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30 手机浏览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3-02

新生儿从清洁的内环境来到复杂的外环境,失去了母体的保护,皮肤娇嫩,抵抗力低,很容易由皮肤黏膜,脐带残端,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侵入细菌而导致感染。同时由于免疫机制的不健全,抵抗力差,感染后不易控制,常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因此,预防新生儿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护理角度,探讨相关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新生儿容易感染的主要原因

1.1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差,皮肤含水量高,pH值高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完整性易遭破坏,有利于细菌入侵,汗腺发育差,而汗液存在的乳酸不利于细菌生长,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不全,黏膜易破损,通透性高,有利于细菌侵入血循环。

1.2新生儿特异性的免疫功能不足。所以,新生儿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尤其是细菌,如某些细菌对成人无致病性,但在新生儿体内可引起感染,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

1.3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一旦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

1.4新生儿淋巴结发育不全,常不能将病原菌局限于局部淋巴结。

1.5新生儿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不足。

2新生儿感染的传播途径

2.1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工作人员的手传播[1]。新生儿是医院环境中年龄最小和易感性最高的特殊人群,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直接接触病原携带者,操作前后如不认真洗手,极易把病原菌从一个新生儿传播给另一个新生儿。②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无生命物质引起,如常用的秤、听诊器、保温箱内的贮水槽、雾化器、导管等,容易被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成为致病菌的环境“贮源”,很容易传播给接触它们的新生儿。

2.2医疗器械及设备。新生儿重症监护主要为呼吸管理,所以对无菌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使用辅助呼吸的医疗设备时,医护人员尤其要预防呼吸系统的感染。常用的吸引管道、吸引使用的容器、气管导管、氧气面罩、喉头镜等都可成为潜在的感染源。

2.3飞沫传播。通过带菌者咳嗽、谈话或打喷嚏,致使有传染性的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易感者。

2.4空气传播。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液体蒸发形成了飞沫核,以微生物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2.5媒介物传播。可以通过治疗用的血液制品、药品、食物或水造成。

3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对策

3.1新生儿护理。

3.1.1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大便后应该及时清洁臀部。宜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比较强的尿布。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要常规沐浴。平时经常给宝宝洗澡,尤其要注意腋窝、大腿根部、肘弯及大腿皱折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3.1.2在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消毒棉棒蘸75%酒精擦拭,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并用黏膏粘好。要时时注意,防止大小便弄湿脐带及其覆盖的纱布。如果脐部被尿湿,必须立即消毒并更换敷料。脐带一般要一周左右脱落,脱落后就不再用纱布覆盖,但仍然要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

3.1.3护理人员要保持新生儿的眼部清洁,如果分泌物比较多,可以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或者3%硼酸溶液,自内眦向外轻轻拭净,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涂眼,以防结膜炎的发生。

3.2切断感染源。

3.2.1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1]。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要用皂液流动水认真洗手,必要时候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手消毒,包括探视人员也必须遵守良好的手部卫生规范。另外,Cohen[2]等研究认为使用酒精棉球搽拭,可大大方便医护人员的日常操作,改善手部卫生,使肺炎克雷伯杆菌定植率由21.5%降至3.2%,建议推广用于院内感染的控制指南。

3.2.2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原则,将感染和非感染患儿分室放置,专人检查、护理,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尽量减少应用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次数、缩短操作使用时间,更换静脉输液装置、护理新生儿的各项护理操作都应制定标准的操作步骤和规范。加强环境监测手段,改善感染控制措施,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和反馈感染信息,能大大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

3.2.3严格新生儿室内清洁卫生及空气消毒,除了日常清洁卫生外,每周应有固定的卫生清洁日,做到室内环境无污染源,无卫生死角。保洁工具要专用,并且固定专门的水池或者桶,避免清洗环节的污染和致病菌的传播。

3.2.4需要严格控制新生儿室进出人员,医护人员进出新生儿室必须穿洁净的工作服、戴口罩、换专用鞋。探视人员也必须严格按照此规定。

3.2.5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空气消毒机定时使用。保证空气质量达到Ⅱ类环境空气消毒标准。

3.2.6严格患儿的隔离,患有感染性疾病或者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儿与健康新生儿应该分室隔离,尽量有固定的护理人员护理患儿,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穿穿隔离衣后,完成后再更换衣物洗手后才能接触健康新生儿。同时,对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疖肿或者手部有破溃的医护人员,应该规定不能接触新生儿。

总之,对于预防新生儿感染来说,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从而可以更好的来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减少并发症,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1.1健康教育的对象

通常情况下,健康教育主要对象为孕妇、产妇与亲属,例如新生儿爸爸、爷爷奶奶等。有时也会涉及到病人所聘用的月子保姆、专门护理人员等。

1.2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知识,例如产妇居住条件、温度调节、喂养方式以及衣物选择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新生儿的药物护理,如接种疫苗、游泳等相关知识。

1.3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主要包括三种。首先,为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传播媒介大量涌现,如微博、网络论坛以及电视等。不仅如此,还可以编制专门的新生儿护理宣传册,并在医院的孕婴专区进行免费的发放。除此之外,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也是十分可行,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宣传内容不能过于深奥难懂,宣传形式要尽可能的简单、易于进行。其次,开办新生儿护理的学习班。学习班授课开始之前要事先了解孕妇的护理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选择授课内容与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等设备的优势,向孕妇展示一些实例图、声音等,使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开设专门的咨询热线电话。在遇到各种护理问题之后,可以及时拨打咨询热线,从而更好的处理护理问题。

2新生儿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

2.1指导母亲合理哺乳

由于受到了上辈思想的影响,很多产妇都觉得产后2天才会分泌乳汁,而且新生儿正在睡眠状态,不会感到饥饿。还有一些产妇认为处在睡眠中的新生儿不能被吵醒,最终使得新生儿的吸吮次数过少,乳汁疲积,肿胀。与此同时,新生儿会由于营养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注意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哺乳。同时还要向孕妇传授唤醒新生儿的主要方式,当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大于3小时时,特别是在晚间,必须要将其唤醒并进行哺乳。不仅如此,还要对孕妇及其家属传授乳汁分泌的主要特征与早吸吮的优点。初乳的免疫功能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必须要所有的孕妇都知道。孕妇必须要了解母乳中的哪种物质能够满足新生儿的生长需要,哪种物质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吸收,同时还要尽可能提高吸吮频率。在讲解的同时还要对早吸吮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即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后开始吸吮,吸吮时间保持在半小时左右。24小时之后,可以吸吮8次到12次,吸吮时间保持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之间。除此之外,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则是要进行合理的时间延长。

2.2讲解新生儿的特点及生理表现

新生儿的特点主要包括:(1)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十分柔嫩,而且有着多种血管,偏干。上颚中线两侧与齿龈切缘上通常会有黄色点,这是由上皮细胞聚集而成的,人们将其称为马牙,必须要告知产妇不能挑擦,以此来降低感染几率;(2)一些幼儿在刚出生五天内常常会由于母体雌激素的影响而发生乳腺肿大或阴道出血的情况。这一情况实属正常,护理过程中不能挤压;(3)小部分幼儿出生后的几天内有时体温会骤增,有时甚至达到了39摄氏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这一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周围温度过高导致的,加之幼儿的包裹过于密实,增加了散热难度。对此,应适当增加哺乳量,并减少包裹数量。

2.3传授育婴知识

新生儿所居住的室内必须要保证空气的自然流通,每日通风次数维持在两次,室温应在23摄氏度左右。新生儿着衣包被要特别注意对四肢的保温,而成长之后则是要慢慢更换蜡烛包,转而使用一些比较宽松、舒适的衣物。哺乳前要尽可能清洁双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温开水清洁。新生儿喜静,要尽可能降低探视频率。如果亲属正处于感冒状态,那么要杜绝与新生儿有亲密接触。淋浴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保温措施,水温保持在43℃左右适宜,擦洗部位应同时包括眼部、鼻与耳后。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接种。

3总结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范文篇3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护理对策。结果: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形成防感染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才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儿童来说,新生儿的各项生理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育,机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医院这种病原体种类较为丰富、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非常容易出现获得性感染,进而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本次研究以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952例新生儿中出现院内感染的196例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感染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3952例新生儿均属于早产儿,在NICU进行住院治疗,其中,有196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的发生部位如下:92例为呼吸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2.33%;16例为胃肠道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35%;10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25%;6例为血液性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0.15%;78例为其它部位感染,占新生儿总数的1.97%。

1.2方法

1.2.1基本护理:基本护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

(1)口腔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都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1次口腔擦拭,对于禁食患儿及鼻饲患儿,每天应擦拭两次。操作过程要尽量轻柔,并注意对口腔中是否存在霉菌感染、破溃等进行观察。对于患有鹅口疮的患儿,则应使用3%碳酸钠作为清洗液,喂奶结束后0.5~1h,涂抹油剂制霉菌素。

(2)皮肤护理:每天都要进行擦浴或沐浴,操作过程中重点观察腋下、腹股沟、臀部等存在皮肤褶皱的位置是否出现脓点或破损。尿片的更换要及时,以确保皮肤清洁,避免臀红现象的发生。

(3)脐部护理:沐浴或擦浴结束后,要对脐部进行消毒,同时观察是否存有异常的分泌物或红肿现象。在对尿裤或尿片进行更换时,切忌不可使其高于肚脐位置,以免新生儿的粪便、尿液对脐部造成污染。

1.2.2病房的规范化管理:一般来说,NICU的布局都是非常合理的,但也应注意将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的范围内,室温控制在24~26℃的范围内。同时,要设置动态空气消毒剂,每天进行3次时间为1小时的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护理工作为全程无陪护模式,严禁工作人员以外的人进入室内。若医护人员自身存有各类传染性疾病,则应暂时休假,待康复后方可继续工作。另外,就是要设置扎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便在确保无菌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转移那些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

1.2.3加强器械管理: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在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呼吸相关的肺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做好对呼吸机、湿化器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并使用无菌注射水。在气管内用药、实行支气管冲洗术或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必须要确保操作全过程的无菌性。

1.2.4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对医护人员,尤其是那些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其明确掌握各项感染管理和无菌操作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手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应严抓手部卫生,强化无菌观念,每次对患儿进行接触的前后,都要使用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同时,应注意对防感染工作进行检查,以做到及时发现、讨论、处理并解决问题。

2结果

通过进一步完善对感染患儿的基础护理、实行病房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呼吸机的管理力度、定期开展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部19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仅有2例放弃治疗,其余患儿的感染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3讨论

通过对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知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产因素:在新生儿感染者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早产儿,此类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育程度较低、体重较强、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非常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另外,早产儿皮肤障碍功能没有完全形成也是导致他们无法抵御细菌入侵,最终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2)操作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过如插管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比那些没有经过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更易发生院内感染。可以说,各类留置管路、气管插管的吸痰动作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受损机会,在改变其呼吸环境的同时降低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功能,使他们出现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3)交叉感染因素:交叉感染主要由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器械和手引起,研究表明,如果医护人员能够保证在8小时内洗手4次以上,就能降低新生儿约30%的院内感染机会,因此,带菌操作与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4)空气传播因素:医院内的湿度相对较大,给细菌的滋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无论是通过空气传播还是附着在留置针的穿刺点上,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都更容易导致感染现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想要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就必须要严格执行无菌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注意自身消毒,实现无菌操作,加强对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西萍、熊丽娟,等.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15):66-67.

[2]叶爱彬、罗淑娟,等.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