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事业的发展范例(3篇)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可持续性发展农村
一、前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工作不仅与农民生活休戚相关,而且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以笔者所在江苏省为例,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洪涝灾害始终是心腹之患。建国以来,江苏省一直坚持大搞农村水利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水利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解决了1275万人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了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土方近20亿m3,加固圩堤11000km,更新改造圩口闸5400座、泵站7500座,新建改造塘坝11600面,修建大口井820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74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从“十五”末的79.9%逐年提高到81.6%;旱涝保收田达484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从“十五”末的78.6%逐年提高到84.7%;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达213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7%。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七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农村水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们群众的期盼相比,农村水利的投入强度仍然不够,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对待。
二、农村水利事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利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和水利配套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在农村地区,我国7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不仅为广大居民提供各种生活资料,还提供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护了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了保证。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要有发展。人类需求在不断增长,农村水利必须不断地发展,以满足农业生产及需要,广大农村居民饮水需要,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这种发展要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特别是不能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使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是一种全面的需求,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且是社会管理的需求,还有生态、环境、资源全面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对维持经济增长动力这种需求,还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样一种需求。三是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主导力量,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手段。
三、新时期实现我国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探讨
1.建立有效的农业用水收费制度
农业水价直接关系到农民水费负担、农业生产效益和节水的积极性。提高水价的根本目的是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对农户、灌区或流域来讲,一定要弄清楚节约的水用来干什么及谁收益于农业节水。这个问题不解决,节水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农业供水单位的收入来自于农民用水,农民少用水,节约用水,如果节约的水得不到补偿,就意味着供水单位的收入减少,供水单位没有积极性鼓励农民节水。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维持工程良性运行和农民合理负担的水价形成机制。要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加快水价改革,加强用水计量和水费征收,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水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有效地节约水资源。推广“供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终端水价制,在确定终端水价的基础上,实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度,有效地减少水费收取的中间环节,遏制中间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和水费的截留、挪用现象,减轻农民不合理的水费负担。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工程管理、水费征收中的作用,减少因水费不再随农业税由乡镇代收造成的征收困难。要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规范水费的使用管理,确保用于工程设施的更新、改造、配套和维修;管理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降低运行成本。
2.改革和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农村水利建设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是农村水利改革的核心。具体来讲,不同类型的工程,应实行不同管理体制。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政府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这类工程作为农民的家庭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当然农户自有工程自己用不完的水,允许农户之间,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经营性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按‘股份合作制“企业体制运作以向乡村企业、果园、种植场、养殖场供水为主,兼有村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农村供水工程,参照“股份合作制”企业办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内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结合,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办法;受益农户较多,特别是跨村或跨乡的小型公共工程,按水系、渠系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合作办水利,就是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的出设备,可以以物换工,以资换工,以工换工,以工换水,每个成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都严格按章程办事;四是合作组织按法律规定注册登记,成为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实体,受法律保护,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五是合作组织有章程、民主选举负责人,在内部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决定成员出工、出资分摊以及水费计收等大事。
3.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
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而农业用水90%是灌溉用水。目前全社会存在节水意识和节水管理工作薄弱,水价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首先,要发展节水农业,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通过农业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利用转让资金继续推进农业节水。按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为中心,按照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原则,全面推动节水灌溉工作,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改善服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污水资源化。污水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排放的标准或污水灌溉的标准,既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最后,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莫定坚实基础。
4.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要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的问题,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探索创新的科技对策。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强化水利科技支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转变发展方式。现在有很多先进适用的防灾减灾和节水增效新技术直接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甘肃省,实行集成创新,形成了以“修梯田、建水窖、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适用技术,使旱区降雨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单产提高50%以上,效益提高30%左右。新疆地区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一是节水效果好,一般节水30%-50%;二是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对节能减排和防止地下水污染都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重视水利科技队伍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根本。在人才的管理、培养、任用上,加大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聘用制,切实抓好领导干部队伍、管理队伍、科技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
总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作为农业发展基础产业的农村水利,必须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参考文献: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篇2
水利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强、投资大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项目,其在规划管理和和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都需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水利事业;人才职业能力;建设;涵义;问题;措施
人才的职业能力建设在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我国水利事业中人才的内部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形势下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水利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建设,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以期通过水利人才职业能力的建设来更好地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的涵义和当前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的相应措施,以更好地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1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的涵义概述
水利事业中人才的职业能力建设主要是指相关的水利机构和单位组织通过加强对水利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来逐步提升他们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各种活动形式。水利事业中人才的职业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建设和提高。学习能力作为人才职业建设中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关系到人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而水利人才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提高是整个职业能力建设的核心。水利人才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观念和思维的转变来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水利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中的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对整个水利事业中的各要素和各环节顺利运行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人才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促进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水利人才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加大能够提高水利事业各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最终促使水利事业建设最大效益的产生。此外,水利事业的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还包括水利人才的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这些不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和完整组合构成了水利人才职业能力建设整体,对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我国现阶段水利事业发展中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的水利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由于受人事政策和相关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导致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同时在人才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利用率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制约,不利于我国水利事业建设和改革的顺利性开展。
2.1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当前从事我国水利事业的工作人员虽然数目较多,但真正具有高专业素养和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却相对较少,这种严峻的人才供需状况与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水利事业中,从事水利工作的相关人员大都在进行自然学科知识的研究,只有一少部分的人员在从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工作。同时在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中,具有高层级技能水平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水利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自身的学历水平严重失衡,不利于水利事业人才功能的最大程度发挥。
2.2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从事水利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上个世纪末期毕业的中专生,由于受到当时单一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些水利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受当时教育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现在从事水利工作的许多技术人员思想观念保守,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也使得他们不能地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2.3人才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我国水利事业在规划管理和施工建设等活动的开展进行中还存在不合理利用人才的现象。管理人员对水利人才有效安排的忽略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导致了他们工作主动性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下降。
2.4水利事业中的人才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人才资源的不合理管理和配置是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人才职业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水利系统体制上的束缚使得许多水利人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市场化配置,从而造成普遍性的人才资源浪费。同时因为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水利事业中的人才管理机制发展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人才最大功能的发挥。
3加强我国水利事业中人才职业能力建设的措施
水利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建设需要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人才任用机制的合理构建等措施来实现,其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水利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
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各水利单位和部门施工建设和规划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水利人才职业能力的建设首先要求各水利单位和部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对单位领导的培养,切实提高领导队伍的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水利事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在水利事业的不断改革中还要加强对水利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2积极加强新体制的创建,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水利事业工作的开展中,加强新体制的创建是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聘用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各水利单位和部门进行人才选拔的前提。在实际的人员聘用中,各水利部门要加强公开招聘制度的实施,加强人事招聘的监管力度,促进水利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在岗位的分配与安排上,还要对招聘到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保证水利人才整体队伍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工资的分配上,水利单位要加强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有效地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促进水利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3.3加强对水利人才任用机制的改革,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6-0289-01
一、水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水利事业单位3.2万个,从业人员共72.2万人。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水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深化水利事业改革、推动水利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水利事业单位存在人才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职人员涉及的专业较为繁杂,在所有在职人员中,水利专业人才比例小,非水利相关人员比例大。二是偏远地区的水利管理单位十分缺乏专业人才,尤其对于基层水利单位而言,普遍存在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的问题。三是不同类型单位的差距较大,流域机构、水文单位、灌区管理单位的从业人员多,而水土保持单位、防汛抗旱管理单位的从业人员少。
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是开展水利工作的基础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水利事业单位一直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管理人员多、专业技术人才少;单位职工多、真正有用的人少。由于水利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需要经过人事部门审批,使得单位自身没有人事决定权,所以造成了经过正规途径进入单位的人员往往不是单位急需的人才,从而导致水利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
3.人才培训不到位
部分水利事业单位不重视从业人员培训,在引进优秀人才后没有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和培训,使得引进人才与有效运用人才相脱节。同时,新引进的人才大部分都是高校的毕业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在培训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使得这部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难以快速适应岗位工作需求。
4.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水利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使得单位内部缺乏人才竞争环境,降低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来说,他们在实际工作付出比别人多,但是却得到与他人同样的待遇,极容易造成这部分人才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同时,在缺乏奖惩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水利事业长远发展。
二、加强水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水利事业单位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力求做到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实行人员公开招聘制度,认真编制招聘计划和方案,做好招聘考试组织实施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观。其次,根据本单位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岗位性质,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旦出现岗位空缺,应及时采取公开招聘或内部选拔的方式竞争上岗。再次,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工作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人员职位升降或续聘、解聘,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最后,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以岗定薪、以业绩定酬的分配机制,调动起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水利事业单位急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单位领导必须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首先,水利事业单位领导要树立人才观,鼓励在职人员爱岗敬业、在岗成才。同时,着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和首席技师工作室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次,积极开展水利特有工种技能大赛,给予专业技术人才展示才能的机会。加强高级技师考评工作,落实技师津贴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水平,有效防范人才流失。
3.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水利事业单位要做好在职人员培训工作,根据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理论素质、道德素质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如思想政治教育、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与此同时,为加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还应当通过工作实践培训、在职自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研修班等途径,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使其成为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业技术队伍。
4.落实人才激励机制
水利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推动水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单位应采取弹性奖励的方式,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贡献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尤其对于在技术科技领域实现成果转化的技术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增强技术人员的进取意识,为人才发挥潜能创造良好内部环境。
三、结论
总而言之,水利人才队伍是推动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水利事业单位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通过深化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焦勇.康永杰.甘肃省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甘肃农业.2008(12).
[2]马永祥.杜敬民.加强水利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