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与健康范例(3篇)
饮食习惯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饮食行为教育;大学生;营养均衡
近一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了很多,随着人们对饮食关注的日渐增多,伟大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饮食行为成了人们的关注对象。大学生关系到祖国的发展,他们的健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好身体呢?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让你远离疾病,养出健康好身体!
先让我们了解一些具体的数字: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236名高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膳食构成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令人担忧。从饮食规律来看,能够保证三餐规律的仅有33.9%,只有24.2%的学生从不错过三餐中的任何一顿正餐。其中男生的规律性比女生更差,
超过半数的男生不能按时吃早餐。此外,大学生饮食随意性大,六成大学生从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吃饭主要考虑简便原则,50.4%的人饮食规律受情绪好坏影响。
大学生中很大比例的人群喜欢吃零食,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吃零食的主要原因是情绪不好或没时间吃饭。55.1%的大学生因为无聊而吃零食缓解情绪,女生更高达70.4%,这与女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其自我缓解情绪的能力差。吃饭细嚼慢咽的大学生仅25.8%,部分大学生进餐时习惯狼吞虎咽,吃饭速度很快,男生表现得更突出。女生则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吃饭不够专注[1]。
山东省泰山学院调查显示:本校大学生饮食不规律者占31.56%,挑食偏食者占32.23%,经常不用早餐及草率用早餐者分别占15.26%、7.13%,早餐用奶或蔬菜者则不足15%,调查的学生中有近2/3者不关注饮食营养知识,有近50%者不关注公众饮食卫生事件[2]。
重庆工学院调查显示:不吃早餐的占总人数的40.5%,经常食用牛奶及鸡蛋等营养品的大学生仅占总人数的26.46%,经常食用水果的大学生仅占总人数的29.13%[3]。
江月玲对广东省5所高校5000多名大学生膳食情况调查显示:摄入热量普遍偏低,只有标准供给量的75%略多,其中男生早餐热量摄入仅占全天总热量的15%左右,女生为20%左右。有部分学生存在不进早餐,还有的养成上午9:30课间匆匆进餐的不良习惯。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为标准供给量的70%左右等等。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的同学在下沙高教园区进行了“大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日常饮食没有规律,一日三餐的食量和时间经常不固定,在被调查的
大二和大一学生中,50%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固定吃三餐的习惯,而且有很大部分学生不在学校食堂用餐;大学生中很多人不重视吃早饭,但是吃夜宵、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以上信息足可以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情况,而且询问过程中发现大一刚入校的学生饮食情况较大二大三的要好些。
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有哪些呢?
1不吃早餐的危害
早晨起床后,血糖水平会下降。这时如果不进餐或进食低质早餐,体内就没有足够的血糖可供消耗,人体会感到倦怠、疲劳、暴躁、思维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头晕眼花等不适,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如果不吃早餐急忙去上学,容易在9~10点左右产生饥饿感,出现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不但学习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生长发育。另外不吃早餐,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胃酸没有食物去中和,就会因过多的胃酸而导致十二指肠溃疡。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会增高,且流动缓慢,天长日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
2过多饮用碳酸饮料的危害
碳酸饮料包括各式汽水、调味汽水、可乐、调味可乐、以及各式含气饮料。碳酸饮料含有气体,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刺激胃液分泌,胃酸过多容易感觉腹胀,降低食欲,从而减少日常饮食摄入;碳酸饮料含有砂糖,糖只含有热量,其他营养素一点也没有,经常饮用,会积少成多,使体重增加、同时也易养成嗜甜的不良饮食习惯;碳酸饮料的另一成分磷酸会降低体内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生长及身高的正常发育,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使人骨折危险增加大约3倍;而在体力活动剧烈的同时,骨折的危险也可能增加5倍。
3食用零食的危害
由于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有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以零食取代正餐。殊不知,饼干等零食高脂肪、高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较少,多吃不利于营养平衡,也容易导致肥胖,饼干中的植物奶油有损于智力。著名营养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称肯德基或麦当劳等高热食品缺少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体的建构材料和触媒剂需要摄取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旦摄取不足,孩子们就可能患上各种疾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说过“营养误区的关键是忽视了营养均衡。作为学生的家长们应当认识到,手术刀加上药片治不了孩子们的现代病,食品惹的祸,还要从食品上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4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危害
蛋白质是构建、修补人体损伤的主要物质,参与转送营养,调节体液的酸碱度和传递信息等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大学生进食中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紧张思维活动的需要。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时,会出现新生细胞生成速度减慢、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抵抗力降低、贫血、病后康复缓慢、智力下降等状况,影响学习及日后的工作。
既然不良饮食习惯有诸多危害,针对大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我们该采取哪些教育措施呢?
1、定期开展营养食品科学知识及合理饮食方面的讲座,必要时可以附以有关饮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有奖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由于功课压力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关注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要经常的、不间段的开展相关的讲座,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讲座要考虑大学生的适用性和趣味性,最好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我们说讲座不仅是传播知识也是生活习惯的教育过程。讲座内容着重向学生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素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及其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
2、通过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及饮食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橱窗要每两周更换新内容,广播每天固定有几分钟播出健康饮食的内容。
3、设立青少年营养方面的公选课。
本人所在的赤峰学院设立了《青少年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公选课,每年选课的学生都在320人以上,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
4、在大学校园推广营养早餐。
不吃早餐的危害上面已经提到,营养学家也认为,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次用餐,也是一日中最重要的一餐,对学生的营养摄入、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5]。走访过程中发现,吃早餐的学生普遍对早餐的质量不够重视,早餐的选择随意、简单、省事,忽略了营养搭配。本人建议在学生校园也应大力推广营养早餐,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中后期,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此时,合理的营养对身体健康及学习至关重要,而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及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对营养素的摄取、吸收和营养平衡[6]。
就目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来看,“饮食行为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应该把饮食行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贯穿下来。饮食行为教育即“食育”,是指包括饮食观念、膳食营养知识和饮食卫生安全等一系列营养学的教育。简单说就是普及营养食品科学知识、灌输与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达到对饮食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我们引导下让大学生的饮食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吃出健康的体魄。从某种意义讲,食育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智育、体育、德育,应当得到充分的关注。
另外有文献报道大学生的亚健康人群比例仅次于干部[7](或白领阶层),位居不同职业人群的第二位。主要表现形式为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减退、用脑后疲劳、困倦、耐力下降等,不规律的生活是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饮食行为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让大学生有个更健康的身体,本人以为普及饮食行为教育的同时,在大学校园推广营养早餐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相信没有哪个大学生不想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授人以渔”,通过“食育”引导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出健康好身体。饮食行为教育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让我们为了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健康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令人担忧[EB/OL].http://省略/d_docdetail.php?id=1047
[2]王子瑛.从大学生饮食状况看高校开展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12(4):26-27.
[3]冯文林,乔小明.大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健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6(6):172-173.
[4]刘敏涛,赵俊珠.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59-560.
[5]大学生饮食观念及外出就餐行为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3:60-64.
饮食习惯与健康范文篇2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仅此而已。到2000年,WHO提出促进健康新准则,即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诺贝尔奖获得者皮特·梅达沃(PeterMedawar)爵士提出,延长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是医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切医学研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大学时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一生中健康素质最高的时期。但是在校大学生往往存在该群体特征性的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饭、盲目节食减肥、暴饮暴食等。针对上述标准,大学生中真正符合个人健康标准的比例仅为5.6%。有些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接近疾病边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分析
不少学者对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影响自身和他人健康的日常行为、生活态度等。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健康危害行为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吃早餐,盲目节食和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早餐是一天中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对维持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调查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51%左右,而不重视吃早餐的学生占约8.0%。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健康状况好的每天吃早餐的人数占62.1%,比健康状况差的高12.1%。可见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重视早餐。目前大学生肥胖率逐年升高,这和饮食结构中过多摄入糖类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有关,适当的节食可以减少热量的摄人,减轻肠胃负担,有利于保持体型匀称,保持身体健康,因此适当的节食是必要的。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热衷于节食,人数比例达36.4%,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只有14.6%经常或有时节食。很多学生选择节食的同时会经常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经常如此会诱发各种胃肠疾病等。健康状况好的学生吃早餐和节食的比例较高,暴饮暴食的比例低。而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多数经常或从来不吃早餐,节食的较少,且喜欢暴饮暴食,这说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了大学生对各类营养素的摄人不均衡。大学生往往对米面等价格低廉并易饱腹的食物摄入过多,对肉类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摄人较多,使得糖类脂类营养素摄入过量,对蔬菜水果等价格较高的食物摄人不足:无法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摄人。中医学认为,饮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五脏六腑得以滋养的源泉,科学的饮食结构可预防疾病并保持健康。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依托,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在校大学生在保证主食摄入量同时,应提倡增加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丰富除米面外的谷物类食物的摄人种类,增加蛋奶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的摄入,减少脂肪含量高的肉类食物的摄入量。
二,饮食结构与健康
健康膳食结构的核心是营养全面、平衡和因人而异。首先,要保持营养均衡,主副食品、蔬菜瓜果要相互搭配、粗细搭配,什么都要吃,即便是不爱吃的食物。健康的饮食结构按食物需要量从多到少呈现宝塔式分布,依次为:谷物;绿黄蔬菜;瓜果;豆类、根茎类;奶及乳制品;鱼、肉、蛋、糖;油脂。按照宝塔式饮食结构进食是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其次,注重饮食的五味平和、不过偏。过食酸会导致肝气太盛、影响脾胃;过食咸会影n向骨骼、易患各种心血管疾病;过食甜会导致发胖、糖尿病和心脏病;过食辣会影响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及易患痔疮、消化道癌;过食鲜会减弱味神经功能,影响消化。进食要按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行,不要随意吃零食,甚至饿一餐或胀一餐;一日三餐要有侧重,遵循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饮水对健康也非常重要。通常,人们因口渴而喝水,这是不恰当的。口渴表示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是人体细胞脱水的一个信号,此时喝水已经晚了,而且大量饮水,往往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为肾脏造成负担。正确饮水的方法是餐前空腹饮水,即于早、中、晚三餐之前约1小时左右喝一定量的水,尤其是早餐。空腹饮水宜用温开水或清淡饮料,切不可以浓茶或浓盐水代替。
三高校开展养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关于中老年人饮食营养和养生保健的指导活动较多,主要包括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体育锻炼与健康等内容,却鲜见针对大学生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师,致力于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认为对大学生开展饮食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一,大学生走人社会将是社会的中坚人才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今后的工作能力,健康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保证。其二,一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膳食结构的差异会决定人们日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其三,营养不均衡会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饮食习惯不良和养生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丰富健康的饮食知识,对于预防营养失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体格健康
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养生保健课程,既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合理饮食结构,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习养身保健知识,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作息,可使人心情平静,排除杂念,既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又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放松稳定。调查表明,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可以使大学生身体强健,精神愉悦,自信心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心态积极,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生保健行为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综合体验,是人对社会生活、生命价值以及实现自我的感受和体现。崇尚天然,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过程中,可帮助大学生铸就坚韧、乐观的品格。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业、就业及情感等多方面,对身体和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非常容易变成亚健康状态。通过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业中,有助于他们走出亚健康状态,保持健康体态。
4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养生的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的慢性疾病如三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发病率日益增高,这警示人们需要不断加强养生保健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提倡的养生保健知识。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群体的健康素质每况愈下,在高校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养生保健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的养生精髓,传统养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大学阶段,还是以后的中老年阶段,都可以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作息,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习惯与健康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莞东城小学400名4~6年级小学生。
1.2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基线调查后,按“学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对所有研究对象发放“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手册,在所调查的学校悬挂“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以及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张贴画,如“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后果”和“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对学生进行营养基础知识讲座共约4学时,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膳食指南、营养基础知识、营养饮食行为以及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记分:答对1题记1分,满分22分。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各指标变化。
2结果
2.1学龄儿童教育前后营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教育前全体学生平均分为9.5分,教育后平均分为18.2分,教育后,学龄儿童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学龄儿童教育前后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变化
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P<0.01)。见表1。
2.3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行为的变化
(1)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73.9%,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1.2%,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40.1%,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65.3%,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营养基础知识
通过本次对东莞东城小学学龄儿童营养健康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在教育前对许多营养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正确饮食习惯”、“引起肥胖的不良因素”等题目,答对率比较高。但对某些营养基础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并且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答对率比较低。通过健康教育,“居民膳食宝塔内容”、“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等营养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显著(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2营养态度
教育前70%以上的学龄儿童愿意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近75%的学龄儿童愿意主动学习营养学知识,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但同时也存在错误的态度和认识,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早晨吃不吃影响不大”、“合理膳食很麻烦,难以长期坚持”等。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较教育前有明显提高。
3.3营养相关行为
教育前73.9%的学龄儿童都有吃早餐的行为习惯,这说明家长、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儿童早餐行为习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早餐选择食物种类单一,质量还有待提高,饮用牛奶少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前,高达90.6%的学龄儿童早餐主要食用1~2类食物,食用3类食物的比例为8.5%,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仅为0.9%。教育后,学生饮食习惯有所改善,早餐食用种类明显增加,教育后学龄儿童每天早餐食用3类食物和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18.3%和2.1%。不过目前儿童饮用牛奶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原因是软饮料的普及及种类的逐渐增多,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本次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早餐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学龄儿童由教育前的40.1%提高到65.3%,增加明显。
总之,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营养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在早餐、饮用牛奶等方面的行为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说明此次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