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论教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典范(diǎn)恪守(gè)箴言(jiān)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遗憾(hà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贸然疲惫不堪一意孤行

B.缺陷杉杉有礼扭捏作态

C.遵循莫不关心疲惫不堪

D.喧哗轻而易举待人处世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传承文化”与“传递感情”互换位置。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把(或被)”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品尝”改为“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文章第八至十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