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2
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
这一理论中,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当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会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代价,但经济效益的获得,如果利用得当,又可以成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来促进作用?;同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也可以对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三者是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但是,在现实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经常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殊不知,这种行为却是杀鸡取卵。
一、目前我国围绕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一)已造成环境的较大破坏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对环境时刻产生着影响。旅游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出。如对土壤,水体,大气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破坏。旅游设施开发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分割,形成岛屿化。同时大面积植被被移除,游客踩踏,肆意采摘,外来物种引入,垃圾污染等问题凸显。
(二)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不够合理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过渡建设,无序开发。只考虑迎合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在景区内大量建设旅游接待设施,过多的公路,宾馆,商店,景区人工化现象严重。同时,景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把牺牲环境作为商业项目投资上马的代价,致使环境遭到破坏。
(三)生态旅游成为地方政府,商家招揽游客的“生财之道”的幌子。
自生态旅游诞生,各种打着生态旅游旗号的旅游项目也开始风行。这些旅游地区主要是那些纯自然环境或受人为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这种旅游对广大旅游爱好者吸引力巨大,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个新热点。但生态旅游目前却处境尴尬。一方面这一概念已被相关机构以盈利为目大肆宣传,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另一方面在实际贯彻上,却雷声大雨点小,不见起色。许多地方政府或商家将此严肃的环保理念视为商机,换汤不换药,仅仅是贴上绿色标签。
(四)游客生态旅游意识薄弱
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应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一般自然旅游的关键因素。因为生态旅游是通过游客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达到自觉保护自然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远未达到这一标准。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残缺不全,展示手段更是形式单调,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合理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地区绝对不可以把经济利益作为旅游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要在旅游规划中秉持有利于景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在开发时要寻找它们的均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例如,在生态旅游区不应大兴土木,而应就地取材,旅游接待设施,应使用当地民居,不应大量修建新的酒店,饭店。
(二)生态旅游景区必须进行游客流量限制
任何生态环境都有其承载力,因此游客的人数必须控制在其承载力之下。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进行规划,有的放矢,根据承载力进行旅游开发。比如游牧式的经营,因为绝大多数生态旅游区都幅员辽阔,因此根据不同地域的承载能力和恢复周期,科学轮流设置游览区与无人区。从而有效游客流量。再比如可以进行订单式游览,游客在选择生态旅游区进行游览前,必须与景区进行联系预约,在景区合理调配下安排时间游览,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游客出行时间。
(三)加强政府行为能力
生态旅游需要一个总体利益和目标的代言人,来控制、引导、协调、规范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行为。能够担当此任的只有政府。实际上,生态旅游是一个内在地具有政治性的事物。在这里,价值观的协调与冲突,权力的制衡,利益的分配,目标的设定和标准的确定等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政府拥有有力的工具来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如立法、规范、管理的开支,项目与基础设施,科研和促销等。
(四)生态旅游教育
生态旅游提倡“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游客应在出行前,应多了解景区的风土人情,自然文化知识,在旅行过程中,在近距离接触过程中,应时刻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社区人民,不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主动性的破坏。在旅行结束后,要把生态旅游的思想宣传出去,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当地居民应融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中来,但不可过分商业化。
过分商业化,是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顽疾。虽然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从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收益有所改善,但其原本的生活状态却被打破。因此,应适当发展商业,切不可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破坏了景区社区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开放自己空闲民居进行家庭旅馆型经营,但不可从新修建接待设施。同时,可适当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禽畜,做到自己自足并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并且政府应给其进行相应补助,使居民不至于为追求经济收益扩大经营规模。
目前虽然生态旅游还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它确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艳《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张建春《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思考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两年来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旅游资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所谓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物质和服务,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利用尚未用过的资源来创造更多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所需的物质和服务,使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由此可见,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盲目开发,规划不合理
旅游开发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的基本规划,它关系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我国一些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重复建设,规划不协调的情况出现。例如,一些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并没有对整个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也没有了解自身的特色在哪里,盲目地开发,从而导致自己所开发的旅游资源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2.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跟不上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但是由于旅游开发需要的资源较多,政府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旅游资源。虽然有些企业会投资旅游资源开发,但是他们的投入量较少,并且旅游业的前期投入是很难看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的,所以一些企业见无利可图,就不想投入了,从而导致我国旅游业开发较为缓慢。当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的时候,由于技术手段还不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我国原有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失去原生态资源。
三、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1.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下去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使我国的旅游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不能以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达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而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利用。我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面,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会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自然遗产进行保护,以此来有效地减少自然的损害,使我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下去。
2.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知道旅游的交流是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努力的,国外的游客到我国来旅游,会自然而然地带来一些国外的文化,这些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面临文化入侵的威胁。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不抵制外来文化,也不拥戴外来文化,我国应该首先做好自身的宏观调控,用我国的优秀文化来占领自己的旅游资源市场,以此来防止外来负面文化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借鉴和吸收一些国外优秀的文化,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身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应该给我国自身的旅游市场定位,根据我国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来开发与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使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本贵,杨阳.浅析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2011(11).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4
一、前言
体育旅游作为小康社会建设不可忽略部分,除了对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在重要作用,还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的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将体育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基础上,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意义。体育旅游不仅是体育产业的构成部分,还作用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随着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类开始对生存环境空间问题进行反思,意识到生存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兼顾环境的同时,发展体育旅游,就需要寻找体育旅游发展的方式。工业文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继续工业文明又可以保证人类生存空间维持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形态。在党的十中,将生态文明凸显出来,并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美丽中国梦和华夏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立于生态文明这种新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式。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提出及其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既坚持可持续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形态。注重的是对工业文明那种征服自然观念的反思,而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能够正确的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尊重、维持并保护自然。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转变,是文明发展理念、道路以及模式的巨。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实现经济发展走科学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抉择,自18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给人类带来重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留下了很多“诟病”,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人类不得不重视起环境问题来,人类清楚的认识到选择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特别是20世纪后期,加强环境保护、走绿色经济道路,逐渐成为国际潮流,与此同时中国在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指明我国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而且明确了工业文明后时代的实质和内涵,标志着我国对文明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践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最开始的物质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来所提出的“五位一体”,这不仅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质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向、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探索所得的智慧结晶,是对社会主义理论总结和升华的得到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的结果,同时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才能得以保证,社会发展才能健康、长久。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标志着党将深入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提升到新的层面。总得来说,生态文明理念是党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起指引方向的作用。
三、体育旅游发展方式的探索
体育旅游为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带来了诸多危机,如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交通的严重堵塞等问题。针对传统体育旅游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思考体育旅如何科学发展的方式,相继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生态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等新型的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如,廖春海认为低碳体育旅游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石晓峰认为结合体育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是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陶萍认为循环经济型乡村体育旅游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先天条件。马卫东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适应人类潮流发展的新的体育旅游经济形式。综上所述,关于以上体育旅游的研究都是针对性的,对于这几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抉择哪种体育旅游方式的研究不多。对这些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清楚,那么体育旅游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就不会有大的进步,实践起来就不会清晰明朗。为了使体育旅游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做出更好的抉择,有必要对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进行一下探讨。
生态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生态环境破坏而引起的生态意识觉醒,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文化知识的洗礼,因此生态体育旅游也可以称之为环境友好型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的重视。低碳体育旅游就是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低碳装备、工具和设施,景点内尽可能的塑造具有高碳汇功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目标。这两者所关注的重点是景区、景点和体育旅游活动等这些微观层面。循环型经济体育旅游,它的产生源自于循环经济理论,目标是使体育旅游区内达到零排放和最大限度或可持续使用资源。将体育旅游与相关经济领域结合起来,从经济层面将环境保护和体育旅游发展融合起来,关注点更侧重于中观层面。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这种发展方式的提出,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在自然系统承载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关注点立足于整个人类、全球以及全部社会系统,体现的是宏观层面。
生态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的角度切入点是保护环境的目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围绕生态中心。生态体育旅游强调的是对体育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教育,同时统筹和兼顾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也是从目的地角度研究,侧重点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的角度切入点综合了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目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其侧重点,和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一样,均以人类和环境为中心价值目标。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分别运用不同的理念,针对体育旅游对环境造成的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采用的测定监控方式包括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碳排放、构建指标体系等,由于目前对于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很多仍处于理论研究层面,走向操作层面的只有碳排放的测定这一项。
生态体育旅游注重的是环境保护,而在体育旅游资源、产品、体验空间以及消费者等方面存在不足,所做贡献趋向于边缘化,虽然这种边缘化贡献很重要,但是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远比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得多。低碳体育旅游强调的是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注重如何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及本身所具有的要素,以国家政策法规支撑,采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再修复这种循环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这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将环境、资源、体育旅游这三者更好的从分离走向了有机整合,但这种发展方式缺乏人本主义关怀,在文化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不足。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但是却偏向于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层面的导向。可以说以上几种体育旅游发展方式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SCEL体育旅游发展方式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体育旅游如何选择发展方式,需要对基于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两种理念之上的“硬生态体育旅游”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去糟糠留精髓。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体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能够较好的体现生态文明理念。这三者从可操作性来讲,措施的实施不够强硬,由于对生态足迹、环境容量等这些内容进行测定监控,产生额外的运行成本。低碳体育旅游在可操作性方面比以上三者要强,措施的实施也要强于以上三者,通过能源消耗量来测定碳排量。鉴于以上分析,认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体育旅游的发展方式应该是SCEL这种发展方式。SCEL发展方式是指,宏观层面,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为发展理念;中观层面,以循环经济型(circulareconomy)为发展着重点;微观层面,以生态化(ecological)和低碳化(lowercarbon)为原则的SCEL的体育旅游发展方式。SCEL发展方式是科学、和谐、公平、融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彰显人本主义、体现科学与正义的发展方式,同时实际可操作性强,是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的统筹发展,动态协调,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可持续理论,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除此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旅游业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充分考虑了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由此以来,不仅仅会带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而且还会对旅游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近年来旅游资源的紧张状况,为人们的旅游生活提供更好地环境与更高的质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是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旅游的环境、旅游点的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善,这也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所以想要发展好我国旅游业就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2.缺乏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同样,信息化的出现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缺乏信息化的建设。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在无形的变化着,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味消费者提供更多网络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认识与收集。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增强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渠道,这样以来,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旅游,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旅游业的信赖与支持。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总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水平都偏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区域出现开发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其次,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够,很多旅游景点与文化都被忽视,失去了原本的开发价值;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来说,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被破坏现象及其严重,所以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此同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很多当地的优秀文化,所以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均衡,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阐述,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缺少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统筹管理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无法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不平衡;其次,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跟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管理者就要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2.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逐渐加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其次,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们还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许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收益,却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中应该着重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需要旅游资源,还需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开发,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会使旅游业逐渐失去市场,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以及培训专业化的旅游人员等。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有很多领域,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由此以来,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所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目前阻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难题。
4.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用中,仍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把它真正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三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在总体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之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者以及消费者没有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行为上就会缺乏实践。所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来共同致力于它的成长。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对策
1.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在上文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加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想要建立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企业以及员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凝聚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就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到深入开发、全面开发、平衡开发,这样就会进一步缓解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在日益减少,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能够缓解生态恶化。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业管理者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要对加强生态保护这一观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某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国家要强制控制开发。采取开源节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还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增加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因为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来加以维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所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改进,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扶持,加大资金的合理投入,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首先,就要求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所在,只有深入到实践,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旅游业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来说,应该进行平衡,共同开发,无论是旅游设施也好,还是旅游文化也好,要统筹兼顾,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树立新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今社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发展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会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基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中间体,2015,12:118-119.
[2]陈晓静.欧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邢向阳.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4]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6
《生态旅游》是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生态旅游这一课程也是如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践等方面。由于问题存在,因此,需对生态旅游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积极的方法将其解决,实现起改革创新,促进其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态旅游教材与其人才培养方向不符,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主要应是实践性技术人才,而生态旅游教材却过于理论化。且教材知识理论体系较为混乱,编者在编辑时针对某一理论观点,往往将所有学者的观点罗列,而不是将自身的观点和见解进行表达。此外,有的生态旅游教材甚至直接是《旅游学概论》的翻版,虽然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存在共同点,但是教材仅仅重视二者共性的介绍,未凸出生态旅游。
实践案例缺乏。实践案例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二。在生态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案例教学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的生态旅游教材往往缺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就算有一定案例,也大都是国外一些生态旅游较为发达国家的案例,本土化的案例缺乏。
实习实践缺乏。实习实践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态旅游课程结束后,都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而往往不会采取以实践形式进行考察。甚至在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教师也仅仅重视导游讲解、计调业务和接待技巧,而忽视生态旅游的开发实习。
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编订合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教材。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园地,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生态旅游》教材也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编订合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材中突出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和优势,相对减少对理论的分析研究,增加实践案例的比重,尤其是本土化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对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师在进行关于生态旅游保护的时候,便可以结合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雨林的保护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了解生态旅游保护。
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高职高专生态旅游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优真、清晰动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使生态旅游理论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同时,更加增强生态旅游课程的趣味性,突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此外,还能加大教师的教学内容量,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讲授生态旅游概念的时候,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讲解,概念讲解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无趣,学生往往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教师通过多媒体中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展示,向学生充分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于该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生态旅游教学的质量水平。
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法,而课堂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一教学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知识和能力脱节的问题,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期待心理,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身动手能力差,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主动性和思维创造性的养成,背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应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采用如今正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和提问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
重视实习实践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可加强与附近生态景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附近生态景区进行参观和考察的机会。此外,还可聘请生态景区的专业管理人员在学生进行参观和考察时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生态景区的开况和存在的问题等,学生可在对生态景区进行一定了解后,提出自身的见解和建议。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7
关键字:农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类型。现代社会,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人们越来越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模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有两个问题特别凸显,一个是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另一个就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下形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旅游产值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迫使人们寻找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农村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然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导致大量旅游者进入到目的地,大量游客对土壤的踩压,使生态旅游区的土壤面积增加,土壤板结程度也增加,水分渗透减少,土壤厚度变薄,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同时,生态旅游开发区及周边的经济活动,致使一些自然景观及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群落的层次和数量大盆减少。
其次,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植物资源影响大。农村生态旅游区游客量多,其中有不少游客随手采摘鲜花、枝叶、木苗等,破坏了植物生长,对植被造成广泛而不雅观的损害,甚至导致某些植物死亡;受到游客和交通工具的不断踩压,很多植物的物种结构发生变化,植被种类趋于减少;更有甚者,有些游客由于用火不慎还会引起山林、植被火灾。
第三,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动物资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兴起的农村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与,但生态旅游本身对动物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了一些动物的生活和生存,对动物资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当游客蜂拥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观看月夜沙滩上乌龟下蛋时,生态旅游开发商为了让游客看清楚乌龟下蛋的过程便会打出耀眼的灯光,然而,这种做法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致使乌龟无法辩出到海岸的方向,也就下不了蛋。另外,由于农村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活动频繁,致使一些捕食害虫的动物数量减少,虫害加重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第四,农业生态旅游对当地自然景观及环境的影响。农村生态旅游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城市的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农村的山、水、野生动植物以及风情民俗。然而,现在很多农村生态旅游区,为了赚游客更多的钱,在原本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加入了太多人为的建筑及娱乐设备,造成了许多自然景观和环境的破坏,这是有违农村生态旅游的初衷的。
第五,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对人文社会资源也有很大影响。大量游客带进的尘土、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以及照相机的闪光灯的闪烁等对古迹文物都会造成危害。很多古建筑里的壁画的颜色是与湿度和二氧化碳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游客人数太多,空气的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将明显上升,再加上照相机闪光灯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壁画造成损害。
第六,农业生态旅游对其他环境的影响。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然会有大量游客涌入,游客多了便极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目前游客中,有一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旅游意识,忽略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农业生态旅游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还有旅游垃圾的问题,大气污染的问题、水体污染的问题等。另外,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低,游客对景物任意刻画、涂抹,在景物上写“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
如前所述,农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的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另外,我国还颁布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环保法制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法律条文不具体、不明确,一些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按法律办事而凭个人意志办事,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另外,我国还缺少一部真正针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法规。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环境保护法律建设力度,切实的使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2.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社会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激发人们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自觉性,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生态旅游社区居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增强生态旅游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科学、合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既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又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所以,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前,应认真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切实做好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也得到合理、协调和均衡地发展。
4.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的数量
游客容量标志着一个旅游景点对游客数量的承受能力,确定正确的游客容量是农业生态旅游区进行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若果一个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的数量超过了该地的最大承受量,那么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活动的质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可采用市场调控、限童售票或预约等手段在时间上对游客和旅游活动进行分散,从而合理的控制游客数量。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对资金投入要求较少,但是,它的效益也是有限的,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甚微。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的转型工作。
首先,农业生态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选定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时,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需要在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逐步实现其规模化效益。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特色景观和特色产品,通过必要的投资,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其次,农业生态旅游内容要推陈出新。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向,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满足了人们追求淳朴、享受自然的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也逐渐增多,游客年龄范围特别广,这样游客对农业旅游内容的需求也就更加多样化。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区可根据当地栽种作物的特点,开辟新奇独特的景观。
再次,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是,产业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容易的,它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地区政府一定要重视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为其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旅游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如果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需要,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如果农业生态旅游误入歧途,那不仅会给当地环境造成灾难,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游客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各地政府以及旅游开发商也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规划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对策;青海海东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1-0318-01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内地通向青藏高原的要地,素有青海省“东大门”之称。全区区域面积1.32万km2,辖6县94个乡镇,森林覆盖率24.9%。全区总人口154万人,居住着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海东地区民族风情独特,自然景观绮丽多姿,这里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部级自然保护区;有丹霞地脉独特的黄河谷地;有森林景观绮丽和地貌结构复杂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还有一些自然景观丰富的互助南门峡、平安峡群、乐都上北山等省级森林公园。该地区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发展生态旅游先天条件好,因此可以科学规划、理顺体制、转观念、树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但是随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显现出来[1]。为此,笔者结合该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总结了其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将其总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景观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除互助北山森林公园和孟达自然保护区外,景区景点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造成特色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景观资源如松多林区、乐都央宗、民和西沟、七里寺等林区的原始次生林,由于地处边远,道路交通设施落后,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养在深闺人未识”[2]。
1.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尤其是林业系统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对森林旅游的规划、指导跟不上,缺乏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未从战略上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推动,投入严重不足。
1.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生态旅游起步晚,各景区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配套的宣传设备与材料;加之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不能让游客很好地了解景区的自然历史和相关知识,体现不了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景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3]。
2对策
森林生态旅游要融入全区的旅游大局中去,紧紧围绕全省“两圈两带一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抓住环西宁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机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原则,全面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2.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海东生态旅游业发展,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全区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估,注重森林公园建设,保持其原始性和完整性,以植物及自然环境为主体,就地取材、依景就势,尊重自然之行,顺循自然之美[4]。
2.2吸引各方投资,加快生态旅游的开发
一是大胆采取合资、独资、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形式,将景区的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的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使其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发经营。二是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制定生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看出优先发展的特色项目,合理引导外商投资,鼓励外商举办度假村等[1]。三是努力争取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资金,整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四是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点,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5]。
2.3树品牌,强促销,打造森林旅游形象
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积极组织各森林公园参加各类旅游促销会,宣传当地特色的旅游风光。同时,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来林区采购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为媒介,宣传海东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6],推介生态资源特色、亮点,从而加快全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旅游
海东地区除了可以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业外,还可以发展其特有的人文生态旅游业,必须要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旅游规划之中,科学合理设计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等生态旅游的景点设计和娱乐活动,使其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处。同时,努力挖掘整理各景区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设施,使其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增添景区的生态文化品位,构建先进良好的旅游平台。
2.5理顺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是以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其管属权归当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所有,因海东区天然森林资源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不仅具有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职能,又具有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能,因此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加强对区域内森林旅游的行业管理,建立和健全森林旅游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森林庄稼活的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保护生态和旅游发展的需要[7]。
3参考文献
[1]龙湘洋.芷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林业,2008(11):49.
[2]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2):228-232.
[3]崔国发,彭光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06-108.
[4]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25-30.
[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产业生态;农村;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9
工业化的过度发展,虽然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们开始逐渐对城市空间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转而追求回归自然的感觉,也因此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逐渐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是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系统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系统,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以及处理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对资源、能源进行优化利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一种独具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不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
农村生态旅游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立足农村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成农业生态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农村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内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较传统旅游,农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体验,能够使得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生态环保意识;旅游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强调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2农村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
2.1遵循规律,强化管理
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时,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区域对外的名片,蕴藏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口号,盲目发展生态旅游,导致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村生态旅游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2.3加大投入,优化升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可复制性强等,导致许多地区打出的生态旅游大同小异,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对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现有模式的缺陷,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逐步推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延伸和拓展[2]。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对农村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从产业生态角度,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解决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探索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11
一、生态旅游及其产生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部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9]王世国,王素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2):89-92.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155-02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逐渐为广大游客所热捧,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辽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同时由于生态旅游在辽西地区的起步发展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生态旅游的发展会对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以一种环保生态、保护环境的旅游形式去游玩,其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原则。生态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他将旅游与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比传统旅游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传统旅游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显然生态旅游更值得去推广。生态旅游一经推出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和好评,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和完善。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开发自然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都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发展生态旅游地区景色优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去游玩,但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不高和管理者不认真负责,造成景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例如,游客走后留下大量白色垃圾和汽车尾气等,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2.行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范和管理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参差不齐,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未形成合理的规划,国家对其约束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发展混乱直接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经常发生的景区和游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行业发展混乱的一个表现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推出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低价游和购物游,用低价来吸引游客,但在游玩的过程中对游客进行强制消费,甚至还出现了辱骂、殴打游客的现象。同行业之间经常出现恶意竞争和垄断经营,这都是缺少统一的规范和管理造成的。我国的民间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和组织众多,但大多数都是各自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大都存在和发展的时间不长,这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会和组织来将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所以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统一管理。
3.缺少专业人才和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例如,缺少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水平落后。我国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从传统旅游业中转移过来的,所以他们缺少生态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具有非常大的不同,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统筹规划以及开发建设,但管理者往往还采用传统旅游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去经营,这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原则是不相符的。所以希望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开发人员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来促进辽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辽西生态旅游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环境问题严重
辽西地区虽然自然风光众多,但随着近些年工厂的大量建立和车辆的增多,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使辽西地区旅游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例如,石化企业的迁入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大面积使用都对辽西地区的旅游自然资源造成了污染,朝阳和阜新地区的自然植被的乱砍滥伐现象经常发生,自然植被是抵抗和防御西北风沙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保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的主要帮手。但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辽西地区自然资源遭到的极大破坏,使得辽西地区的旅游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二)生态旅游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
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解和体会,往往将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混为一谈,将发展传统旅游的套路和方法套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很难吸引生态旅游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辽西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问题。
(三)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混乱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大都没有一个规范的章程,很多都是各自发展,一个项目开发往往是几个部门同时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和负责部门。各地区之间还经常出现恶意竞争等违反市场经济的行为,各部门缺乏有效地协调和良好合作,想要新开发一个项目往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审批,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不合理现象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四)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在辽西地区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资金投入上也没有得到政府和各界的足够支持。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生态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同时资金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不够充分,政府对民间企业和组织也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扶持,没有引导他们进行生态旅游方面的开发。
(五)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不合理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大部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大都采用资源换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和办法。在很多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中都存在对自然资源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锦州北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山水的污染和葫芦岛的海边度假村对海水的污染。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经常会出现对树木的乱砍滥伐现象和对山体的人为破坏,这样做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也随之加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三、辽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政府增加对生态旅游的投入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政府增加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投入,一方面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政策方面的支持。资金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也要与银行生态旅游企业加强合作与沟通,在企业发展出现资金问题时加以援助。在税收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放宽和减免,政府在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要加大投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铺平道路和为旅游企业节约成本。在政策方面,政府要加强招商引资,还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态旅游服务。
(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效益。所以政府和生态旅游企业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态旅游的基本知识和需要遵守的原则,企业可以在景区的公告栏和宣传栏上贴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环保标语,在景区也要多设立这种公告和宣传栏。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要想使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在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一定要符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在法律法规中规定企业的责任和需要遵守的内容,同时还要在民众中普及生态旅游的常识,必要时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制度,让普通大众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这样在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
(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注重环境保护
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才能促进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沿海沿河地区不能进行过度捕捞鱼类,不能为了开发生态旅游景区而向海洋和河水里排放有害的物质。靠近山的地区,不能为了开发山水旅游、农家乐等项目而过度砍伐树木和对山体进行随意改造,这样做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利益,但为将来发生自然灾害埋下了恶果,这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进步。
(五)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与保护环境相结合进行,不能只顾发展而不注重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大都是比较脆弱,其一旦遭受破坏和污染就很难恢复,所以加强生态旅游环境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山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游客游玩之后留下的白色垃圾和固体垃圾一定要及时处理,在景区多设立一些宣传栏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将环保意识种到游客的心中,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环保的要求。生态旅游往往是一种体验的旅游方式,在旅游的同时来到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景区的服务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和部门可以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还可以组织他们去生态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进行学习和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