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写作

月光启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4-15 手机浏览

第4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课堂写话练习:

当我,您,使我;

当我,您,使我;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感谢您!

3、生朗诵。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作业设计: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文中有一处“„„”你知道省略了什么吗?请写一写

3、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这

写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从这句中的一个“竟”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2篇2

时间:2015.5.8授课人:王丽

授课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18.《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难点: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教学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题目是“月光启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谁在月光下给予“我”启蒙?(投课文插图,感受意境)母亲在哪些方面给予“我”启蒙了?(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说:作者回忆童年的夏夜,在院子里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板书:打开文学宝库)并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情感?(板书:感激、怀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回忆妈妈对自己的爱,此时此刻自己打算为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3、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感谢母亲的启蒙教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吧。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五)作业布置:收集地方歌谣童谣。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智慧—启迪混沌—开朗感激怀念

第1篇3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我在讲解这节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感悟歌谣的特点,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明白课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深刻用意,让学生学会感恩母爱,回报母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让学生图文结合,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去品读歌谣,品味母爱。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生:歌谣

第1页师: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

板书:歌谣

课文中写了几首,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读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读,师巡视学生,同学读的真投入呀。

师: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着太阳。(设计意图: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看出来的,凤凰落在梧桐树上,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

师:是啊,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

师: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生: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首歌谣很有趣,很幽默。)师: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第2页生:读

师: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很风趣,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设计意图:读出歌谣的韵味,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生读······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还有一首谁喜欢的。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可爱有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谣还有一个特点呀,师范读

生:押韵。

师:谁喜欢这首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这首歌谣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洗衣服的场景。

师:现在你们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生:有趣幽默、押韵、简短易懂、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生:歌谣中还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之类的东西,都

第3页写在上面感觉十分的幽默风趣。

师:是啊!记得有一位作家说哥谣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量,孩子们都很喜欢,孙友田的认识和你们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这些民歌民谣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充满了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的歌谣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童年的夏夜······歌谣,(课件出示)师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出来,师唱歌谣。

师:听了母亲的歌声有什么感觉?小组内交流。

生:我觉得母亲的歌声甜甜的、柔柔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你的感受多丰富,就像一位小诗人);母亲的歌声优美(是啊,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像春风吹在脸上)师: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那声音又像什么呢?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像黄鹂唱的歌(是啊,你们的感受多丰富呀,就像一个个小诗人了。)师:母亲用这甜甜的嗓音唱着,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生读

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芳香的音韵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

第4页韵飘满小院呢

生:(芳香)拉长这样香味就能传的更远了。)生:(我们的教师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生: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的朗读也是一种享受

师:读到这里,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生:我坐在月光下认真的听母亲唱歌谣觉得是一种享受(你觉得是一种享受);我坐在月光下,闭着眼睛,摇着头,认真听母亲唱(真有创意)师:听着母亲唱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从芳香二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想歌谣,联系你刚才的感受品味一下。

生:我觉得听母亲的歌声就像花儿一样香,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声本来是可以听到的,但我却从小院里嗅到了芳香的音韵这是我和母亲情感之间的交流。

师:是啊!从着这芳香我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甜美,品出了母亲吟唱的歌谣让我们的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所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第5页师:学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母亲不识子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同学们小声读第五自然段,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生:母亲······听艺人(找出了母亲唱歌的原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刚才这位同学找的句子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生长)第二个也是生长的意思吗?生:流传蕴育创造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黄河留给家乡的古道不生长五谷,却留传孕育歌谣。

师:我们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哪里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造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课件出示)生:齐读这句话。

师:所以说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生:神话、谜语、(师板书)

第6页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面的部分,你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师:同学们读的真用心。

师:你们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在那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牛郎织女在喜鹊桥上相聚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看神话故事把你们带到天上去了,母亲就是用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生:母亲心底善良纯洁,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

生:因为母亲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在月光照耀下就更新一尊玉石雕像。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课文问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课题了吗?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启迪我的想象,让我分享诗歌的第7页王国。

师:母亲就是用歌谣神话谜语来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文学爱生活的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有田已经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有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怀念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件出示)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诗一般的语言:(课件出示)感谢您,母亲

使您用那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

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

是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第8页师: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到母亲时,(课件出示)母亲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拿起你的笔写到作业纸上。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给我唱的那些歌谣,给我讲的神话故事,给我猜的谜语,我就想起了勤劳母亲在月光下洗衣服的那些场景,我就好像看到了母亲头上的白发。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的那些场面,想起了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教学总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是啊,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母亲唱的那一首首歌谣,讲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猜的许许多多的谜语。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母爱,是母亲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启蒙教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了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9页课下作业:(课件出示)1、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也让他们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2、母亲节就要到了,希望同学们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是写一封感恩信,报答你的母亲,相信那是你的母亲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10页

第3篇4

《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描写月景的语言。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抄写纸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叙事散文,生读题。

2.请大家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

(注意,启的一撇要撇出去,字才舒展;蒙,是个多音字,里面是两横,下面的撇较多,写的时候注意长短有致,简致匀称),一起来读课题。

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启迪,启发,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因此,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同学们,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课前预习你们将课文读了几遍了?

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将你感觉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2.出示:褂俺颖落豁

笆辰澡搂凤割筛轿帐

师:课文读顺了吧!我们来看,这是本课绿线格里的生字,你能够不看拼音直呼出来吗?谁来读?

这是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谁来读?相机纠正字音。

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谁来挑战?(真厉害,这么多生字读的是字正腔圆。)

3.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坐花轿红帐子

师:放到词语里请你读。强化轻声。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些词语比较陌生?

(“筛子”离大家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以前的筛子是由竹子做成的,圆形,里面有小洞。把大米放在里面筛一下可以去除杂质。所以“筛”这个字是竹字头,下面是个“师”字。)

再仔细看这几个词语,待会儿我们来默写它们。

chen

fèng

shāi

jiào

时()()凰

()大米

坐花()

师:谁能又对又快又好地将这四个词语写完整?开始动笔。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

师:展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纸,这些字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真好,送你一颗五角星。

生字“筛”上下结构,上小下大;“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注意到了穿插,真不错,结构匀称美观。再送你一颗五角星。

咱们看这个“辰”和“凤”是两个半包围结构,笔画最少,要写好可不容易!这个“辰”,这两横。半露半藏;“凤”还有一个小腰呢。咱们一起把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再写一遍,伸出手,跟老师书空,书写“辰”:撇出去,半露、半藏,捺要舒展。“凤”这个字要注意了,腰部略收又靠上,中宫紧凑字稳当。在本子上再写两遍。)

出示:莲花落混沌

师:这一课还有两个多音字,一生读,齐读。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以前叫花子乞讨时唱的民间曲艺,常用竹板打节拍。

师:“混沌”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以前在《开天辟地》这一课中见过,请你读。(ppt出示: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放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师:在这里“混沌”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状态。)

师:在这篇课文中,用混沌写什么?到文中找出含有“混沌”的句子。(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里的混沌又是什么意思?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母亲让我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生:启蒙。)

三、理清脉络,朗读歌谣。

1.母亲不识字,又是怎样来启蒙我的呢?请大家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难度大)

谁来说?母亲先是用什么方式来启蒙“我”?你说,老师来写,大家认真看。

生:母亲是用唱歌谣的方式来启蒙我的师:(板书唱歌谣)接着呢?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师:你真了不起!浏览了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2.刚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读到歌谣时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这些明快、风趣的歌谣、童谣,作者花的笔墨也最多,再来读一读!

出示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师:指导读:别急,母亲在柔和的月光下,搂着我,深情地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请你再读第一首。(生读)(师评)多舒缓啊!母亲在月光下,月亮很明亮,把衣服照得白白的,这其实写得就是他们的生活啊!请你接着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读歌谣不仅仅要读得流畅,还要读出甜甜的感觉,读出那份深情。师:凤凰在为他们盖楼房,这是母亲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出示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不错,很流畅,来,老师给你打着节奏,再来一遍。——多有趣啊,请你接着读第二首)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这三首童谣很有趣,读的时候,可以拍手打节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在那宁静、柔和的月夜,母亲就是这样搂着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那么多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这些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有赋予我诗情和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飞向了诗歌的王国。这就是母亲赋予我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母亲给我的——启蒙。(指板书总结。)

四、关注月景,品味语言。

1.读叙事散文,不仅仅要关注作者描述的事情,还要关注作者描写的景物。文中的开头有这样一句描写景物的句子,认真听老师读两遍,用心记住。(第二遍,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画面。)

2.睁开你的眼睛,谁记住了?谁来说?你真了不起!咱们一起说一遍。

3.这优美的句子值得我们背诵积累,拿笔写下来。注意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4.这位同学写得又快又好,大家看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

ppt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暑热散去,星星出齐,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一起读这句话。

师:老师去掉了这个句子中四个重复的“了”,请你再读,大家有什么感觉?

师:从音韵的角度看,再听听,每一句收尾声音往下降,给人什么感觉?

师:几个轻声“了”字一加,多舒缓,多柔和,就像母亲吟唱的歌谣一样!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推敲运用,飞向语言文字的王国!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母爱

猜谜语

第7篇5

交流,指导把歌谣读正确,读出节奏。

2、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给我唱歌谣,对我进行启蒙的呢?

(出示课文插图。)当母亲唱起歌谣时,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想象。

交流,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谁能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连起来说一说?齐读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3、课前我们说到,孙友田老家离你们徐州非常近,谁能用你们徐州方言把这歌谣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4、你们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唱一唱吗?多媒体播放清唱歌谣的音频。

听了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受的。出示句子: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轻声读,联系上下文说说体会。

点出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作者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写出母亲唱歌谣给人的美妙感受和对孩子的挚爱,我们以后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指导朗读句子。

小结:母亲的歌声是甜美的,是深情的,是充满着爱意的。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飘在小院,也飘进了我的心里。就这样,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就在这美妙的月夜里,母亲给我送来浓郁的诗情,就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母亲用智慧启迪我的想象,就在这动听的歌谣中,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让我受益终身。同学们,作者不仅写母亲给我唱歌谣,还写母亲给我——(唱童谣、讲故事,说谜语。)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多媒体出示作业:

1、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月光启蒙

母亲讲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模板

月光启蒙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月光启蒙》评课稿6篇

第6篇6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臧冬冬

【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学生自由读出示的一段,提出问题。

1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题目“启蒙”下加圈)

(设计意图:抓住中心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为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二、品读生情

(一)1.学生自由朗读1-5节,体会意境。2.交流自由朗读的感受。

3.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①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交流感受:读着这句话,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③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勾起孩子们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感。并在体会情境中朗读。

(设计意图:从品读到美读,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体会诗化般的文字,在读中审美,在读中品味。)

4.出示:“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①理解“吟唱”一词,指导读。②理解“深情”一词,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芳香的音韵”的理解。5.出示诗歌格式的第四小节文本,指导朗读。6.思考并回答:母亲的歌声还像什么?

7.学习第五小节。着重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两个“长”的不同意思。

8.理解歌谣饱含的内容和感情,练习用“歌谣里有”说话。

2(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9.小结,教师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

1.学习第六小节。结合文中的省略号,思考并交流: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

2.比较“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与“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两个句子,让学生理解“竟”的含义。

3.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对比品读,进一步展示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母亲聪颖智慧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4.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三)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童谣,想像童谣所描述的画面。2.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3.总结童谣特点,请同座互相轻声击掌说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4.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四)

31.学习课文10—13小节,学生自由朗读。2.指导朗读“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设计意图:通过个性化朗读进一步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体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3.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4.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练习用“母亲啊,您真是一位的母亲!”说话。

5.引读最后一小节,深刻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三、升华情感

1.出示《月光母亲》原文中的开头片段,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象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情感的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3.出示现在的母亲和过去的母亲的对照文本,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强烈的对比朗读再一次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母亲痴呆与聪颖形象的反差让人读来心碎、心疼,这一切都通过学生情感的朗读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体验为之更深刻。)

4.放歌曲《母亲》,出示歌词。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紧扣中心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曲再一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5.把课文最后一段改写成诗歌格式的文本,形象地指导诵读。(设计意图: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这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6.学生改写,并交流。

7.出示教师改写的诗歌《启蒙》,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搜集当地童谣、民谣。【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赞美感激

唱童谣

说谜语

【教后反思】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的方面:1.诗化意境,诗化品读。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可感的形象,深刻的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我在多处创设了诗化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教师包含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到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诗化的意境为的是更好地重现文本的情感,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品悟、感情朗读、表演朗读释放了内心情感,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同时,教师自始至终饱含深情的语言基调,也为诗化的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2.中心引路,扎实训练

本课教学,我始终把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学以中心段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在一次又一次的引读中及时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了

5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课堂中让学生补充想象母亲甜甜的嗓音还像什么,歌谣里还有什么,猜猜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用一句话把作者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模仿改写诗歌文本等,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

3.拓展文本,提升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我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时,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母亲》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

第5篇7

18、月光启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题。

同学们,有一首描写母亲恩情的诗《游子吟》,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背《游子吟》)母亲与儿子之间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有一位名叫孙友田的诗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后来在诗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都离不开童年时母亲的启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他写下了《月光启蒙》。(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篇文章走进他的童年,走进月光下的启蒙。

二、由词深入

师:首先,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效果,文中有两个多音的生字,你们发现了吗?

(课件出示:莲花落混沌,指名读词语,提醒“落”“混”读音。)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比较多,有信心读好吗?生:有!

师:出示自读题提示。(1、请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月光下,母亲用哪些方式启蒙我的”语句,也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点滴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师:谁来说说,母亲用什么方式启蒙我的?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生: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生:民歌民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师:这就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多媒体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谁愿意再来吟唱一下这两首歌谣?师:其他同学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母亲给我唱歌谣的情景。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师: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美不美?

师:是啊,童年的夏夜十分美妙,其实更美的是——生:更美的是母亲的歌谣,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那种感觉。师: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学生朗读)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像花的芳香一样充满整个小院。生:其实不是真正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甜美——生:作者沉浸,陶醉其中。

师:你的感悟真好!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生点头)

师: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也带入到那美妙意境了。

师:刚才,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母亲不仅为我唱歌谣还为我唱——(童谣)接下来,我们就要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这是文中的三首童谣。谁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师:同学们喜欢童谣吗?生:喜欢!

师:喜欢肯定有你的理由。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很风趣。

生:读起来很押韵。

师:朗朗上口,是吧!要读出童谣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读。

师:是的,还可以拍手读等等。总之,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

(学生尝试多种形式读童谣)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一生站起)想展示哪一首?

生:第二首。

(全班打节拍,生趣味读童谣)

师:你瞧,多有意思的童谣啊!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加幽默风趣。

师:民歌民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当我硬是解不开妈妈的谜语时,妈妈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谁能边想象着母亲说这句话的样子边读一读吗?(一女生读,把“笨”字字音拉长,很有感觉)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师:咱们也请个男生试试。

(一男生读,感觉比较温柔)

师:你瞧,多么慈爱的感觉啊!你要是长大后成了父亲,对孩子肯定比他妈要来得温柔。(众大笑)

师:还剩下一个“讲故事”部分,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课件出示: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怎么理解?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生:母亲的样子就像玉石雕像,感觉很美。

生:作者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来形容她的美丽。

师:回答得真好。

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呢?生:幽默风趣的童谣、故事、歌谣、谜语师:这些都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生:爱(板书:爱)

师:母亲用爱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我”已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母亲满怀什么样的情感呢?谁来深情地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一下。(感激、敬佩之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被文中母子情深的场面打动了,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请同学们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在下节课和老师同学交流。

多媒体出示作业:

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在下节课和老师同学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附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

19.月光启蒙

唱童谣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