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3-06 手机浏览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生命周期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指的是在生物界存在的应用词汇,随着词汇的快速发展也开始在非生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工艺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等,生命周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指的是某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规律性发展趋势。信息系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其中,实现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重新植入,从而最终呈现出企业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

一般情况之下,企业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生命阶段:一是信息系统规划阶段,这个阶段系统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出项目、给项目做出概念定义以及做出相应的项目决策等;二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这个阶段系统需要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相关要求服务等变为系统开发人员的技术方面的规格说明;三是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根据上述的说明书将信息系统的构架结构、开发思路和执行计划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四是信息系统实施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在上述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环境构建和软件开发实施;五是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验收,并进行后期的运行维护,保障信息系统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发挥最大价值。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从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规划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系统立项风险,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资源,同时开发周期也是非常长的,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成本、进度安排、资源投入以及成本预算等都是无法进行精确的估算,从而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在项目立项阶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2)领导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规划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一些大领导进行牵头,一个重要的技术领导和领导对整个项目的规划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信息系统外界环境的影响,信息系统构建需要有一定稳定可观的外界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的支持,但是这些环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给项目的规划进行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

二是在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需求分析规划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项目队伍的组建风险,信息系统开发一般都需要一支技术强硬、管理得到的团队,才能保障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如果项目队伍专业知识不深、管理错位等都将给信息系统的构建带来潜在的风险。(2)信息系统用户的风险,在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用户往往都需要将所有的信息传达给开发团队,同时项目团队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受到信息和理解信息,这就容易使得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系统需求分析无法全方位地表现用户的需求。(3)现实脱离计划的风险,信息系统项目团队往往无法很好地把控用户的需求,脱离实际,最终可以导致信息系统的计划需求分析与实际需求脱轨。

三是在企业信息系统设计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个人设计偏好引发用户需求偏离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设计阶段如果与用户缺乏合理的沟通,系统设计团队往往会从自我偏好着手进行系统设计,很容易与用户需求偏离。(2)缺乏长远的设计眼光引发风险,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往往只会考虑到用户的短期需求,没有从长远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最终导致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利用。(3)系统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信息系统的设计规模大、技术复杂,技术的成熟变革给信息系统的设计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风险。(4)信息系统说明书引发的风险,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之上成稿说明书,如果没有充分理解用户的流程需求等,可能导致说明书不全面等问题。

四是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实施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项目施工进度控制方面的风险,系统开发小组有时候花太多的时间写程序,却忽略了系统开发的进度把控。(2)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风险,由于系统开发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环境、用户需求以及技术变革等,这将给信息系统的质量带来严重的隐患。(3)信息系统程序开发风险。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之中没有使用面向对象的结构化模式开发,导致信息系统后期难以修改完善和运行维护。

五是在企业信息系统测试验收和后期维护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测试验收的时候可能存在验收质量把控不到位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后期维护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在转换方面的风险,由于经费、时间以及技术方面的限制,导致信息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困境,最终不利于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运行。(2)信息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会引发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风险。(3)信息系统导致企业流程出现一定的风险,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植入必然会引起企业内部一系列的流程重组,可能会带来人员抵制、流程重组不合理以及信息系统无法适应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1.树立企业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

在任何系统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构建的时候需要全员树立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对企业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控制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在企业信息系统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前针对各种类型的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但信息系统风险因素超乎警戒范围的时候,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除此之外,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应该时刻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时刻预防潜在风险的准备,一旦出现任何风险事故都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规避。

2.强化企业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技术和水平

根据当前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的风险识别技术主要有头脑风暴法、SWOT风险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等,针对企业信息系统不同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可以综合采取上述风险识别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识别,从而提升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的综合识别能力。比如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阶段,可以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风险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方式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潜在的领导风险、项目确定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分析;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阶段,可以综合采用头脑风暴法、影响因素分析法、文件审查法以及流程图分析法等对企业信息系统实施阶段潜在的进度把控风险、程序开发风险以及质量管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分析。

3.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机制和策略

一般情况之下,往往可以使用如下几种类型的策略来应对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一是风险规避策略,指的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计划制定和变更对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发生的条件进行控制消除,从而将潜在的风险及时规避;二是风险降低的策略,指的是针对一些潜在的信息系统风险,采用相应的措施将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损失最小化;三是风险转移策略,指的是通过合同或者法定约定的方式将企业信息系统风险转移给另一个单位;四是风险接受策略,指的是当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小于风险防范成本的时候,可以使用风险接受策略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在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对应策略之中,需要根据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类型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机制和策略,保障信息系统价值最大化。

4.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实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理念

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管理需要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做好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阶段需要明确系统目标,做好资源和领导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规划的外界环境,保障信息系统在良好的环境和合理的目标定位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阶段,争取各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保障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实际、用户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在信息系统设计阶段应该实现设计小组与用户的良性沟通,做好技术及时跟踪、客观系统设计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四是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规范技术采购流程、系统开发人员技术保障,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技术方面的风险;五是在信息系统后期维护过程中重视用户技术和维护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系统使用说明等工作,保障信息系统在后期的运行维护中有效防范安全风险、流程重组风险等。

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A企业概况

A企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为家电行业中的领头羊,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订单增加迅速,个性化的订单给库存、销售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多种压力;其次,生产产量的快速攀升对生产的准确度和速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层级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绩效考核在大规模企业之下难以准确到位。针对这些问题,A企业选择了符合社会潮流和自身发展的信息化道路,投资构建了集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整个公司在管理层、生产层以及销售层的信息化管理。

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A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实践

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之下,面对A企业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制定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计划——项目状态报告——项目例会——问题跟踪——技术监督管控——文档管理和审查等。将信息系统风险监督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从信息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行以及后期的维护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确认各个阶段风险管理的有效进展。A企业成功的ERP实施项目和有效的风险控制,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企业运营和利润回报,进一步提升了A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绍艳,汪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农机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0,(03):153-154.

[2]李建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0):18-19.

[3]靳志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会计风险;风险传导;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三)构建企业会计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工作执行的好坏与否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当中,即将受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量化模型,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相接轨,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对会计风险的量化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要构建适用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管理的理论模型,要做到设计合适的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这是风险传导管理理论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指标与风险传导的关系,注重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可夫,朱娜.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j].经济问题,2010(5).

[2]王珏,陈红.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3]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4).

[4]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3

本文主要研究银行风险中的信贷风险,研究的角度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以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为研究范围,对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探讨。本文介绍了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分析了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测度信贷风险的现实选择――通过组合贷款来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了国内民生银行组合贷款在信贷管理中运用情况的案例,并提出措施。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贷款组合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它不仅指由于借款者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违约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各国银行自诞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寻求规避信贷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准确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信贷资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信贷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才刚刚起步,风险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可见,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欧洲,随着统一货币欧元的使用,汇率风险不再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贷风险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同时,由于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建立和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准入制的实施,商业银行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关心收益,而且要考虑风险。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贷款组合理论简介

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理论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运用贷款组合理论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目标是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

随着我国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了运用贷款组合理论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性,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适应《巴塞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组合就是贷款组合理论在国内应用的很好例子。

个人住房贷款组合是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运用政策性住房资金、银行运用商业信贷资金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购房贷款,是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组合的总和,即在住房公积金额度之外的贷款需求,由银行资金解决。银行资金部分利率高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组合贷款综合利率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二者之间。

本文所提出的贷款组合是为银行愿意向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不同金额、币种、用途、贷款期限和贷款方式的贷款,从而形成各种贷款的集合。

二、运用贷款组合理论防范信贷风险的方法

目前,贷款组合理论在防范信贷风险中主要被运用在两方面――定量模型和定性分析。

1.定量模型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Monitor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是国际银行业普遍运用的信贷组合防范信贷风险的方法。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组合估值中,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开发CreditMetric严模型。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

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4).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遵从泊松过程,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2.定性分析方法

贷款的分散性往往体现在贷款的地理区域分布状况、贷款的行业分布状况、贷款的企业类型分布状况、贷款的信用类型分布状况等方面。因此定性的运用贷款组合理论的方法是通过银行贷款的地理区域分布状况、贷款的行业分布状况、贷款的企业类型分布状况、贷款的信用类型分布状况的分析来防范信贷风险。

三、贷款组合的意义和评价

实行贷款组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贷款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每一项贷款的信贷风险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系统性风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是不可以避免的;二是非系统性风险,该风险与某项贷款的属性密切相关,是可以通过贷款组合的方式进行抵消,甚至降为零的。例如,由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货币、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往往会导致一定地区范围的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归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使银行蒙受损失,这就是地区风险,又称国家风险。可见,国家风险对银行贷款不能收回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往往很难改变。随着经济的周期性变动,某些产业往往会经历繁荣期和衰退期,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能否如期收回往往受到行业景气变动的影响。由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或行业夕阳产业化而使借款企业因此而无力如期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是行业风险。可见,地区风险和行业风险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风险与银行信贷风险存在交叉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贷款组合,实行银行资产的多样化,有利于有效地分散信贷风险以及国家风险和行业风险,从而降低银行整体贷款组合的风险程度。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1篇4

【关键词】精算方法;信用风险;内部模型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得到了不断扩大,但伴随其而来的信用风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用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所以是否提前对信用风险的进行防范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度量体系,这给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防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精算方法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有着重要应用,本文就借助精算思想进行了信用风险量化内部模型构建的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防范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是在市场交易中因对方违约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同时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变化、履行合约能力的变化导致的合约市场价值的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为复杂也最需要管理的信用风险是指资本市场的信贷风险,针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管理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了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目标。在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得到了迅速扩张,而为了保证这些国际银行的稳健性状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巴塞尔协议”,这项协议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得到了广泛使用,该项协议中规定,在银行资本中,一级资本需要占到资本总额的一般,而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之比不能小于8%,同时以及资本与风险资本总额之比不能小于4%。

三、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应用精算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巴塞尔协议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得出风险资本量,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巴塞尔协议也逐渐显露出其在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权重比例制定的相对简单,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全面等。基于这些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测量在险价值时开始广泛使用内部模型的测量方式。在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围绕市场中的问题资本协议进行了适当修改,其重点就是允许在严格符合监管相关规定的条件下,使用内部模型进行风险测量。在此之后,市场中出现了多种内部模型,包括麦肯锡模型、信用度量术等,但这类模型在实践应用中都存在对外生变量过于依赖的问题,而精算学是用于处理未来与财务金融相关问题不确定性的一门学科,所有与不确定性金融相关的问题都可采用精算学的思想与办法进行解决,因此精算方法在信用风险量化中的应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精算学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优势,其所有的推断与预测都是基于过去自身的真实记录之上的,其可以给出符合测试对象的测算结果,而不需要给出一个统一的信用风险内部模型,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内部模型构建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运用精算思想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内部模型

在运用精算思想进行信用风险量化内部模型的构建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计算贷款总金额VAR,利用公式M=∑m(M为大量贷款总额,m为该笔贷款的数量),VAR(M)=∑m1qx=qxM(qx表示在X年初出,贷款m在未来这一年内出现坏死的概率)可以得出在险价值求值公式;二是qx的推导,qx代表某类贷款总额坏死的风险趋势,由于这是一个随着时间X变化的函数,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图表1进行表示:

通过对坏死力μ,坏死概率qx的求值,最终就能得到在险价值。借助精算思想,可以从研究对象贷款总额的历史数据中,得出贷款坏死的边际倾向。采用这一信用风险量化内部模型,能够得出周期不同、对象不同的风险测算值,所以该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灵活的应用性。

四、结论

本文首先对信用风险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应用精算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精算学在对不可预测的风险进行量化时具有特殊优势,因此能够显著提高风险内部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本文也对运用精算思想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内部模型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对精算方法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能够对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郑君.精算方法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3:21-22+48.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科技风险;公众认知;跨文化比较;建构主义;公众理解科学

“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1],科技风险成为公共议题。在此背景下,科技风险的跨文化比较成为研究趋势,包括纵向梳理科技风险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横向对比中西方科技风险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发展动态,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风险研究路径。

1、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纵向发展脉络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威胁。公众认知与科技风险是社会建构的,故对科技与风险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背景的分析。就社会学而言,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1“科技至善”时期

十八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形成拉开了现代科学的序幕,自此科学知识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毋庸置疑的合理性,而科学通过技术的普及被应用于生产实践[2]。科学与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对科技的革命性力量做出了高度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赋予了其绝对真理的权威,过多强调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科技应用功利价值的“科学主义”应运而生。“科技至善论”“科技决定论”成为当时的主流科技价值观,垄断了学术研究,科技负面效应研究则极其缺乏。

此阶段,技术专家垄断科学知识,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威,他们界定“技术风险”,决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科技风险被局限在科学体制内,公众被排除在外,公众的风险认知依靠专家的解释与评价。公众在接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条件相信专家做出的风险判断。专家根据各自领域的惯例方法精确计算技术风险,判断威胁健康和安全的风险能否降低到某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否被认为可信和安全的,取决于专家是否完美的遵循了技术领域的惯例。

在“科技至善”的年代,科技尚处于自由发展的“小科学”阶段,其复杂性较低,具有较高的确定性,科技风险仅仅与专家系统有关,公众认知主要依赖于专家对科技风险的判断与权威,这造成了公众对科技负面效应忽视的局面。

1.2“科技中性论”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诸如美国的三厘岛核电站爆炸,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科技事故的爆发,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效应逐渐显现,学者的关注重心也由自然灾害风险向科技灾害与风险转化[4]。

在传统社会,技术发明虽说是一群业余爱好者的闲暇活动,但这些技术专家严谨的遵循着从实验室到社会应用的研发过程,而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生产开发相结合的一体化“大科学”模式下,整个社会变成了实验室,即科学家将所研究对象先制造出来,再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研究。而对于复杂性和数据模型的不确定性与社会效益呈“指数式增长”的核能、电子、生物工程、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而言,研究、应用和生产逻辑的颠倒将大大增加社会公众暴露在“人造风险”中的概率。在吉登斯看来,后工业现代化的社会风险已经实现从“外部风险”向“人造风险”的转移[5]。不同于传统的以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为代表的“外部风险”,源于高新技术的“人造风险”具有覆盖面广,不确定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以至于即使在科学家群体内部对这类技术风险的估计也常常存在差异,此外,在一体化体制中科学与经济、政治的紧密结合,使其失去了独立性,甚至成为政治经济的附庸,早前技术领域获得的合法性由此受到公众的质疑。在双重打击下,以科技具有双重属性为代表的科技中性论取代了科技至上论对社会的影响。

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彰显了正负功能并存的两面性,公众对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但是这个阶段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期,即是公众科技认知论从科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化的阶段。科技中性论的兴起便体现了这种过渡性的特征。

科技中性论认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6],即科学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依附科技而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和其所拥有的显现或潜在的毁灭能力只是源于人类对这种工具的不当使用,以及人类对科技目的的认识不清和有限的理解。科技仍旧是进步的代名词,风险并不是科技的本性。这种观点实质上是通过将科技风险的责任推卸给社会,从而减少公众对新技术的反感,为技术的持续创新进行辩护。故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存在质疑的声音,但是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依旧是主流。而风险到底是外在于还是内在于科技活动也成为争议的中心。

1.3“科技建构论”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进一步凸显。欧美社会学者围绕着技术风险和公众认知问题逐渐形成与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技术―经济框架相背离的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科技研究路径,其中心议题是科学技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

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现代化阶段后,以一体化大项目形态发展的高新技术决定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挑战并摧毁了现代风险规避制度所依托的理念和概率计算方法,传统技术领域的试错法失去用武之地。据此,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源。

GeorgeGaskell等(1999)在考察生物技术的公众接纳态度研究中发现科学技术是风险负荷的,公众对不同风险程度的科技接纳态度也是存在差别的[7]。科技的风险负荷性表明了风险是内在于科技活动而存在的。科技的日益扩展促使人类社会完成了“自然的终结”和“传统的终结”的转型,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对人类社会无限效力的现代社会[8],风险类型发生了巨大改变,由科学化的技术(Science-basedtechnologies)引起的社会风险取代自然风险跃居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人造的风险”与科技活动紧密相关,且并非独立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而是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是社会建构的过程,故应将现代风险放置在社会背景中分析研究[9][10][11]。在此基础上,西方技术社会学界逐渐探索出建构主义的科技风险研究路径。

建构主义科技风险研究关注的并不是风险是否存在,而是风险是如何可能,是如何以某些特定方式建构起来的,从社会组织、结构、文化等背景因素,研究风险如何被制造、选择和分配。其中,信任受到社会学者的青睐。

JohnDurant等人的公众理解科学框架是科技风险建构主义研究路径的早期成果。该框架指出社会人口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阶级和受教育水平)[12]、信息来源[13]和信任因素[14]形塑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然而其并未对信任影响公众认知的具体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MichaelSiegrist(2000)则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接纳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信任影响公众认知的内在机制,即信任通过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间接影响着公众的技术接纳态度[15]。信任影响公众认知的深入探讨成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科技风险研究主题之一,而社会学则为该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范式――信任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通过人的主观性吸收或容忍不确定性,提升公众的耐受性。[16]公众通过对制造或管理风险的机构的信任将科技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分为可以相信的和不可以相信的[17][18],从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技风险的认知。

2、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横向比较研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围绕科技与风险问题中西方学界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但具有差异性的成果。

2.1西方科技风险研究的三大理论范式

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研究,西方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科技风险研究的三大理论建构:风险社会理论、文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从制度主义角度解释现代性风险何以可能,开创了风险社会理论。贝克从风险分配逻辑、个体化法则、科学和政治的衰微这三条路径反思现代化,认为作为现代化动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潜在风险,期许以建立“世界公民社会共同体”来应对现代化的膨胀及其副作用结果的风险。与此同时,吉登斯从宏观层面关注风险产生的制度结构因素,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文明发展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以“风险”为核心概念,探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从社会结构和制度层次分析风险、科技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19]。

与风险社会理论不同,以玛丽・道格拉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的人类学学者从文化视角提出了风险文化理论,从社会规范、政策或者制度层面解释嵌入社会结构的风险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网格/群体(grid/group)模型,该模型依据群体紧密程度以及维持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类型划分出四种文化模式――等级制、个体主义、平等主义和孤立主义,个体通过这四种文化模式去感知风险[20]。文化理论尤为重视探讨社会文化因素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如EnochM.Kikulwe等(2011)根据风险观和世界观的综合,将消费者分为怀疑主义者(怀疑主义)、机构信任者(机构权威主义)、健康安全焦虑者(健康取向)和食品与环境安全焦虑者(生态取向)四类,通过比较其风险感知的差异,发现怀疑主义取向群体对风险评估的批判意识极强,其次是健康取向和生态取向群体,而机构权威主义取向群体对科技机构怀有积极态度,因而其风险的感知偏低[21]。

尼古拉斯・卢曼提出的系统论是风险研究又一重要理论框架。不同于文化理论学派,卢曼的系统论更加接近于风险社会理论。二者虽都从宏观视角探索现代社会风险的内在机制,但区别于风险社会理论对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关注,卢曼的系统理论更侧重从社会意义层面,以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深入阐释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信任的关注成为系统论科技风险实证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大理论范式都体现了欧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旨趣,但常常脱离于经验研究,贝克和卢曼等社会学家从社会制度层面解释风险,将其提升至当代社会根本特征的高度。而风险文化视角则秉承了默顿社会学传统,将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尤为注重适用于经验研究的中层理论框架的构建,致力于在具体的科技环境中发现风险的建构与生成。

2.2中国科技风险理论研究分析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风险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但呈现出兴起晚,发展不充分的特点,相较于西方三大理论范式的蓬勃发展,中国科技风险理论则相对单一,即主要以验证西方理论为目的,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本土化为研究范式。

对西方风险理论的解读和相关著作研究的翻译是中国风险研究的重心[22][23]。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三鹿奶粉等,关于科技与风险问题的争议也愈演愈烈,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认识到跨学科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但本土化的风险理论研究却仍相对薄弱。基于功能结构主义的信任理论成为中国社会学风险理论研究中为数不多的较为系统的成果。

郑也夫(2001)基于卢曼的系统论,提出了信任理论,他认为货币系统和专家系统是支撑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两大信任系统。证书、同行评议和科学知识结构是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而现代化分工和科学的怀疑论则是瓦解信任的根本原因。怀疑与批评破坏了信任的科学知识基础,使得专家内部的同行评议参差不齐,公众受到多样化的专家意见的困扰,从而传统的专家权威受到了挑战[24]。郑也夫对信任的宏观制度层次的探讨是系统论中国化研究的典型代表。

3、结语

基于跨文化视角,比较分析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中西方学术研究成果,既是学术传承的需要,又是取长补短的良机。当前中国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问题非常复杂,学术界承担着本土化风险理论的培植重任,政府决策部门面临着正确规划科技与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压力。而近几年来,转基因、纳米、核能等高新技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在此种背景下,深化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研究将有利于中国科技与风险问题的解决,进而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促进自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15,18.

[2]胡丽.科技风险的现代性反思[J].人民论坛,2011(330):224-225.

[3]卡尔・马克思.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译.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78:67.

[4]KatesR.W.,C.HohenemserandJ.X.Kasperson,(ed.)PerilousprogressManagingtheHazardsofTechnology[M].Boulder,CO:WestviewPress,1985.

[5]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夫・皮尔森.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93-194.

[6]赵万里.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6):50-55.

[7]GeorgeGaskell,MartinW.Bauer,JohnDurant,NicholasC.Allum.WorldsApart?TheRecep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sinEuropeandtheU.S.[J].SCIENCE,1999,285(16):384-387.

[8]陈璇.风险分析技术框架的后常规科学和社会学批判:朝向一个综合的风险研究框架[J].未来与发展,2008(2):29-34.

[9]LennartSjoberg.GENETECHNOLOGYINTHEEYESOFTHEPUBLICANDEXPERTS[D].CenterforRiskResearchStockholmSchoolofEconomics,2005.

[10]LennareSjoberg,Britt-MarieDrottz-Sjoberg.RISKPERCEPTIONBYPOLITICIANSANDTHEPUBLIC[j].Energy&Environment,2008(19):455-484.

[11]LennartSjoberg.Attitudestowardtechnologyandrisk:Goingbeyondwhatisimmediatelygiven[J].PolicySciences,2002(35):379-400.

[12]JohnR.Durant,GeoffreyA.Evans,GeoffreyP.Thomas.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J].NATURE,1989,340(6):11-14.

[13]JohnDurant.Whatisscienticliteracy?[J].EuropeanReview,1994,2:83-89.

[14]GeoffreyEvans,JohnDurant.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andattitudesin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nBritain[J].PublicUnderstand.Sci.1995,4:57-74.

[15]MichaelSiegrist.TheInfluenceofTrustandPerceptionsofRisksandBenefitsontheAcceptanceofGeneTechnology[J].RiskAnalysis,2000,20(2):195-203.

[16]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Miguel?ngelLópez-Navarro,JaumeLlorens-MonzonísandVicenteTortosa-Edo.TheEffectofSocialTrustonCitizens’HealthRiskPerceptionintheContextofaPetrochemicalIndustrialComplex[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3,10:399-416.

[18]VivianneH.M.Visschers,CarmenKeller,MichaelSiegrist.Climatechangebene?tsandenergysupplybene?tsasdeterminantsofacceptanceofnuclearpowerstations:Investigatinganexplanatorymodel[J].EnergyPolicy,2011,39:3621C3629.

[19]陈璇.科技与风险问题的社会学经验研究进路[J].学习与实践,2013(9):93-103.

[20]Douglas・Mary.RiskandBlame:EssaysinCulturalTheory[M].NewYork:Routledge,1992.

[21]EnochM.Kikulwe,JustusWesseler,JoseFalck-Zepeda.Attitudes,perceptions,andtrust.Insightsfromaconsumersurveyregardinggeneticallymodi?edbananainUganda[J].Appetite,2011(57):401C413.

[22]刘玉涛.科技风险冲突中的公众感知与专家评估及其信任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4:198-199.

[23]王政.国内风险认知研究文献综述[J].济宁学院学报,2011(32):95-99.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多标度分形理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测度

虽然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的理论研究,能分析出金融资产价格在不同时间纬度上的波动信息,为探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方式。但是当前很多研究仅限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检验,还没能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分析中找出实际可操作的金融管理决策信息。本文提出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全新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的投资理论最关注的是收益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对风险进行控制,而投资组合理论恰恰是控制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核心思想就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并不是随机游走的,市场价格也并非随机、独立、不可预测的,颠覆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理论来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分形市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多标度分形理论

(一)分形的由来

分形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分形之父”法国著名数学家MandeIbrot提出的,他在《Science》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一论文的出现标志着分形理论的开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MandeIbrot发表新著将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合理的解释了一些VaR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了分形新的活力和应用方向,先进分形几何以及广泛应用于金融、工程等领域。

(二)分形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理论是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VaR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P/E效应,BTM效应等,分形市场理论是VaR与实际金融市场不相符而产生的新理论。分形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不同投资者因为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对于信息的处理上也大不相同,投资者存在着一些非理,因此分形理论更加贴合市场实际。

(三)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发展

多标度分形理论是随着单分形理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理论,借助统计学思维,研究概率的分布规律,可以说多重分形是由分形结构上定义的多个单标度组成的无限集合,表现出不同区域质量分布的标度性质。传统的单分型理论仅仅只能表明资产价格变化的宏观规律,无法对局部进行细致的描绘。多标度分形理论用一个普函数表现各个时间标度的特征,从局部细节出发最终研究整体变化,不仅能分析出市场稳定模式下的投资风险,还能对市场出现剧烈变化时候的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在市场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检验市场是否存在多标度分形特征,并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出来,第二是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建立金融投资数据模型,用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管理。2014年,相关研究者利用MF-DXA和主成分析法,对中国与美国股市收盘价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该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由各个时间序列的不同分布形态产生的,这种情况下即使随机打乱序列也不能消除多重分形性;其次,是由于不同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产生的,这时的随机打乱序列能消除多重分形性。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各个方面,成功将多标度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多标度分形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风险测度指标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波动性。金融风险指投资者收益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由多个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指由于违约而导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流动性降低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健全、管理水平不够或其他人为原因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风险相对测度法

风险相对测度法是对市场因素变化与资产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得到的结论可以判断资产收益的波动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资产价值作用于市场因子的敏感性,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测量市场风险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方面,只能检测出相应的损失比例,不能测量出损失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这种方法非常依赖测度对象,比如Beta只能应用在股票类资产的测定上,久期、凸性适合债券类资产,这种方法很难测量出一些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后,对于假设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在计算资产组合Gamma值时,需要假定波动率和无风险率为常数,但是实际这两个值并不是常数,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

(二)风险绝对测度法

风险绝对测度有方差及其变形、VaR模型两种。HarryMarkvitz1952年在《金融学杂志》发表《证券组合选择》,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诞生。Markvitz在论文中写到利用“均值-方差”模型来对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至今仍广为流传。Markvitz把投资风险比作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利用方差和标准差来进行计算,能进行良好的统计,自此以后利用方差、标准差作为金融投资风险测度指标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VaR)利用统计思想对风险进行评估,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VaR可以简单、直接地表明金融市场投资风险的大小,又是依靠严谨的统计思想作为依据,因此被得到广泛应用。虽然VaR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VaR的估算方法是建立在金融资产收益符合正太分布情况下的,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的资产收益率并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尖峰胖尾形态。因此,仅仅利用正太分布来计算VaR值,得到的数据往往低于风险实际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投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VaR方法并没有注意到各个时间标度上的资产波动联系,从而忽略了许多有关价格波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期权定价等金融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运用多标度分形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在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方面,风险管理分析理论方法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比如VaR,但目前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方法对市场进行分析,得到的不同程度市场价格波动信息,但是传统的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应用到金融风险管理中,在考察价格的大幅波动情况时,虽然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能将这些大幅波动信息“筛选”出来,但这些信息都是被放大了许多倍的数据,已经远远偏离了原始的价格波动信息。可以利用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针对两个大盘指数价格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实证分析,有效的检验中国股市存在多标度分形现象。是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多标度分形分析结论,为了验证其价格序列波动有无具有多标度分形关系,利用α随着q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图形,来进行有效的判断。如下图,计算了q=-10,-9,…,-2,-1,…8,9,10共21个值时的α值,能够分析出α和q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准确的验证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原始价格序列波动具有多标度分形特征。五、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应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之所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主要是因为利用目前的多标度分形理论得出的关于价格波动之间的统计信息非常粗糙,这些信息还不足以精确地表现出金融市场的具体信息,无法满足更高程度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需要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从统计结果中提炼出更具有价值、精确程度更高的风险管理信息。同时因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在经济学领域,所以多标度分形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还无法合理地进行解释,需要对多标度分形理论进行合理的改善,让其更适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多标度分形理论是基于金融市场非线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表明现今的金融市场具有比以前单标度分形特征更加复杂的特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探索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方式。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应用,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多标度分形理论的一些不足,使得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金融资产收益非对称性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3:114-127.

[2]陈王.分形市场下金融传染的定量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余海涛.金融市场风险的多分形测度指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1篇7

目前阶段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其多样化的功能以及突出的使用效果,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层面越来越广泛,这一点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得企业很好的节约了成本,并且办公的质量、办公的效率得以大大的增长。就目前的信息化时代而言,最为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所以,还需要对相关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更好的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与可靠。

1.预防风险的措施研究

深入并且细致的对预防风险的措施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步骤。防患于未然,是避免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方案,而提前性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则可以使得风险的代价降至最低。首先,需要建立起严格的限制权限,各个级别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权限的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并且使用档案。同时,还需要进行逐级别的审批,保证审批工作的严格与可靠,进行工作权限的认定,注意针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保存。最后,则是需要针对使用的规范,对使用的权限进行确认,对备份的文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信息的泄露,尽量的避免出现信息的整理复制备份。在档案信息使用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与探讨,避免错误的操作、避免外界的干扰对操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整个档案信息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做好相应的记录。

2.避免风险的措施研究

针对档案的风险避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最新技术的获取,同时全面的保证安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时代当中,信息的发展和安全技术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技术手段也是日新月异,而信息的档案规避风险,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针对技术进行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证电子信息档案得到相关的安全保护。首先,需要对加密的技术进行提升,分级别、分层次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同时保证密码不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被更改,这样的操作方式更加有利于进行风险的防范。其次,还需要对适合的档案软件进行制定,选择最佳的软件进行数据的加密处理,并且保证用户安全的级别以及访问的授权、密码的设置等等,有效的确保信息的安全和档案的安全。

(2)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并且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全面的提升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步骤之一。而电子档案使用过程当中的多样性,相关的操作人员消炎药保证操作方式的正确、规范和标准,同时避免档案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必须要在实践的工作当中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档案管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当前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风险的防范必须要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及时的处理。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是数据安全性的核心部分,而对于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过程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也需要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及时的处理,针对在计算机维修时期之内的风险,有关的企业还需要重点的注重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采取一系列主动的措施方案进行应对。尤其是对于当前阶段安全信息异常敏感的时代而言,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并且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3.分散风险的措施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档案信息管理过程当中预防风险的措施技术以及避免风险的措施方案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分散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的措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有关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将档案信息管理的风险降至最低,最为常用的是转移的策略,其实质,是对风险进行分散,并且将风险转移至其他的地方,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和效果。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诸如针对配置的基本模式进行修改,并且购买相关的保险、外包至其他的机构等等,都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和效果,并且这一手段方式也是未来对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极为有效的措施手段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档案的风险变得更加简单化,对于原来的电子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得电子信息的管理系统更加的先进,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4.评估风险的措施研究

针对风险进行评估,是非常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方式和技术,一旦风险发生,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如何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同时找到最佳的处理技术方案,是一项重点性的工作。针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全面的保证风险的控制计划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科学与可靠,而在现阶段电子信息档案实施的基础之上,全面的针对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其后果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风险所带来的成本的损失进行探析,同时对档案管理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但是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部分档案的管理者认为电子信息档案的操作是无危险性和风险的,所以,这样的观点就为风险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对于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全面的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各个细小的工作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所有的工作都有着全面严格的监督控制。最后,在风险评估的工作过程当中,还需要对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对于各种类型的安全隐患,需要尽早的发现,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在风险发生之时,将其所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电子信息档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并且细致的对具体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措施方案,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同时,对于分散风险的方式、评估风险的方式技术等,都进行了研究,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有关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议电子信息档案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措施技术方法【J】.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科学资讯,2010.10:233-238

[2]刘昌化.试论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以及风险的防治【J】.黑龙江科学信息,2009.7:45-47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问题成为制约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对应,学界日益关注小额信贷中的信用风险问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也日益增多,但基于农户视角的研究述评并不多见。而事实上,从农户违约行为的视角来综述小额信贷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追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更有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以防范农户的违约行为。为此,本文从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目的、表现形式和防范措施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评价。

一、农户小额信贷违约原因

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经济人”,即人被假定为具有完全理性,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其行动方案。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并非完全理性,人的决策除受客观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其心理因素影响。

大量文献运用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研究农户小额信贷违约原因。如李玉福(2007)、张姣姣(2012)等运用博弈论分析指出,在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当农户赖账收益大于还款收益时,农户会选择赖账。在无有效监管、信用体系不完善与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等情况下,无论农户第几次贷款,在银行都没有记录。因此,农户的最优策略都是获得贷款后不还款。而陈彬(2013)、丁志国、覃朝晖、苏治(2014)等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指出,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正规金融机构对影响农户还款的因素,如户主的健康状况、家庭的收支与负债状况等,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这些信息的缺失使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准确地判别农户的违约风险。而农户作为经济人具有逐利性,为了成功获取贷款和高额利润,会故意隐瞒相关信息,从事高风险活动。而正规金融机构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提高小额信贷利率,这在客观上也刺激了农户从事高风险活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形成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综上所述,不管是运用博弈论,还是信息不对称理论,都是在传统经济学,即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分析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目的。而很少有文献运用行为经济学,就是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探究农户违约行为的目的。

二、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的表现形式

违约的表现形式,又称违约形态,是指根据违约行为违反义务的性质、特点而对违约行为所作的分类。整理已有文献得知,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并没有学者对其进行分类。本文将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未按期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将贷款用于非规定用途、未履行随附义务。

(一)未按期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

小额信贷的无抵押性及用途特定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自然风险和信用风险。如王凤羽(2009)指出,对于以农业贷款为主的小额信贷机构而言,其主要投向是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都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所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客户可能同时发生违约,这可能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破产。此外,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无力按照与小额信贷机构所签的合同条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同样也会造成贷款逾期、呆滞、呆账等信用风险。尹泽东(2011)在指出小额信贷业务存在以上两种风险时,还指出了道德风险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农户未按期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

(二)将贷款用于非规定用途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包括:(一)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贷款;(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济贷款;(三)农机具贷款;(四)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但是,众多文献表明,很多农户并没有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如赵素宁、吕杰(2008)指出,有的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冒名骗取小额信用贷款。另有王霞、吕德宏(2013)依据西部农村小额信贷农户的调查数据指出,农户的贷款用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做生意、生活等,其中种植业和做生意分别占比31.6%、24.6%。还有刘佳、吕德宏、杨希(2014)基于陕西省岐山县的调研数据指出,农户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的比重分别为54.97%、49.8%。并且表明,农户贷款如果用于农业生产,就可以取得较为可观的收入;而若是用来买房买车,则违约风险高。所以,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比非农业生产的农户还贷质量高。

(三)未履行随附义务

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需如实陈述自身情况及贷款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众多农户并没有履行这一随附义务。如岳静(2008)指出,在我国广大农村并不排除有部分农民抱着投机心理,从而产生恶意申请贷款、拖欠贷款的现象。另有张学舜(2012)指出,由于受当前信用环境的影响,一些不符合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条件的农户采取各种欺诈性的手段,骗取小额贷款资金。

三、防范措施

关于防范农户小额信贷违约行为的措施,学界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措施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建立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户的还款意识,利用农业保险减少农户经营风险。下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分别整理文献并述评。

(一)建立农户信用评级制度

例如,赵素宁、吕杰(2008)的研究表明,要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在确定个人信用指标时,鉴于农户的健康状况、婚姻家庭状况、生产经营方式等因素各不相同,应保证指标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农户特征。同样,陈时兴(2010)提出健全农户信用评价制度。由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村干部、有威信的村民代表等组成农户信用评定小组,根据农户的信用度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制定信用评定办法。而唐敏、马丽斌、马纪英(2014)等提出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综合考量农户的各类信息,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

归纳起来,众多学者在信用评级上达成共识,都强调其重要性。在评定农户信用水平的侧重点上存在分歧,分别为评定指标的选取、农户信用评定小组的组成、农户各类信息的综合考量。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黄忆寒(2009)提出给予小额信贷法律支持,建立涉农贷款政府补偿机制。制定出台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承贷能力。同样强调完善法律,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而惠长林(2009)提出要完善法律机制。要统一小额信贷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来约束贷款农户的行为。陈时兴(2011)表明,为了规范小额信贷制度,政府还有必要制定一部规范小额信贷的单行法,从放贷主体、对象、利率、担保制度等方面加以全面的规范,加强小额信贷制度的设计和完善。

综观众多学者的观点,共识在于完善小额信贷相关法律法规,但在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与规范放贷主体的选取上存在分歧。而本文认为,既需要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又得规范放贷主体选取。

(三)强化农户的还款意识

岳静(2008)指出要建立起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还款意识。许多不偿还小额贷款的农民并不是抱有不想还款的意愿,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款的必要性、强制性和法律性。对于这类还款意识薄弱的农户来说,他们经过宣传、教育而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另有曾之明(2010)的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部分企业或贷款户逃废金融债务形成不良风气,赖账思想滋生蔓延。因此,要加强农户诚信教育,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宫泽龙(2012)指出要加强农户的还款意识。需要提高农村小额信贷贷款人按时还款意识,向他们详细讲解及时还款对他们未来继续贷款及申请其他金融服务时可能带来的好处,以及不及时还款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从上得知,众多学者在提高农户的还款意识,教育农户重视信用上具有共识,分歧在于农户是否抱有还款的意愿。

(四)利用农业保险减少农户经营风险

丁业震(2006)提出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增加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样,毛华溢(2014)也提出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保险制度,转变观念,把是否参加保险作为发生信贷关系的前提。张峭、徐磊(2008)提出创新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实现,要依据不同类型风险的表现特征,承险体生物学特性,创新和开发各种类型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的需要。

综上可知,学界共识集中于风险分散,分歧在于是通过风险管理机制还是风险管理手段以分散风险。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可知,现有的研究就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的目的、表现形式和防范措施等方面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其不足也较为明显,期待着学界进一步的拓展研究。

第一,关于农户违约行为的目的,绝大多数文献都是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研究来分析的,很少有学者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予以探究。第二,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但如何建立则阐述得不够具体。就此,本文认为,需要建立银行与公安部门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动态跟踪农户信息变动,从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三,已有的研究对于农户是否抱有不想还款的意愿存在分歧。本文认为,不管农户是否抱有不想还款的意愿,都应该加强农户的还款意识。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定期举办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让农户认识到,按期还款对未来享受金融服务能带来便利和优惠。

参考文献

[1]丁志国,覃朝晖,苏治.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形成机理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8):89-91.

[2]陈彬.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成因及防范分析[J].中国物价,2013,(11).

[3]宫泽龙.探析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2012,(24):34-35.

[4]尹泽东.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40-41.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过度自信;监督;信息不对称;委托;激励契约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4-0048-07

StudyontheIncentiveContractModelforVentureCapital

BasedonOverconfidenceandMonitoring

LIYun-fei1,2,ZHOUZong-fang1

(1.SchoolofManagementandEconomics,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0054,China;2.SchoolofMathematicsandInform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Bycombiningtheoverconfidenceofentrepreneurandthemonitoringofventurecapitalist,anincentivecontractmodelforventurecapitalissetupbasedontheprincipal-agenttheoryandtheteamproductiontheory.Anoptimalratioofthemonitoringofventurecapitalistisproved,theinfluenceoftheconfidenceandthemonitoringonthebehavioroftheventurecapitalparticipantsandtheagencycostisdiscussedinthepaper.Thetheoreticalresearchesshowthattheoverconfidenceofentrepreneurandthemonitoringofventurecapitalistarehelpfultoincreasethelevelofeffortofentrepreneuranddecreasetheagencycostofventurecapitalist.Theresearchescanprovidethetheoreticalfoundationforventurecapitalisttoestablishareasonableincentivecontract.

Keywords:overconfidence;monitoring;informationalasymmetry;principal-agent;incentivecontracts

1引言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以一定方式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特定形式的投资行为[1]。众所周知,风险投资中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的成败,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设计合理的契约机制对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进行协调和管理。在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一般包括三方当事人(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和两个层次的契约关系(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本文主要研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契约关系。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契约问题通常被纳入到标准的委托理论范畴进行讨论。主流的研究是从风险投资家角度出发,将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理解为通过引导风险企业家采取合理的行动策略来最大化风险投资家的期望效用的契约设计问题。因此,契约设计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风险企业家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使得风险投资家的期望效用最大化。Sahlman[2]、徐玖平[3]基于单边委托关系研究了风险投资家如何通过契约的设计,监督与激励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郑君君等[4]把委托理论应用到风险投资激励过程中,建立了最优股权激励契约模型。蒋军锋等[5]应用间接定价理论和交易效率比较,结合委托理论,对风险投资利益分割契约模型进行了研究。Admati、Pfleiderer[6]通过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两阶段契约模型研究了分阶段注资问题。Bergemann、Hege[7]认为如果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契约,那么对风险企业家而言,实际上就得到了一个不推迟项目成功实现的激励。

以上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假设风险企业家为理性的,没有考虑风险企业家的心理因素对风险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实际上,由于风险企业家排他性地拥有很好的创意或者具有竞争性的创新技术,因此他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或过分看好市场前景。同时,大量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总是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所谓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表现出过分的乐观和自信。Weinstein[8]认为过度自信一般表现为当个体对某类决策具有较强的控制权或较高的参与度时,个体倾向于高估预期的收益或低估风险。Taylor、Brown[9]的研究分析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Cooper、Dunkelberg[10]等提供了企业家过度自信的证据。Alicke、Klotz[11]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通常情况下,经理比普通员工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过度自信。赵蒲、孙爱英[12]认为在激励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经理人的非理。张征争、黄登仕[13]将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纳入到经典委托框架,基于人过度自信,对人薪酬合同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另外,已有文献没有将风险投资家的努力(如增值服务、监督等[14])纳入到契约模型中进行研究,这与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实际上,尽管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具有等级特征,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委托关系。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风险企业家投入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而风险投资家除了投入资金以外,还要对风险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向风险企业家提供建立新企业、制定市场战略、组织和管理企业所需的技能)以及进行监督工作,他们的共同努力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Gompers[15]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风险投资家通过投入甄别、监督等努力去获取风险企业的信息,并且保留在适当时候终止投资的权力,这种贯穿整个投资过程的管理、监督机制可以解释为风险投资家致力于信息不对称的减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合伙关系,也就是说每一方独立地选择努力水平,但是创造一个共同的产出。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由Alchian和Demsetz[16]在科斯开辟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团队生产理论。谈毅[17]的观点是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构成了“创业投资团队”,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像是委托关系和团队关系的结合。Smith[18]的研究也表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有层级关系的特征,尽管既不是传统的“纯委托关系”,也不是“纯团队生产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团队生产”的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大多没有考虑风险投资家的努力因素,并且都假设风险企业家为完全理性,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过度自信行为对契约及投资参与者行为策略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把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和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努力两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建立更加符合风险投资实际运作情况的契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风险投资家存在一个最优监督分配比例,并研究过度自信和监督努力这两个因素对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联合作用机制。

2契约模型的构建

2.1模型基本假设及解释

(1)风险投资家在投资过程中不是进行消极的投资,而是积极的投资。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供资金,而且提供其他融资方式无法带来的经验、知识以及关系网等增值服务,同时对风险企业的运作实施监督。Trester[19]在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风险投资契约进行研究后指出,风险投资家的一部分努力将用于对风险企业家进行监督。赵炎[14]也认为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的行为选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提供增值服务和进行监督。风险投资家必须合理安排服务和监督努力,使两者达到最佳匹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遗憾的是,以上学者只是定性地提出了这些观点,并没有将其进行模型化研究。基于此,本文假定风险企业的产出函数为

其中π表示风险企业的产出,它是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的共同信息,e1和e2分别表示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努力水平,θ表示外生的随机变量(技术或市场的不确定性),θ~N(0,σ2),γ(0≤γ≤1)表示风险投资家付出的全部努力中监督努力所占的比例(相应地,(1-γ)表示风险投资家付出的全部努力中增值服务所占的比例),A,B,C分别表示风险企业家的努力、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努力及增值服务对风险企业产出的影响系数。

(2)Holmstrom和Milgrom[20]证明了当人的努力程度选择和产出是连续的,而委托人的监督是定期时,线性分享规则是最优的。因此,假设风险企业家的报酬契约为

s(π)=α+β(π+ly)(2)

其中α表示风险企业家的固定收入(与风险企业的产出π无关),β(0≤β≤1)表示风险企业家分享企业产出的份额(契约的激励强度),y表示在风险投资家的监督机制下所获得的观测信号[20](如行业的平均业绩),y~N(0,σ2y),l表示观测信号y对风险企业家收入的影响系数。为了讨论方便,假定y与风险企业家的努力e1和风险投资家的努力e2无关,但是y与随机变量θ有关,从而与企业产出π有关,并假设ρ(y,π)=μ(π≠0)。

(3)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成本与其努力水平e1有关。显然,工作越努力,则努力成本函数越大。假设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等价于货币成本,因此,令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成本函数为[20]c1(e1)=b12e21,b1(b1>0)表示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成本系数,b1越大,同样的努力带来的负效用越大。同理,假设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努力成本函数为[20]c2(e2)=b22γ2e22,增值服务成本函数为[20]c3(e2)=b32(1-γ)2e22,其中b2(b2>0)表示监督努力成本系数,b3(b3>0)表示增值服务成本系数。

(4)假定[20]风险投资家是风险中性的,风险企业家是风险规避的,风险企业家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的绝对风险规避特征,即u=-e-ρw,其中ρ(ρ>0)是绝对风险规避因子,ω是实际的货币收入。

(5)假定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心理表现为,他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企业产出的方差。因此,用(kσ)2(0

2.2模型的构建

因为风险投资家是风险中性的,所以其期望效用等于其期望收入

Ev=E[π-s(π)-b22γ2e22-b32(1-γ)2e22]

=-α+(1-β)[Ae1+Bγe2+C(1-γ)e2]-

b22γ2e22-b32(1-γ)2e22(3)

风险企业家的实际收入为

w=s(π)-c1(e1)=α+β(π+ly)-b12e21(4)

因为风险企业家是风险规避的,所以其确定性等价收入为

E(w)-ρ2Var(w)=α+β[Ae1+βγe2+C(1-γ)e2]-

b12e21-ρ2β2(k2σ2+l2σ2y+2klμσσy)(5)

其中E(w)为风险企业家的期望收入,ρ2Var(w)为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成本。

假设风险企业家的保留收入水平为,那么风险企业家的参与约束可以表述为

α+β[Ae1+Bγe2+C(1-γ)e2]-b12e21-

ρ2β2(k2σ2+l2σ2y+2klμσσy)≥(6)

换言之,只有当风险企业家从风险投资家提供的契约中获得的财富不小于从其他机会中获得的报酬(假设最大期望值为)时,风险企业家才会接受风险投资家提供的契约方案。

当信息不对称时,风险投资家不可能直接观察到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此时无论风险投资家如何激励风险企业家,后者总是会选择最大化自己确定性等价收入的努力水平e1。风险投资家也会选择最优的努力水平e2以及最佳的监督努力比例γ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因此建立如下模型(1)

模型(1)表明,当考虑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行为后,由于过度自信系数k的存在,导致风险企业家对自己收入的预期由原来的“完全理性”变为“非理性”,并由此扩展到比较保留收入和选择努力水平上。

3模型分析

3.1模型的解及分析

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模型(1),得到最优解为(风险企业家的固定收入α数学表达式较复杂,并且与后面的讨论关系不大,因而没有给出)

由此,可以得到:

结论1风险企业家的最优努力水平e*1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系数k的减小而增加;风险企业家分享企业产出的份额β*(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系数)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系数k的减小而增加;风险投资家投入的监督努力在其全部努力中所占比例γ*将随着增值服务成本系数b3的增加(监督努力成本系数c的减小)而增加。

该结论表明过度自信行为可以促使风险企业家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原因在于风险企业家对自身能力越是自信,就认为自己努力的回报越大,所以将会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由该结论还可知,风险企业家越是自信,那么他越愿意选择需要自己承担较大风险的契约(这一结论有助于风险投资家甄别选择风险企业家)。这一结论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过度自信的风险企业家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来降低企业的产出风险,从而要求分享较高的产出份额,即他愿意接受具有较高激励强度的契约。另外,在总努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风险投资家的增值服务成本系数增加,那么他就会增大监督努力的投入比例。换句话说,风险投资家将在监督努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相应地减少增值服务的投入。

为了研究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努力对风险投资契约及风险企业家行为的影响,下面讨论无监督机制时的模型(2)

比较β**与β*以及e**1与e*1可知β**

结论2在风险投资家的监督机制下,风险企业家愿意选择激励强度较大的契约(即他愿意选择需要自己承担较大风险的契约),而且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高于无监督机制下的努力水平(该结论为Amit[22]的实证结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3.2成本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时,风险投资家不能观察到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实施激励将产生成本。成本包括两类[23],一类是风险成本,另一类是激励成本。下面讨论监督机制和过度自信对风险投资家成本的影响,首先考虑有风险投资家监督情况下的成本。

在信息对称情况下,风险投资家能观察到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因此风险企业家不可能任意选择努力水平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风险企业家的任何努力水平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的强制契约来实现。因此,建立如下模型(3)

由此可知,在信息对称情况下,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成本为0,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成本为

由此可知,风险投资家监督机制下的总成本为

AC1=RC1+(ΔE(π)1-ΔC1)

=ρA2k2σ2(1-μ2)2[A2+ρb1k2σ2(1-μ2)]>0(14)

显然,总成本AC1将随着过度自信系数k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在监督机制下,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行为将有助于降低风险投资家的总成本(这一结论与王健[24]在基于过度自信条件下资本市场委托关系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吻合)。

接下来讨论在没有风险投资家监督情况下的成本。首先建立无风险投资家监督且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模型(4)

显然,在没有风险投资家监督且信息对称情况下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成本为0。由模型(2)可知,在没有风险投资家监督且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成本为

RC2=ρ2(β**)2k2σ2=ρA4k2σ22(A2+ρb1k2σ2)2(16)

下面计算在无风险投资家监督情况下的激励成本。此时,风险企业期望产出的净损失为

显然,总成本AC2也将随着过度自信系数k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在没有风险投资家监督的情况下,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行为也有助于降低风险投资家的总成本。另外,比较(14)式和(20)式可知

=(1-μ2)A2+ρb1k2σ2(1-μ2)A2+ρb1k2σ2(1-μ2)

通过本节对成本的分析,特别地,由(14)、(20)及(21)式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3(1)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行为有助于降低风险投资家的总成本,从而增加风险投资家的期望收入;

(2)如果风险投资家按照最佳比例γ*分配其投入的监督努力,那么将有助于降低总成本,从而增加自己的期望收入。

4结论

本文提出了将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和风险投资家监督努力两个因素纳入到风险投资激励契约中的观点,构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契约模型,证明了风险投资家存在一个最优监督分配比例,进一步分析了过度自信和监督努力这两个因素对风险投资参与者行为策略及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行为对其自身的努力程度、风险投资契约的制定以及风险投资家的成本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风险企业家的最优努力水平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风险企业家越是自信,那么风险投资家制定的契约激励强度越高;风险投资家的总成本将随着风险企业家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2)风险投资家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的监督机制会促使风险企业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刺激风险企业家选择具有较高激励强度的契约。另外,监督机制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家的总成本,这实际上增加了其投资的期望收入。当然,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必须是有限度的,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如果风险投资家按照最优比例投入监督努力,合理分配增值服务和监督努力,使两者达到最优匹配,将有利于提高风险企业的绩效,改善自己的投资效果。

考虑到风险投资家的监督努力是有成本的,并且监督过度会给风险企业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来束缚作用,而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一般并无成本,因此,在实际的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可以有意识地寻找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风险企业家进行合作并加以监督,达到促使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降低总成本,从而提高自己投资收益的目的。

本文仅研究了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行为对其努力水平及风险投资家成本的影响,但是对其他方面而言,风险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并不一定总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消极作用,比如导致风险企业家盲目乐观、低估市场的竞争与波动性、增加风险投资家承担的风险等,这些问题将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成思危论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5-278.

[2]SahlmanW.Thestructureandgovernanceofventurecapitalorganiza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7:473-521.

[3]徐玖平,陈书建.不对称信息下风险投资的委托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9-24.

[4]郑君君,谭旭,范文涛.基于委托―理论的股权激励模型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1):24-29.

[5]蒋军锋,王修来.创业投资利益分割模型研究:基于创业企业家视角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4):85-90.

[6]AdmatiAR,PfleidererP.Robustfinancialcontractingandtheroleofventurecapitalists[J].JournalofFinance,1994,49(2):371-402.

[7]BergemannD,HegeU.Venturecapitalfinancing,moralhazardandlearning[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703-735.

[8]WeinsteinND.Unrealisticoptimismaboutfuturelifeevent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7:806-820.

[9]TaylorS,BrownJD.Illusionandwell-being:asocialpsychologicalperspectiveonmentalhealth[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8,103:193-210.

[10]CooperAC,DunkelbergWC,WooCY.Entrepreneursperceivedchancesforsucces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88,(3):97-108.

[11]AlickeMD,KlotzML.Personalcontact,individuation,andthebetter-than-averagee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8:804-825.

[12]赵蒲,孙爱英.产业竞争、非理、公司治理与最优资本结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综述[J].经济研究,2003,(6):81-89.

[13]张征争,黄登仕.不同风险偏好的过度自信人薪酬合同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2):104-110.

[14]赵炎.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的管理监控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07,16(2):139-143,149.

[15]GompersPA.Optimalinvestment,monitoringandthestagingofventurecapital[J].JournalofFinance,1995,50:1461-1489.

[16]AlchianA,DemsetzH.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2,62:77-95.

[17]谈毅.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团队生产、监控与激励[J].科研管理,2004,25(5):132-139.

[18]SmithDG.Teamproductioninventurecapitalinvesting[J].TheJournalofLawCorporation,1999,24:949-973.

[19]TresterJJ.Venturecapitalcontracting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675-699.

[20]HolmstromB,MilgromP.Aggregationandlinearityintheprovisionofintertemporalincentives[J].Econometrica,1987,55:303-328.

[21]HirshleiferD,LuoGY.Onthesurvivalofoverconfidenttradersinacompetitivesecuritiesmarket[J].JournalofFinancialMarket,2001,(4):73-84.

[22]AmitR,BranderJ,ZottC.Whydoventurecapitalfirmsexist?TheoryandCanadianevidenc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8,13:441-466.

[2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59-262.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供水行业;风险管理;城市供水系统;流程;基本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80年代初期,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始中国随后国内开始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部分企业开始引进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采用风险管理的经验识别、衡量和风险估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已经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金融行业、食品安全行业、电力行业和石油行业等,但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一直未被应用到供水行业。21世纪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城市供水行业中来,如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风险管理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指导出版了《水安全计划手册》——供水企业分步进行的风险管理,德国水气协会的TSM体系等都是风险管理理论在城市供水系统应用的典范。但是截止日前在我国范围内,风险管理的理论还没有在城市供水行业内得到系统的应用。供水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共事业,供水安全是衡量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将风险管理理论系统的应用到我国城市供水行业中保障我国供水行业的安全也是当务之急。

1城市供水系统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通过事故的现象和导致的损失事件表现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对于风险的一般定义为:风险主体遭受损害的不确定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即风险主要包括2个方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所导致的后果危害性2个方面。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当然也离不开风险的一般定义中的2个主要因素,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进行范围的界定。众所周知,城市供水系统也包含许多方面如供水企业的运行规划、财务、供水系统运行指标等。但是在风险管理刚刚引入城市供水系统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将供水企业的所有内容均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围之内。在此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主要指在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供水系统的水质、水量和水压以及人员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而对于引起城市供水系统其他方面的风险暂不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的概念之内。

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主要包括4个子系统:取水子系统、制水子系统、输配水子系统和二次供水子系统等。因此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是指供水企业等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采用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城市供水系统中影响水质、水量、水压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针对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现存条件下经济可行的风险应对措施来综合处理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以保障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

2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流程的建立

在我国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明确指出,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监督和检查等6个主要流程。在成功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城市供水系统的国际标准如:水安全计划手册和W1001《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供应一正常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中关于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流程也都基本依据风险管理的六大基本流程建立。结合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特点以及风险管理的六大基本流程建立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

2.1明确环境信息

明确环境信息是进行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供水系统的环境信息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才可以使后面的风险评估更准确。环境信息一般分为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环境信息。在明确城市供水系统的环境信息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可以采用安全调查表法确定城市供水系统的部分外部环境信息和大部分的内部环境信息,对于明确的内部环境信息可以采用城市供水系统特征描述的方法,将明确的内部环境信息进行清晰的整理。

2.2确定风险准则

在进行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时必定要风险管理的风险进行严重性的等级划分,而风险准则即是组织用于评价风险重要程度的标准,反应了供水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度。需强调的是组织在制定风险准则的时候要注意与组织的既定风险管理方针相一致。风险准则主要确定以下内容:城市供水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风险的度量方法和风险等级的确定等。

2.3风险识别

对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就是通过识别供水系统中的风险源、风险源可能的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生成一个全面的风险列表。风险源识别不单单是识别风险事件,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根据供水系统的特点,可以选择安全调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和事件树分析法等综合使用全面识别供水系统中的潜在风险源,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供水系统风险源清单。

2.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根据风险类型、获得的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的使用目的,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提供支持。风险分析要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

风险分析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初步了解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风险。适当时,进行更具体和定量的分析。风险分析的定量和定性方法有很多,根据供水系统的可以分为多个影响层级以及同一层级的风险事故可以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特点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

2.5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制定的风险准则比较,或在各种风险分析的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并且做出风险应对的决策。如果该风险是新识别的风险,则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准则,以便评价该风险。风险评价的结果应满足风险应对的需要,否则,应做进一步分析。根据已经制定的风险准则,风险评价使组织做出维持现有的风险应对措施,不采取其他新的措施的决定。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11

从人类史观来看,公司信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行为的规范约束条件和准则。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经济活动行为: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开始进行“物—物”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为了交易的方便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这种交换则变成了“物—一般等价物—物”;天生适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的出现则为人们更加顺利地、快捷地进行交换提供了更好的媒介;纸币代替金银等贵金属则是人类一种天才式的发明。在这些发展过程中,由于交易媒介的变化,人们对交易信用的要求趋向于复杂化和高级化,也是从原始信用—初级信用—公司信用(硬信用、软信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司电子交易和企业电子兑付的虚拟化使得人们对交易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出现了从事公司信用评估的组织机构。许多学者认为信用起源于公元前1800年古巴比伦,随着个人、群体、部落等之间的借贷关系产生而出现。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运作体制的时间较早,这些国家有相对成熟的微观信用及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宗教的、法律的、道德的支撑体系,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信用及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更侧重于宏观方面,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信用与信用风险防范的人物及学者较多,包括西方国家的总统、议会、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各类专家教授等。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把对公司信用的研究与商品货币的循环、公司及个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念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公司信用是借贷关系中的一种信任,他认为公司信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3]。马歇尔(1924)在《货币、信用与商业》中阐明了公司信用的发展历史、原因及对商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等因素对公司信用的影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认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可以凭借公司信用像货币一样购买商品,到期后才返还款项,公司信用的价值来源于人们对对方的评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与其说收益、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信用、诚信、正义是这种基础”。一些“公司信用创造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公司信用可以创造财富、繁荣经济,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约翰•劳(JohnLaw)认为货币代表一个国家的财富,货币增加,可以增加就业,从而增加一国财富,而公司信用可以创造出货币,公司信用的增加可以增加一国财富。麦克鲁德(HenryDunningMacleod)在TheTheoryofCredit《信用的理论》一书解释了银行不只是发行货币和从事货币借贷行为的机构,而且是公司信用的创造者和生产商,货币就是信用、公司信用创造资本。亨利•桑顿(HenryThomton)在《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中论述了公司信用与经济增长、公司信用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扩张公司信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紧缩信用可以导致经济萎缩,但是过分的扩张信用就会带来经济危机,他的公司信用理论直到现在仍然为许多人所推崇。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提出了信用制度是企业实现创新的经济保证,银行通过提供信用贷款,企业家通过获得信用资源,实现新的组合,把各种生产要素以及各种资源引向新的创新用途。

一些“公司信用调节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公司信用制度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可以调节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矛盾,社会需要扩大信用体系范围,促进经济增长。英国著名金融学家霍曲莱(R•G•Hawtrey)认为短期利率调整可以控制现金余额的变动,现金余额的变动可以引起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公司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引起经济周期的变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认为引起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随着边际消费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陷进、货币供应不足等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那么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廉价的货币政策”—扩大企业信贷、增加货币供给、降低银行利率,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的繁荣。约翰•希克斯(Hicks,JohnRichard)提出了在《经济史理论》中描述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法律、法规、信用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他把公司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两种,企业商业信用产生于实物的委托销售买卖中,而企业金融信用产生于货币的借贷行为中,风险越大则利率越高;为了保证公司信用的正常运转,采用的方法有:法院的司法判决、担保制度,银行就是信用担保制度中的核心运作机构,通过信用吸收或者发放贷款,以及衍生出保险业、债券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等现代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单位元素。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认为中央银行的信贷货币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构建了信贷机制运行的时效模型:中央银行圮商业银行圮资本市场(公司)圮投资市场(公司)圮消费市场(公司),信用关系是每一个环节顺利运行的保障。随着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特别是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熟,还有一些西方学者把对公司信用系统与公司金融系统、公司信息技术系统、公司运作系统等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在近20年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公司信用风险事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世界闻名的金融企业———巴林银行因信用风险而倒闭、美国的长期资本公司因信用风险而破产,21世纪初安然会计丑闻事件也是因为信用风险所引致、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也是公司信用风险的连环效应所产生的,这一现象说明了西方国家的宏观和微观信用机制都存在着巨大的优缺点。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中小公司信用风险评估与防范问题做出了一些研究,主要具有以下视角和观点:我国学者胡海青、张琅(2011)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从考察企业供应链交互关系以及供应链节点上的关键公司信用状况,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语言的支持矢量基(SVM)建立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朱长胜(2011)认为中小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未得到众多机构和企业所重视,尤其是中小企业执行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如何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小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防范公司信用违约风险起到积极的作用。龙泉、丁永生(2011)基于简单规则结构中的公司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特征和规律性,认为传染中的核心信用风险粒子对整个公司信用体系的演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认为在公司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传染演进非线性依赖于整个系统的信用传染的均场密度和系统局部信用传染密度大小。刘先凡(2005)分析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交往中,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违约风险缺失状况,认为假冒伪劣行为、欺蒙拐骗行为、弄虚作假行为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的设想。国外学者的研究:Anthony(1990)[8]把中小公司信用分为先现代公司信用机制和现代公司信用机制,他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认为“Pre-modernConditionsofTrust”是建立在亲属和社会关系基础之上,而“ModernConditionsofTrust”是建立在现代企业金融系统以及技术系统基础之上。Arrow(1999)[9]认为中小公司信用是企业之内和企业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剂,中小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离不开信用元素的参与,信用对中小企业的各方面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也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Doumpos,M;Kosmidou,K;Baourakis,G等(2002)[10]认为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包括两个主要的议题:一是违约概率的判断,二是未来潜在的信用损失和收益;前者表达的是企业根据不同的信用水平分成不同的类组,它需要使用统计学或者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们选取希腊商业银行1994-1997年的企业存贷数据信息,使用MHDIS方法进行信用风险区分,并与回归分析、概率分析做了对比研究。Twala,B(2010)[11]认为机器学习(ML)算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信用风险预测问题,作者用五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对比研究信用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噪声水平,实验结果证明分类器组技术能够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是从普遍企业角度来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成果是将中小上市公司与中小非上市公司进行分类,考虑到两者之间信息公开化程度的不同;也鲜有研究成果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他们往往更多地依赖传统的研究基础。而文章的研究目的则正是克服了这两点缺陷,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超前性。

二、模型的建立

WEB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普及的影响已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信息网络化优先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如Google、雅虎、阿里巴巴、Made-in-china中国制造、中国化工网、慧聪网等一大批企业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内成为了网络搜索企业巨人。阿里巴巴2008年市值超200亿美元、Google在2008年市值就达到了1572.3亿美元、雅虎2008年市值达到170亿美元。这些基于网络技术特别是网络搜索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这些公司得到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作为网络搜索技术使用的终端用户,需要通过网络搜索策略-机器搜索和人工搜索综合应用来达到快捷、方便、准确地处理各种事物。利用机器与人工蜘蛛网络搜索策略挖掘出风险因素信息的结果,引进模糊综合评估(FAHP)方法,并通过相关领域专家对挖掘信息的综合判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达到更加准确评判非上市公司信用违约风险的大小。

1.WEB搜索与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信息获取基于WEB的一种搜索策略,可以充分挖掘出非上市公司风险因素的相关信息,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风险因素做出定量的分析。实践证明,依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来判断对方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准确把握信用风险信息,能够回避和减少风险损失。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海量的,而要从这些海量信息充分挖掘出有用信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不同的技术方法所挖掘的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度是不一致的。WEB信息搜索策略主要包括人工搜索策略和蜘蛛网络搜索策略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保证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蜘蛛网络技术(WebSpider)是现在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的一种流行搜索方法,它采用了信息中的迭代追踪模式,类似于蜘蛛结网的方法,能够从一个节点出发爬取各个节点和页面,并将此节点的关联信息搜索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能保证所搜索信息的相对完整性;也保证了搜索的迅捷性,比如百度的主题关键词搜索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完成。藕军、任明仑论证了通过优化爬行规则的网络蜘蛛爬取页面的高效性。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自动发现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分别达到97%和91%。运用搜索引擎并不能快速地寻找到最有利的结果。整个搜索过程需要有人工WEB页面选择的参与,人工选择页面以及运用主题词的不断迭代。这种迭代方法跟蜘蛛网络爬行策略基本一致,即人工对WEB页面做出选择时,通常也会基于广度优先或者深度优先,也会包含WEB页面内容评价策略、链接结构的评价策略、未来回报值大小的策略等,只不过不同的是机器搜索策略包含了固定的算法程序,而人工选择策略通常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模糊判断。如图1。

2.采用FAHP对中小非上市公司风险信息元的分析与处理(1)确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然后计算权矢量,进行一致性检验(2)建立模糊集合论域F=(C1,C2,…,Cn)=(生效条件风险,付款条款风险,提单风险,商检风险…)(3)建立模糊评语集V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评语集,如:{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大,风险发生概率大,风险发生概率一般,风险发生概率小,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小}(4)建立评语模糊映射集通过WEB信息搜索,我们可以得到论域中各个因子(信息元)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交由相关专家通过评语集V判断,建立评语模糊映射集合,如表2。(5)模糊综合评判计算A=Wc×V,其中Wc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6)综合风险概率计算其中:p(g3)为风险概率;P0为模糊概率评语集的对照标准;AT为各风险因素的隶属度矢量A的转置。

三、算例分析

我国一家化工A公司与产品下游中小非上市公司B企业签订了一份200MT的磷酸—铵赊销合同,两家公司属于第一次业务往来,互相并不了解彼此之间的信用状况。1.建立层次结构分析图具体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2.采用的正是人工搜索策略与WEB搜索引擎结合的技术,在国际互联中挖掘出大量客户的各种相关信息3.公司将搜集信息交由专家评估委员会进行模糊综合评估(FAHP)(1)确定各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根据表1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然后计算权矢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2)综合因素b层并排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综合因素b层Wb和c层Wc1,Wc2,Wc3,Wc4,Wc5进行总排序,可以得到各种因素的权重,见表3。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一般可以建立五层次的评语集,即:{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大,风险发生概率大,风险发生概率一般,风险发生概率小,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小}(3)建立评语模糊映射集合通过WEB搜索结果,可以得到论域中各个因子(信息元)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交由相关专家通过模糊判断,建立评语模糊映射集合V1={基本风险}={公司成立时间,公司所在地区,公司组织结构,公司高管背景}。由此可见,风险概率模糊综合评价在(风险非常大,风险大,风险一般,风险小,风险非常小)五个等级的值分别为(0.5,0.4,0.3,0.2,0.1),根据模糊风险概率的对照,0.3736所对应的风险等级为一般(P0=0.3)与风险大(P0=0.4)之间,所以可以认为此项贸易赊销合同的风险程度为一般偏高,卖方A公司应该密切关注B公司的变化情况。

四、结论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篇12

关键词:银行贷款;贷款定价;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71-03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thetheoriesoffinancialintermediaries,bankloanpricingfocusesonthediscussionaboutbankbehaviors.Uptonow,thetheoryhasdevelopedintoacompletetheorysystem.Thisarticlesurveysandcommentsonthreebankloanpricingtheories――bankloanpricingbasedonmarketstructure,bankloanpricingbasedonrelationshiplendingandrisk-basedloanpricing,withthepurposeofsheddinglightonloanpricingpracticeforcommercialbanksinChina.

Keywords:bankloan;loanpricing;riskmanagement

作为金融中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贷款定价①理论围绕对银行行为的探讨而展开,从市场竞争、银企关系、风险管理等不同角度分析银行行为,讨论最优银行贷款定价,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基于市场结构的贷款定价、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定价和最前沿的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进行介绍与评价,以期为我国银行贷款定价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针对银行所处的市场结构,分析银行贷款定价行为。

在银行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时,银行是价格的接受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银行在既定的市场利率下调整其存、贷款规模,直到存、贷款的边际净利息收益等于边际管理成本(FreixasandRochet,2000)。在现实中,银行市场通常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较高的准入和退出障碍使银行市场具备垄断市场的特征。最早探讨银行市场垄断特征的Klein-Monti模型在假定银行资本规模既定的前提下,考察垄断银行贷款利率决定。与其他垄断企业一样,垄断银行也是根据边际成本进行定价,贷款利率高于边际成本的幅度取决于借款人对贷款利率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管理成本是附加的,那么,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决策就是相互独立的。其他条件不变,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将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Dermine(1986)进一步扩展了该模型,他认为只要银行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存、贷款利率决策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贷款利率受到存款利率的影响;此外,资本也是银行的决策变量。

由于银行市场非常接近寡头市场,所以银行贷款定价行为也可以运用寡头定价理论,如古诺模型、伯特兰德模型、价格领导模型等进行分析(FreixasandRochet,2000)。CorvoisierandGropp(2002)的模型显示,贷款利率不仅取决于存款利率、经营成本等因素,也取决于市场上银行的数量。控制其他变量,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提高银行贷款利率。

考虑到银行贷款是差别化的产品,借款人从一家银行转向另一家银行,将承担一定的转换成本。将转换成本纳入市场结构模型后,银行贷款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在Chen(1999)建立的双寡头模型中,每家银行选择一个优惠价格来吸引信用卡的申请人,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被“锁住”的可能性相同。Stango(2002)在此基础上放松了转换成本相同的假设,建立了信用卡贷款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两家银行同时独立地决定向现有客户收取的价格和吸引新客户的优惠价格②,任何一家银行信用卡最优价格是其竞争对手的优惠价格与自己客户转换成本的函数,而最优优惠价格是竞争对手的价格与竞争对手客户转换成本的函数。随着转换成本的提高,两家银行信用卡贷款的价格(包括优惠价格)都会提高。此外,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信用卡价格也越高。该静态模型显示,每一时期低转换成本的消费者会转向另一家银行。Padilla(1995)进一步证明在动态条件下,较高的转换成本导致较高的贷款价格。

关于市场结构对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构―业绩―行为”假说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提高银行的垄断地位和贷款利率。而“效率结构”假说则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由于更有效率的银行生存了下来,因此,贷款利率下降(CorvoisierandGropp,2002)。大量的实证研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二、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作为一种银行贷款技术,关系型贷款产生的基础是银行与企业在密切的业务合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后者的专有信息。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通过与企业的多产品、多渠道的交往收集各种信息,尤其是不易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并以此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Berger,1999;Boot,2000)。

关系型贷款使银行获得借款人更完整的信息,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稳定和密切的银企关系还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降低重新判断的成本。因此,随着关系的深入,银行贷款利率下降(Diamond,1989;BootandThakor,1994)。但银行从企业获得的部分信息是无法传递的专有信息,这使银行获得了某种垄断力量。银行会利用其信息垄断优势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Greenbaumetal.,1989)。Sharp(1990)的动态模型显示,关系的持续强化了银行对借款人信息的占有,使借款人陷入了被锁定状态,随着关系的延长,贷款利率上升。

在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中,值得一提的是James(1982)和Cook,etal.(2003)的贷款定价模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关系型贷款”的概念,但James通过分析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及贷款成本,探讨了银行贷款定价的决定因素。他认为贷款利率是优惠利率、边际贷款成本和借款人违约率的增函数。对于已经与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而言,其贷款的成本较低,所以,其他条件不变,关系型贷款利率会低于交易型贷款利率。Cook,etal.(2003)通过对关系型贷款本质的分析,提出了“贷款人证书溢价”的概念。基于银行贷款信息提高了借款企业价值这一发现③,他们认为这种“贷款宣告效应”来自于银行对借款企业信誉的证明,即银行通过挖掘企业的专有信息,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贷款向市场提供了借款企业具备偿还能力的证明,从而提高了借款企业市场价值。借款企业将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利率――证书溢价。实证研究显示,对于整个样本而言,银行贷款利率中的证书溢价达到88个基点,对于非抵押贷款则达到146个基点。

大多数对关系型贷款定价的实证研究在于考察关系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大部分研究结果,包括BergerandUdell(1995)、BlackwellandWinters(1997)等,支持了贷款利率下降论。但也有少部分研究,如PetersonandRajan(1994)没有发现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对于贷款利率有显著影响。

三、基于风险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银行贷款是典型的风险资产,贷款收益取决于未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样,银行贷款定价就转化为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贷款利率。具体地来看,基于风险的银行贷款定价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主要围绕:(1)违约概率;(2)违约损失或回收率;(3)违约相关性三个因素展开。第二步是根据已量化的风险度对贷款进行定价。

目前对企业违约概率进行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法和简约法。结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股权价值看作以企业所有权为标的物、执行价格为债务账面价值的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决于其资产价值的变化,当资产价值下降到某一水平时,违约就会发生。第一个结构化模型是由Merton(1974)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建立的。在这个模型里,信用价差(借款企业支付的利率中高于无风险利率部分)随着企业杠杆比例和资产价值波动性的提高而提高。随后,大量的学者对此模型进行了拓展,其中贷款定价方面的研究是KMV公司的贷款定价模型(KMV,1999)④。该模型将企业债务价值视为以总资产为标的物的衍生产品的价值,首先根据期权定价理论确定标的资产价值,然后求出贷款利率。该利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补偿,该风险补偿随着贷款预期损失、贷款期限和贷款额的变化而变化。结构模型理论基础明确,逻辑推导严密,但模型中的参数均为可观察到的企业资产、负债和股权的市场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简约模型假设违约时间不确定,把违约看作由强度决定的随机过程,它并不研究违约机制,而仅研究瞬间违约概率。Turnbull(2003)的贷款定价的模型无需考虑借款企业资产及贷款的市场价值,而是以企业的违约强度作为已知数据,确定该企业单位面值零息债券的价值公式,再以零息债券价值作为折现因子,将企业贷款的未来全部现金流分别进行折现并加总,最后建立一个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的等式,从而得到一个保本的贷款利率。模型克服了KMV贷款定价模型的缺点,实用性大大加强。但是模型没有就如何确定本金与利息现值和资金成本现值这两个关键参数进行详细讨论,此外,该模型实质上隐含着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即在不同阶段银行未来收入和支出现金流彼此相互独立。OnoratoandAltman(2005)考虑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也运用简约模型度量风险,建立了综合的贷款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贷款风险对贷款定价的影响表现在:(1)信用价差s与违约概率qik成正比,在qik趋近于0时,s也趋近于0,银行只收取无风险利率;(2)信用价差s与回收率Φ成反比,在Φ趋近于1时,s趋近于0;(3)当qik趋近于1、Φ趋近于0时,s趋近于无穷大。

此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贷款定价理论。例如DietschandPetey(2002)在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度量中,不仅测算了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与风险暴露额,而且提出了衡量贷款组合的风险,计算了违约相关性。假定银行面临经济资本Kp等于给定数额V的约束条件,为了实现贷款组合P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目标,贷款利率将由目标股本收益率、贷款额、无风险利率、经济资本的增加额、贷款回收率、违约概率等因素决定。再如,RapulloandSuarez(2004)分析了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度量信用风险时的贷款定价,推导出了保险精算的公平贷款利率⑤。贷款风险除了直接影响均衡贷款利率外,还通过提高资本要求来间接地影响贷款利率。当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法进行风险评级时,市场均衡贷款利率将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的变化更加敏感。发放低风险贷款的银行将倾向于使用内部评级法,其均衡利率会降低;而从事高风险贷款的银行将倾向于使用标准评级法,高风险均衡贷款利率将保持不变。

四、总结

三种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各具特色,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银行贷款定价行为。

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寡头市场银行的定价行为。发达国家银行曾经流行的成本和市场导向型贷款定价模式(如成本相加和价格领导)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该理论也有明显缺陷,即对贷款风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与一般企业不同,理论上银行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易衡量⑥,成本函数难以确定。

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客观地反映了银行贷款定价的复杂性,即贷款定价取决于银企关系等多种因素,体现了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成为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的基于“客户赢利性分析”贷款定价模式的理论基础。但这类理论大都只分析关系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未给出具体的定价模型,此外,实际运用中某些变量(如关系)不易量化。

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准确地抓住了贷款定价的核心――风险,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科学定价,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逆向选择,保证了银行获得与风险相适应的回报。因此,这种理论在信用风险日益暴露的今天,已成为国际大银行最流行的贷款定价模式。

然而,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依赖于风险度量模型的科学性。模型低估风险将导致过低的贷款定价,使贷款收益无法弥补损失,若高估风险又会导致过高的贷款定价,使银行丧失优质客户。研究证实,即使是很小的模型差异也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别,只有好的模型才能创造价值。历史上由于贷款定价错误而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不在少数,所以,在WTO保护期即将结束时,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成为摆在我国银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贷款定价需要首先度量贷款风险,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风险补偿,然后再考虑客户关系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但却不能盲目照搬。这是因为这种定价理论所依赖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前提条件和模型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首先,我国缺乏企业信用状况的系统调查,企业财务报表具有很大虚假性。其次,大部分风险度量模型采用无套利分析,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分析来计算违约概率。这里暗含的前提是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反映在借款企业的股票价格中,使套利机会消失。但这一前提条件在我国显然不成立。最后,几乎所有的风险度量模型都没有考虑道德风险,而在我国这恰恰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国银行界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贷款定价模型,以便形成既有竞争力,又能够弥补银行贷款成本和风险的贷款利率,使我国银行在WTO保护期结束后,在与外资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Blo¨chlinger,A.,andM.Leippold.(2006),Economicbenefitofpowerfulcreditscoring[J].JournalofBanking&Finance,30,851-873.

[2]Cook,D.O.,C.D.SchellhornandL.J.Spellman(2003).Lendercertificationpremium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7,1561-1579.

[3]Dietsch,M.,J.Petey,(2002).ThecreditriskinSMEloansportfolio:modelingissues,pricingandcapitalrequirement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6,303-322.

[4]Onorato,M.andE.I.Altman.(2005).Anintegratedpricingmodelfordefaultableloansandbond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63,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