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4篇)
第3篇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怀来沙城实验中学
陈永刚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3、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4、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教学重点:
欣赏作品巧妙的情节结构和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小说,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能力。并且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他们知道从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可让学生预习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字词,理清小说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导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了解金钱关系下的人情冷暖。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莫泊桑
2、回顾小说知识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理清小说中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这一环节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细节--“称呼”
思考:
1、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2、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二)研读探究--人物形象
1、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归纳。)
(三)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提问:由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你觉得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要表现什么主题?“金钱说”“心酸说”
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旨,并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
第1篇2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国别:
(法国)
生活年代:(19世纪后期)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2、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3、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4、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5、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根据讨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态。四: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古往今来,人们对金钱物欲的渴望,往往会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线,我国古代苏秦也有这样一段富有戏剧性的际遇。(补充苏秦的事例)2、课内小练习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___;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_____;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3、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设计
假如时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请你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第4篇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师王庆美
【教学目标】
1.掌握辨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2.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点】
人物分析。
【教学难点】
1.主题把握。
2.理解各种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别墅(shù)撬(qiào)开诧(chà)异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祥: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奥妙。
2.整体感知,按情节的结构复述情节。
明确: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
故事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故事的高潮:菲利普一家人巧遇于勒。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四、合作交流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明确:于勒。
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3.小组交流汇报。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2.相互交流。
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二)称呼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学生讨论: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于勒:占钱——赶赔钱——盼有钱——赞没钱——骂、避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三)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
明确:对于勒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生活也是辛酸的。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所以,在金钱和亲情上,我觉得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设计匠心: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七、布置作业
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设计匠心:以亲身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见出对人物把握的分寸,表演时要特别避免过于夸张和喜剧化。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九年级《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叔叔于勒读后感
第2篇4
我的叔叔於勒
一、教學目的:
①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②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③理解人物形象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三、教學難點:理解人物形象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第一課時
一、導向:
1、課前評測:
①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人物、情節、環境。人物是小說的靈魂。
②小說的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構成。
③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
1、導語: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兩段精彩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呢?生答:純粹的金錢關系。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2、揭示目標:①積累字詞
②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③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後,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jiéjūzhànshàqiàochàmǔlìlánlǚɡuānpàzhé
拮据棧橋煞白撬開詫異牡蠣襤褸衣冠手帕哲爾塞島
2、積累下列詞語:
①糟蹋②襤褸③拮据④衣冠整齊⑤鄭重其事⑥與日俱增⑦遲疑不決⑧十拿九穩⑨莫名其妙⑩為期不遠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莫泊桑: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他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當過兵,做過小公務員,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創作基礎。他寫過幾部有名的長篇小說,但成就大的還是短篇小說,特別善於寫揭露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背景資料: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3、感知內容:
①流覽全文,找出全家人對於勒的不同評價。按順序排列好
貧: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人、救星貧:小子、傢伙、老流氓、賊、討飯的②小說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因為於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於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③當他有錢時家人的心情如何?——盼當他無錢時家人的行為如何?——避
④思考劃分部分、歸納段落大意。可以按照本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按“盼”、“贊”、“見”、“躲”,將課文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贊。第三部分(20——47),見。第四部分(48——49),躲。
三、討論:(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註,然後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首段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及“我”的家境。第二段用哪幾件雖顯瑣細卻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體化的?①樣樣——都要節省(無一例外)
總②請吃——不敢答應(以免回請)拮
③買貨——減價底貨(拮据至極)分——窮段④長袍——自己做的(無可奈何)據⑤花邊——計較半天(愛慕虛榮)
2、三、四自然段,通過父親“只要一看見……總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行動和語言兩方面簡練、生動的描繪,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婦盼望於勒歸來的急切心情。“永不變更”意味著父親那句話已說過無數次了,極寫盼望之情的強烈。小結:第一部分是故事的開端,寫菲利普一家盼望於勒歸來。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於勒歸來,那麼,於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要這樣焦急的盼望他歸來?小說在此設下懸念。請大家速讀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於勒行為不當
叔叔這之前壞蛋流氓無賴(從前)分文不值打發他到美洲去“吃得一乾二淨……”還大大佔用父親……對比弟弟做上了買賣……很大的買賣那時候能夠賠償……損失盼他回國(現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於勒一回來……境況就不同
(1)引起菲利普夫婦“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於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2)於勒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為:於勒來信表示“希望能夠賠償……損失”,從而“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
4、同樣是“於勒”,為何菲利普夫婦對他的評價先後不相同,親疏前後不一致?判斷的標準是什麼?金錢。
5、簡析十三至十九段。(1)13——15,照應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鋪排盼望之情,也為後文於勒再為“恐怖”作好鋪墊。
(3)16段中的“上千種計畫”,富有諷刺意味,毫無著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畫,十分可笑,也顯得可憐、可鄙。(3)
17、18段筆觸幽默有趣:姐姐們
28、26歲了還“老找不著”對象,從一個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務員看中二姐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將到來的財產才上門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4)19段,順著二姐結婚的情節,自然的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的情節。
小結: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寫菲利普夫婦誇讚於勒。作者用對比手法,概括介紹了於勒去美洲前後不同的情況和菲利普夫婦對他由“恐怖”轉為“希望”的心理變化。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作業:問答題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麼收穫?學習本文你有什麼收穫?第二課時
一、導向:
1、導語:
復習上課時內容,導入本課時內容
二、檢查預習:
1、齊讀20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里看出來的?歡樂的心情。景色靜謐,色澤美麗。
2、21——24段,插寫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吃牡蠣的情節。這看來好象與情節主線無關,但不知不覺中卻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因為正是父親請吃牡蠣,才有可能進一步認清、認出水手。
母親的話說得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有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實際是什麼?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
三、討論: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註,然後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指定五位學生分角色朗讀25——47段;角色:敘述者(我);父親;母親;船長;於勒。其他同學圈出寫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神情等的語句,仔細揣摩體會。
這幾段的情節可概括為這樣一個過程:猜疑——肯定——恐怖——憤怒——躲避關於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心理驟然緊張,想躲開窮水手的眼睛,怕於勒認出來;瞪著眼“看女兒、女婿”——怕他們發現這個秘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多年的美夢破滅了,心中充滿了恐懼,怕窮弟弟又成為他的負擔,而這一切給他的打擊確是太突然、太沉重了。“他低聲”對妻子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麼像於勒?”——雖“像”但僅僅是猜疑,還沒有確定“是”於勒,但菲利普夫婦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了。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關於菲利普之妻克拉麗絲:
和菲利普一樣,美夢剛破滅時,她內心驚恐,神態異常,語無倫次。當她親眼看到那個賣牡蠣的正是於勒後,哆嗦著說:“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這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她人生哲學的秘密。對於遠遊歸來的於勒,她多麼厭惡啊!可正是她昨天還在不停的讚賞:“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由此看來,她對丈夫的親弟弟於勒的態度前後是截然不同的!透過她兩次不同的語言,我們析其內心世界,不難看出:在她心目中於勒是好是壞,該親該疏,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有錢!正是人物自己的語言,使讀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徵。
1、關於於勒:
於勒成為窮水手,不外乎揮霍無度或競爭失敗,既出乎人們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從小“行為不正,糟蹋錢”,沾染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很容易揮霍浪費、入不敷出;而競爭失敗,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
2、關於“我”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於勒後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
這是故事的高潮,寫菲利普夫婦看見於勒。面對已淪為窮水手的弟弟於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結局,菲利普夫婦躲避於勒。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3、歸納主題
小說主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於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像,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對於小說主人公的判斷,關鍵是看誰是揭示主題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腐敗現象,而文中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是菲利普夫婦,而“我”是見證人;於勒則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
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只有兩處,雖然簡略,卻極妙襯托了人物的心理變化。
五、作業:
1、如果有一天,於勒的命運又再次改變了。請你通過自己的想像,寫一片段“於勒叔叔又來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