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制药工程含义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10 手机浏览

制药工程含义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制药工程含义范文篇2

关键词:清肾颗粒;正交试验;醇提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26

中图分类号:R2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69-04

OptimizationofEthanolExtractionTechnologyofQingshenGranulewithOrthogonalTestHUAi-lan1,LIRao-rao2,GAOJia-rong1,3,WUXi3,WEILiang-bing1,3(1.CollegeofPharmacy,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1,China;2.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3.DepartmentofPharmac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StateAdministrationofNationalChineseDrugsMedicamentLaboratoryofGrade3,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optimalethanolextractiontechnologyofQingshenGranule.MethodsThetotalcontentofemodin,chrysophanolandphyscion,thecontentoftanshinoneⅡAanddryextactratewassetasindexes,orthogonaltestwasadoptedtooptimizethetechnology.ResultsTheoptimumextractionconditionswereasfollows:8timesof80%alcohol,refluxing3timesand2hoursforeachtime.ConclusionTheoptimumtechnologyofQingshenGranuleissimple,stableandeffective.

Keywords:QingshenGranule;orthogonaltest;ethanolextractiontechnology

清肾颗粒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名老中医研制的医院临床科研制剂,由大黄、黄连、白花蛇舌草、丹参、茵陈等1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化湿、祛瘀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1]。本研究以大黄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3种成分总含量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筛选清肾颗粒醇提最佳工艺。

1仪器与试药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为Waters公司AcquityUPLC系统,包括四元高压梯度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及Empower2数据处理工作站;BP211D十万分之一天平(德国塞多利斯公司);HH-S型水浴锅(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RE-852旋转蒸发器(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KQ32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厂);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101A-S1型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

大黄素(批号110756-200110)、大黄酚(批号110796-201017)、大黄素甲醚(批号110758-200912)、丹参酮ⅡA(批号110766-200314)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均为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新药创制联合课题(2011xycz-12);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临床中药学(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

通讯作者:高家荣,Tel:0551-62838556,E-mail:zyfygjr2006

含量测定用。中药饮片均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经李立华主任中药师鉴定为合格药材。甲醇(色谱纯,美国Tedia公司),水为屈臣氏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含量测定

2.1.1色谱条件色谱柱:AcquityUPLCBEHC18柱(50mm×2.1mm,1.7?m);流动相:甲醇-0.1%的磷酸溶液(80∶20,V/V);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品溶液,每次进样1?L,色谱图显示阴性对照无干扰,见图1。

2.1.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配制成对照品母液。分别精密移取一定体积对照品混合制成大黄素56.67?g/mL、大黄酚51.67?g/mL、大黄素甲醚44.33?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1.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醇溶浓缩液各5mL,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质量,加热回流1h,放冷至室温,称重,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8%的盐酸4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2min,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h,放冷,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层,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提3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即得[2]22。

A

B

C

注:A.对照品;B.供试品;C.阴性对照;1.大黄素;

2.大黄酚;3.大黄素甲醚

图1清肾颗粒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超高液相色谱图

2.1.4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根据处方组成,取除大黄外的其余药材,按工艺要求制成缺大黄的阴性制剂,按“2.1.3”项下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溶液。

2.1.5线性关系考察自动进样对照品溶液各1、2、3、4、5、6?L,以色谱峰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大黄素回归方程:Y=898837X-65437,r=1;大黄酚回归方程:Y=295571X-53691,r=0.9997;大黄素甲醚回归方程:Y=1000000X-163132,r=0.9999。结果表明,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567~0.3400?g、0.0517~0.3100?g、0.0443~0.2660?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1.6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L、供试品溶液各1?L,注入超高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2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2.2.1色谱条件色谱柱:AcquityUPLCBEHC18柱(50mm×2.1mm,1.7?m);流动相:A为乙腈,B为水,梯度洗脱(梯度设置见表1);流速为0.25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nm。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品溶液,每次进样2?L,色谱图显示阴性对照无干扰,见图2。

表1丹参酮ⅡA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

时间(min)A(%)B(%)

0~560804020

5~680602040

6~86040

A

B

C

注:A.对照品;B.供试品;C.阴性对照品;1.丹参酮ⅡA

图2清肾颗粒中丹参酮ⅡA超高液相色谱图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配制成1mL溶液中含丹参酮ⅡA2.49?g的对照品溶液。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各样品溶液2mL置10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质量,超声处理20min,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3]。

2.2.4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根据处方组成,取除丹参外的其他药材,按工艺要求制成缺丹参的阴性制剂,按“2.2.3”项下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溶液。

2.2.5线性关系的考察自动进样对照品溶液各1、2、3、4、5、6?L,以色谱峰峰面积为纵坐标,以进样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Y=45176X-3380.2,r=0.9997。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0.00249~0.01494?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6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L、供试品溶液各2?L,注入超高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3样品中干浸膏得率的测定方法

取蒸发皿,标号,置干燥箱中105℃下干燥至恒重。分别精密吸取1~9号浓缩液20mL,置对应标号的恒重蒸发皿中,水浴蒸干,105℃下干燥3h,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测定重量,计算干浸膏得率[2]284。

2.4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为了确定最佳的提取参数,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中所涉及的条件进行优选,以乙醇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作为影响因素,各选择3个水平,按L9(34)表安排试验,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见表2。

表2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乙醇倍数(倍)提取时间(h)提取次数(次)乙醇浓度(%)

ABCD

161.0170

281.5280

3102.0390

按处方比例称取提取工艺部分的药材,共9份,按正交试验表设计的条件以加热回流方式进行提取,合并提取液,将上述提取液浓缩,定容至一定体积,制得样品溶液1~9。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总含量及丹参酮ⅡA含量、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8、0.1、0.1)[4]。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见表4。

表3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号ABCD丹参酮ⅡA

(mg/mL)大黄素

(mg/mL)大黄素甲醚

(mg/mL)大黄酚

(mg/mL)浸膏得率

(%)综合评分

111110.053990.092180.16600.0750715.9231.22

212220.063130.211300.31180.1680018.7159.00

313330.139200.294400.41570.366309.7288.64

421230.212100.072860.14060.065376.6832.38

522310.067720.100300.34040.1982028.6358.17

623120.112800.157700.32720.1982016.8663.27

731320.172300.108400.30830.1332040.0658.99

832130.191300.134500.20650.189306.3149.99

933210.087640.252600.38390.2846025.8079.05

K159.6240.8648.1656.15

K251.2755.7256.8160.42

K362.6876.9968.6057.00

R11.4036.1220.444.27

表4方差分析表

因素偏差平方和自由度F比F临界值P值

A209.04626.81619>0.05

B1977.887264.49119

C631.620220.59519

D30.6692119>0.05

误差30.6702

注:F0.05(2,2)=19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和C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观分析显示,各因素作用主次为B>C>A>D,最佳提取方案为A3B3C3D2。由于A、D两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省时节能、降低乙醇消耗和有效成分尽量提取充分,综合评判最佳提取工艺为A2B3C3D2,即80%乙醇,8倍量,每次2h,提取3次。

2.5验证试验

为进一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考察提取工艺的稳定性,按照上述优选工艺A2B3C3D2进行3组重复试验,其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见表5。

表5验证试验结果

序号大黄素(mg/mL)大黄素甲醚(mg/mL)大黄酚(mg/mL)丹参酮ⅡA(mg/mL)干浸膏得率(%)

10.24250.39280.33450.209029.87

20.23280.38670.35070.210929.68

30.24030.37890.34700.199528.98

均值0.23850.38610.34410.206529.51

3讨论

大黄为方中君药,其所含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均是主要活性成分和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丹参为方中佐药,其所含丹参酮ⅡA为丹参中主要脂溶性成分,具有保护肾小管的正常结构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5]。大黄蒽醌以80%乙醇提取最佳,丹参酮ⅡA最佳的提取工艺也是80%乙醇,故本研究采用乙醇作为正交试验的溶剂。

本处方中含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丹参酮ⅡA等多种活性成分。如以单一指标成分进行工艺优选,这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有较大差距。同时目前普遍认为以单一成分为质控指标存在较大局限性,而以多指标控制和评价中药制剂质量更具合理性。

本试验分析中发现,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变化不一致,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总含量作为工艺的评定指标更合理,且更有实际意义。因此,本试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3种成分总含量及丹参酮ⅡA、干浸膏得率这几个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分析,优选提取工艺,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试验过程中曾采用流动相甲醇-0.1%的磷酸溶液(85∶15)作为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流动相,但峰形和分离度均不理想,当流动相配比优化为甲醇-0.1%的磷酸溶液(80∶20)后获得满意峰形,分离良好。

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清肾颗粒的最佳醇提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不同,清肾颗粒醇提指标含量不同。最终选用80%浓度乙醇,8倍量,每次2h,提取3次的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

[1]王亿平,茅燕萍,曹恩泽,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

志,2006,13(3):135-13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

[3]武为宝,唐军.UPLC法测定丹参中5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5):827-829.

[4]任爱农,卢爱玲,田耀州,等.层次分析法用于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的多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372-374.

制药工程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药;重金属元素;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中药重金属元素的研究近几年发展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取得了很多的有益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一、含重金属类矿物药的应用历史

在我国安阳出土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载有朱砂,据考证这是公元前1566~1120年间的古物。这证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过朱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21种矿物药,其中包括雄黄。《五十二病方》据考证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时代的产物。它不但记载了这么多矿物药,还有以矿物药组成的方剂。《山海经》是我国古供书籍之一,据考证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其中记载矿物药4种,有朱砂、砒霜等。世界上第一部本草书《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世纪)记载了矿物药46种,并分上中下三品。其中有关于汞制(水银、轻粉、朱砂)和砷剂(砒石、雄黄、雌黄)的记载。

《雷公炮炙论》对药物的采集、加工、修冶一直指导着药物的加工炮制,是我国医这史上最早的一部制药专着。此时就知道矿物药炮炙加工中的煅和水飞法。这些炮制方法可以提高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有毒微量元素的含量。

宋代(公元1076年)的“太医局卖药所”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局。在唐・王焘的《外治秘要方》中,矿物药朱砂、雄黄等已见于方剂中。

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中有矿物药253种,而李时珍(1518~1593年)着的《本草纲目》,更是集前人之大成。书中共收集1892种药物,而矿物药则发展到355种,并且都有比以前更祥细的记载和论述。

清朝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有关重金属类矿物药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有关重金属类矿物药的研究日趋深入和广泛,正在引起广大医药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二、含重金属类矿物药对医学的贡献

我国矿物药的发现和应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煮盐的过程中发现盐水明目,芒硝泻下,从冶炼过程中发再现硫黄壮阳,水银杀虫。

《神农本草经》中有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此时已经指出药物的相使、相须及相畏、相反作用,也就是现代所产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有石胆,即胆矾“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症,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的记载,有关铅类矿物药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载“铅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狂,除热下气”。认为朱砂“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雄黄“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对含重金属类矿物药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并用于治疗疾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用30年时间,积累和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写成了医药学巨着《本草纲目》。它概括和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历代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当时世界先进的医药科学水平。其中收载矿物药355种,对含重金属类矿物药的功能主治,毒性大小,临床应用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含重金属类矿物药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治疗当时的疑难病证方面功不可没。

三、中药中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研究

随着人类对微量元素认识的不断深化,微量元素的作用也已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医药学的一个新观点。

1、中药中重金属存在状态:为了全面深入地探讨中成药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作用,本文所讨论的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微量重金属状态主要指游离态和配合态。

重金属元素不同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中成药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活性只有在其被人体吸收后才能表现出来。重金属元素的存在状态首先直接影响了它在人体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对人体的机能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表现为人体有益或有害。牛黄解毒片、六应丸、喉症散等相当一部分中成药中都含有雄黄(以硫化亚砷As2S2为主要成分),雄黄含砷量很高,而砷是一种剧毒物质。

2、影响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的因素:中成药制剂工艺是影响其重金属元素存在状态的重要因素。同一处方的药物,剂型不同,其微量元素存在状态及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以八珍方为例对不同制剂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同一元素,蜜丸中含量很高,其次为汤剂、冲剂、口服液。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制剂工艺。丸、散剂多含有大量的原药材料末,微量元素损失较少,状态受到影响也较小,而经过了水或醇处理后的液体剂型,微量元素则会有较多变化或损失。在制剂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如络合作用的产生等,影响了重金属元素在制剂中的存在状态、溶出率,从而直接影响了制剂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