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范例(3篇)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范文篇1
[关键词]化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文以一些化学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规律”关系为例,说明化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化学变化中,矛盾规律无时不在,无所不有。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性质。在复杂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居于主导地位,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不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对事物发展起辅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要注意矛盾地位的相互转化,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一、事物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对立统一在化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Cl2分子中微粒间的作用力为例。在这个分子式中,①两个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一个氯原子的原子核对另一个氯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即两个氯原子之间的异性电荷静电吸引力;②两个氯原子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核和核之间的排斥力,即两个氯原子之间的同性电荷静电排斥力。当两个氯原子成键,原子间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和吸引力相当,处于稳定状态;当氯原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当氯原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Cl2分子中微粒间的作用力告诉我们,吸引和排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出了物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找关键,抓重点
在化学变化中,总是存在多种变化同时发生,但只有一种变化居于主导地位,对事物的变化起主导和支配作用,构成事物的主要矛盾,我们在分析化学变化时,主要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这一变化。下面以几个化学反应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1.电解氯化铜溶液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变化的矛盾分析
以0.5mol/L氯化铜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变化情况为例:电解氯化铜溶液的电极反应式为:阳极2Cl–―2e–=Cl2,阴极Cu2++2e–=Cu。电极反应中产生作用的矛盾有: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uCl2+2H2OCu(OH)2+2HCl,氯离子和铜离子的放电,使氯化铜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即溶液的PH值增大;②阳极产生的氯气和水发生反应:Cl2+2H2OHClO+HCl,使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增大,即溶液的PH值减小。在这个反应中,既有使PH值增大的反应,也有使PH值减小的反应,二者存在着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是溶液酸性越来越强,PH值减小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居于主导地位,说明了阳极产生的氯气和水发生的反应:Cl2+2H2OHClO+HCl,使溶液的PH值减小的反应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整个反应过程的主要矛盾。
2.同族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对电子吸引能力的变化分析
以卤族元素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随氟、氯、溴、碘的顺序变化为例。“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矛盾有: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增加,对电子吸引能力增强;②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对电子吸引能力逐渐减弱。这说明了在卤族元素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存在着“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增强同时又减弱”的对立统一关系。实践得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证明“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减弱”是“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增强同时又减弱”这对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存在主次之分,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三、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在事物的矛盾群中,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分析事物的矛盾时,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下面以冰醋酸用水稀释过程中c(H+)的变化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冰醋酸中加水即存在:CH3COOHH++CH3COO–的电离平衡。随着稀释的展开,越来越多的H+释放出来,H+的物质的量增加,c(H+)增大;当c(H+)增大到一定点时,继续加水,c(H+)减小。第一阶段c(H+)增加是变化过程的主要矛盾;第二阶段c(H+)减少成为了变化中的主要矛盾。整个变化过程中存在c(H+)由增到减的变化,主次矛盾相互移位。这个变化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的,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力避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综上所诉,化学变化中,矛盾规律无所不有,无时不在。我们在分析化学变化是,要抓住变化的主要矛盾。同时,还要注意化学变化中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要做到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只要我们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作为方法论指导,就能够把化学研究引向深入。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范文
1加强学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即具有斗争性和统一性。在物理学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着,正如正电荷和负电荷,引力和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膨胀和压缩,辐射和吸收等都是相互的矛盾方面。矛盾着的双方即斗争又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连接,为同一性所制约的。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是矛盾的斗争性,二者共存。又如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总是阻碍原电场的变化,非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这个电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这样就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及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表现。虽然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作用,但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使事物从量变到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如在水分子的引力和斥力的矛盾中,当引力突破斥力的限制,达到冰点,水就凝结成冰,当斥力突破引力的限制,达到沸点,水就变成蒸汽。此外,物理学所研究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临界电流等临界状态,均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也是两个对立因素所处地位发生转化的反映,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2加强学生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范文
关键词:矛盾;矛盾论;革命斗争
在马克思传入中国之初中国社会上没有一个对社会状况形成的普遍认识的系统知识,所以当革命开始爆发时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进程。在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中,革命的形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最初指导革命的真理开始制约革命的发展,于是,领导人开始分析实际形势,分析革命的道路选择。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优秀革命领导人得出了矛盾论的学说,矛盾论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成为后来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思维来源。
一、中国古语中的“矛盾”释义
中国古代的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周礼》称其为“刺兵”。盾是防护兵器,古代盾的功能除防箭外,主要是防矛,这就形成了“矛盾”这一词。矛盾也作“矛楯”,《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岸,矛楯之说也。《诗经·秦风·无衣》有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磨好我的刀枪与你一同杀敌。矛是一种直刺的长兵器,最先用在兵车上,每辆车有三个人,左边的拿弓,右边的持矛,中间的驾车。许慎《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还有一种夷矛,长达二丈四尺。《三国演义》上说张飞善使丈八长矛。可见矛是长兵器;但它是在长柄上,本身并不怎么长。矛与盾在开始出现之初并不是结合作为一个词而连用,而是分别指代一件武器,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对立联系而将两者开始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词而应用。“矛盾”这个词现在经常使用,一般用来比喻言语行动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矛盾百出。在哲学上,矛盾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哲学上认为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在逻辑学上,矛盾是指两个互相排斥的概念或判断两个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如:“矛盾律要求一个思想不能自相矛盾”。
二、“矛盾论”思想理论的背景来源
矛盾论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列宁通过分析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来分析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其毕生的许多哲学著作中,围绕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进行充分的说明,进而表面对立统一法则是辩证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法则。这是毛主席提出矛盾理论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社会空前的动乱,社会思潮杂乱无章的情况下,迫使人们去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问题,要求人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进行正确的选择,毛泽东在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后,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对其得失进行系统分析,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完整地、系统地详细地说明及发挥了对立统一原则的学说,而且通过自己的哲学基础将这一学说具体的、灵活的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建立了中国革命的哲学理论体系与方针政策,并结合自身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对立统一相结合的学说,继而《矛盾论》出现,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理论成果。
其中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毛泽东提出,自人类认识世界以来,关于对宇宙发展的两种见解就开始出现,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这两种认识是排斥彼此的,因而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种宇宙观,两种互相制约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正是基于这种相互间的关系,才形成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所以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自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产生以来,两类学者就开始以丰富自身维护的学说来排斥对方。经过长期的争论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通过斗争经验分析矛盾的实战性
毛泽东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透测的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情况,揭露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提出看两者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神”的科学论断,其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提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内容增添了新鲜血液,矛盾的特殊性强调”。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每一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因此,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根据事物的具体性质进行评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中国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充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没有捷径,需要根据已有条件与状况分析去采取有效的方案,不能盲目搬抄他人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定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研究出来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路线,是结合中国历代革命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基础,中国将长期以此为旗帜进行发展。毛泽东阐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规律。矛盾双方以彼此存在为前提,以彼此斗争为前进动力,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另外,矛盾着的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它的反面,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比相互依存更重要。旧事物的不断消亡与新事物的不断产生都是靠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转化是必然的,但其条件是具体的,通过分析矛盾的本质规律,内在联系,才能正确掌握矛盾转化的条件。同一性之下必然存在斗争性,而且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不可调和。正式矛盾的斗争性才使事物有变化发展的动力。革命的出现正体现这一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两种对立的阶级自形成以来便伴随着潜在的斗争性,只是由于双方力量在没有完成达成尖锐对立时才形成一种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即斗争性的不可调和性完全展现出来,那么革命就顺应而成,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条件已经失去作用,就会使旧的统一体破裂,在此情况下,量变导致质变,矛盾双方又在新的条件下构成新的统一体。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