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训练范例(3篇)
体育教学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体育训练参与兴趣意识探究
一、引导参与体育活动的探究。
初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跟学生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探究程度的深浅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要积极提倡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一些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那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探究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对体育课逐一展开,逐渐深入。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必须要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来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传球》一课的学习训练中,要怎样运球?要怎样传球?有哪些基本动作与要领?要达到这些要求及要领,应该怎样训练?……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观看老师的示范中思考,在倾听老师的讲解中揣摩,通过不断思考、揣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不断提高体育训练的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激发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咋办呢?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了被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位学生。
初中体育课教学,无论学生人数多少,传统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动,围绕教材转动,围绕课堂转动,教师教得乏味,苦不堪言;学生学得辛苦,怨声四起,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哪种学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那么,要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呢?
(1)关注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2)关注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说,学生都爱“出风头”,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坏处,中学生上体育课都很喜欢跟人家比一下,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扔得远,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需求”,在上课中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通过这些教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就连平时上课不爱上的人,积极性都会高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那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3、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反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我就说:以你的条件一定能够练好的,注意动作节奏和方法,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去尝试一下,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呢?在我的鼓励和激励下,那些不想练的学生又恢复了信心,提高很快。
三、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着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立足于平时的不断强化、不断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并构筑起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主人翁的意识,可以改变先前那种“我不参与,是别人硬逼我要参与体育”的被动状态,变成“我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活跃、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二步法加以落实,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训练活动的意识的。
1、讲解“灌输”。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讲解“灌输”,能让初中学生明确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比如说,人教版第八册“快速跑”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快速跑的目的要求以及作用,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就有了一个训练的“意识”,学习起来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2、测试强化。
体育教学与训练范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外的一切时间,为学生提供体育特长展示的平台,创设学校整体的体育文化氛围
现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体现时代的要求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体育这门学科是靠自身亲自参与实践,在运动中才能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达到健康目的的;科学训练、持之以恒是学好体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充分地利用了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第八节活动课时间,由体育教师指导去练习各种体育项目,要求每人有体育专长(各种球类、田径、棋类、体操、武术、舞蹈和地方传统的体育项目等),在低起点上推行成功教育的理念,同时也为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奠定基础。在每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的运动会及各类二课比赛活动中,我们都要求家长参赛与学生一起感受体育的竞争与魅力,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挥提供了表现的条件,同时也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关心。另外在午休、双休日和寒暑假,我们都举办各类的体育比赛(结合各类能人大赛和各种改变规则、降低难度的比赛创新型项目,)和组织二课训练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这样既体现了8-1>8的道理,又达到了强身健体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有特殊兴趣和体育特长们,我们都积极地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训练途径,如学校的田径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队及象棋、围棋队,多给学生提供参赛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做好学生“领进门”的工作,教练员的情商和敬业精神是体育训练教学的有效保证
一个好的教师在于发现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自主地参与进来,让其有兴趣去探究并且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养成了主动乐学的态度,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所接触的事物产生迫切的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首先,我们要通过各种激励性引导,让体育孩子们先走进来,力争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认识到体育追求的价值;同时在不断的师生交往互动中去共同拓取未知的领域。其次体育老师们要不断的在反思中激励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带动力和亲和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正如北大体院教授而言:“要当好一个好的教师和教练员,85%靠的是情商,15%靠的是智商,要有良好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有让人钦佩的执教风格和个性特征,直至争创名师所具备的一切素质。”再次体育教师的责任促使我们要有敬业精神,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上对体育训练工作有偏见。特别是与某些主科比较起来,社会、家长、学生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体育的思想,这对我们开展业余训练带许多困难。体育教师训练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除了每天上了3-4节课外,清早要晨炼,傍晚带运动队训练,此外还有各项体育竟赛的训练、组织和实施等;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成败得失,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这样才能掌握各类体育项目规律和特点的能力经,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训练。
3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牵手中鼓励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良好的评价手段可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成功教育经验,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体育学科的评价体系。我校采用了“参与即成功的一半占50%”,“进步即成功占25%”,“坚持个性体育特长发展即创新占25%”的评价手段,实行了“周周有新秀,月月有名星”运行方法,启动了“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行机制,给体育特长生们一个大胆寻求个性发展,努力创新的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学校的教学比赛和参加省市的各项比赛之后,对于参赛的同学都及时给与肯定与表扬,给与各种荣誉称号。在每年的圣诞节和学生们的生日之际,我都会送给孩子们一张带有祝福的贺卡,这既是对他们学习和训练的肯定,也是在新的一年里对他们提出的希望。面对我们的体育生孩子们,我们会通过多种激励的方法和手段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解决在家里和班级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树立信心和希望。为了孩子,我们早晚深入班级,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状态,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在班级听课学习。我们相信只要不让孩子丧失信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学习困难,我校经常强调体育训练格言:“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我们时时告诉孩子们,只要我们付出,就有回报,只要我们耕耘,就有收获。体育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陪着孩子们共同去努力。
4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创建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站在体育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既可抓住学生的心理,又可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其实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著名教师李镇西为了让现代平等意识真正驶进学生的心理,在大雪飘飞之日,与学生在雪地里不分尊卑地打雪仗,学生肆无忌惮地和老师玩在(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36页)一起,快乐无比。正是这种不失时机的平等意识的教育,才使孩子们和我们走在一起,孩子们相信了我们才能和我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感受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好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去帮助和引导他们按健康的心理曲线去发展。在平时,我们力争从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出发,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5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方法,为每个孩子的成功努力
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不间断训练法,我们训练格言是风雨无阻,其中早训60分钟,下午90分钟,全学期期考两周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坚持训练。在训练过程我们明确孩子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专项知识,明确了决定专项成绩的因素、比赛的要求、专项素质的确定、竞赛规则的要求、专项技术的特点以及肌肉收缩特点和需要的力量类型。
总之,为了体育的发展,为了教师的责任,我们无怨无悔。和体育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充实;看到他们的发展我们欣慰。我们会时刻做到心理想着孩子们,眼睛里看着孩子们,手里牵着孩子们,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罗积科.浅谈如何抓好中学田径训练提高竞技水平[M].
[2]任国定.抓好学校田径队训练的几点体会[C].
体育教学与训练范文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体育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其真正乐于体育训练。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故事融入体能训练的活动之中,或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如: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推小车”的游戏,向下做俯卧撑练习,或往前推车”走,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其讲述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其下蹲抓住脚踝前行,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其浓厚的体育训练兴趣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的目的。
2.体能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所以,其体能训练教学也必须立足于其年龄特点,讲究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强化。在《400米———600米走走跑》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在示范讲解后,引导学生掌握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正确呼吸方式,注重摆臂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相关地形,如学校的草坪、球场、花园等,再次尝试400米———600米慢跑,在有效弥补体能训练的枯燥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达到良好体能训练的结果。小学生虽然可进行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必须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因此,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特性,安排适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体能训练活动。
3.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课外生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