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膳食论文范例(3篇)
营养与膳食论文范文
关键词:营养学知识;日常膳食行为;矛盾分析
营养是有机体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中,营养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明显。如果营养不良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生理机能下降,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及抵抗力,甚至致病。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有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大豆、鸡蛋、瘦肉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则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些都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首先膳食中应含有人体所必须的一切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类、水),其次摄入的食物要有利于消化、吸收、利用,要新鲜无污染,制作加工合理能增进食欲,并多样化(色、香、味、美俱全),同时一日三餐的热量要合理分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各餐热量以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较为合适。食物间的千差万别要求我们想要达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体力和年龄等情况适时、适量地进餐,有规律地进食。为此,国家还推出了满足人们"强体养智力"需求的绿色营养学系统理论学说,其精髓性科学原理为"油料蛋白量实话"理论及综合利用营养科学观。其理论本质是在于"粮食化"及科学性较强的综合利用。如芝麻与大豆二者是一对天然的鸳鸯食品。
通过学习营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认识到了食品营养的重要性,而且现在人们也日渐关注饮食营养,国家也通过出台政策、推广绿色饮食理念的方式引导人们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但是,目前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人们的饮食理念和具体的膳食行为存在明显的矛盾,比如,他们嘴里说起食品的营养成分可以是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的饮食行为中,并没有如此地重视和遵循正确的饮食方式。对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想对此矛盾的内在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由于在过去饥不择食的年代,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以解决温饱为首要任务,因此,很少关注饮食的营养搭配,进而形成了不科学、不合理、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现在,虽然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已经形成的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仍然对人们的营养观念和膳食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如到了冬天,农村的很多人就会准备很多腌制品等,由于他们只是凭着已有的经验,储存方式不科学或存放时间过长,容易造成霉变。但是那些经历了饥荒年代的老年人由于形成了俭朴、不能浪费的观念,往往对霉变不是特严重的食品不是很重视,依然会食用。但是,从科学、卫生的角度来看,这种习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还有,本着礼节观念,逢客必以酒席相待,因此,在客人来临时,大吃大喝,导致暴饮暴食。
其次,营养观念不强,根据偏好进食。这主要体现在成年人和青少年身上。由于成年人每天要工作,因此,作息、生活习惯不是很规律,如工作忙了就少吃甚至不吃,闲了就下馆子,几个人聚一起暴饮暴食。而且成年人对饮食营养搭配不是很重视。吃早餐意识不是很强,可吃可不吃,对于水果,也是平时想不到要吃,大都以吃主食为主。而青少年又与成年人不同。首先,他们虽然在学校和生活中接受过关于营养饮食的教育,从心理上也比较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但是,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充满了活力和叛逆心理,同时又是缺乏自控力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或诱人的东西,就会抵制不住诱惑力,进而产生购买欲望。这时候的营养理念就完全抛之脑后了。其次,他们喜欢挑食,总喜欢吃符合自己口味的食品。而有些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到色、香、味不俱全,因此,也不能成为他们喜欢的食物。这样,最终便导致了膳食结构的不平衡。
最后,外界因素会对个体饮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儿童身上。儿童时期不仅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儿童时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他们现在的膳食营养摄入和健康,也会对他们将来乃至一生的健康产生影响。在儿童的饮食行为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由于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不清晰,其行为主要靠习得性获取。因而,父母的习惯和指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父母由于沿袭老一辈的饮食习惯,缺乏科学的营养学知识,会误导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最终难以改变,导致营养搭配上失衡。还有,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喜欢群体嬉戏,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因此,同辈群体的行为也对个体产生影响。孩子看到同龄人是这样的饮食习惯,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模仿,保持一致以便不被孤立。
总之,导致营养学理念和膳食行为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各种人群的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地理环境、家庭因素、个人偏好、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笔者难以一一解释,因此只挑选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做一简单阐述。针对营养学理论与膳食行为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尽量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的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普及饮食营养卫生知识,从思想上让大家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进而贯彻到行动中去。其次,加强对父母关于饮食营养的教育,比如可以编制营养饮食小册子、对幼儿母亲的营养知识指导等,使父母能够以一套科学的营养理念和正确的营养搭配行为来影响其孩子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最后,加大媒体、广告对营养理念和合理膳食行为的宣传,比如,有些电视台播放的健康养生节目。通过这些努力,使人们不仅从观念上、更是从行动来重视饮食营养,形成合理的膳食行为,最终达到营养平衡!
参考文献:
[1]彭景主,烹饪营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李军,刘小燕,郭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8,(6).
[3]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6,(5).
[4]吴齐男,苑悦英,李盼荣,李少晶.糖尿病治疗饮食不遵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学刊,2003,(6).
[5]徐粮外.实用型绿色营养学理论[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04-05.
营养与膳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围绝经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
中国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55-02
围绝经期是从绝经前生育期走向绝经的一段过渡时期,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直至绝经后一年,年龄在40~60岁〔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卵巢功能逐渐退化,引起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主要因素,其次还受心理、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2〕。本研究对泰安市部分企事业单位86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泰安市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和营养知识需求,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3〕的标准相比较,提出围绝经期妇女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模式,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就诊于泰安市四家综合性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之间,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的改变或有绝经综合症表现的妇女。共获得有效问卷862份。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按照要求,由受过严格培训的本课题组成员采用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过去疾病史、生育史、家庭经济情况、配偶基本情况、绝经期症状、服用保健品及药物情况、相关知识及绝经期保健需求等。回收的调查表由课题组专门培训人员进行逐份审核,剔除无效表格,对合格调查表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年龄分布:40~45岁262例(30.39%),46~50岁306例(35.5%),51~55岁255例(29.58%)55岁以上39例(4.53%);婚姻状况:已婚725例(84.10%),未婚2例(0.23%),丧偶96例(11.14%),离异39例(4.53%);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63例(30.51%),中专252例(29.23%),高中178例(29.23%),初中以下(包括文盲)169例(19.61%);职业状况:工人109例(12.65%),农民77例(8.93%),事业单位行政干部197例(22.85%),教师、医务工作423例(49.07%),离退休41例(4.76%),其它15例(l.74%)。
2.2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的比较本次问卷所调查862人的膳食结构没有一人完全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其中,谷类、蔬菜、水果、肉类、乳类、豆类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值,而食盐、油脂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见表1。
2.3围绝经期妇女选择食物的原则和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无1人全部答对,尤其是食物的营养成分知之甚少,仅有29人(占3.36%)对平衡膳食宝塔内容了解,541人(62.76%)的人没有根据食物营养价值选择食物,677(78.54%)很少讲究粗细搭配。见表2。
2.4围绝经期妇女营养知识的来源与需求。调查人群中,食物与营养知识的来源从高到低依次是电视(47.28%)、报纸(46.12%)、杂志书籍(26.29%)、广播(23.16%)、专业人员(8.12%)、网站(6.12%)。最希望获得营养知识依次为营养与疾病(42.19%)、平衡膳食(32.15%)、营养不良(27.16%)、其它(18.13%)。
3讨论
3.1饮食习惯《指南》是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用来指导人们每日膳食。本次问卷所调查的862的饮食没有一人完全符合《指南》的建议,即没有一位居民能够按照《指南》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品种和数量食用谷类,蔬菜和水果,鱼、禽、肉、蛋,奶类和豆类食物,油脂类食品。而我国推荐的成人合理膳食能源平衡中,蛋白质占10%~20%,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20%~30%。蛋白质来源中,动物性和豆类等优质蛋白最好占膳食总蛋白的50%左右;脂肪摄入中提倡多食植物油[4]。泰安市围绝经期妇女蔬菜、水果、肉类、乳类、豆类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值,而食盐、油脂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研究表明,长期不合理膳食将会导致营养不平衡,甚至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大豆可减女潮热次数的45%,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关注饮食,改善健康状况,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5-6]。
3.2选择食物的原则和对营养知识了解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对《指南》相关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食物的营养成分知之甚少,仅有3.36%的人对平衡膳食宝塔内容了解,62.76%的人没有根据食物营养价值选择食物,78.54%的人很少讲究粗细搭配。应重点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平衡膳食的宣教,使其对每种食物的摄入量有准确的认识,提高营养知识水平,保障膳食质量,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围绝经期疾病的发生。
3.3食物与营养知识的来源与需求调查显示,电视、报纸是居民食物与营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最希望学习的营养知识是营养与疾病以及平衡膳食的知识。提示我们,应将电视、报纸系列为开展食物与营养宣传教育的主要平台,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根据围绝经期妇女营养知识需求和这一特殊的生理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食物与营养宣传教育活动。
3.4健康干预对策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加强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改善饮食行为,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身体健康。
(1)营养教育的保障措施:建立相应的营养教育组织和专业队伍,使营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使营养教育有相应的营养科研工作作保证,达到专业化的水准以及定期监测,了解营养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指南》内容,制定出可行的营养标准和法规等干预措施。(2)营造获取正确营养知识的环境:针对围绝经期妇女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和形式,加强对电视等媒体关于营养知识的宣传管理,开设专门的营养专栏,提供正确的营养知识;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营养门诊,为围绝经期妇女及其他人群提供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咨询指导,减少营养教育的盲目性;社区也可成立围绝经期妇女俱乐部,定期组织妇女学习营养知识,建立正确的饮食行为和习惯。(3)围绝经妇女膳食结构和行为应为食物应多样化,不要偏食,多食杂粮、蔬菜、水果,少吃甜食、炸、腌、酱制品、动物内脏或过期食品,不要暴饮暴食,改善不良饮食行为,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期平安度过围绝经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6-276.
[2]李一云,贾春红,季建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32(4):229-232.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M].:人民出版社,2008.
[4]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5]HaysNP,BathalonGP,RoubenoffR,etal.Eatingbehaviorandweightchangeinhealthypostmenopausalwomenresultsof4-yearlongitudinalstudy[J].JGerontolBiolSci
MedSci,2006,61(6):608-615.
营养与膳食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营养质量指数;合理膳食;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7-01
1研究目的
为了能方便快捷而又经济直观的方式来改变居民的不良饮食习惯,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我们开发了本软件,它结合国内外成熟的营养理论,辅之以先进的科学手段,利用营养质量指数(INQ)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不仅仅可供给专业人员使用,更有贴近普通居民的独特设计,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科学的营养咨询分析工具。
2方法
国内外应用的膳食营养质量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食物成分表》和现行的供给量标准,计算食品中营养素相对含量,以评价食品的营养质量,这是我国常规的应用方法;二是食物营养评分百分制法,是将食物成分表和标准中的数字换算成百分制来评价食品营养质量。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优点,但它们均不能将热能和营养素充分结合起来,不利于膳食的平衡。[1]
20世纪80年代美国营养机构在能量营养素密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IndexofNutritionalQuality,简称INQ)的概念,这一指数比其他的能量营养素密度更直观和实际,从INQ值的大小即可判断某一食物营养质量的高低[2]。其原理是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以及热能满足人体需要的能力来衡量该食物的营养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由于人们从食物中既摄取热能又摄取营养素,故当某种食物在满足人体热能需要的同时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即INQ=1时,则这种食物自然是营养上最理想的食品;当INQ>1时则表明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大于提供热能的能力,当热能满足需要时,营养素含量可有盈余,这样我们就认为这种食物为优质食物;反之,当INQ
2.1根据已经设计的结构进行编程。
2.2建立数据表包括:食物成分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
此外,在以营养质量指数作为软件设计主题的同时,我们还加入了体现我国饮食特色的各大菜系的食谱和传承悠久中医精髓的各种药膳食谱,不仅介绍了原料、做法,还有其食用特点,对于药膳,还加注了评述,使功能更加全面、完善。
3结论
3.1采用营养质量指数(INQ,即将营养素与热能结合起来,以热能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为参考标准进行评价的指标)作为设计基础,更加直观、更加科学地指导膳食营养;
3.2既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分析工作,同时也适用于普通居民的使用,因其采用直观的颜色来形象的描述食品的营养素与能量水平,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快捷;
3.3操作简便,内部数据资料采用中国药学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联合编著的《中国食物成分表》[6]和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7],其计算分析与营养素标注方法,均经权威认证,规范、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于进芝,庞道华,宋煜炜.营养质量指数法在膳食营养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4年第13卷第2期:128-129
[2]葛可佑等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3]牛勇等主编.VisualFoxPro编程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新电脑课堂)
[4]陈合,贺晓贤,陈辉.营养膳食食谱的计算机设计.食品科学,1996年第17卷第9期:42-47
[5]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