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4 手机浏览

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早产儿;家属;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37-01

早产儿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胎龄在28~36周之间出生的活产婴儿,他们由于先天不足,出生时往往需要经过严密监护、保温、吸氧以及对症支持等医院各种治疗和完善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其度过危险期[1]。提高院内护理只是早产儿保健的一部分,出院后大量的保健任务要靠父母、家属等早产儿照护者来完成,早产儿出院后存活的质量仍需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以本院收住120例早产儿及其各自家属中一位固定照护者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分组观察,为期六个月,六个月后评估早产儿发病率,体重增长率等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早产儿选择

选择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20例早产儿为实验对象。胎龄28~36周不等,出生时平均体重2193±530.50g,出院时平均体重2430±430.50g,其中男61例,女59例。此120例早产儿性别、胎龄、出院体重、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早产儿照护者选择

对120例早产儿家属〔主要为早产儿母亲〕进行集体调查问卷,采用闭卷单独完成的形式,试卷回收率百分之百。

1.2方法

将以上配对好的120对早产儿及其照护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早产儿均达到出院标准[2],现对选定的对照组早产儿照护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早产儿照护者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对其实行一对一系统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不同形式的沟通式教育

针对不同家属对象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早产儿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找出共性及个性的健康问题,再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包括早产儿日常护理知识、特殊生理状态护理、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视力筛查)、抚触、发育评估、常见疾病的诊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及预防感染、用药知识等,然后对个性问题由责任护士重点进行一对一讲解。

1.2.2护理操作的示范性教育

对选定的实验组早产儿照护者,在出院前几周,找时间让其在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后到床旁探望,由责任护士在旁耐心指导及演示一些技术性的操作,使家属把握住操作要点,动手参与,提高操作的准确程度。

1.2.3其他辅助健康教育方法

可通过图片、电视录像、发放早产儿育儿书册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给早产儿家属,来丰富实验组早产儿家属的育儿知识,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士应注意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实施过程中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3]。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出院后患病情况比较(见表1)

表1显示出院后对照组有3例发生肺炎(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2例感染性肺炎),肺炎发病率为5%;2例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发病率为3.3%;3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病率为5%;对照组总发病率为13.3%。实验组仅有1例发生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1.67%。两组患病率比较,X2=4.32,P

2.2两组早产儿出院后营养情况(以体重为指标)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增长率为279.4%,而对照组早产儿体重增长率为207.8%,t=14.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早产儿体重增长。

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可以得出:早产儿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3讨论

早产儿由于过早地离开母体,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需要医生、护士、家属共同参与支持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但是在早产儿早期住院期间往往被迫进行母婴分离治疗,这容易给早产儿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4],本实验以120例早产儿及其家属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对家属系统健康教育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在本实验中系统健康教育组早产儿家属在掌握保暖喂养、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异常情况处理等方面知识较熟练,在早产儿照护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责任护士并处理。这说明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丰富了早产儿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护理经验,提高了早产儿的被照护水平,提高了满意度。故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减少发病率,增强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应用到临床中。

参考文献:

[1]董会娟,刘淑艳,葛丽娜,等.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99-3700.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193.

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文

1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早产胎膜早破孕产妇病例41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9岁,孕20~28周1例,孕28~35周6例,孕期护理最长7d,最短为12h。诊断标准:①根据末次月经及月经周期、宫高、腹围及B超测胎儿双顶径(BPD)确定孕周;②根据孕妇阴道排液主诉,结合阴道窥阴器检查、pH试纸测试、显微镜找羊水结晶、B超检查羊水量诊断PROM。

2护理

2.1心理护理早产胎膜早破患者多数缺乏思想准备,对疾病认识不足,一旦出现表现焦虑、恐惧,孕妇感情很脆弱,我们主动与患者交谈,鼓励说出心理话,耐心倾听、满足生理生活需要,使之充分依赖医护人员,正确对待本病,作好思想准备。心理负担重,故应及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作好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在交谈中,使患者了解疾病预后,发现患者忧虑、担心、耐心细致解说,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序,告知本病病因,现在应注意问题,语言诚恳,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护理。

2.2期待护理

2.2.1孕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臂部抬高15℃,避免羊水流失防脐带脱垂发生。以平卧位尤其左侧卧位为主,不但可减少宫缩,还可改善子宫胎盘供血,增加胎儿氧供与营养。

2.2.2保持会阴清洁,注意会阴护理禁止肛查及阴道检查,因早产胎膜早破孕妇易患羊膜腔内感染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做好会阴护理,减少病原微生物侵入避免生殖道上行感染。护理措施有: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尽量减少限制探视者。外阴用0.5%碘伏液擦洗,2次/d,并用消毒会阴垫。尽量减少检查,禁止灌肠。观察羊水性状及气味,有无污染,破膜后>12h应用抗生素3d。加测体温,检测血象和C反应蛋白,观察有无感染迹象,以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2.2.3监测体温,胎心及胎动计数,因有感染征象时体温上升,胎儿宫内是否状态良好,胎心、胎动是一项重要指标如体温升高,胎心160次/min,胎动减少为病情严重,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教会孕妇正确的胎动计数,监听胎心,定期做胎心监护和B超,以了解胎儿情况,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生。应用地塞米松10mg,1次/d,连用3d,肌内注射促进胎儿肺成熟。用尺测耻骨上子宫高度,腹围估计胎儿大小,行B超监测胎儿双顶径,了解胎儿胎盘的成熟度及羊水测值,了解羊水多少。

2.2.4严密观察病情观察腹部及羊水情况,如有宫体压痛,羊水有异味,说明有感染征象,及时报告医师,及时终止妊娠。

2.2.5保胎药物应用护理对早产胎膜早破,口服舒喘灵抑制宫缩,监测产妇心率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应用5%葡萄糖液+25%硫酸镁40ml静滴,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呼吸、膝腱反射、尿量,10%葡萄糖酸钙备用。用药时,对患者进行必要解释,消除因担心用药对胎儿影响的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主动配合治疗。做到准确及时用药,了解观察动态变化。

2.2.6早产准备保胎失败,早产难以避免时,准备好早产儿抢救器械及药物,产程过程中吸氧,缩短第二产程,减少发生颅内出血的机会,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必要时请儿科医生到场协助抢救。

3小结

早产胎膜早破目的是延长孕周,促使胎肺成熟,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的发生。故及时遵医嘱应用宫缩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以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比,减少母婴感染性疾病发生[3]。总之此病给母胎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早产导致新生儿成熟综合征及母儿感染,胎膜早破发生越早,但同时感染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也随着增加,在临床治疗护理,应细致、密切监测母胎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治疗护理方案,如对孕周以上,胎儿基本成熟,为预防感染,应尽快终止妊娠,对28~35孕周,应适时延长孕周,促使胎儿肺成熟,一旦胎儿成熟应尽早终止妊娠[2],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对胎膜早破的治疗处理固然重要,但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由过去的单纯执行医嘱,而转变为更人性化的服务。对每个患者采取更主动、人性化的护理可使治疗效果更满意。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目前连续性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连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连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