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特点范例(3篇)
创新思维的特点范文
名师教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其课堂有多完美,而在于其能在平常之处显出智慧。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和盛兴凤等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涌现,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他们的学术造诣是语文教育示范性的力量,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智慧的课堂,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场所,对催生语文教学的课堂创新思维,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1.名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基于一般思维活动上的对各种思维形式进行协调进行的整体性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辩证统一的结果。名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问题性、多向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强的名师,往往比较善于在教学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如果一个教师的思想中没有问题、在工作中不去研究问题,断然是不会成为名师的。因此,名师是具有问题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他们能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创造出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多向性创造思维呈发散状,能有效帮助教师从学生与教材、教学理论与教材的相互联系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的单向性的教学信息流动。开放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此外,名师的创造性思维还包括了辩证性、宏观性、求异性等特点。
2.名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
2.1诗意语文――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情况是调动学生情感,体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注重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诗意灵动的想象。首先体现在营造想象创新的情境,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针对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王老师就创设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新空间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没看到吗?闭上眼睛想象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这样就会有学生说:我看到了静静月夜下,月亮正沉浸在水中。王老师接着设问,那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到月亮正沉浸在水中的呢?噢,原来是静影沉璧。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八个字的含义,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想象画面。这样的想象既是诗意的,又是美好的,学生在王老师引导和创设的情境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激烈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2.2超越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课程标准》指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在学习中得到尊重,以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特级教师窦桂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产生的超越理论中有关“超越教师”的思想给新课改提供了新的启示。其中有关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好孩子的感觉,师生间也能平等对话。同时,窦老师还表示,语文课堂是要将发现、思考和批判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在实际教学中,窦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名师创造性思维中的开放性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通过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和质量。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中,窦老师引入了《我的老师》一文和当时一些有关亲人主题的时事进行讲解,课堂结束后又鼓励学生多阅读如《爱的教育》等书籍。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窦老师引入了雨果先生描写的圆明园文章进行对比讲述,又通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历史资料来拓展了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教学。
2.3情智共生――开展创新的专题课堂教学
情智共生的教育理念,是特级教师孙双金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创新性教学理念,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智慧教育、情智共生的教育。孙老师的专题教学《走进李白》不仅体现了情智语文的特点,还充分展现了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通览本专题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可以将研究的内容和解读的思想归结成一点,即创造性,具有体现了创造性的设定教学专题、创造性的开展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利用教学细节。以李白诗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例,孙老师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和教学,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想象的特点。孙老师不仅实施概念式的向学生呈现李白诗的想象,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自主概况和理解。如讨论“飞流直下三千尺”,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夸张”时,有学生就说“疯狂的夸张”,这时孙老师就以调侃的口吻说“用疯狂来形容诗仙,着实俗气”,在欢笑中体现了李白的高雅,发展了学生的情智。
3.结语
创新思维的特点范文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十一章创造与创新者的思维特征
中华民族的振兴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社会创新工程。要实现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不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还要树立现代化思维新观念,掌握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便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第一节时代性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含义
创造者思维的时代性特征,是指在其内容、形式、方法方面都综合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教育、社会伦理道德的共性的特征。因此,创造者思维特征作为一种动态的历史概念,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时代特色,是对时代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创造者思维的时代性特征,就是指处于某一时代的思维主体以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等为思维内容,并在综合反映时代共性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时代性特征。
二、时代性特征的基本因素
1.历史发展趋势决定着思维的时代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作为一个创新者的思维一定要反映时代的本质、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呼声。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的业绩和不朽的一页。科学的思维是时代的产物,它标志着现代的思维观念、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正在走向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适应改革开放的科学思维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2.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思维的时代性
决定思维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实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各种实践方式。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思维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作为思维主体反映思维客体的一种模式,它必然顺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格局,并在深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相应地实现某种转变,以其一种现代化思维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取代某种滞后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方法与艺术。在我国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生成,并为封建社会结构所强化的传统思维,尽管有某些优点,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如封闭性、保守性、滞后性等。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科技一体化并蕴含着国际性的全面激烈竞争的时代。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者思维观念和方式的变革,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整体性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含义
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是现代人们的思维的主导性特征。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人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维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揭示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含义,无疑对于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思维特征,就是指创造者首先要视工作为一个系统,然后以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为思维内容,并最终以实现工作系统目标最佳的整体性思维特征。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了人们的系统观,即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式。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观点在思维中的体现和运用。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也就是指创造者把创新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的思维特征。换言之,就是指创造者长期以创新系统为对象的思维,采用系统方式和方法,在从事科学创造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旨在追求创新整体功能最佳的思维特征。
二、整体性特征的主要标志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强调把数量分析作为思维问题的基础,以数量分析为依据。定性分析则侧重对事物进行性质、特点、非数量化的分析。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既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它强调两者的结合。
2.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微观分析是将系统中的各子系统要素单独拿出来考察。宏观分析是指对系统作整体性的了解与剖析。一般说来,宏观分析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整体性思维也不例外,它要求一方面要对系统做出微观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宏观结论。
3.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相结合
在一定条件下,整体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整体系统功能又反作用于整体系统结构。因此,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必须做到辩证地分析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研究与改善系统功能时,不要把思路仅停留在提高单个要素功能方面,而要在提高各个单个要素的素质上作文章,并致力于改革系统结构,以充分发挥系统的优化功能。这就充分体现了整体系统结构与整体系统功能相结合这一创造者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节战略性特征
一、战略性特征含义
创新工作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未来的工作,而对未来的工作要有全局性,要有长远谋划。所以,创造者的思维必须具有战略性。创造者思维的战略特征,就是指创造者为科学创新,并使创新工作系统目标优化,在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基础上,对创新工作未来进行超前思考,全面思考,以获得创新工作主动权的思维特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创造者思维的战略性从本质上说是总结过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二、战略性特征的具体内容
1.时间的未来性
强调思维的战略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时间。时间是物体存在的持续性、非间隔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转的。它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序向。正因为如此,作为创造者的思维就应该走在时间的前面,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前进的道路上,引导人们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避免发生失误,这正是为了节省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达到超前的效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贯穿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要求在战略思维中,以回溯分析、现状分析为基础,进而把握未来。同时,时间的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要求战略思维应具有变化性和选择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今社会里,同过去相比,人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事情要比过去多得多。这说明,人们的社会活动效率在提高和加快,战略思维一定要适应时间的变化。
2.空间的广延性
空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呈现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或排列次序,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等特性。空间具有长、宽、高三维性。空间的三维性要求战略思维要具有开阔性。同时,空间所表示的物体并存关系还要求战略思维具有综合性。任何战略思维,都要研究未来工作对象在空间中的并存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出现实空间中的因果链,预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这就要求战略思维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对预测对象的数据资料做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
第四节相似性特征
一、相似性特征含义
人的心理、思维、智慧、知识是共振的。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说过:“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志益也。”所谓“集众思”,讲的就是集体思维,集体思维可以达到智慧互补和相似,并能充分发挥人们思维合作的效应。由此可见,相似是思维的又一显著特征。相似就是在创新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那种思维方向、思维目的和思维结果一致性的思维特征。这种相似性特征,首先是由产生思维方式的诸多时代性因素决定的,其次又要受思维的传播性所制约。思维的这一相似性还包含一定历史时期创造者思维空间的一致性、思维内容的社会性、思维规律和方法的相近性以及引起思维频率的协调性等特征。
二、相似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1.相似性表现在集体思维的继承性上
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社会思维。社会思维作为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走向高一级程度的。正如钱学森所说:“人不仅要继承认识客观世界,继承创造精神财富,而且还要经常地使用前人已经创造的精神财富,而我们所说的信息、情报,广义来说就是人的知识,人类多少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世代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很重要的,都是人类集体思维的成果,也是思维形成的基础,是思维相似共振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2.相似性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协调互补上
思维的相似性不仅表现为创新集体内部的合作与互补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别人、前人思维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创新方面。“无古不成今”,科学思维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继承来实现的。牛顿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破除了牛顿力学绝对时空的老观念,提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理论。爱因斯坦却说:“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人的心理、思维、智慧是需要互补的,思维方式也具有互补性。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合作交流信息,增长知识。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它并不遵从守恒定律,而是无限增值的。在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或个人思维与个人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从量上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可以从质上实现思维合力的增强,并出现新的突跃,从而提高思维的质量。信息、知识在互相交流中出现增值、增强的趋势,这是思维信息运动的重要规律。在人才群体中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就可取长补短,增强群体的互补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物理学家勃兰特为首的人才群体就是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测量技师等11个人互相配合,从而成功地研究出了雷达。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群体内部的集思广益,全息互补。同时还表现为对别人和前人思维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创新上。一般地说,所谓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都是思维产生共振的结果。
创新思维的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建构主义;基础力学
本文将创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力学教学相结合,简述创新教育思维培养要素、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关键,以使创新教育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同时结合力学教学中提出创新教育的合理定位及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创设方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训练模型
根据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
时间逻辑思维也称为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从一维线性的时间轴上,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把握事物运动过程的本质属性。
空间结构思维是反映空间结构特性的思维形式。空间结构特性指和事物在空间的存现形式与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时的空间位置、组合关系或排列次序等有关的特性。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空间结构思维按思维材料又分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属性表象为思维材料)和直觉思维(空间关系表象为思维材料)两类。因此,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通常就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类,而这两种三类基本思维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不相关、互相排斥、彼此对立的。
创造性思维从其与创造性活动以及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来看,虽有其不可替代的极端重要性,但它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而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也不是与前两者并列的第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思维的心理模型一一内外双循环模型(DC模型),可以清晰地阐明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过程与加工机制,因此,可据此模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促进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创造性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组成。其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为解决高难度复杂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思想与加工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则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即主体)。换言之,六个要素中,一个用于解决思维过程的方向性,两个用于提供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另外三个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如何在DC模型指引下,制订出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力学创新思维培养特点及培养基点
根据创造思维理论,创造思维的六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按理应该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素进行训练,但是创造性思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有周密计划,可产生重要创新成果),涉及到复杂心理加工过程,其中与潜意识相关的横纵思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得到较成熟的训练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能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要素进行训练和培养。
基础力学是揭示力与运动、力与物体变形的关系学科。它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观察”是自然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分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条件下的观察两种;“实验”则是由观察方法发展而来,它是观察的延伸与扩充。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和实验,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去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思考,以便透过复杂的现象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联想、想象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通常要依靠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想象)和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才能解决;而对力学量之间内在联系规律(即空间结构关系)的发现,则往往要依靠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才有可能。可见,基础力学学科性质本身决定它们的教学过程必须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三者相结合,采用“形象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和“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按照创新思维理论,在力学教学中培养的创新思维,主要属于随意(无周密计划)创造思维,而随意创造性思维是更高层次的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基础,因此只有对学生进行随意创造性思维培养,打好基础,才有可能进行非随意的创造思维,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过去并未重视学生随意创造思维的培养,一讲创造性思维就是高级、复杂的创造思维,就要以思维成果是否前所未有来衡量,使人觉得高不可攀,也不知应如何做。实际上在基础力学教学中只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与之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要素进行培养,并在这些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不论思维的结果是否前所未有,我们的目的就已达到,这就是“创造性(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特点是将传统被动学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为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所起到的是帮助、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要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显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因此,将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应当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获取知识的环境与思维活动的情境,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必备条件。结合创新教育,我们认为在基础力学教学中着重创设以下的学习环境:
1.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基础力学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同时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在心理上,要扭转学生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迷信书本,畏惧老师的心理,减少思维的束缚。作为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及表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注意选择学生尚未知晓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素材)制订培养策略(根据随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三结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思维的信息反馈作适时引导,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的氛围,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2.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信息环境
对于基础力学,要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仅靠课堂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相关信息,如力学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应用实例,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人物等,这就需要为其提供丰富高效的信息环境。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和网络系统的传播手段已成为创造这种环境的主要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参考书、资料查询链接等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提供。另外建立师生互动的助学系统(如网上练习,答疑,讨论)和学习管理系统(如考核,作业)。这样学生既能主动获取及加工更多的信息,丰富知识库,锻炼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还可获得必要的帮助。
3.创新实践环境
基础力学是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因此实践环境很重要。在这个环境中,一方面实验向学生提供更直接更丰富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实践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会了解到书本理论的局限,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力学与工程结合的创新展示(创新展示室),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在此环境中,学生可利用提供的装置、材料和工具,动手实践其创新设计和探索性试验。显然,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