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1-02 手机浏览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大树移植;施工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建设,是为了保护生态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工程。在园林工程建设当中每一个绿色植物都具有不可或缺作用,其中大树移植由于其本身树木根部茂盛,植物较高等原因在移植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树木的正常存活,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有必要对大树的移植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移植前准备工作

1.1在大树移植前应对大树移植地的土壤进行检查,对周围环境进行处理

植物的生长最重要的就是土壤、日照、温度,在大树移植时也是有同样要注意的,首先对于土壤的检查包括土质的含水量、含氧量以及土壤的透气性都要进行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土壤的翻新更换工作,然后对于周边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施工现场应注意施工材料的处理,以及化工材料的放置对土壤土质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处理工业垃圾,以免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

1.2定点放线

测量移植树木的整体占用面积,并将设计的图纸方案与树木实际面积之间的误差进行测量比较,以保证树木移植后的位置的精准。在位置上标注出具体的定制点,并考虑移植树木的土坑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栽植大树的土坑应有的大小,树坑应比土球直径大40~60cm以上,比土球高度深30~40cm。

2起挖大树

对于裸根大树移植所针对的主要是落叶的树种,起挖时应做到多留侧根,并剪掉1/2~3/2的树冠。在本研究主要论述关于土球大树方面的起挖技术。

大树在起挖时要注意树枝的保护和工人人身安全问题,由于本身树木枝干较为发达,枝干较难控制,所以在起挖前,应将多余树枝的进行修剪,避免树枝在起挖时伤到人。而且由于树木本身较为修长表面还有起到保护作用的树皮,所以起挖前注意树皮的保护,以免造成损伤不利于树木的生长。以树干为圆心,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画圆,首先应当根据树木生长情况以及树龄进行大致推测树木根系范围,这样就需要对树木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门测量,并进行挖沟的深度有一定的规定。将土球修理平整,在土球修整到一定深度时用湿润后的草绳进行整理,确保草绳的缠绕力度使其刚好嵌入土球,利用横纵方向交叉缠绕土球包扎成稳定网状。

大树移植中,对于较大的土球,应在草绳包扎的基础上,用棕绳进行包扎加固,从而防止土球在吊运栽植过程中出现破损。对于特大土球在挖掘时应通过夹板进行加固处理。在确定土球外圈的基础上,挖宽60~80cm的沟,在挖土球时应确保四壁平齐,中间不能凹进去,上好夹板后在夹板下端往下挖深掏土,同时上底板钢筋。

在大树移植对于树干树枝的保护措施时,应注意内层包裹材料避免选择工业材料例如塑料布等,应使用植物包裹因为植物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湿性,可以保证树木运送过程中水分流失较慢,避免化工材料的接触对树木造成污染,而且利用植物包裹,由于植物良好的保温性适宜树木的温度,都有利于树木移植后的顺利生长。

3吊运

大树移植吊运的方法有分吊杆法与吊土球两类。吊杆法的优势是在起吊时能很好地保护树的根部,从而能够有利于树木根部水分代谢功能在移植过程中的恢复。采用吊杆法的关键环节是树皮的保护措施。通常情况下用麻袋包扎树皮,从基部至土球1.5m处,包扎双层,然后用150cm×6cm×6cm的木方或木根紧挨着围成一圈,用10号钢丝进行捆扎,钢丝一定要捆实、捆紧,以免起吊时松动伤着树皮。该方法适用于树干直径小于15cm的常绿树和25cm以下的裸根移植的落叶树。大于15cm的常绿树种和25cm以上的落叶树种都应在用吊带吊土球,特大土球则应用钢板固定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吊运。

在起吊过程中注意稳定避免快速吊起造成树皮磨损,以及土球的破坏,在放置时应注意树木与运送车辆之间的摩擦做好保护工作,在运送途中尽量保证宽阔道路和与其他车的车距,车速不要过快以免造成颠簸随坏树木。还要注意运送时的树木保湿保护工作尽量匀速行驶不要耽误太长时间。

4定植

在对大树进行吊装栽植时应对树木方向进行预先标记,这样可以做到树木移植后能够尽量和原移植地相同,能够让树木更快地适应移植后的生存坏境,从而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栽植深度应比原来的深度深2~3cm。培土应分层进行,培后要确保踏实且应填满。待大树种植完毕以后,通过细钢丝绳拉纤或者用支杆的方式进行固定。拉纤在固定时应埋深立牢,绳子和树干的相接处应垫软物。可用软塑料管内套细钢丝的方式来绑树干,以避免树干拉伤。

5移植后的养护与管理

在大树的移植过程中,根系难免会受到损伤,从而降低自身的吸水能力。因而对于大树来说能够保持树体所具有的水分代谢平衡是关键问题,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5.1对地上部分作处理

在大树移植完成的高温干燥的季节或者定植初期,要对大树进行遮荫处理来减少水分蒸发。遮荫度要求在70%左右,确保树体能够接受到散射光,从而使其能够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树木实际的生长情况与具体的季节变化对遮荫物进行处理。例如,桂花大树就经常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成活率很高。

5.2对地下部分进行生根促进方式的处理

①土壤透气性处理,树木根系的生长需要土壤有良好的透气性,所以在大树的移植过程中对于土壤的翻松、换土是非常重要的。在土壤翻松的过程中注意大块土质的处理以及,土壤内杂质的清理,或是选择较好的土壤进行换土也是可以的,从而保证土壤的透气性。②保护幼芽,对于大树来说,地上部分树体的萌发对于根系有着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大树的根系萌发。在进行移植时应对大树树体所萌发的芽进行保护,确保其能够抽枝发叶,在树体成活后可进行修剪整形。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大树在喷水、遮荫以及防病治虫等诸多方面的养护,从而确保大树的嫩芽和嫩梢能够正常生长。

结束语

市政园林工程是一项保护生态的环境工程,随着近年来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市政园林工程秉着保护环境的初衷,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和平共处。但近年来部分城市建设违背了这一理念,只是一味的注重园林建设的美观性,从而忽视了植物的生长环境,移植大量的进口植物不但浪费成本而且混乱了生态环境。在本文中提到的大树移植只是园林工程建设植物中的一种,在园林建设当中还有很多植物的移植需要注意,保护园林生态环境不单单是园林建设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2

野性中国目前刚刚结束的版纳训练营的实习地点就是在西双版纳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该植物园于1959年成立,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座落在罗梭江(湄公河的支流)环绕的葫芦岛上,海拔570米,年平均温度21.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该园面积900公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植物园。园内至今还保留大片热带雨林,是进行热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植物园内的物种十分丰富,园内栽培植物近万种,野生动物估计也有上千种(以小型动物为主),本次训练营短短的3天时间,营员们就已经拍摄到了上百种动物。目前西岛开放成为了旅游区,里面按照不同植物类型分成水生植物园、阴生植物园、榕树园、百竹园等等多个园区,同时设有宾馆和餐厅,住宿、用餐都很方便。东部特有的热带雨林区也是别有特色,独特的雨林环境造就了奇特的生态奇观。整个版纳植物园是生态摄影爱好者比较理想的拍摄实习地点,因为这里不但物种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且交通住宿等条件也相对便利。在版纳植物园拍摄需要注意的有三点温度、降水和蚊虫。这里气温常年偏高,有些季节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进入雨季后几乎天天都会有降雨,要注意拍摄器材的防水,并小心下雨时被高大树木的巨型叶片掉落砸伤;另外,这里蚊虫也很多,如果不是专门为了拍摄蚊虫的吸血过程还是记得涂上防蚊虫的药水吧。

NO.2秦岭

秦岭物种资源丰富,很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此,包括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朱鹃、红腹锦鸡等现在去秦岭旅游的人也非常多,运气好时人们真的能在路上碰到大熊猫,甚至有时可以在老县城村子边见到川金丝猴。但这里也发生过羚牛进村顶伤人的事情,所以去那里拍摄大家要多小心。如果想深入保护区内部恐怕就比较困难了,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不允许人员随便进入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也不太可能允许没有任何上级介绍的普通摄影爱好者进入核心区拍摄。秦岭有些

NO.3四川唐家河保护区

唐家河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的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绿尾虹雉等20多种。但这里现在是四川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房子已经都几乎全塌了,建议大家如果不是为了救灾或者灾后重建就不要去那边添麻烦了。

NO.4四川雅安

在四川雅安野生动物园和雅安市周边的山上,都有很多可拍摄的动植物。但这里也受到5・12大地震的波及。虽这里不及唐家河那边严重,但也算是受灾地区,保护区的受灾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所以建议大家最近也不要去。

生态摄影的道德规范

对于生态摄影的爱好者,最应该主意的是生态摄影的道德,而不是这些保护自身的注意事项。每一个人都会从潜意识出发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但是那些被拍摄对象的福祉又靠谁去保护呢?这就需要大家遵守生态摄影的道德规范。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重要性;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绿化是园林施工的一个重要方面,园林中的园艺施工,主要是针对绿色植物进行的施工,通过绿色植物的合理布置和搭配,来美化整个园林的意境和布局,同时包含后期对植物的艺术整形和养护管理。

一、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概论

当今的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早已成为一门科学,是针对园林建设的一项再生产工艺,是研究如何按照意图进行种植设计科学。与此同时,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涵盖了植物生长情况以及生长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在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当中利用修剪、除虫、施肥和灌溉等技术,利用人工干预的培养方法,让种植的植物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园林绿化效果。

园林绿化养护主要分为日常保养工作、周期保养工作以及专项保养工作3大类。主要内容如下所述:日常保养工作是指园林绿化养护人员针对绝大多数的种植植物进行常规浇水和常规除草等工作。周期保养工作是指园林绿化养护人员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内针对种植植物进行施肥、除虫、修剪等工作。专项养护工作是指园林绿化养护人员针对特殊种植植物或者有特别情况的种植植物进行特定的养护工作,例如,在某些时期需要对园林进行绿化减灾减害等工作。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养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方面来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能否做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整个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效果。因此,只有依据科学合理的养护标准来做好对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才能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对城市生态绿化的功效。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效的好坏。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实质是施工团队能够根据园林规划者的设计意图来进行绿化建设,并使之成为具体的、实际的园林绿化过程。

园林绿化的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效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并且对后期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有着比较高的技术性要求。由于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的主体是植物,而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阳关、水分和养料,如果缺乏必要的养护工作,就会使得园林绿化达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由于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养护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中,必须要做好后续的养护管理工作,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科学养护,以降低绿化工程的施工成本,促使园林绿化效果得到最大发挥。

三、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方法

(1)、提高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首先要注意种植植物的绿化养护工作,积极防止种植植物可能会发生的枯萎死亡、病虫灾害等情况。当今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的主体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对象,因此,针对种植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修剪、除虫等不间断的养护相当重要。只有加强养护工作,园林种植植物的造景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园林绿化的工程成本才会降低。另一方面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重要性认识还要体现在绿化效果上。

(2)、制定合理的园林养护和管理标准,加强机械化设备的引入

要做好城市园林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其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之前,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以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利有序进行。同时,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还要切实按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不仅要按照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科学养护与管理方法的建立来保证园林植物生态效益和各项功能的最大发挥。

同时,为了提高城市园林养护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效率,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积极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机械设备。如通过利用操作方便并且功能强大的浇水机、割草机以及挖掘机等仪器设备来切实提高园林植物养护和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

(3)、落实园林绿化管理宣传

园林绿化养护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公益工程。因此,提高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是全民所具备的思想,这样宣传、教育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加强是十分重要的。服务于民是园林功能之一,园林中的设施、建筑是民众娱乐、休闲的场所,要想有效提高园林管理工作水平,必须提高全面对园林的共同爱护意识。具体措施有: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如劳动竞赛、免费演讲活动、张贴栏以及社区广播等多种渠道,开展绿化养护教育、宣传互动工作,以各种方式宣传绿化、逐步培养、强化民众的园林绿化保护意识。周围绿化环境只有通过全民的爱护与养护,才能真正将管理工作真正发挥于园林养护中去。

(4)、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对植物的病虫害治理,可以采用喷粉、喷雾、熏蒸等方法将药剂施撒在植物上,对虫害进行杀灭。另外也可以在植株周围的害虫栖居地施撒带药毒饵,毒杀害虫。对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毒胶环的方法,在树干下部贴近地面处黏贴粘虫胶带或者草把环,并在环上喷洒毒药,防治害虫通过树干从地表爬到树上为害。

(5)、浇灌管理

对植物进行浇灌之前,应该针对植物的喜阴喜阳属性,对不同类型的植物制定不同的浇灌方案,并且要根据植物移栽或种植时间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频率不同方法的浇灌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生长,保证植物的繁茂。例如针对一些抗旱性较强的植物,应该延长每次浇灌的时间间隔,并且每次浇灌要施水充足、浇灌彻底。而对于喜阴喜湿性的植物,应该适当提高浇灌频率,最好采用喷灌的形式,但要减少浇水量,不要一次性浇水过多。对草地等成片种植的植物,在浇水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出水口进行适当处理,例如在出水口设置挡板,让水冲到挡板上流下再进入栽有植物土壤中,减缓水流冲击力以避免出水口水流冲力冲坏土壤层。对单棵栽植的树木,采用水车浇水时,应该在出水口接胶皮管,采用缓流浇灌,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植物。

(6)、施肥管理

在园林绿化养护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植物的成长需要、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施肥管理工作。对于草坪的施肥工作一般一年在三次以上,并根据草坪的面积进行均匀配肥以及施肥。对于乔木类的树木应该保证在春秋两季施肥,主要是对幼苗或者刚移栽的树木的管理工作。盆栽花卉可以采用基肥进行培育。对于园林绿化工作来说,给植物施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足够且合理的肥料供应是苗木生长的基本要求。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植物对肥料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不同要求,做好科学合理的制定。并且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谨慎细致,不可马虎。

(7)、灌木美化修剪

灌木的美化和修剪主要是指通过人工的修剪来使灌木整体形成较为规则的外形形状,以自然的绿色和规整的形状来装点园林,增加园林的观赏性。对灌木的修剪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技术要点,首先依据疏密情况适度选择几个较为规整的主枝保留,修剪去除其它较密生长的枝干,并对旁枝进行适当修剪,以使整株灌木呈匀称的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规整形状。其次,对于年代较长的灌木,应该适当修剪去除老枝,保留培养新枝,以使植株更旺盛美观。再次,对旁生枝和突出灌木外的徒长枝,应该定期检查修剪,保持灌木的规则形状。

(8)、绿篱整形修剪

绿篱是指由灌木或小型乔木近距离密植形成的单排或者双排围墙或护栏式景观,对绿篱中植物可以修剪形成不同的形状,例如笔直并排式或者波浪式,绿篱可以安植在道路两旁或者草坪绿化带的边缘,起到导引、隔离、防护的作用。为了让绿篱保持特定的高度和形状,及时进行整株集体式修剪,并对主尖进行适当的修剪,最好将主尖截去1/3以上,剪口在规定高度5-10cm以下,一可以限制植株的高度生长,二可以通过限制主枝来促进枝叶生长,使植株枝叶更繁茂丰满。

(9)、草地的养护管理措施

草地处于恢复长满阶段时,要做好水、肥的管理工作。草地贴草可以加快绿地建设,不仅春天可以防溃,夏天防晒,而且秋、冬天也可以保湿防风。贴草之后要做好检查工作,草皮要压实,草根要紧贴客土,在7d之内早、晚都要浇水,7~14d内,只需要傍晚浇水,14d之后根据地区的降水情况进行浇水作业。种植后3个月内,要15d施肥1次,3个月后每个月施肥1次,雨天时可以干施,晴天要湿施。草长到8~10cm时,要进行修剪,刚种植的草一般没什么病虫害,但也要注意草地有无不健康状态出现,及时查明原因解决。草地的旺长阶段出现在2~5a,这个阶段要注重保绿。这时要做好剪草工作,控制水肥的使用情况,控制其生长。观赏草高一般是8~10cm,超过10cm必须修剪。6~10a后进入缓慢生长阶段,生长速度开始下降,也易遭受病虫害。这个阶段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发现的害虫要进行及时处理,保护草地免受危害。

(10)、花卉的养护管理

对于植株较为高大的地栽花木来说,在种植的过程中不能露根,要适当的培土,防止倒覆。在花木生长的过程中,需及时的将干枯的枝叶剪除,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抑制杂草的生长。且需每月喷一次杀虫剂,在修剪后或者暴雨前后喷杀菌剂。盆栽花卉需经过两个阶段培育形成,第一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阶段是装盆后直至生长到具有观赏价值前后。花圃培育盆栽花卉,应选择多种阴生植物以及不同时期的花卉。确定种类后,进行整地播种或者扦插。在盆栽花卉的第二管理期,由于摆放较为分散,应当做好三防工作,即防冻、防旱与防渍。盆栽花卉较为分散,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害少,但是在对盆栽花卉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仔细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就需使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洒。园林绿化中有少量的成品盆景,放置在特定的景点内,栽培管理与木盆花卉相似,但是修建保形不同,不同的盆景拥有的艺术造型都是不同的,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加修剪就会失去原有设计的风格特征,盆景的修剪需要由专业技能的技术员操作,以便保证盆景的风格以及艺术造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经常性、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了绿化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加强对园林的施工以及养护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园林植物的专门管理,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以保证城市中的园林绿化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促使园林绿化最大价值与功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黄志坚.浅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与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9).

[2]刘华仁.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吉林农业,2010(8)

[3]任建刚.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及其管理方法[J].现代园艺,2013(10)

[4]孙慧君,王静.试析园林绿化养护重要性及管理方法[J].现代园艺,2013(10)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4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utilizationstatusofChina'swildliferesourcesandthecurrentproblemsindetailandputsforwardtheauthor'sopinionbasedontheproblems.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words:wildlife;resourcesutilization;current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5

1研究区概况

云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境内,位于东经99°09'58″~99°31'19″,北纬26°10'01″~26°41'08″。保护区地处横段山脉云岭中部纵谷区,呈狭长条形,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保护区于200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滇金丝猴、须弥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以及以杜鹃(Rhododendronspp.)为代表的高山花卉种质资源地、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兰坪县城周边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区总面积7589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6553.0hm2,缓冲区面积7880.8hm2,实验区面积51460.2hm2。从保护区类型和规模上划分,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区位独特,物种丰富,是云岭山脉中部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之一。

2研究方法

2.1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1.1植物调查在收集保护区前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山体高度以及地形、地势、水系分布等特点来确定野外调查路线,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在水平和垂直带上,对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段(以300m为1个海拔段)植物进行随机采集。对河谷、溪(沟)边、山顶等特征域生境采取沿路线(溪流、河谷)重点调查的方法,并对所采集的标本一一编号,记录采集地点、海拔、坡向、植株特征等因子。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重点调查,包括种类、保护等级、分布特点、生境特征、居群特征、GPS坐标等。

2.1.2植被类型调查采用线路和样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首先以2006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小班的优势树种为依据,结合林相图和最新的SPOT5卫星影像图,对保护区植被类型进行初步划分。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布设样地,在对应的卫星图片或地形图上刺点编号,并在电脑上采用GIS软件确定其坐标。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同时进行。线路调查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穿整个保护区,涉及到最低、最高海拔和各个坡向,对不同的植被类型进行现地勾绘。在线路考察的过程中,对已经确定的植被类型,采用手持GPS定位后进行标准样地调查。采用典型选样的方法,在每一种群丛里选取适当的位置,用森林罗盘仪测设1~3块标准地,面积为0.04~0.1hm2,在测设范围内进行树种、树高、胸径、郁闭度、年龄、灌木种类及多度、草本种类及多度、幼苗幼树的种类及数量等因子的详细调查记载。标准地调查时记载植被类型名称、调查人员、考察日期、地形地势、土壤、岩石及地质条件。

2.1.3动物调查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包括生态、垂直分布)、区系特征、主要植被类型中动物指示物种或建群种,以及动物资源现状的总体评价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致危因子等,鸟类调查还包括其居留类型及主要生境类型。

2.2评价指标及依据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根据《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LY/1813-2009)中有关技术规定的指标,分典型性、区位性、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脆弱性和面积的适应性7个方面对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分析和评价。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典型性

保护区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云岭山系。横断山脉是第四纪冰期动植物的庇护地,以及南北动物荟萃和相互渗透过渡的桥梁。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切割强烈,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十分显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相对隔离的生境,使保护区成为云岭山脉中部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生物区系呈现出南北混杂、过渡鲜明、起源古老、遗传种质多样的特点,在横断山脉南缘的云岭山系中部有较强的代表性,对研究横断山区物种的起源、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科、属、种3级分析证明,本区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计有温带性质的种1185种,占全部种子植物1515种的78.22%,这充分显示了本区植物区系为典型的温带性质。保护区分布着亚热带至寒温带各种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植被类型上,保护区内保存着大面积且连片分布的云南铁杉(Tsugadumosa)林和长苞冷杉(Abiesgeorgei)林,其面积分别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7.4%和7.1%,是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并有须弥红豆杉、云南榧树(Torreyayunnanensis)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具有较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保护区内的长苞冷杉林是冷杉属植物分布靠南的分界线,再往南就被苍山冷杉(A.delavayi)林所替代,同样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另据本次科考发现,保护区东部的雪邦山上部,海拔3000~3500m分布着大面积的黄背栎(Quercuspannosa)林原生植被,群落结构稳定,演替上已经属顶级群落,其保存面积大、保存状况良好在云南省内已不多见。

3.2区位性

保护区北段建有白马雪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和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南端建有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而云岭保护区与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其主要保护对象都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是目前世界上极其濒危珍贵的物种,其种群及栖息地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分布于南北纵向排列的云岭山脉狭长地带。其水平分布东不过金沙江,西不跨澜沧江,北到云岭北段的芒康县,南到兰坪县与云龙县交界的龙马山。云岭保护区在中段兴建,不仅完善了云岭山脉自然保护区的合理配置,使云岭山脉的保护区形成南北纵贯的地理格局,而且对云岭山脉动植物南上北下的交流和过渡起到了链接的作用,对未来开展这一区域滇金丝猴的繁殖研究和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横断山脉云岭山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p#分页标题#e#

3.3多样性

3.3.1植被多样性

(1)植被分类根据《云南植被》的植被分区,保护区的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滇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云岭、澜沧江高、中山峡谷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林、元江栲(Castanopsisorthacantha)林、冷杉(Abiesfabri)林亚区。天然植被共划分为9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见表1。(2)主要植被类型根据考察结果,保护区植被主要的群系类型有云南松林、高山松(Pinusdensata)林、云南铁杉林、长苞冷杉林、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糙皮桦(Betulautilis)林及杜鹃灌丛等。从表2可以看出,保护区各种植被类型中,排前3位的依次为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华山松P.armandii林)面积2620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6%;温性针叶林(高山松林、云南铁杉林、丽江云杉林、长苞冷杉林、怒江落叶松林)面积22749.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0%;落叶阔叶林(山杨林+糙皮桦林+旱冬瓜Alnusnepalansis林)面积5423.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1%。说明保护区以暖性针叶林和温性针叶林为主,落叶阔叶林次之。

3.3.2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野生生物资源天然的基因库,其生物多样性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从表3可以看出,云岭自然保护区兽类比较丰富,占云南省兽类种数的26.1%,占全国兽类种数的12.86%,与部分部级保护区的兽类物种数相比毫不逊色。

3.4稀有性

保护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彭华等人完成的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依据,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41科、608属、1515种(含种下等级),属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须弥红豆杉、云南榧树等9种。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等资料为依据,保护区内分布有哺乳动物80种、鸟类167种、两栖爬行类46种;其中,列为国家I、II级重点保护的哺乳类动物有16种,鸟类有21种,两栖爬行类有1种,详见表4。在众多保护物种中,滇金丝猴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为16群约1900只,其中,云岭保护区保存着全球分布最南缘的3个种群,数量约320余只,无论种群和个体数量均占全球的1/6。保护区是滇金丝猴分布的南缘,在生境利用和食性上与北部种群有较大的差异,在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保护区为第四纪冰期孑遗植物须弥红豆杉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富和山至啦井一带是目前发现其自然分布的最集中区域,特别在富和山弥勒坝附近,红豆杉成片分布,天然更新良好,甚至胸径20cm以上、树高10多米的植株在路边也不难看见。红豆杉材质优良,树皮、叶和根可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内红豆杉个体数量多,分布范围较为集中,是我国须弥红豆杉自然分布的集中区域,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红豆杉属的分类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云南榧树是榧树属分布最西的1个种,为我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保护区的分布也比较普遍,对研究榧树属的分类、分布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据本次考察结果,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的高山花卉,种类极为丰富,仅杜鹃属植物就有44种杜鹃,是云南省以杜鹃为代表的高山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地。

3.5自然性

自然性是度量自然保护区内对象遭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也称自然度,它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属性,自然性越高,保护价值越大。保护区自然植被占96.8%,原始森林所占比重较大,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物种丰富,是整个保护区的精华所在。这些原生植被林相整齐,保存完好,多年来未遭受采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影响,人为干扰较小,景观破碎度小,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但人为活动频繁,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会对保护区自然性有一定影响。

3.6脆弱性

横断山区是生物地理上动植物南北过渡与东西交汇的阻隔地带。保护区所处区域由于高差悬殊、地势陡峻,致使一些物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形成特殊的地理居群或特有种,失去了与其他地理群居之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处于边缘过渡区域的生物种类已不是它们最适宜的生存区域,保护区许多地段的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根据IUCN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保护区80种兽类中,列为中国红色物种名录近危以上级别的有35种,占全部兽类物种总数的43.8%。其中,达到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近危以上的有17种。最具代表性的是滇金丝猴,是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理分布区域的狭窄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曾经在兰坪县境内石门坎有分布记录的滇金丝猴种群现已绝迹。目前分布在保护区范围内的长岩山、拉沙山和龙马山3个种群,由于高山和深谷的隔离作用使其生境与周围地区形成了相对的隔离,为各自独立的种群,栖息环境有限。种群的壮大发展需要特殊的生存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很容易造成这些物种的灭绝或消失。

3.7面积适应性

按《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的标准划分,云岭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到保护区的管理成效。一个自然保护区必须满足维持保护对象所需的最小面积,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稳定,从而越有利于物种的保护。根据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或活动特征,保护区面积能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证生态系统内各物种正常繁衍的空间。因此,保护区的面积是适宜的,其规模已经能满足保护对象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加强保护区范围内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特别是滇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并在区内对一些已退化的生境进行恢复,逐步扩大主要保护对象的适宜生境。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

1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根据资料统计保护区有各类植物群丛40个,其中湿地植被类型群丛就有28个,占群丛总数的70%,其面积约占70%。沼泽湿地低、中、高位沼泽类型齐全,由河流湿地、湖泊沼泽到沿岸带状湿地沼泽至高地森林植被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属生态系统类(A类)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甸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草塘沼泽,基本上囊括了北方林区所有湿地沼泽型、群系组、群系。区内繁殖和栖息着多种生物,根据考察和有关资料统计,兴安里湿地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774种,其中有维管植物650种,分属于79科275属。其中被子植物有67科253属612种,裸子植物2科4属7种,蕨类植物10科18属31种,此外还有苔藓植物35科62属124种。昆虫320种,大型真菌63种。植物组成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为东北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最少是华北植物区系。因此保护区植物组成较为繁杂多样,形成以寒温带地理成分为主的并混有温带地理成分混合型的特征。丰富的植物区系组成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为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场所。通过资料统计,保护区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达302种。其中,兽类为50种,分别属于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兔形目、啮齿目和偶蹄目等6各目的15个科;鸟类共209种(亚种),分别属于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鹃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和雀形目等15个目的43个科。同时,还有丰富的爬行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等近80余种。从鸟类区系组成上看,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代表性种类首推松鸡科鸟类,如花尾榛鸡、黑琴鸡、黑嘴松鸡等,表现出典型的古北界区系特色。保护区兽类区系组成仍以古北界动物组成为主,东洋界的种类不多。同时混生一部分广布种。古北界动物占85%以上,而东洋界动物仅占10%以下。保护区由于拥有大面积的水域、沼泽和林间湿地,所以又发现许多松嫩平原亚区的成分。因此,保护区野生动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具有寒温带林区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

2自然保护区面积

自然保护区是以法律形式建立的土地管理单位,必须具有一定范围。假若自然保护区面积太小,就不能有效的保护水禽、食草动物或指定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而使保护区成为一个孤立的生态岛。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一个重要指标,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往往随着面积的增加而提高,一般是自然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当然又要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而确定保护区的最适面积或最小面积。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6638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4847hm2,缓冲区面积11716hm2,实验区9818hm2。保护区是大雁河上游及兴安里河、西海拉尔河、中海拉尔河、东海拉尔河、瓦交拉河、古利亚河和新采河等十几条河流均为海拉尔河的源头。而且一并划进了保护区,这样就保证保护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湿地特别是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它将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地区西坡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3典型性、代表性

典型性或代表性是度量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区系、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与所在生态地理区域的整个区系和生态系统的相似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典型地带,因此该区的湿地是最为典型的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大兴安岭原生植被几乎被消耗殆尽的今天,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调控、水质的净化、减少旱涝灾害、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大雁河乃至海拉尔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以及对珍贵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因此更应努力保护好湿地,以维持和提高其在碳平衡方面的功能,从而对抑制全球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起到积极作用。

4稀有性

自然保护区的稀有性是用来衡量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现存量的稀有程度。一般包括稀有物种、稀有群落和稀有生境。稀有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分布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地方稀有性、国家稀有性和全球稀有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中段,为海拉尔河发源地大雁河的源头,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其群落和生境在国内都是稀有的。据调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39余种,部级重点保护兽类有马鹿、驼鹿、猞猁、棕熊、紫貂和貂熊等6种。植物种类中,浮叶慈茹、乌苏里狐尾藻、北方黑三棱和钻天柳等均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之列。此外,保护区内具有发育良好的草塘、沼泽、草甸、灌丛、森林和河流湿地等类型的植被,这些独特的生境在国内并不多见。

5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反映保护区物种多度和种群丰富度的重要指标,而多样性又分为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受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在其所处的气候和地理带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不仅具有丰富的森林类型,而且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类型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和湖泊沼泽等,从沼泽发育阶段来看,高、中、低位沼泽类型齐全。这种复杂的湿地类型,决定了区域物种的多样性。据调查,保护区拥有各种植物774余种,野生动物302种。保护区内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同时,保护区周围以及缓冲区和实验区内,湖泊星罗棋布,峭壁林立,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景观多样性。

6自然性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是度量保护区内保护对象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绝大多数保护区在建立前后都或多或少遭受过人为的破坏或干扰,因此,自然性仅仅是一个相对性指标。自然性越高,表示所遭受到的人为干扰程度越小,其保护意义和价值越大。兴安里湿地自然保护区除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小规模的营林生产经营活动外(已划入实验区),几乎是没有经过人类任何干扰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持了原有湿地的景观外貌。保护区内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和藓类沼泽以及湖泊水域形成的沼泽、河流湿地等类型。各生态系统类型均处于繁茂发育阶段,生物种群稳定、功能健全,食物网络复杂、结构完整,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持着良好的自然性。森林沼泽分布于山下腹地势平坦的沟谷、河漫滩和阶地,地表常年过湿或积水,土壤为泥炭沼泽土,具明显的泥炭层和潜育层。泥炭是沼泽植物死亡后,在嫌气条件下难以分解而形成的,是沼泽的特有产物。沼泽地表积水状况不同,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沼生植物及其所组成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主要有泥炭藓、杜香、兴安落叶松沼泽林,苔草、柴桦、兴安落叶松沼泽林;苔草、柴桦、白桦沼泽林;水冬瓜赤杨沼泽林等;灌丛沼泽分布于草丛沼泽和森林沼泽过渡带,多数为原生的,也有森林沼泽被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有蒿柳沼泽灌丛;沼柳、柴桦沼柳灌丛;灰脉苔草、小叶杜鹃、柴桦沼柳灌丛。草丛沼泽分布在平缓的河滩地,主要小叶章沼泽草甸;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藓类沼泽分布在湖滩、谷地低洼处,主要有泥炭藓沼泽。草塘分为沉水草塘、浮叶型草塘、漂浮型草塘、挺水型草塘。沉水草塘主要有轮叶孤尾藻;小狸藻、金鱼藻草塘;杉叶藻、苔草草塘。浮叶型草塘主要有睡莲草塘;小毛茛、伏水碎米荠。漂浮型草塘主要有水木贼、浮萍草塘。挺水型草塘主要有蒙古香蒲草塘;大穗苔草、矮黑三棱草塘。保护区除山坡上森林稍受到采伐外,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湿地景观外貌,整个区域湿地原貌未被破坏,常年处于自然状态。保护区总面积达66381hm2足以维持区域内物种及其群落的自然繁衍,核心区面积44847hm2,占保护区面积的67.6%。区域内发育着良好的湿地植被,是生物物种繁衍的中心。缓冲区面积1171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17.6%,主要起着减少外界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合理的布局能够保证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稳定和持续。#p#分页标题#e#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7

一、自然概况

自然条件与地质土壤:马营海区域海拔平均高度1810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有300万年,三面环山,山地主体为前倾斜平原,滩涂地以盆地中心交叉形成冲积平原,但滩涂地都与河流呈平行延伸,从而形成了扇形的平川湿地。保护区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为古老变质岩,土层较厚,北部多为深积岩,以石灰岩为主,土层较薄,保水性能较差,土壤除褐土外,还有潮土和水稻土。

气候:马营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虽地处暖温带,但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气温差异较大,平均气温4.2℃,大于1℃积温为3200℃,最低气温(1月)在-19℃~-32℃之间,最高气温(7月)在22℃~24.5℃之间,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462.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3%左右,冬季以降雪为主,年蒸发量为1718毫米,年平均日照2921.4小时。

水文:马营海湿地水源主要来源于大凹山、红岩脊、围沟、北梁上大南坡的地表水及泉水,经神山保沟、大佘沟、正沟、马营沟等,以弧型纵贯马营海湿地,然后穿过马营村汇入汾河,最后流入黄河。另一侧是经公海流入恢河,汇入桑干河,流入海河。因马营海及支流的流经地段为川谷地,水地面积大,且河水对河流两侧的地下水位及土壤发育的影响也较深较广。

二、地方经济及社区发展

保护区共17个行政村,322户,1109口人,全部是汉族。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靠农业为主,副业和其他经济来源少。人均占有耕地约1.5亩,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4%,人均年收入仅4580元。

保护区内没有专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科技投入很低。文化素质落后,教育经费不足,老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薄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大多数村庄普遍存在适龄儿童往城市及城郊学校流动的现象,且毕业后都不愿回农村。保护区内没有基本的劳动就业场所,大部分青年人向外流动获得基本生活收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保护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厂矿基本没有,没有合理的产业模式来发挥健全的服务功能,医疗卫生只有乡办的最低水平,生活方面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现状评价及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马营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黑鹳和春、秋两季迁徙停歇的综合性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其现有林地基本没有遭人为破坏,人工林生长茂密,完好的森林生态孕育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共有野生动物14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和白天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还有种类繁多的地衣植物和各种珍贵的菌类植物,丰富多彩的昆虫资源还在调查中。

此外,区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姿,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神秘奇特。所有这些自然资源保存完好,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绿色屏障,野生动植物的王国,也是科研考察、教育实习和开展旅游的理想基地。

拟建马营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起步晚、条件差、设备落后,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组建观察站7年来,未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也未发生严重的偷砍滥伐森林资源和盗猎野生动物资源的事件。黑鹳和种群数量现已发展到30多只。来保护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

同时,由于保护区经济来源少、支出多,社区经济相对落后,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兰坪县;野生动植物;濒危保护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9002

1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基本情况

兰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土面积437238hm2,其中林地面积有337638.3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43%。兰坪县地质地貌复杂,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地貌类型多样,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更是横断山区动植物南北区系交汇和分化地带,是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山地地貌,复杂的立体气候,多样的土壤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境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须弥红豆杉、长蕊木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澜沧黄杉、油麦吊云杉、云南榧木、大叶木兰、西康玉兰、秃杉、金荞麦等。名贵野生中草药材有蝉花、虫草、天麻、五加、佛掌参、贝母、雪莲、地榆、草血竭等160多种。兰坪县的森林内还栖息了上百种的珍禽异兽,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云豹、金钱豹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2种,分别是猕猴、林麝、小熊猫、小灵猫、穿山甲、狼、毛冠鹿、鬣羚、豺、大灵猫、斑羚、黑熊等。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4种,分别是血雉、红腹角雉、白鹇、勺鸡、燕隼、红隼、白腹锦鸡、鹊鹞、楔尾绿鸠、大紫胸鹦鹉、褐林^、班头V、白腹黑啄木鸟、普通\等保护鸟类。由于兰坪县复杂的地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为此,兰坪曾被生物多样性考察专家誉为天然公园和原始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随着二期天保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在县人民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下,林业及相关部门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保护资源、建设兰坪林业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野保办),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全县野生动植物调查、建档、保护和管理工作。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面积为73426hm2,201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整为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理局,加大了保护区管理力度,为该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2兰坪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存在

的问题虽然天然的屏障为大量的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然而,兰坪县境内林村交错,为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经济建设,在林^内开展道路建设、民用材的采伐等经济活动,不同程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还出现了部分人猎杀野生动物、盗伐野生植物的破坏活动,不利于兰坪珍稀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很多珍稀物种开始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当前,兰坪境内的物种和数量尚不明确,对于濒危物种的调查数据也不确定。由于在服装、医药等行业中开始越来越需求野生动植物,所以,一些以野生生物贸易的经济活动开始对兰坪县的珍稀动植物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摧残和破坏。

2.1认识不足

人们对野生动物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当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人们远没有把保护野生动物提高到保护人类自己的高度。就林业部门而言,重森林法,轻保护法;重林木,轻动物;对野生动物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

2.2重保护,轻管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具体管理跟不上,例如在猎捕、乱采滥挖、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局部地方铁夹子、气钉枪捕杀野生动物事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无证经营野生动物,超范围经营野生动物的人和事仍然存在。从而影响了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3产业规模小

目前,兰坪县有4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户,他们的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手段落后,单一生产初级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的效益非常低,发展前景堪忧。

2.4缺乏资金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由于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经费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基本建设投资和管理经费没有资金来源,直接影响了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兰坪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对策

和思路野保工作是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本文就做好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3.1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严格规范的管理,对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通过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体可以通过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活动,灵活开展野保宣传教育工作。此外,县人民政府还应该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通告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项打击查处行动,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最后,县级政府可以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专门对森林区域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如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林区巡护、抢救性保护、拍摄珍稀野生动物等保护措施,还可以通过划片区将野生动植物落实到专人养护,并通过签订养护责任来加强保护。

3.2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对于兰坪县境内的古树名木,有关部门或管理机构应该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将境内的所有古树名木都调查清楚,并挂上保护牌,划分给专人保护,提醒广大群众要有保护意识,并通过媒体进行多样化宣传,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3.3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按照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森林公安执法为主体,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对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措施,采取拯救行动和放生等行动举措来保护好濒危物种。

3.4加强指导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增强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促进兴林富民和森林兰坪建设做出新贡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之一,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关心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应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野保事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鼓励企业或个体进行人工繁育野猪、石蛙、七彩山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物种。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4结语

兰坪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不吃野味,杜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印双红,张俊波,罗静,等.铜仁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建设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6(6).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1篇9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概况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评价措施黑龙江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经国家林业局以《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建立内蒙古毕拉河等15个省(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林护发[2004]126号)文件批准建立。

一、保护区概况

黑龙江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坡,松嫩平原东北部,为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过渡地带,绥棱县境内。东与黑龙江友好林业局相接,南与绥棱林业局施业区接壤,西靠通北林业局,北与沾河林业局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2′37″-127°50′36″北纬47°56′45″-48°06′00″。保护区总面积50025公顷,属部级湿地类型保护区。

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由绥棱林业局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该气候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潮湿,排水能力差。加之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350米。保护区内河流、泡泊密布,河谷平浅,河水落差小,排水不畅而形成了努敏河自然保护区以河流两侧为林间沼泽湿地,周围是大面积森林的生经特征。

保护区内的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塘和水域相互交错,是本区生态环境的主体,是野生动物生活、觅食、繁殖的场所。

1、植物资源

按中国植物区系分区,黑龙江省努敏河自然保护区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长白植物亚区,小兴安岭南部区。植物区系组成极为丰富,重属分布较为广泛。

本区种类多、分布广的优势植物主要有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eulacae)、杨柳科(salicaeeae)以及禾本科(gramineae)等。出蔷薇科、杨柳科、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豆科(leguminosae)含有木本植物外,其余各科均为草本,构成了该区的优势草本植被。该区的木本植物优势科主要有杨柳科、蔷薇科、桦木科、忍冬科、松科以及槭树科,以松科、桦木科、杨柳科中的杨属构成主林层的主要树种,而蔷薇科、忍冬科、虎耳草科和桦木科的榛属构成下层主要成分。

居多年的调查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618种,其中苔藓植物6科15种、蕨类植物12科23种、裸子植物90科574种。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划定的保护区植物标准,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钻天柳、黄菠萝、紫椴、虎尾澡、野大豆和刺五加。

2、动物资源

黑龙江努敏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由于该去处于我国的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7科31种,占黑龙江省鱼类种数的29.5%;两栖类4科9种,占黑龙江省两栖类种数的64.2%;鸟类41科205种,占黑龙江省鸟类种数的59.8%;兽类分布14科41种,占黑龙江省兽类种类的46.59%;其中部级I级保护动物有金雕,丹顶鹤、白头鹤等三种,国家II级护动物有灰鹤、白枕鹤、毛脚、长尾林、黑熊、棕熊、马鹿等31种。

黑龙江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的分布特点,主要是以适应北方寒冷气候条件的种类为主,这一特点在鱼类、兽类表现更为明显,如鱼类中典型北方寒冷鱼种细鳞鱼、哲罗鱼等。兽类中有舍利、马鹿等。在鸟类中冬候鸟和留鸟的种类来说较多,如毛脚、大、太平鸟、朱雀等。但该保护区也据鸟类分布南北种类相互混杂的特点,东洋界区系种类较少,其代表性的种类有,苍鹭、戴胜、四声杜鹃、黑枕黄鹂等,为保护区鸟类区系增添了南方特色。由于保护区内有种不同的生经类型,因此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河流、泡泽等湿地中分布有各种鱼类、水禽,其中雁鸭类种类较多,在林缘灌丛和林地内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森林鸟类,森林则是大中型兽类重要的栖息环境。

二、综合评价

黑龙江省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松花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保护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珍惜濒危物种―丹顶鹤、白头鹤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其科学研究的内容可涉及到古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和演替,大、小兴安岭之间动、植物的关系,永久冻土沼泽化及其植被形成,本区地质的演化等,这些科学的研究内容有许多将填补本区科研空白。

保护区的建设还将增强保护区自身和周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将极大促进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因此该保护区的建设具有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建立我国生态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由于人员不足管理不善,保护区人为破坏严重,鱼类、蛙类等水生资源破坏严重,使得蛙类濒临灭绝。

2、资金匮乏。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林业局经济不景气,导致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很少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人员不专心管理,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四、保护措施

1、根据努敏河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一局三站”总体布局,在老古流保护站、北古流保护站、东古流保护站建立综合办公区。保护区管理局应该设在交通便利的建兴林场。有利于工作联系和开展湿地保护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建立望塔一座,人员、物资配备齐全,用于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检测。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组织人员在春秋两季,严厉打击捕杀、偷盗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

3、建立防火通道50公里。种植野生防火林带50公里,宽20米。

4、购买防火指挥车两辆。用于保护区日常巡逻。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1篇10

附图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

附图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表二湘南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附图

附图

附图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

附图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11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养护技术

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是园林绿化工程中必需的一部分,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工作则是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再生产与再加工过程。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它能够保证苗木拥有最佳的绿化效果,使植物的色彩和状态达到最完美的表现。简单说来,植物的养护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种植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植物管理过程。

1园林绿化工程种植与养护的关键环节

要做好园林绿化与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对工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主要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1.1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园林绿化施工前一定做好科学、合理、完善的准备工作,其中主要包括苗木的选择、苗木的种植和修剪、土壤的处理、苗木的运输与假植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和支持乡土植物,这样更有利于植物在当地的气温和湿度下生长壮大。同时,乡土植物的种植者对植物的一些生理特性和疾病等都比较熟悉,便于给植物施肥、灌溉和除虫等。此外,这样还能够大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本土优势。

1.2为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制定正确的技术标准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工作,就必须设定相关的技术管理部门,以为园林绿化的种植和养护工作制定正确的、合理的技术标准。所有的园林绿化种植和养护工作者都必须根据该部门制定的标准,对不同的苗木在不同的季节下给予正确的种植和养护,使园林绿化工程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规范的、正确的养护习惯,避免个人根据自己的理念和做法来实施而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

1.3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机械自动化应用于园林绿化过程中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与起苗机、修剪机、除草机、自动喷灌机等相比,这样能大大降低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养护过程的工作效率,从而大幅度降低园林养护过程中的劳动成本。

2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的具体措施

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因此,应该对不同的植物实施不同的养护措施,让植物能够展示出最完美的颜色搭配与生长形态,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2.1对绿化乔木的种植与养护措施

2.1.1绿化乔木的土壤处理

首先要进行土壤平整普探,坚决杜绝仅仅去除表面砖块瓦砾的现象,应该着重处理土壤深处深埋的建筑垃圾,保证正常的盐碱度,以利于乔木根部的伸展。

其次是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在除虫工作中,应充分利用生物药剂与植物的天敌,尽量多的使用低毒、环保、无公害的植物,保证行人与植物的健康。

2.1.2绿化乔木的施肥与灌溉技术

绿化乔木的施肥需要按木苗的大小来分类进行。大树一般需要在内树的周围地面上均匀地开穴进行干施;而小树因生命力不够强大,需要在周围进行松土施液肥,以便于更好地吸收。

由于大树的生命力比较顽强,且能够自主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水分,一般不会因缺水而影响生长;而树苗或者小树则一般遵循表土干而不渍与湿而不渍的原则进行灌溉。

2.1.3绿化乔木的树形修剪

艺术性是园林绿化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高大乔木可以进行各种艺术设计。比如,将树形修剪成为椭球形、方形、不规则形状等,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或者所需表达的意义将树形修剪为动物或者文字的形状,做到树形分明、层次各异、有稀有密,实现绿化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完美体现。

2.2彩叶灌木的种植与养护措施

2.2.1彩叶灌木的树种选择

彩叶灌木具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今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各地区的园林建设。基于彩叶灌木种类的复杂性,在树种的选择上应遵循该地区想要达到的绿化效果来进行选择。在彩叶灌木的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施肥、灌溉、修剪等一系列养护工作,尽量降低灌木成型后养护管理的复杂性。

2.2.2彩叶灌木的树形修剪

彩叶灌木色彩丰富,能够很大幅度地提高园林的观赏性,因此,在彩叶灌木的修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到灌木自身的美观性、艺术性,更要考虑到园林的整体绿化效果,结合园林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地发挥灌木自身的观赏价值。

2.2.3彩叶灌木的病虫害防治

彩叶灌木具有较高的抗病虫能力,有效的防治疾病措施是托布津。在成长过程中,还应该定期清理灌木的败叶、排除渍水、保持灌木清洁、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间,这些都给灌木的病虫害防治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3结语

本文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了探讨,从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的关键环节以及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讨论,列举了绿化乔木和彩叶灌木两大类植物的种植与养护的具体措施,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整个园林绿化过程中,只有做好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工作才能使园林的绿化景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保持绿化植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使其表达出各自最完美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杜贵尚.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养护技术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余龙波.浅谈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篇12

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

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

1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6.4个佛坪,比卧龙大23671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文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

白水江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东经104o16ˊ-105o27ˊ,北纬32o16ˊ-33o15ˊ,主体部分位于白龙江以南的甘川两省界山——岷山山系的东端,摩天岭北坡,西南与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相邻,东南与四川省的青川县接壤,总面积为223671公顷。其中碧口保护站还包括摩天岭南坡的青川河源区的李子坝,红土河保护站位于白龙江北岸的支流小团鱼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

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海拔1500-3100米,山涧河谷深陷,相对高差1000-2500米,最高峰海拔4072米。在气候带上位于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甘肃省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中国地貌的二、三级阶梯界线处,地质构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垂直地带性明显的特点。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97科,2165种,19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科5属6种,即珙桐、光叶珙桐、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13科、19属、19种;三级保护植物18科、22属、2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13科、17属、17种,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1属5种。

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85种,隶属32目98科273属,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65.45%。兽类77种,鸟类275种,鱼类68种,两栖爬行类65种,昆虫类2138种,蜘蛛195种。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

1.2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

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辖文县、武都两个县的15个乡镇157个行政村,27837户,112338人。实验区459个自然村,13203户,56083人,缓冲区、核心区无人居住。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1.3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白马河保护站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西端,保护站所属范围内包含铁楼乡的李子坝、寨科桥、草河坝、铁楼等16个村,有包括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约10286人,其中生活在缓冲区边缘的有85人。

2森林生态系统

2.1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有核心区9732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51%;缓冲区26032公顷,占11.64%;实验区100310公顷,占44.85%。从面积上我们可以看出缓冲区所占的比例十分小,这是因为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按当时国内的划分方法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实验区内包括村庄、农田等,允许人类活动,核心区在保护区成立前曾作为林场,原始森林一度遭到破坏。后来,由于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保护区被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缓冲区内只允许少量的人类活动(如旅游),不允许有常住居民。这样一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有狭长的一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核心区与实验区直接相连的情况,给核心区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2.2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2.2.1植被调查方法: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样方法。乔木层取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观察记录。

2)综合路线调查,直观、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状况以及相关的土壤、地貌、地表径流状况。

2.2.2植被调查结果

1)核心区植被状况

地点:大熊猫驯养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缓

经度:104.29828°E

坡度:5°

纬度:32.91122°N

坡向: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类型:次生牛皮桦林

备注:70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场

样地1大熊猫驯养中心1工段牛皮桦林样方生境

样地1曾经是采伐林场,样方内可见直径大于80厘米的伐桩2个。在建立保护区之后保护状况良好,乔木层郁闭度达到70%,乔木共91棵,7种乔木,其中牛皮桦为乔木层优势种,多度为53.9。灌木层共5种植物。林下环境阴暗潮湿,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51。

核心区内调查的另一个样方(数据遗失)是原始林,乔木层郁闭度50%,种数为6,但植株数远远小于样地1。其所在地的坡度、坡向和样地1非常相似,也处于河谷附近,但海拔稍低,在2200米左右,可以观察到两个样地由垂直地带性造成的物种的差别。

2)缓冲区植被状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底

经度:104.42493°E

坡度:40°

纬度:32.87788°N

坡向:东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样地中伐桩9个

样地2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缓冲区)

地点: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7961°E

坡度:20°

纬度:32.89306°N

坡向:东北

海拔:2022m

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

样地3甘家沟芦韭坪坡落叶阔叶林样地(缓冲区)

3)实验区植被情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2303°E

坡度:30°

纬度:32.88810°N

坡向:东北

海拔:1693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有居民在样地附近挖药;样方中伐桩7个,死树3棵。

样地4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实验区)

2.3分析与讨论:保护区植被与人类影响的关系

1)采药和采伐活动使植物多样性降低

对比样地2(缓冲区)和样地4(实验区),发现二者的生境条件和植被类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气温的显著差异;坡度大,土层薄,植物养分不足是两地的共同特点。二者受人类活动影响都很严重,我们在从社区到样地的行进过程中几次看到有人背着药材或薪柴下山,样地2、4里面伐桩分别有7个、9个,乔木层种类和个体数均很少。两地也都大量放养牲畜(牛,在社区边缘还有黄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在于对林地边缘草本植物和幼树的践踏。

两个样地的整体区别是细微的,只是位于缓冲区的样地2离社区更远,山高坡陡,社区居民砍柴等活动的强度稍小,因此样地2上层植物状况比样地4稍好。

在高寒潮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热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出现乔木层、灌木层生长情况和草本层相反的现象。乔木生长状况差的样地4的草本层生长良好,多样性指数为2.72,而样地2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03。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

在保护区核心区,我们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样地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生林物种较为丰富。

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3-4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这与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

建立保护区前,核心区的某些地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虫害的威胁。

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

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种植了3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丛或草地。

2.4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

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个植被茂密的“山岛”,摩天岭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性的环境中栖息。

在对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河等保护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干扰,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目前,保护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是送至文县的保护区管理局救治。保护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农业生态系统

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按照保护区的相关法律,保护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

3.1农田生态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了当地人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的因素,从而有一些不得已的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白水江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农业生产以粮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渔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

(1)主要种植农作物

白水江所处的地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湿润多雨,土壤微酸性,虽然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却多在深山大沟之中难以利用,水浇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也可以从当地的饮食结构得到验证:主要以小麦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种植了一些荞麦、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还种有一些耐贫瘠的花椒;在自家的院前院后也种植有一些果树但主要是自己食用。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当地的农业仍然是以满足当地人基本温饱问题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树或者经济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产。在入户调查中,当地人也想过农产品加工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的现状,但阻碍他们这样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当地仍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晴天时已是难以通行,雨天时则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泥石流;二是资金的匮乏,当地农民手中没有余款,当地政府的投资也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种状况导致了外来投资不愿进,当地产品运不出。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商品农业无法实现。

(2)农田地形与合理套种

出于生存的本能,当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开荒来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在青山上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即是耕种着或耕种后废弃不用的土地,农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丛,水土保持的功效几乎完全丧失。

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形,开垦的土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有机质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乔木的保护,农作物也经常被大风吹倒,造成粮食减产。当地人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也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在农田周围种上果树或向日葵,这些高大或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还是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或商品化农业,从而使当地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最终使耕地变回林地。

农田采用了一定的杂种、套种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边养蜂。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农业的尝试。这是当地居民自发的行为,如果能够有科技和资金的支持,相信在当地开展生态农业还是可行的。

3.2对社区垃圾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保护区内的垃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于社区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离水源都很近,这势必会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

在白水江考察时期,我们社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区的污染问题。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寨科桥地区。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统计,离水源不足十米的范围内垃圾堆、厕所、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个。

其中尤为让我们担心的是在水源附近散落着大量的废旧电池,而且很大一部分已被腐蚀。据资料显示:一节废电池就是一颗"炸弹",有人这样形容废电池的"杀伤力"。据测定,一颗纽扣电池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我国是电池生产消费大国,电池的年产量高达140亿节,消费约100亿节,约占世界总量的1/3。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假设每年每人用6节电池,那么这些电池可以污染46800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中国全年径流总量的1.73倍;也可使7800平方千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20亿节废旧电池被丢弃,其危害之大不能不令人触目惊心!

据我们的了解,下游文县以及其他县的饮用水均是取自白水江,所以污染问题是应该被当地政府所考虑的。

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社区内的垃圾应采取集中处理,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垃圾堆放处。

所述几个社区均是处于白水江的上游,由于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处理垃圾,所以应将收集的垃圾运往文县,由市政局或城建局来统一处理。

当地有GGF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提出有关垃圾处理的议题,在社区内试行垃圾分类回收。从垃圾成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厨余垃圾以及人畜粪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虑做堆肥,从而减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废弃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建议发展回收产业,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上门收购村民家中的有买卖价值的废品。

先从孩子身上抓起,培养他们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用小孩的行为影响其家长,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共存与冲突

人口众多的现状,对于保护区内的各个利益群体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单纯的保护无法维持下去,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区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才有可能理解社区、政府参与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

4.1森林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在考察的区域中原始森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可概括为“出”与“入”两种关系。在由森林与人构成的二元系统中,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归纳如下:

原始森林的输出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农业质量的影响和对当地生产方式文化的影响。原始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可分为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原始森林对整个白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采补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内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说。因此原始森林对地表水的季节分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白马河的稳定水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净化,白马河水质良好。同时从直观的感受来说,区内空气质量很好.

原始森林对当地气候条件、水资料状况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间接作用于当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对农田生态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得更加直接一些。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缘人与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这种阻隔不利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当地风土人情的“纯度”,这些就是原始森林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4.2退耕还林状况

我们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三个村子(李子坝村、寨科桥村、草河坝村)的入户访谈得到了一个普遍被村民认可的消息:该地区从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初期退一亩地补贴300斤粮食,20元钱,后期补贴粮食的政策取消了,改为退一亩地补贴230元,该政策持续时间为八年。从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退耕的林地全部用于种华北落叶松,不允许砍伐,树种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由村民种植。

保护区农民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生活现状麻木,对于生活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的问题。他们对当八年退耕还林的补贴结束后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从来没有过清醒的认识。当我们在入户访谈牵扯到这个问题时,村民们普遍认为国家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另外的安排,有的甚至认为八年后直接把退耕还林的那些土地上的树木砍了直接种上粮食就可以了。由此进一步假设,当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实现时,直接受到威胁的肯定是保护区中的珍稀物种。到那时才来考虑问题恐怕已经太晚了。当问题被激化,要寻求解决办法就更加困难了。

另外,由于缺乏抚育、种植的树种单一,退耕还林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这在第2部分中已经详述。

4.3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当地居民对原始森林的影响主要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当地居民的想法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靠山吃山”的水平,对森林采取了无规划、无节制的采伐、采集和开荒,尤其是在保护区建立之初,当地居民与保护管理局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和保护工作之间。而第二个阶段,随着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良好的宣传效果,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对待森林的态度和方式,已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森林资源,虽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仍面临很多问题,但保护区管理部门进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当地社区的良性发展功不可没。

4.3.1采药、采伐状况与当地人的生活

白水江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物种丰富且多珍稀药材,而当地的粮食作物普遍产量较低,因此当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的观念。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都与上山采集珍稀药材、砍伐树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变迁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取得收入的经济结构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关注程度的变化。

1)历史状况

从历史来看,在白水江地区成为自然保护区以前,当地的采药、砍伐状况是极其严重的,几乎对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在核心区里看到了很多大片的光秃秃的地(上面只有单一矮小的植物),与周围植物生长茂密且种类丰富的森林非常的不协调,大熊猫驯养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多年前附近居民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曾在这里毁林开荒种植药材,直到该地成为核心区才停止开荒种植,而我们所见的地至少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恢复,状况还是很糟糕。

总之,白水江地区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前无政策约束、无人员管理的情况下,当地人基本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植被的破坏毫无节制,而且这些破坏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有些破坏甚至无法恢复。

2)现状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当地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种植经济作物、采集药材、退耕还林的补助,虽然这与历史上村民们主要靠采集药材、砍伐树木获得经济来源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采集药材的收入仍然在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由于退耕还林的补助以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有限,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正常支出,所以在我们访谈的这几个村子中,每户人家都普遍存在采摘细辛、女儿红、重楼等好几种药材倒卖作为生活收入的现象,不排除还有采摘其它更为珍贵的药材的可能。对于这种情况,村民的心态是觉得采药换取经济收入是理所当然,考虑到保护区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也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我们在核心区进山考察时依然可以看到地上植物被采后清晰的痕迹,在山中也几次碰到进山采药的村民。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当地人民对树木的砍伐明显好转,但由于当地的人去世后还是土葬的习俗,还是存在偷伐树木用作棺木的情况。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保护区的人民对森林中药材、树木的依赖并不能消除,并且从意识上也没有转变过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当地人民不再因采药、采伐破坏生态环境,关键是帮助他们寻求有效的脱贫致富道路。

4.3.2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保护区林缘社区的居民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只能维持温饱水平,“靠山吃山”,捕猎、砍木材、挖药等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途径。狩猎是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个别种类如林麝等在保护区濒于灭绝。

狩猎现象全区范围内都有,曾经是居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回顾性调查显示此类收入曾占家庭总收入的1/4,有的甚至占1/3。捕猎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政策未落实、管理机构巡护力量薄弱、装备落后、相邻区协调不够、跨省区侦破及查处案件难度大等。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狩猎,禁猎和收缴猎枪使得野生动物经常出没于村庄附近,践踏、取食庄稼,威胁农业生产,甚至伤害人畜。据调查,95.45%的被调查农户种植的庄稼遭受过野生动物的破坏。1996年以来,全区共发生野生动物伤人案26起,伤害牲畜案51起,农林作物的损失累计达968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力补偿,社区居民认为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理应由保护区给予补偿,经常到保护区管理居索要赔偿。保护区管理局无此项经费,社区居民对此不满,极大地挫伤了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入户调查中,居民普遍反映,野猪的泛滥是他们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狼、豹等食肉动物;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限制,居民的猎枪已全部上缴,野猪的幼仔可以平安的长大,在外部环境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按照“J曲线”无限制增长。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保护营养级比野猪高的狼、豹,来控制野猪的数量,恢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我国法律对野生动物损害有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只补偿其直接收入,不补偿间接收入;我们在实际的调查中却了解到,即使是由于熊,野猪的取食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政府的补偿金也很难到位。处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压力下的农民,很可能丧失保护动物的积极性。这种不足,容易造成农民群体心理失衡,直接造成了农民不顾法律,铤而走险进入山林中砍伐珍贵树木和采集珍贵药材,以低廉的价格倒卖出去,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如果居民的利益受到保护,在当地民俗民风和科学教育的影响下,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压力也会骤减。

我们认为这种没有补偿的状况是保护区工作无法做好的症结所在。在人的温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谈论环保是不现实并且残忍的,所以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当地居民砍伐、采药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情况下追究任何一方的责任都是没有意义的。

5结论和建议

综合各方面的调查,我们主要看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自然条件不适合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2)社区居民多年来生活高度依赖森林资源,建立保护区后向纯农转化不彻底。

(3)保护区内人口众多、生活贫困,保护部门职能无法充分体现,维系生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4)交通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道路修建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保护区的保护职能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白水江地区人口众多,把这样一个地区划为保护区也许并不是非常适宜。不过从探讨保护和生存的关系来说,白水江对其它保护区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外国也许可以把大面积的无人的荒野划为保护区进行“绝对保护”,但这种简单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必须充分考虑社区居民、政府、NGO的作用,探索“参与式保护”。

有人曾经建议将保护区实验区的一部分划出保护范围,归还给当地居民,但要签订协议,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有人建议进行生态移民。以上两条确实是彻底解决“保护-生存”矛盾的方案,但政策更迭对当地人的生计和保护双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提出的所有建议都是在目前的权利格局下,力求找到更好地协调保护和当地人生存(而非发展)之间关系的方式。

以下是我们对保护区的建议:

依据国家法规尽快落实对野兽破坏农作物的补偿,尤其是对直接损失的补偿,避免群体心理失衡现象的发生。

建议保护站增强和当地社区居民、乡土精英之间的有效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重视乡土知识在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希望生态林树种多样化,造林过程中要加强抚育。

推广节能灶等技术以节约薪柴。

社区垃圾进行集中和初步分类,有机垃圾在当地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和其它难降解垃圾运至县城进行回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