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生物技术行业研究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29 手机浏览

生物技术行业研究范文

制定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技术

早在日据时代,台湾岛内就建有半官方的农会组织,其性质相当于农民之间合作自助,在日本殖民政策引导下,也开展一些如发放甘蔗等农作物种子和辅导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等工作。二战结束后,这些农会组织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农业处接收,历经改组合并,形成涉及金融领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于1955年确立了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工作由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策划、委托各级农会执行的模式。当时台当局强令在岛内推行教育式农业推广活动,基层农会组织农民组织农事研究班,普遍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

台当局农业行政机构,包括“行政院农委会”、“台湾省农林厅”以及各县市“农业局”,都是以产业类别为依据设置的,农业推广工作多与农会辅导、乡村建设合设一个专门机构来推动,主要负责台湾各地区农业推广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

1965年,台当局颁布《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实施办法》,对于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宗旨、组织、业务、推广人员设置及经费运用等均做了详细规定,成为当时台湾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最高法规依据。至此,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组织体系已基本成熟,并逐渐完备,体制的运作完全以农会为中心。

上世纪50至6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以培育良种和改良化肥为主,以实现农业增产。到70年代,则调整为以普及农业综合治理、实现机械化为主,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80年代以后,借助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农业技术开始向微电子、自动化、信息化、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高科技纵深领域方向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显然,仅仅依靠具有初高中学历水平的农会成员从事技术成果推广工作已远远不够。为此,台当局颁布《台湾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强调重视各区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的教育培训,以科技兴农为核心,培养具备农业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农业增产,充分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这一时期,“台湾省农林厅”以及各县市“农业局”专门成立农业试验改良场下属的“农业推广课”或其他农业技术成果示范推广机构。一些大专院校也应台当局教育部门要求,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辅导机构,更多与农产品加工有关的民间科研型生产企业也开始涉及农作物生产导向的服务培训等工作。

1991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将岛内各地区农业试验改良场下属“农业推广课”扩编为“农业推广中心”,其负责事项包括农业研究成果推广、农业技术传播、农业产销、农地利用规划、农民组织辅导、农业资源维护、农业经营改善、农村综合发展、农业信息化、家政推广与社会教育、农民生活改善等。近年来,由于各地区农业改良场拥有较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专责的推广人力资源,台当局补助的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项目计划几乎都通过这些农业改良场负责执行,并与基层农会甚至农民产销班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地区性推广枢纽。

为推动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台当局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大型研究计划,以加速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如为了推广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1997年3月,台当局颁布《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加强研究发展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转移、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台湾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每年台湾“农委会”主管的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

从台湾“农委会”主管的农业技术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等。

与时俱进,调整农业技术推广重点

依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是台湾农业推广的一个重要特征。

进入21世纪,为应对加入WTO后外来农产品竞争加大的严峻形势,推动农业引进高新技术,台当局进一步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及组织培训工作,提出“推动农民终身学习计划”,并将其列入农业发展整体计划中,对农业经营者、农业推广人员、乡村农民等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通过农业远程推广教育体系,为农民提供网络学习渠道,旨在通过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培养农民知识技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为建立并完善农业推广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环境。

台湾农技推广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提供经费、农会提供经费、推广事业的收入和专营企业投入这四个重要渠道。由于农业推广属于服务性工作,资金主要来源除了这4个途径外,募集收入也占有相当比重。对农民而言,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基本上是无偿的,这也是台湾农业技术推广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时期,台当局开始积极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借以整合岛内产学研各界资源,形成农业技术产业聚落,加速研发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提升台湾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台湾“农委会”颁布的《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移转执行要点》,提出转移研究成果的技术或知识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此后,“农委会”又制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明确了研究执行单位对于研究成果的运用,除特别规定外,以公平、公开及有偿方式为之,应用对象为台湾范围内学术、研究机构或企业团体,限在当局辖区内制造或使用。研究执行单位为“中央研究院”或公、私立学校者,应将研发成果收入的20%缴交“农委会”,除上述以外的执行单位,应将研发成果收入的50%缴交“农委会”,“农委会”所属试验所或改良场自行编列预算进行科技计划研究,所获得研发成果收入的50%应自行依据预算程序拨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其余40%分配予创作人,10%拨入“农委会农业发展基金”。

台当局有关部门认为,一项政策或计划的推动,若欲达到全面性成功,必须藉助业者的力量,要符合业者的需求,并唤起业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当局只起火车头或尝试的角色,建立各种“游戏”规则,因此在推动各项农业技术成果项目时均设立技术服务团,公示成员名单,现职及联系电话,成员均为该项目专业的权威人士,以大学教授、“农委会”、农业科研单位相关专家为主组成,确定非常明确的各专业项目服务范围,每个技术服务团均有自行编辑的技术推广服务手册,并配有本专业自动化项目的录像带供大家参考,以此调动业者积极参与。

此外,“农委会”还编制各项农业技术成果执行规范细则,如在推广农业自动化技术时,便详细制定了《农业自动化奖励项目与措施执行规范》、《传统农业设备改造为自动化设备执行规范》、《推动农业自动化辅导融资执行要点》、《农业自动化技术引进、发展及移转执行规范》、《农业自动化咨询服务执行规范》、《农企业申请农业自动化机器设备融资之认定标准》、《民营农业购置自动化技术或设备及防治污染设备或技术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农委会”每年度对这些计划重要成果绩效进行专家逐项认真评估,及时检讨得失,并写出具体的评估意见。

至此,台湾的农业推广体系已明显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形成农会、农业大专院校和试验改良单位以及公民营企业等推广系统并存的局面。

充分发挥农会推广农业技术的主体作用

从台湾农业发展经验看,仅靠台当局农业推广部门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行不通的,要靠农会组织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台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基本上都加入到了相应的组织之中,并从中得到生产经营服务和生活帮助。整个台湾地区的农民组织分为四大体系,即农会、农民合作社、水利会和渔会,均是按台湾《农会法》规定成立的具有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四大功能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组织,在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会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组织最普及的农民团体,在台当局的行政指导下,如今已发展成功能全面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民享有很好的声誉,颇得农民信赖,这有赖于长期以来农会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所需的有偿服务,贴近农民生活,了解农民的所想所需。基于这一点,台当局选择农会作为其农业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包括推广农业技术。台湾农民也借助于农会,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需求,从而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至于受到侵害。

到2012年,台湾共有农会近400家,会员数目70余万,也包括成员不仅包括农民,也包括土地开发、金融、保险、投资、经销、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生产企业、一些法人组织机构等,农会在组织农民、提供服务、对外投资中积累了数千亿元新台币的资金。

台湾地区农业推广经费的30%至40%来自于农会,主要从各级农会的信用部和运销部的盈余中提取。台湾农会中的金融部门从每年所获纯利润中提取10%左右用于农业各类农业技术成果辅导和推广、培训、互助等。

农会具备农技推广的组织职能,深入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甚至家里,通过层层叠叠组织的力量执行农业推广教育计划,切实为农民、农村青少年和农家妇女提供农业科技新成果、生产加工新技术等,成为当地最高效的农技推广组织。台湾农会组织由三级构成,即县市农会、乡镇农会和村农会。具体的推广工作由乡镇农会的推广股、村农会的“四健会”、“产销班”、“家政改进班”和“示范农家”等农会系统的基层组织完成。以“产销班”为例,每个产销班由10多位农民组成。根据行业来分,包括水稻产销班、茶叶产销班、花卉产销班等,每个产销班有一位班长,往往都是农业生产能手,他们通常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先选择对象。

台当局通过农会推广农业技术时,首先由“省农林厅”将“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制的推广计划下达给各市县“农林科”,然后由各市县“农林科”负责将农业推广计划下达给农会,同时收集农情,向上汇报生产中存在的推广问题,再将上级处理意见或新的成果反馈给农会。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台当局农业产业政策的方向、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推行“一乡一品”等策略,鼓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某个产品在国际上有市场,要推广这一项技术,就对产品有优势的乡进行技术方面的补贴,让农会及时地组织开展方面的农业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适用的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这一推广方式成功地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对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校辅导农业技术成果推广

台湾推广农业技术成果的重要辅导系统是各大专院校所属的“农业推广教育中心”。上世纪60年代,台湾“教育部”规定,岛内所有农业相关的大专院校都必须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并设立“农技推广教授”,并聘其为“农林厅”所属试验改良场的兼任研究员,定期与当地试验改良场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商讨辖区内推广工作方式与分工合作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对内整合、转移、推广全校农业科研成果,对外提供实时农业技术信息,使其成为联结农业知识衍生与知识利用的重要窗口,建构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农业技术转移与实时信息的整合服务体系。“农业推广中心”所需经费由“教育部”依学校所提经费预算予以核定支付。

上世纪80年代,根据台湾“教育部”的新规定,各高校“农业推广委员会”改名为“农业推广教育中心”,由“农复会”经费补助实施“农业经济发展试验计划”,推动学校老师亲自下乡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这一做法开创了台湾各大学农学院及农业专科学校从事农业推广示范的先河。

以台湾中兴大学为例,1964年创立该校“农业推广委员会”,1983年改名为该校“农业推广教育中心”,1995年8月改制为“中兴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中心”,向内整合农学院各系所师资资源,其工作内容:一是办理农业推广教育;二是新技术开发推广;三是农业技术辅导,四是农业信息服务;五是农企业经营管理,六是其他相关推广业务。该中心本着发挥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的原则,配合台当局农业发展政策,以学校人力支持相关农业单位及团体办理农业推广工作,包括提供农业新知、开发农业新科技、农业生产技术辅导以及协助解决农民疑难问题等,其目的在于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增加农家收益、改善农村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繁荣农村经济。中心组织功能及近年来重要工作成果简单报告于后。

中兴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中心设有推广教育组、经营辅导组、信息服务组、国际合作组等,并与区域内农试所、药毒物试验所、台中改良场互动合作,创办科技推广刊物《兴大农业》,与区域内各县市农会保持联系服务,除正式工作人员外,还在各系所专任教授或副教授中遴聘聘任6名“推广教授”及9名“推广联络教授”,策划与协调推广工作,不定期因应各项农业产销班及个别农民所需,“协调推广教授”随时到现场参与技术咨询服务及协助解决问题。

建设农业技术园区

台当局于2003年2月出台《农业生产技术园区规划构想》,决定在全岛建设5个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包括屏东的“屏东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台南的“台湾兰花生物技术园区”、彰化的“台湾花卉园区”、嘉义的“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此后又增加建设嘉义县“香菇专业生物科技园区”。为推动农业技术园区的发展,在《农业发展条例》中对园区的设置、管理、租税减免及土地取得等作了相关的政策规定。2004年还公布实施《农业技术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就园区管理、进驻园区的资格与条件、人才供应、资金融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作了说明。对进驻园区的农业生物技术业者在提供土地、温室、实验农场、标准厂房、水电通信及行政服务方面提供优惠措施。

目前各园区建设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如屏东县“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是全球唯一农业专业科学园区,占地面积333公顷,2005年3月开始陆续开工建厂。园区周边有多所著名科技大学、农业研究机构、丰富的观光资源以及特殊的人文景观。如大仁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香蕉研究所、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垦丁国家公园、北大武山、热带农业博览会等。该园区以植物种苗、功能性食品、种畜禽、水产种苗、生物性农药及肥料、动物用疫苗,动植物病虫害检定试剂及农业生物技术加值服务业等8项为重点产业未来最高容纳厂商数预定为120家,至少可达180亿元新台币,创造8000名就业机会。农业生物科技园区规划成为兼具研发、产销、加工及转运功能,以加速形成农业科技产业聚落,扩大高附加价值产品外销,并辅导邻近农场成为卫星农场,发展为高科技农业产业中心。

彰化县是台湾最早种植花卉的地区。为发展台湾具有潜力的花卉产业,台湾“农委会”辅导彰化县逐步发展起结合花卉生产、交易、展览、观光等多功能的“部级”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82公顷,投入12.5亿元新台币,开发期限为2003―2007年,开发项目包括办理花卉博览会、建设花卉生产专区、景观苗木生产专区及花卉展售贸易中心。

台南县蝴蝶兰生产面积占岛内总量的近90%,并拥有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各项技术、优秀研发人才及整体性生产与行销技术。由“农委会”辅导当地通过举办国际性兰展等方式,逐步发展并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生物科技人才的优势,设立具有花卉生产、育种、买卖交易、展览、研发等多功能的兰花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80公顷,投入20.6亿新台币。目前园区第一期23公顷开发建设已大致完工,并核准12家厂商进驻租地自建温室,6家已进场动工并从事生产;园区第二期35公顷开发建设正积极施工中,已有14家厂商登记进驻,招商顺利,反映园区的设立符合产业需求。未来园区将进一步加强整合兰花产业、统合台湾研究资源,促进台湾兰花产业再升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规划面积86公顷,投入经费约15亿新台币,开发时期从2005―2007年,“农委会”辅导当地以香草、药草及保健食品为园区主要发展项目,提出的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可行性评估及先期计划书已被行政主管部门原则性同意。

生物技术行业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动植物;发展;问题;对策

追溯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使要从1953年开始,这一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也是因为这个发现,我国的生物技术才能迎来发展的时代。而在20年后,DNA重组我国在生物技术上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层次。现阶段,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成为我国各行各业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技术,而且影响的深度更深,影响范围更广。毋容置疑,当今的时代属于生物技术,尽管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带来很多的利益,但是在无形中也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生物技术应用发展情况

1.1生物技术在动物上的应用与发展

人们在动物上运用生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畜产品质量、改善畜产品品质、生产药用蛋白;动物抗病育种;建立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人员利用鼠类基因能获得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产毛量能比普通绵羊提高6%。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得到的转基因猪中有20%的血红蛋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相同,这种血红蛋白从转基因猪中分离后能在室温下储荐6-12个月,比储存人体全血的时间要长,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人血的代用品。与此同时,从转基因羊、转基因牛生产人血代用品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1.2生物技术在植物上应用与发展

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起源于5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发展迅猛,至今已有35个科的120种植物成功地进行了转基因,有40多种的植物种类获准进行田间试验。与转基因动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取得的成就更为可观,2014年全世界有20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美国是转基因植物种植大户,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有价值的目的基因(来源于病毒、细茵、动物、植物、微生物、水生生物)导入植物内,使其性状(产量、质量、花期、花色等)抗逆性(抗病毒、抗病虫、抗除草剂等)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出理想中的转基因植物。全球种植的商品化转基因植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南瓜、小麦、番茄、烟草等。美国1999年种植的大豆中55%是转基因大豆、玉米中约有40%是转基因玉米。我国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尚处于起始阶段,但研究的总体水平并不低。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种类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正在中试的项目有48项,批准环境释放的有49项。已有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目前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是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

在植物上利用生物技术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利用生物技术可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我国已获得单产12t/hm2,超级稻、日本培育出高赖氨酸含量以及富含铁元素的水稻、美国科学家从马铃薯中获得了一种抗虫基因、经转基因后的水稻能抗害虫进食、英国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耐盐水稻、国际水稻所科技人员研究出耐淹水稻,转基因抗旱水稻的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问题

1、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而且食品专家也一直都在探讨,在食品上使用生物技术而引起的过敏反应也存在,很多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里加入了生物技术,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的身体是有助的,因此开始大量的使用转基因食品,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尽管转基因食品中加入了生物技术,但是还是存在安全问题,而且还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果被人们食用,对人的健康非常不利。

2、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生物技术在食品上,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而生物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比食品安全更严重,而且更加复杂。因为基因属于移动的,而且基因可以在动物后者是植物身上,相互影响,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物种会出现灭绝,动植物之间是处在一个生物链之中,一个动物灭绝,那么这个食物链就出现断裂,随之生态环境失衡。国际的一些组织就认为生物技术会带来基因污染,因此强烈抵抗在环境中使用生物技术。

3、地区政治经济平衡问题

世界上要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生物技术的出现,就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很多发达使用生物技术并且把该技术作为一个垄断的技术,从而使原本就存息的贫富差距加大。如果一个地区长期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那么这个地区的社会将出现动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生物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可以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的研究,而且研究的机构最好可以与国家以及企业相结合,如果科研机构单独的开展研究,会面对一些例如资金之类的压力,如果可以与政府或者是企业合作,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的资金以及技术,另一方面,能够将研究的成果共享。在当今的时代,只有掌握了高超的生物技术才能能够在时代中生存,而且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去解决一些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

2、法律支持,国家自从支持发展生物技术以后,就不断的颁布法律,支持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以科委为首就相继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观管理法》以及《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可以只有这两个法律是不够。而且也不能只用这一个部门支持生物技术,卫生部、免疫部以及环保部门等等,都要一起联合制定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将生物技术的研究规范化,而且也能保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

3、生物技术研究有几个环节,首先要开展实验,然后通过试验、再次进行环境释放、最后在开始生产,在这几个环节中,要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在投入到市场之后,更要根据市场的风险研究成果。市场上的每一种生物产品都要有具体的标识,从而让消费者通过对标识的认识选择合适的产品。

4、提高生物技术产品的检测水平,摆脱依赖别国代为检测的困境。普及和提高消费者对生物技术的认识水平,树立保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观念。

四、结束语

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因此要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liveJames.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01)

生物技术行业研究范文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省份在其建设过程中对区域内部实施生态技术创新,以期通过该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省内生态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带动省内经济的增长。湖南省经济的增长是我国新世界省份中的翘首。根据湖南省地方政策对湖南省内部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生态技术的创新在其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中针对当前我国湖南省生态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对其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该文章为我国湖南省生态技术创新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生态技术;湖南省;经济增长

近几年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技术相比在对省内经济发展中逐渐占领了主要的位置。目前,我国生态技术创新的研究中一般是从其技术发展方面进行研究,而针对生态技术对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较少,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我国湖南省内部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湖南省的人均GDP应经居全国前十。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技术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相关概念

1.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主要是指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能源和资源节约,这样既能够创建一定保护环境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还能够与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概念相关联没,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能源开发手段的创新,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创新,通过使用生物技术能够建立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代替传统的材料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生物技术的逐渐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开创了新的方向。此外,根据侯茂章,曾路对生物技术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省份由于生物技术手段和水平不同,在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不难看出,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省内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最早开始于十八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该经济学家在对国家内部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劳动分工、收入分配等问题对进行相关性分析,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模式和现状,被称之为经济增长概念。随着各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越来越多,哈罗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建立经济增长的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国家想要进一步促进国家内部经济增长,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认为经济增长率是国家储蓄率及资本产出率的函数关系比。

二、生物技术创新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

生物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是经过不断研究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理论,而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也能够展示出这一方面。针对生物技术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发展,返现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湖南省内部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带动地区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其区域内部主要以农业为主。200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2603.87亿元,200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025.1亿元,201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4102.3亿元,2014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为52301.2亿元,占湖南省经济增长的26.2%。而针对2007年后湖南省在农业发展方面进行相关技术手段的创新研究法,发现其中在2007年湖南省新生秸秆利用生态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秸秆作物处理上,2010年湖南省将生态化肥技术和生态工业育苗技术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使湖南省的农业经济增长呈直线上升。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技术创新的应用能够促进湖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促进湖南省外贸行业的发展。湖南省外贸行业的增长情况在2009年GDP达到12930.4亿,同比增长13.61%,而在2010年湖南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6245.2亿,占总产业增长的16.54%。湖南省内部在其外贸行业发展股从二行中逐渐开始应用生态技术创新的方式用于日常生产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在其成产过程中的成本额,提高了经济收益,从而给促进了湖南省的地区经济增长。

2.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计算分析。

生物技术的增长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根据2.1中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情况中不难看出,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够提高地区经济增长。采用理论计算的方式对当前我国湖南省生物创新技术及地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中对生物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模型建立其中模型1是对区域内部生产函数模型,而模型2是为进一步消除在数据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方差影响建立的模型。其中采用通过Eviews计算出残差平方和S1,S2和S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值,检验得出模型类型结果。根据公式1和公式2对相关模型进行计算,其中湖南省模型中S1检验结果为1.12841,S2检验结果为2.06857,S3检验结果为3.68637,F1检验结果为6.24817,F2检验结果为8.50027。及进一步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生态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其中湖南省区域内部影响系数为0.840247。由此不难看出,湖南省生态技术与省内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对湖南省生物技术对省内区域内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等方面进行计算,其中S1检验结果为0.02512,S2检验结果为0.96024,S3检验结果为0.98411,F1检验结果为53.54401,F2检验结果为42.87510。及进一步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生态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其中湖南省区域内部影响系数为3.58789。由此不难看出,湖南省生态技术与省内区域内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也侧面反映生物技术创新的应用带动了湖南省的经济发展。

三、结语

生态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省内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省份内部均开始逐渐应用生态技术的模式,建立省内生态技术园区,以促进省内经济的逐渐发展。根据本文中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及生态技术创新之间进行研究,发现生态技术创新发展与省内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生态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的加快省内经济建设,从而带动全省内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纳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南省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04(01):131-135.

[2]侯茂章,曾路.省域技术创新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和东部五省市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04(03):91-97.

[3]江鑫.湖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05):68-69.

[4]肖皓,谢锐,万毅.节能型技术进步与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基于湖南省CGE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0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