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基本常识范例(3篇)
母婴护理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母婴同室;护理能力
母婴同室是指将产妇与新生儿放在同一病室,使其24h同在一起。母婴同室有助于母婴关系融洽,为后续哺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1]。但母婴同室的护理工作量较大,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其需求,故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保证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其中,取得肯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分娩的71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2±2.6)岁。观察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4.5±2.8)岁。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均超过7分,产妇依从性好可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排除合并产后出血、肝肾功能严重疾病的产妇,新生儿为低体质或早产儿,或在出生后合并严重疾病者。
1.3护理方法
(1)对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护理
(2)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①用吻合的语气向产妇介绍医院的各项基本情况,消除产妇的陌生感。
②环境护理:病室应明亮,尽量以自然光为主,布置应整洁,控制好室内温度及湿度,温度在25~27℃左右,湿度控制在40%~55%。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③心理干预:密切观察产妇情绪变化情况,告知产妇产后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疏导;还可指导产妇拥抱和抚摸婴儿,增进母婴交流,转移产妇的注意力。
④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优点,并告知其喂养的方式、姿势;告知母乳喂养期间饮食注意事项。
⑤向产妇讲解产后自身保健方面的知识,包括、伤口等的清洁护理,告知其勤换衣物,注意保暖,增强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
⑥新生儿护理:由护理人员向产妇示范护理婴儿的正确操作,如抚触的步骤、方法、顺序等,并在抚触过程中保持与婴儿的交流,以增进母婴关系,对于操作不正确者予以纠正和指导。
1.4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产妇的角色适应能力进行评价,产妇能很好掌握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技巧,及母乳喂养的方式,产妇与新生儿的关系较为融洽,新生儿对母亲有依赖感则为适应;产妇不能较好的接受母亲这一角色,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掌握不好即为不适应。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角色适应能力情况比较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4%,与对照组的74.2%比较,差异显著(p
表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母婴同室由于能增进母婴间情感交流,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等,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产妇及其家庭对于产后的护理越来越重视,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母婴同室的需求,积极探索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极为迫切。
优质护理的服务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夯实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护理满意度。有研究表明[2],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母婴同室中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徐利,龙学红,胡心英[3]等学者认为在母婴同室中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产妇对母婴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71例产妇进行研究,分别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角色适应能力显著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这可能是由于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整体性的、有效性的护理模式,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涵盖了人性化护理及整体护理的相关内容,并在其基础上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在母婴同室实施优质护理,通过心理干预、健康宣教、自身保健、饮食干预等措施,能减少产妇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促使其向母亲角色的正确转换,通过教授指导、讲解、示范等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使其正确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技巧;通过宣传母乳喂养的意义等,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增进母婴感情。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产后母婴同室的护理中,有助于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增加对母婴健康知识的掌握,提高对婴儿的护理能力,同时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余艳,肖云红,胡正华等.优质护理服务对产科母婴同室病房院内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96-97.
母婴护理基本常识范文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0年1-10月孕足月住院分娩产妇1250例。早产婴儿及APgaN评分了三分一下未列入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35岁。初产妇1025例占82%,经产妇225例占18%。
干部15例占12.48%,工人822例占65.76%,农民272例占21.76%入院前接受过母乳喂养,宣教的975例占78%。未接受者275例占22%,产前即对母乳喂养有思想顾虑的350例占28%,其中72%的孕产妇表示产后要母乳喂养,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的经济状况的产妇对母乳喂养存在不同的心理反应。
2心理护理方式
2.1产科病房管理上实行医生包病房,护士责任到病床的母婴一体的整体化医疗及护理,定常规、定职责,建立母乳喂养宜教育及家庭化病房,实行母婴同室,为哺育婴儿创造一个优雅、安静的环境。
2.2护理时着重心理护理,针对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及孕产妇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及手把手宣教相结合,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考虑产妇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心理接受能力不同及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认识程度不等,分别给予单课时及多课时的护理与宣教,并分发母乳喂养知识手册到每个产妇手中,使其全面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并准确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出院后为产妇留下24小时咨询电话,医护人员定期随话。
3心理护理内容
3.1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产后4个月,尤其是初生前3天乳汁少时,在群众甚至个别医护人员中仍有些模糊认识,担心婴儿脱水、营养不良,认为早吸允也吸不进奶水,反而影响了休息,因此不肯给婴儿喂奶,而且偷偷地给婴儿喂奶粉或糖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医护人员耐心抛向产妇宣传初乳的营养价值以及早吸允不仅可以促进乳汁分泌,而且有益于母婴间感情反流,促进产妇子宫复旧,减少产后出血等科学道理,让产妇知道婴儿完全能够承受初生前3天乳汁不足的状况,因为婴儿初生的最初几天,婴儿体重呈生理性下降,主要是多余组织间液体排出,这部分水分可供体内使用,而且体内有在宫腔内吞咽的羊水,加上少量乳汁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心理指导,消除了产妇思想顾虑,使产妇感觉到对于新生婴儿母乳才是最好的,于是他们便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婴儿实行纯母乳喂养。
3.2由于产后缺乳,而缺乏母乳喂养的信心,个别产妇由于产时疲乏、产后休息不好,而影响奶量,或者由于胃肠功能差,进食少影响哺乳量,部分由于产后刀口疼痛而减少哺乳次数造成奶量减少,甚至有些产妇由于产下女婴或男婴不理想而精神抑郁,家庭不和睦,都是造成产后缺乳的原因,医护人员一方面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循循善诱的为产妇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化解心中不快),另一方面在了解产妇的心态后切实为产妇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产妇的休息,并为进食差的产妇合理调配进食计划,尽快恢复体力,增加乳汁分泌。
3.3为保持体型而不愿进行母乳喂养,有些产妇认为哺乳会影响产后的体型恢复,特别是个别经济富裕的产妇认为她们有能力以最好的代乳品替代母乳喂养,我们首先让其充分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代乳品与母乳相比较的不足之处,代乳品喂养可能给婴儿带来感染及腹泻、营养不良等病症,然后给她们讲解的解剖及生理性知识,通过心理指导及宣教使她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的意义。
母婴护理基本常识范文篇3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模式逐渐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成为各大妇产医院所追求的目标。母婴同室主要是将新生儿与母亲放在一个房间进行护理,并且产后的所有时间都是母婴一起生活,由母亲按照要求进行喂养、洗澡、穿衣和睡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成长,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186例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93例分娩孕妇,其中对照组中93例产妇,年龄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27.8岁,剖宫产孕妇50例,阴道分娩孕妇43例,新生儿的体重为3.2~4.1kg,平均为3.75kg。实验组中的93例母婴,年龄在22~40岁,平均年龄为26.2岁,剖宫产孕妇50例,阴道分娩孕妇43例,新生儿的体重为3.1~4.3kg,平均为3.8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母婴采用的是传统母婴分离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由母亲一个人来完成。实验组中母婴采用了新的护理理念,即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护理人员要耐心的教授分娩孕妇对于新生儿的喂养技巧,指导她们如何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对新生儿进行哺乳,从而避免出现皲裂现象。同时还要求孕妇对新生儿的呼吸、脸色、啼哭以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且要做好相应症状的预防措施。由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这时就要求保持室内温度均衡,不要过热或者过冷。在新生儿休息的时候保持其侧卧姿势,从而避免奶水溢出发生窒息现象。而且在每次喂奶的时候,要求孕妇对自己的双手和进行清洁,避免新生儿出现感染现象,并且将哺乳的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为宜。每次新生儿哺乳的量也要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喂养到新生儿停止哭啼为止。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极易导致受伤和感染,所以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定期对新生儿的肤色进行观察,如果新生儿出现感染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在孕妇出院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产妇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对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许和处理,其中的数据使用了x±s的方式来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实验组母婴在分娩1w之内的喂养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她们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如今,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脐带护理、沐浴护理等,并且所有护理操作均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而且新生儿的父母及家属几乎是看不到护理过程的,这难免会使其产生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增大了对新生儿护理模式的挑战,逐渐发展起来的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深受孕妇及家属的青睐。
对于刚做父母的家长而言,面对新生儿的时候通常会束手无策,对于相关的护理措施一窍不通,更不用说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皮肤护理、脐带护理了。自从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出现,将对新生儿每天的护理工作都放在孕妇及家属的身边来进行,这时孕妇及家属可以亲身了解和掌握个各项护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边操作边给父母进行示范和讲解,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孕妇及家属更好的掌握护理要点,而且孕妇还可以亲身体验护理的乐趣,从而为出院后的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的孕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以及相关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加强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孕妇及家属对相关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为孕妇的产后恢复及新生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娩孕妇由于产后会存在宫缩痛、疼痛、缺乏对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她们很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情绪。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孕妇在产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医护人员要想办法帮助分娩孕妇进行相关角色的转变,带着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所有事情。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开展,增加了护理人员与分娩孕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孕妇所不理解的地方,护理人员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孕妇很好的进入母亲的角色,而且还能够准确的帮助宝宝做各项护理操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以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本次研究中93例母婴同室护理均取得明显的效果,喂养及新生儿的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几率差异教大。新生儿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群体,而且父母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母婴同室护理可以让产妇及家属亲自感受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所进行的耐心护理,从而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足度和信任度。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所有产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都非常满意,而且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足度有所下降,为91.40%,两组产妇的满意度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产妇的康复和满意度产生影响,而且护理人员在与产妇及家属进行交流时,也可能涉及到其它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沟通技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1~3]。
综上所述,实施母婴同室护理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孕妇转变角色,消除内心的恐惧、焦急心理,而且还能更好的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进一步督促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技巧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以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听力筛查769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8(3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