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绘画基本知识范例(3篇)
建筑绘画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字:理性之美;古典主义;造型艺术
17世纪欧洲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观的形成与繁荣。这些观念直接为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美学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内核,而造型艺术就是这个理论内核物质性外化的时代产物。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对西方艺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在理性美的滋养下孕育成长,或者说是理性美自身具有将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艺术家把1理性美的内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崇尚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典范,创作构思严谨而饱含哲理,具有典雅、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征。绘画提倡“绘画的真实”,笔法严谨、色彩沉稳。雕塑提倡“和谐之美”,手法概括稳重、协调平稳。建筑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规范。在这个所有的艺术都受理性所支配的时代,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是奢华的造型,而是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构思的艺术创作。
二、理性美的探究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必然产物。哲学观在理性精神的滋养下,成为人们行动的思想准则。现代人一定无法想象,沙龙里经常举办贵妇们的哲学讲座,她们在对话中融入哲学术语是很平常的事。人们可能会探讨以前的哲学与现在的不同,本体论怎样转变成认识论的等等哲学问题。而哲学家们借助理性,通过求知宇宙万物来解决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那时人们发现世界充满了矛盾,什么是真实的不得而知。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们小的时候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过判断,但那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阻扰我们认识真理,怀疑所有事物都是“不真的”,但在我怀疑所有事物的过程中,却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这个怀疑的主体没了,就无法怀疑了。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在怀疑,所以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既然能思考那我一定是存在的。这就是笛卡尔最著名的理论“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由它来完成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笛卡尔把思维主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它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哲学总的指导思想,为时代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就是在这样的理性哲学羽翼下形成发展的,主要理论内涵同样是理性。此时的美学维护理性规范,以“理性”作为文艺的最高要求,认为只有富含理性作品才有价值。对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崇尚抽象的理性,即普遍的人性;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美在于追求明晰与秩序,在于“和谐”;美是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的,创造美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所以作品要遵循理性主义美学的指导思想,从理性的认知出发,以理性的哲学观为归依,形成完整的理性主义美学体系。
三、承载理性的艺术表达
17世纪的造型艺术受理性主义影响很大,理性思辨的方式使得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艺术的创作原则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和数学关系验证的基础之上,笛卡尔几何原理的形式价值体系成为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当时的艺术家把理性的审美观渗透在造型作品中,遵循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代艺术品中发现理性因素,追求理性带来的灵感源泉,推崇绘画的真实,关注作品自身的观念性,信奉规则秩序、和谐崇高的原则,从而获得理性之美。理性主义时期的造型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没有陷入前人既定的思维程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一)古典主义的理性画风古典主义绘画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和西欧等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灵感源泉,追求理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法国人尼古拉.普桑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对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有一定的研究,还钻研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对笛卡尔等哲学大师的理性思想也十分着迷。这些知识储备奠定了他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模本,创作古典主义风格绘画作品的坚实基础。普桑曾说过:“绘画总应该表达思想,无论是绘画也好,或者是部分的构图也好,绝对不应该是故意做作出来的,而应该是完全符合主题性质的,符合理性主义审美原则的。”[1]这是理性的产物,是艺术家心灵和想象的产物,是对心灵的直接呼唤,无关于感情。从他的画中可以窥视到画家心灵深处的的思考。比如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绘画以古希腊传说为题材,围绕着生命和死亡的古老命题,描述裸的人性,内涵发人深思。在画中作者隐喻当时贵族物欲过于膨胀、人们沉迷于对于权势的渴求中。普桑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刻画一个想象中的情境,用绘画来启迪贵族们的心灵,抚平浮躁的欲望,用想象的产物对心灵直接呼唤,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追求明晰与秩序,让人们回归理性。其实古典主义者一直寻找的是一种理性的“绘画的真实”。比如普桑在描绘时,不是逐一地去模拟现实世界的景物与事件,而是通过理想来组织画面,展现事物应有的心灵的真实,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因为如果只有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通过绘画技巧是可以看上去真实的,但这是“真实的错觉”。“绘画不是去重新开创某些元素,而是致力于心灵的充实、提高、扬弃、净化,因此是在更高的意义上,在更纯粹的范畴里成为呈现者。”[2]古典主义画家会给眼睛不同的惊喜,他们寻找的是“绘画的真实”。洛兰的风景画不像普桑按照自己的理想世界来绘制,而是将他在罗马附近的写生素材,按照“绘画的真实”的方式理想化地表达出来。因为素材都是现实世界抽象出的理想化物象,画面看上去是那样的真实,没有一点虚幻的痕迹。当时许多人认为洛兰风景画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人试图寻找那些美丽的世外桃源,当然无法找到,因为那来自他的心灵世界,是他内心世界理性的表达。自然界的物象都是为了总体服务的,艺术家有权创作自然物象,这样才能使画面符合“绘画的真实,”(二)雕塑和建筑的理性美17世纪的雕塑艺术有一种肃穆、庄严、恬静、安谧之美,简言之就是和谐之美。在理性主义时期,雕塑主张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对面部及身体刻画方式,反映雕塑形象内在的宁静及安谧,体现出静穆与端庄的古典主义意味。他们追求的是理想观念的表达。在古典主义雕刻家看来,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需要概括出自然界最美的部分,最终表现“和谐之美”。雕塑大多采用中心对称的结构与朴素稳重的雕刻手法。塑造准确而富于秩序感的艺术作品。但雕刻大师们也并没有完全陷入表现人物完美的思维程式,雕刻家依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寻找出人物独有的特征。雕刻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探寻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雕塑作品《伏尔泰》,面部雕刻得宁静安谧,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塑风格,为了表现伏尔泰智者的形象,衣服几乎完全遮盖住伏尔泰孱弱的身躯,衣纹的雕刻手法概括稳重,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庄严高尚的学者气质。17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开始应用到建筑行业。严格遵守规则和标准所体现的建筑理性,并不意味着采用简单的建筑样式和粗陋的内部装饰。“它仅仅意味着美的效果是蕴涵在使建筑构建得以成功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本性上,并依据理性的准则去设计那些构件。”[3]古典主义艺术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建筑规范。数学关系和几何结构关系的运用,在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频繁使用。古典主义建筑推崇古代罗马建筑的设计风格,认为它是最“真实”的建筑形式。古典主义建筑师们主张建筑的真实,不提倡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倡导概括理性的一般性表达。当时的建筑中有一种古典的和谐崇高之美。法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路易十四崇尚古罗马秩序及法则,标榜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建筑
四、理性之美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指引
古典主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的美,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创作,将理性表达当作基本目标,创作的过程规范、有序,注重形式和共性,将古典绘画特有的精准造型和高超的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艺术的进步,但任何艺术流派都逃不过由鼎盛到衰败直至被取代的命运,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几十年或上百年以后,在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可能就会找到17世纪理性时期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古典主义建筑对后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中有很多的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都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语言。[4]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对塞尚乃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影响也很大。他们始终在追求绘画应有的“真实”。这种真实其实就是表达出自我的意图和感受,对于能欣赏的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是用水墨的方式表达的,本身立体感不强,好像并不真实,但是又让人觉得很生动很逼真,这是绘画意境所达到的相对真实。塞尚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忠于自我的真实。比如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看上去笔触洒脱、凌乱,画面随意、混沌,但实际上是依照内心的感受安置笔触和物象、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理性秩序排列、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的构图,出发点就是所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思。17世纪理性时期的创作语言,都是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色彩和线条表达的,艺术作品具象性强。而在理性时期以后,艺术作品的抽象性元素增多,抽象艺术的比重加大。好像理性时期那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写实表达逐渐变得不再重要。而实际的情况是写实风格的存在才使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根基。“艺术家在运用这些符号和图形表现创作意向的时候,无不充满了目的性和逻辑性,其本质上的逻辑真实仍然脱胎于古典主义。”[5]优秀的抽象艺术作品每一条直线、每一笔色彩的构成形式好像是没有规律,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和谐统一,直指物象本质。比如杜尚著名的《下楼的裸女》,几何图形的处理,构成细节上的逻辑真实,线条和谐、匀称、合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理性的艺术观,在200年后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们用符合艺术逻辑的形态来表现内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跳脱于流派之争,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开启新艺术形式的帷幕,进而呈现出理性美的瑰丽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D].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9.
[2]何仁富.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观念的嬗变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38-143.
[3]周祥.十八世纪末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J].华中建筑,2006(9):26-27.
[4]章一峰,孙连弟.浅谈石材幕墙在新古典主义建筑中的运用[J].石材,2012(05):23-26.
建筑绘画基本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CDIO;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是国家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在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致力于探索适合学校特色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着手点是将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有机整合,交叉化、系列化教学。
《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和《房屋建筑学》作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工程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几乎贯穿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其中《建筑制图》是以画法几何为理论基础,研究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画图、读图的基本能力,掌握手工绘图的基本技能。《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教授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建筑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的基本能力.《房屋建筑学》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房屋的构造原理,能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建筑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施工图。三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关联性强,且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三门课程放在不同学期依次进行,自成体系。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发现,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的学习连贯性差,学习效果和综合使用能力不足,往往是学习后面课程时还要重新加强前面课程所学,效率低进度慢,也失去了其专业基础课的功能。近年来很多教师将《建筑制图》和《AutoCAD》两门课程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如何将上述三门相关课程进行合理又有效的教学安排,使三者内容相互渗透,紧密结合,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一项仍需探究的课题。
一、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
对《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和《房屋建筑学》三门课程进行系列化、交叉性的教学,开发设置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应以学生能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并能熟练绘制和阅读建筑施工图为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课程内容优化与调整
教学内容改革是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所以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重复脱节,着重体现易学实用性。试点教学过程中根据新的教学目标,以设计为主体,制图为辅助手段来实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建筑设计开始,以建筑设计结束,中间讲述各种设计方法,并实时穿插相关的制图知识和计算机绘图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
较大的取舍和调整,具体如下:
1.从《房屋建筑学》开始,介绍建筑概述: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的分类与等级;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要求和依据等。基于此引出建筑设计成果的表达方法—图样。
2.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主要介绍建筑制图标准(如图纸图幅、线型、字体等)、制图方法和步骤,同时介绍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图框、标题栏等基本命令。弱化手工尺规绘图内容(涉及尺规仪器、几何作图)。
3.空间建筑形体的二维表示理论与方法(即画法几何部分):主要介绍投影基本知识、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平面体的投影、曲面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图样画法等,并实时穿插介绍各种几何元素及平面图形的AutoCAD绘制方法。削减立体表面交线和轴测图内容,去除那些不适合计算机绘图的简化画法,如对称图形、相同结构要素的简化画法等。
4.建筑施工图概述:介绍建筑施工图的形成,表达的内容,专业制图规定,同时介绍使用AutoCAD绘制建筑单体符号的方法(如轴线编号、标高符号等)。
5.建筑平面设计:介绍平面设计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建筑制图标准介绍TArch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的方法。
6.建筑立面设计:介绍立面设计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制图标准介绍利用TArch和AutoCAD软件,生成并细化立面图。
7.建筑剖面设计:介绍剖面设计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制图标准介绍利用TArch和AutoCAD软件,生成并细化剖面图。
8.建筑构造设计:介绍细部构造设计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制图标准介绍利用TArch和AutoCAD软件,完善平、立、剖及详图。
9.课程综合练习:中小型民用建筑方案设计及出图,系列施工图识读。
(二)立体化教材建设
基于课程内容的调整,考虑到仍然使用原有的独立教材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进行新的综合性教材开发。又由于教学研究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继承精华同时调整舍弃不足的过程,教材建设应顺应这个规律,在兼顾到市场效应的同时,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和完善。
建筑绘画基本知识范文
现代学科对透视绘图方法的工具性强调,忽视了图作为体验范式的作用。通过对透视空间意识与其他空间意识的对比分析,剖析出透视空间意识的主要特征是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两分,时间成为附属品;透视是一种单一的、机械的、静止的空间意识。由东方传统绘画运动空间的体验多样性,引发对于摒弃主客体交互的透视空间意识的反思。从而指出设计教学中,应当重新审视设计绘图与设计的关系,在设计绘图与体验之间建构起连接的桥梁,避免设计绘图继续陷入肤浅模范的境地。
关键词:
设计绘图;空间体验;工具性
引言
正如胡塞尔所言:这是所有现代科学的问题,强调工具性,体验的主体和客体被隔离了,自然被缩减成为数学意义上的多重形式。”[1]现行设计教学中,强调绘图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作为体验范式的作用。回顾图在设计行业中地位的演变,有益于明晰对设计绘图的性质的认识。这对于重新定位绘图与设计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绘图与设计师
中世纪欧洲建筑的建造过程,往往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不是某一代人劳动的创造物,有时可能是好几代人的劳动创造成果。譬如德国北部Soest的圣玛丽教堂。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世纪建筑图片断,是由当时的手工匠人师傅绘制的。然而,这里的绘图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设计绘图,其重点仍然是在如何建造,不是某种设计的意图的表达。由于这些图纸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当建造完成时,图也就失去了意义。加之当时的绘画用品较贵,很多图纸用完后会被打磨干净,以便再次利用。这也与当时进行行业技术的保密有关。设计意图往往更多地存在于工匠们的意识中,通过直接的操作与建造来表达。现代意义上的绘图,应该可以追溯到1563年。瓦萨利认为绘图与设计相结合和交织是一切视觉艺术的核心。由瓦萨利创办的第一个设计学院——佛罗伦萨设计艺术学院是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绘图的开始。因而在佛罗伦萨设计艺术学院里,不论是画家还是建筑师,都通过绘图获得训练。这种围绕绘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整个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彻底地将设计和绘图作为一种脑力劳动从建造这种手工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建筑师、设计师从手工业行会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创作实践者。”[2]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绘图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师成为独立于建造本身的独特从业者,建筑设计成为摆脱体力劳动的纯脑力劳动。这种脱离,使得建筑师不再直接与材料进行对话,对空间的直接操作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概念化的视觉图形表达。之后,19世纪的国立巴黎美术学院倡导一种笛卡儿式的教学方式,即设计几何学”。在这种教学体系中,精美的绘图成为衡量一件好的设计作品的标准,设计和绘图与建造相分离的道路越行越远。这类教学实践和思想一直影响到了20世纪的绝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大纲。唯独包豪斯在部分继承绘图方式的同时,试图将已经失去了的设计与建造联系起来。其中不乏像格罗皮乌斯、莫霍利•纳吉等杰出的包豪斯教师的实践。他们通过质疑绘图在设计中的地位,鼓励设计师对建造与材料的关注。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非常大的价值。通过对设计绘图的历史回顾,我们不得不承认:图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界定了设计师和设计这一行业。从手工业者手工劳作到纯脑力劳动创造,设计师这一职业的产生过程中,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设计绘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设计绘图应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二、透视作为空间的语言
设计绘图在设计职业化的历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涉及对空间表达的设计学科时,我们难免需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空间语言来表达我们的设计意图。呈现设计意图的视觉媒介,又会如何间接的反映我们的空间意识。这似乎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相似之处。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决定了哲学观的基本走向。那么,对于设计绘图而言,我们如何看待空间的物质性,决定了我们选择何种描述空间的基本语言,空间语言则反作用于我们所表现事物的基本形态。透视空间作为当今主流视觉媒介之一,是诸多设计院校的必修课,也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的首要手段。线性透视学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重大科学发现。透视学的产生,为我们认识空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空间意识。它是稳定的、匀质的、数学化的空间意识。这为艺术家、设计师等构建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描述体系。时至今日,我们习以为常地运用透视图表达空间,却忽视了对其本身的审视。在《TheEver-PresentOrigin》(永恒的源头)一书中,德国思想家让•盖布瑟尔将人类意识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透视之前、透视和超透视。[3]由此可见,透视在这位思想家的认识里,是人类空间意识的一次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指出,透视之前的空间意识,是一种直觉的、总体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这一阶段,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并未被二元化对立起来。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两分,应该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绘图法的产生开始。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对立,成为透视时期深深的烙印。这与透视绘图法追求单一、稳定的空间密不可分。至此,我们明确了透视的重要地位。在下文,我们将之与其他空间意识进行比对,尝试剖析透视作为空间绘图语言的主要特征,以期在透视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空间意识萌芽的种子。
(一)直觉空间与透视空间
让•盖布瑟尔对人类意识发展的概括,并未按照某一绝对界限来界定。透视之前、透视和超透视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三者之间不是前后关系,也不是新老交替关系,而是一种共存状态。每阶段都具有当时人们空间意识的鲜明特征,具有时代性。透视之前的空间意识,是一种直觉的空间。事件与直觉空间并存,空间永远与具体事物或事件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原始岩画来考证事件与直觉空间共存状态的观点。图1是位于内蒙古曼德拉山的岩画。这幅岩画描绘了一个原始村落的形象。中心是高大的帐篷,四周围绕着小型的帐篷。帐篷里有一些符号化的生活物品以及人。在这幅岩画中,并未出现对空间的立体描述,只有中心与的关系。村落的大小以及帐篷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无从得知。图2是云南沧源岩画村落图。这幅图画与图1类似,描述的都是原始村落景象。从图中我们注意到中心与的关系,但是中心圆圈所圈定的范围及其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无从考证。这些岩画的画面并非表达某种真实的地理空间,而是描绘战斗凯旋归来等日常生活场景。空间因为事件被顺带呈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视觉图像反映了原始人的空间意识:空间与人共存,与日常生活场景密不可分。空间与事件密切相关是直觉空间的重要特征之一。再者,两幅岩画中的人物及建筑形象并未按照实物进行具体描绘,而是被简化的形象,是抽象的符号。直觉空间意识是从感觉中提取元素,将物体抽象特征化,并将空间结构化,结构化的中心往往是人的身体。身体的感知在直觉空间意识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描述的空间,是未被剥离成空间与时间两分概念的空间。它是总体的,人们直接感知的,非理性的空间。透视时期的空间意识,是稳定单一的空间。透视空间是建构在数学法则之上的几何空间。透视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建立三维深度空间。绘画透视融合了一系列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成果。阿尔贝蒂在其画论中探讨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这使得绘画透视具备测量、秩序和比例的数字化科学的潜能。阿尔贝蒂之后,皮耶罗、丢勒、达•芬奇等人继续进一步的拓展透视学的研究范畴和内容。这些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眼中的宇宙是可以被控制的世界,是理性的、几何的。认为几何学建构的世界是稳定不变的。因而,透视学视角的空间是绝对的、固定的、匀质的、不受外界影响的。通过运用透视来描绘世界,我们将一个感知的空间缩减为几何空间”。但这种空间并非被人所直接感知的空间,而是基于几何学建构的理性空间。潘若夫斯基认为:透视将人设定为只有静止的单眼动物,忽略生理与心理对空间意识建立的影响,从机械论的角度去解释我们所见的世界,将眼睛看作是一种机械设备。”[4]可以说,透视为我们再现所见世界打开了某种可能性,同时也关闭了某种可能性。单一的灭点空间,与我们日常生活运用双眼视觉进行的空间体验具有微妙的差异。视觉自我中心和意识自我中心仍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依旧需要我们去解释回答。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空间统治,线性透视是对空间认知再现最完美的表达。透视是一种缩短了的,被我们所感知的空间。它建立在视觉金字塔之上,通过切割形成我们的世界。通过摒弃时间获得单一、稳定、统一的空间感。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类似暗示时间性的阴影,但其本质却是用来突出三维空间深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性。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分离,是透视时期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对透视之前的直觉空间意识与透视时期的空间意识进行回顾,使我们认识到空间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不同时期的空间意识具有当下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透视空间意识,是一种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两分的意识。
(二)东方绘画魅力的启示
对中国文人画的欣赏,是一种心路历程。移动的视点是中国绘画与欧洲透视图的本质区别。文人画家对画意”的追求,丰富了画面布局的多样性。其中包含了空间构筑、视点的多样性和时间性的构筑。如同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5]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如同旅行,需要观者身临其境,追随画家的笔触,观看一个需要攀爬”、云游”的山水。例如《富春山居图》,随着水平卷轴缓慢开启,呈现出不同的场景、视点、光线和时间,甚至可以从中体验到四时变化。这种多视点的变化图面,与西方立体主义的认识有着相似之处,都试图揭示体验的多样性。东方的绘图并未建立自己的透视体系,西方世界则将透视奉为神圣之物。之所以我们采用的是西方透视体系,并非东方没有自己的透视观。西方透视学概括了较为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但东方的绘图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6]中国山水画中运动空间的意识和旅行般的体验,都强调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而西方透视体系中,这些元素都被忽视或抛弃了。单一的透视再现方式,在我们回望东方传统绘画体验的多样性时,自然需要被我们反思。
三、设计绘图教学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强调绘图表达的工具性,使得学生们陷入对绘图模式化的学习。流水线生产般的手绘班和软件班,将设计绘图的本质引向一个个绝境。绘图沦落到肤浅模仿的境地。充满技巧性的绘图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从体验的角度去理解空间。设计绘图,不应是纯粹的记录,不应是为达到商业目的地手段,更应该是具备多样性体验的文本”,从中可以读出体验。
四、结语
时至今日,透视仍是艺术家、设计师等专业人群所频繁运用的主流视觉媒介之一。在设计教育教学中,透视绘图法的学习具有基础意义。但对几何绘图法的工具性应用,使得我们很少意识到其局限性。当我们选择透视作为表达空间的语言时,表现空间的句法逻辑已被限定。如何建构空间和体验空间,都被透视的理性面所界定。然而,透视空间并非一成不变,对于图作为体验范式的探索,必将引发新的空间意识萌芽。将设计绘图与体验重新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发掘出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6-28
[2]李欢白旭.建筑设计的二维的再现到三维的涌现[J].江西科学.2012.(30):216-218
[3]史荣利.莫兰迪绘画中的现代主义空间建构[J].美术观察.2015.(2):129
[4]彭锋.诗与画[J].中国书画.20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