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绘画角度的相关知识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6-12 手机浏览

绘画角度的相关知识范文

一、故事类绘本的文体特征及翻译策略

1.文体特征Nodelman认为绘本是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1988:1-2)。像《彼得兔的故事》、《开往远方的列车》、《花婆婆》和《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等故事情节丰富,有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的绘本故事性特征明显,而《黎明》、《海边的早晨》、《晚安秋千》和《风到哪里去了》等故事性弱,抒发感情,营造优美意境的诗歌散文型绘本也宽泛地归为故事类绘本。故事类绘本的本质是故事文学,文本特征表现为:使用叙述性和文学性语言,用词丰富,口语和书面语结合;有背景描写、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语言现象多变,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用文字、图画和声音合力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图画和文字有一体感或相互抗争;图文风格多样,作者个性化特征明显。

2.翻译策略绘本译者在制定翻译策略时,首先要选择是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绘本文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图画的重要作用,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作品的生命。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提到,故事绘本中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和文字与图画结合而产生的故事(2008:268)。Nord的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到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种翻译策略。“纪实翻译”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按照原文作者的思路撰写译文,尽量再现原文作者的情感和原文交际的文化。绘本这种图文阅读的方式使得原作在翻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译者要以原作为中心,充分考虑原作文、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巧妙设计,从而明确哪些语言成分应该保留,哪些只需稍加处理和调整,允许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故事类绘本中原作者的语言风格、绘画风格和创作意图往往也比较鲜明,所以翻译时原作者的地位应高于读者,译者要尽量多传达原作的信息。因此翻译故事类绘本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倾向于“纪实翻译”。故事类绘本翻译时译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原作图文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如何巧妙地隐藏在图画和文字之中,如何准确地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再现文字对故事的表述功能。其次,译文要尽量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并使其与图画风格相融合。原文的语言有趣,译文的语言就应该有趣;原文的口语化特征明显,译文就应该使用儿童化的口语语言;原文简练朴实,译文就应该保留图画给读者提供的探索和想象空间。翻译时过分追求语言的简单、童趣和口语化既是对原作的一种背叛,又掩盖或模糊了原作的风格和特色。最后,纪实翻译中的语法翻译是故事类绘本翻译的基本策略之一,处理语言的差异性时可以对译文进行微调,用增译策略弥补语法上的意义差异。

二、知识类绘本的文体特征及翻译策略

1.文体特征知识类绘本以客观现实为内容,通常是关于一个主题的图画书,图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文字风格与说明文相似,使用规范准确的说明性语言,其中包含专业的科学性词汇,其主题一般可以通过书名进行识别。这类绘本属于说明性文本,其文本特征表现为:使用一些组织性的句式结构,对生僻词或专业属于有定义或解释性说明,用图或表来传递信息。同时,儿童读者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决定了知识类绘本应该直观形象地传递信息,知识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甚至认为这类绘本并不是为了传达知识和信息,而只是让孩子感到惊异,产生兴趣,获得新的发现(2011:96)。如《神奇的校车》系列绘本,全书以叙述性故事为主线,用大量的故事性语言引入主题和建构故事框架,其余篇幅使用说明性语言来传递科学知识,专业术语较多,配以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美妙的大自然》和《万事通戴帽子的猫》等系列科学绘本的语言首先具有叙述性和文学性,其次才是说明性特征,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类绘本兼具表达型和信息型文本的特征。

2.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中讲的另一种翻译策略是“工具翻译”。“工具翻译”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译文读者的思路撰写译文,尽量靠近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围和文化背景,以便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原文传递的信息。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知识类绘本的语言具有表达型和信息型双重特征,以及知识性和娱乐性双重功能,所以文本的意图和信息接收者的能力是译者翻译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工具翻译是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强调译语文化,重在创造新的交际情境,让原文作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产生互动。当绘本中出现科学概念时,会使用专业术语,而尽量避免口语或俗语,较少运用修辞手法,与儿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例如《神奇的蜂巢》一书中介绍了昆虫的种类,有wasp(胡蜂)、Goliathbeetle(巨型甲虫)、orchidbee(兰花蜂)、carpenterbee(木蜂)、Japanesebeetle(日本丽金龟)等。译本中选择了生物学中的专业名称,比如“胡蜂”是学名,“黄蜂”是俗称。如果译者译为“黄蜂”,很多儿童读者听过这个名字,很容易接受,但其知识类绘本的信息传达功能决定了译本应该对读者实施认知功能。

绘画角度的相关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创意设计;讽刺幽默漫画;时政漫画

中图分类号:J21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7-02

一、创意来源

讽刺漫画多与新闻结合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一经刊登立刻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为即使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普通百姓,通过漫画也可大致明白其所述内容。讽刺漫画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因为其拥有社会性、生活性、共识性。一幅成功的讽刺漫画也离不开色彩的作用,在漫画世界里,色彩是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那些斑斓的色彩吸引着读者的视线,贴切的色彩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心灵距离。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是讽刺漫画创作的灵魂,它具有人类共同的感知与心理体验,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感染力,在讽刺漫画创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色彩的运用。

讽刺幽默漫画是运用手绘和电脑相结合创作出来的。手绘的特点是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感,它是电脑绘画所达不到的。而电脑的后期处理与整体的调整会使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

讽刺幽默漫画包括政治讽刺漫画、环保类漫画、时政漫画,在上色与构图上按照国际漫画的风格进行创作,部分作品还运用了抽象的语言形式,对社会正能量进行很好的宣传。

创意在现代创图像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解决的是视觉形象的创造和视觉语言的表达问题。它并不是单纯地满足画面的新、奇、特、异等视觉审美需求,而是以沟通观者和市场,取得一定的文化启示为目的。它在让观者欣赏到美妙图形设计的同时,通过直观创意图形形象,向观者传达一定的信息或理念,在瞬间留给人完整、深刻、生动的印象,使观者通过这些可视的形象体会作品内在的涵义。优秀的创意图形能传达一定的哲学思变和文化内涵。经常关注时政要闻,对讽刺幽默漫画的创作尤为重要。对新闻中提到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它的中心思想,在进行漫画加工时必须严正、客观地对待,也可以慎重加入个人的感彩。

二、元素积累

创意元素的积累在漫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创作漫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需要创作的主题素材,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再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讽刺幽默漫画中,主色调的确立与表达相对灵活多变它不必以绝对的冷暖和具体的颜色去定位其色调,在拥有良好构图与立意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冷暖交替的色彩去营造画面。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方面,讽刺幽默漫画给观者带来的情绪也不是绝对的,这种体验还与观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有关,这种色彩与情绪的关系是相对的。

次色调就是讽刺幽默漫画中角色服饰等的色彩。在作品的绘制过程中,不同的色彩运用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讽刺漫画角色的色彩设计要与整幅漫画风格统一,要选取能符合漫画形象行为特征,充分表现其情感特点的色彩。色彩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视觉效果和提高装饰观赏性,它还能通过视觉刺激唤起观者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直接影响到观者对角色形象的认知,以及对画面内容的解读。作者可以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强调角色性格,暗示观者对角色形成特定的态度,从而能更快更准确地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一幅漫画的的色彩风格与画者本人的情感密不可分,也是画者的主观色彩表达。一幅漫画的色彩风格同时也深受画者个人习惯用色影响。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在针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设计色彩,这样会逐渐发现色彩的本质。当主观色彩在思维中逐步成为主导,漫画色彩设计将不属于对客观事物的复制粘贴,而是画者自己对色彩的经营。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画者绘制出色彩漂亮表达充分的作品。

在现代漫画设计领域中,漫画设计与绘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国内政治漫画多以线条加以清淡的着色,形态清晰明了,绘画制作周期极短。国外的政治漫画创意构思精确,画面色彩独特,这些作品不但具有艺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价值性,在创作的时候大多会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意识倾向。它主要以个性为表现形式,无论是幻想的,夸张的,幽默的,情绪化的,都能传达出政治漫画的主题。政治漫画在战争年代非常流行,报纸上常常刊登。这种类型的漫画不仅可以活跃、调剂版面,还可以配合新闻报道相关内容,相得益彰。政治漫画的特点是主题创意独特、政治主体思想鲜明、趣味性强、造型幽默。探讨政治漫画的创意,拓展创意学研究的领域,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决策,以及正能量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构思与创新

构思简而言之,就是由创意和设计两部分构成。在我的政治漫画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会做着许多人们熟悉的事情,有的甚至是抽象的看不明白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单幅漫画的创作,就像纯艺术绘画常常不被人理解一样。例如毕加索的油画,运用抽象的语言与狂放的思维,表现四维空间的立体感,他的绘画方式很容易被人记住。一个普通的设计和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大家记住的,一定是有创意的设计。很多作者都是通过夸张甚至巧妙的创意让观者恍然大悟。

讽刺漫画,是针对当下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用讽刺的手法把其特点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秉承讽刺漫画的传统,把一些现象、人物的特点以夸张或变形等手法表现出来,抨击社会上的假、丑、恶,弘扬人间的真、善、美。讽刺类漫画形象鲜明,主题明确,所表达内容,易被大家快速掌握,为大家广泛接受。

参考文献:

[1]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庄子平.图案配色经典(第2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3]宗凯.动漫角色设计(第1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力.漫画人物角色设定技巧(第1版)[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0.

[5]周宗凯.动漫角色设计(第1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绘画角度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造型艺术;绘本设计;暗示;视觉形态;图文关系;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VisualFormImplicationinPictureBookDesign

HUXin-yi

(SchoolofDesign,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

一、视觉形态与暗示

在众多的沟通手段中,有一种普遍与有效的方式就是暗示。文本叙述了画面没有呈现的东西,画面则展示我们文字没有说的细节。图文关系本身就呈现了一种基础的暗示关系。而图文之间这种典型的互相暗示关系,正是绘本设计中暗示手段频繁使用的内在原因及基础。

暗示,通常是指通过言辞(词语、声调、语气)和非言辞(表情、手势、动作、服饰)等手段使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接受潜意识层面上的刺激,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变化,使其思想、行为变得与暗示者的意识同步。瑞典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符号的构成要素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是符号在客观世界中的声音、影像、画面等等外在表现,能被人类的感官直接感到;“所指”则是人们心理层面对符号能指形态的理解,是主观化的心理范畴①。暗示就是利用“能指”来实现“所指”。在绘本中,通常由文本来展开叙述并引导情节发展,而插图画面则会直接证明文本所说,并进一步补充文本所没有明说或没有说的事物。文本的暗示,是一种语言角度的暗示,它具有暗示的主观性,让读者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观看和体验。图像则是一种非言辞的暗示,它具有客观性,让读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看和体验。这两种不同角度的体验,形成一种对绘本的完整体验,最终达到绘本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绘本中的画面由不同的视觉形态构成。视觉形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直接可见的视觉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还包括了视觉元素间的关系元素:位置、空间、方向、重心与运动等。这些元素相互共生、紧密联系,它们既可以独立发挥暗示的作用;又可以共同通过暗示匹配读者现存的知识与经验,影响其心智及情绪,从而实现视觉意义的信息传达。视觉形态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来表现文本及文脉主观的内在意涵,也就是以非言辞的方式,在文本的指引下,以外在的、客观的方式完成对读者的暗示。绘本中的画面因为其视觉的示意性(exemplification),使其暗示功能更为丰富和有效,同时达到一种互动的扩散性。

二、暗示的载体

1.形状暗示。形状是一切视觉形态的容器,它决定了我们在画面中获取的信息。绘本视觉形态中的形状,不仅包括画面中某一个人物或动物的形状,也包括画面本身的形状甚至是书本身的形状,这些要素都能对读者产生暗示。封面,常常可以奠定一本书的整体风格,也会影响读者对书的期待及理解。在绘本《小房子》的封面上,画家使用了两个同心圆置于画面中心,使我们的视觉中心被锁定在圆心处的小房子。窗、门及台阶的形状,正好为小房子添加了眼、鼻及嘴巴,使小房子有了面目特征。台阶上翘的曲线,令人联想到微笑的表情。而小房子本身的形状采弧线构成,改变了房子冷冰冰坚硬的感觉。这些形状,暗示着小房子“人性”中的“友善”与“亲和力”与乐观美好人生价值。绘本画面中的很多形状在文本中并没有提及。但这些形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形状通过隐喻来暗示,从而烘托了故事的主题。例如绘本《胆小鬼威利》中出现的水仙花就是文字中没有描述的“意外”形状。绘本作家安东尼·布朗用水仙花作为墙壁的壁纸图案,通过水仙花的象征性来暗示威利对自己的健美体魄满意的程度,强化了威利通自信的状态。在绘本中还有一种形状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绘本本身的开本形状。绘本《月光男孩》运用并不常见的竖式窄长形装帧,这种故意拉长的画面,不但有效的增加了阅读的距离感,也被用来暗示方向及动态,将男孩从天空下落,寻找月亮的故事情节描述的更具动感和时间流动性。

2.色彩暗示。色彩也是一种强有力且非常有效的暗示载体。无论是从其物理性角度,还是心理层面,亦或是色彩的语义联想角度,色彩都能起到良好的暗示效果,使人产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共鸣。《小蓝和小黄》是一本非常抽象的绘本,撕纸的图案,以两个颜色代表两个孩子,他们拥抱之后变成了绿色。回家时爸爸妈妈认不出他们,眼泪使得他们恢复了原样。色彩对情感的暗示功能在故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都具有暗示的心理内涵。明亮的色调让人觉得有幸福感,能够带着中立的心理去阅读;而低明度或暗色调的画面,一方面会让人放松,但也可能会暗示着危险。纯度高的色调能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或暗示强烈的冲突;纯度低的色调则能够暗示缓慢平静的抑或是悲伤的情绪。在《小蓝和小黄》中,黑色暗示小蓝找不到小黄时的焦虑与沮丧,翻页后的红色与黑色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则暗示了两个好朋友见面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激动。看似一个简单的关于颜色变化的故事,却深含着浓浓的情感交流。

3.画面肌理暗示。肌理是材质显示的表面效果,包括视觉肌理及触觉肌理。肌理虽是一种物理层面的感觉,但是它除了给人以视觉的感知以外,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体验及经验记忆有关。绘本中的画面肌理包括多种类型:纸张、绘本所用的媒材,印刷技术所造成的肌理等等。这些肌理的运用,会影响我们对绘本所抱有的阅读和理解态度。设计师会选用高光的纸张来暗示平静,而选用哑光或有粗糙质地的纸张来营造一种亲切的触摸手感。可见,绘本的视觉肌理会带来心理的暗示,用外在来暗示内在。不同的表现媒材及技法会给视觉形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中,木刻线条的粗犷风格被用来暗示黑夜的混沌与压抑,表达了席奶奶对黑夜的讨厌与不满;绘本《石头汤》用水彩营造淡而悠远的意境,暗示着一种博大而包容的精神与人性的关怀。

此外,现代印刷技术为绘本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肌理触感体验。例如绘本《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的设计者让读者用触觉配合听觉来感知色彩的变化。当我们触摸到画面上的起伏,用手指辨别出到本该用视觉看到的形态时,那种心理反应比实际观看还要深刻和强烈。通过触摸,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色彩,唤醒了我们手指沉睡的敏感神经,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内在感受。

4.关系元素暗示。视觉形态不止包括视觉元素本身,也包括了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元素:位置、空间、方向、重心和运动等。绘本的形态单元是“页面”,页面与页面之间不仅有空间上的关系,同时也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关系。很多设计出色的绘本,亦将暗示渗透到了绘本形态的结构及空间关系之中。画面的大小被放置于整个绘本的空间里进行设计,通过页面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向读者间接地进行情绪或意识的暗示。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的画面由小变大,直至充满整个版面,然后又随着故事高潮的退去而由跨版变为单面(正常尺寸)。除了表达故事情节高潮起伏以外,同时亦暗示故事主人公麦克斯负面情绪的高涨与消解。另外,画面小意味着周围留白的多,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暗示麦克斯受到的外界压力的变化,这种压力来自于麦克斯妈妈对他的约束与管教。绘本阅读的方式是“翻页”,绘本在版式设计方面也特别注重“翻页”所造成的前后页面间过渡的版式关联。绘本《莎莉,洗好澡了没?》的作者约翰·伯宁罕利用绘本左右页分别从妈妈和女儿两个角度来讲述故事。这种左右页面视觉形态的差异与对比,使整个绘本故事在现实与想象中不断切换,暗示了现实的按部就班与想象的自由自在之间的对比,揭示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截然不同,通过一种隐性的方式来揭示绘本想要表达的主题。

三、暗示的目的

绘本插图中的视觉形态,提供的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类比式真实再现,透过画面,设计者更想表达的是隐含于外在之下对事物情感及意念的注解。暗示是一种自然、含蓄、平等的沟通方式,它通过对读者经验、心理及情绪的唤起、影响和调动,不动声色地传达了绘本的内涵及深层理念。视觉形态的暗示功能主要能够达到以下的目的:

1.强化及确认文本。文字是我们观看绘本画面的“导游”,它奠定了我们阅读绘本的心理基础。画面与文本最基础的关系就是确认文本所传达的信息,然后不遗余力地强化它。这种强化会以正反两种方式来实现。正面确认用就是视觉形态来暗示文本,通过暗示在读者内心形成的共鸣来强化文本内容。另一种确认方式就是“反语”,双方互相“揭短”——互相暗示对方的不完整,即从互补互抗的角度来强化文本。“如果文字说的是一回事,而画面表现出的却截然不同,那么文图之间就是一种反语的关系。”②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画家用一只文字里完全没有出现的狐狸,打破了文字传递的平淡从容,给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增加了紧张气氛。这个意外的视觉形态——狐狸暗示了母鸡“从容不迫”散步的“不真实”。虽然看起来是画面在暗示文本的缺失,是在“揭短”,甚至互相“破坏”了对方的意义,但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加强,反而使得图文双方变得更完整。2.制造悬念及推动情节发展。封面、环衬、扉页等位置上的视觉形态,常常通过暗示来营造读者对绘本故事的好奇和期待,从而制造出一种悬念。通常,这种悬念会在故事结束后得到正面或反面的印证,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成就感,同时再次突显绘本主旨。例如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中的扉页及末页的农夫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前后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这个视觉形态的刻意安排,发挥的是古代说书人的惊堂木的功能,暗示了故事的“始”也是暗示了故事的“终”。这样的前后呼应,将故事情节完整的串联起来。而在绘本《朱家故事》中,随着妈妈的离开,每一页上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猪头形态,它暗示了朱先生和儿子们生活逐渐陷入混乱与失控。随着猪头数量的增多,这种混乱与失控也越来越严重,逐渐将故事推向高潮。

3.增加趣味性及表达个性。暗示这种隐性的表意方式,能够在不影响绘本主旨及内容传达的过程中,增添绘本的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多绘本插画家会在画面中穿插各种视觉形态作为一种个人符号化的细节。这些细节是一种表达自己或表达个性的符号,提供了文本以外的意义。而发现这种视觉细节的过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愉悦感。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中处处存在着这些暗示的符号,例如大猩猩这个鲜明的视觉形态,在他的绘本里以主角、配角、背景等各种形式出现,不仅是一个具有生动客观性的主体,更是一个具有多层面暗示语系的主观符号。这些具有个人色彩的符号形态,向读者暗示了绘本作者的自身存在。对于呈现在眼前的视觉形态,我们能比看到的客观存在感知得更多,因为读者的知识和经验会自动发挥作用。绘本中画面的视觉形态暗示就利用这一点,强化、加深这种感知,通过视觉可见的形状、色彩、肌理、构图、版面等引导读者去联想和体验绘本中看不到的内在意蕴。绘本视觉形态能够通过暗示来隐喻、象征、移情,引发读者的共鸣,加深理解,从而呼应文本,充实内涵。绘本中文本及画面之间的图文关系是绘本视觉形态具有强大暗示功能的内在“基因”,是图像视觉形态具有暗示力量的绝对基础。绘本中视觉形态的存在,正是我们对形态及内在意义之间暗示关系的认定。“好的绘本不止要捕捉真实的影像,更要让图像能有深层的意义,使读者的眼睛能够随图像渗透到故事核心,用‘肉眼’感动他的‘心灵’。”③而暗示就是让图像有深层意义的重要手段。对绘本视觉形态暗示的理解调动了读者的感官,激发了读者的内在意识与体验,能够启动读者感官及心理更深层面的共鸣。“在好的图画书里,有着各种各样隐藏的信号。读出它,发现它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在这一瞬间,就好像作者的眼神相遇后相对一笑的感觉。”④暗示所发出的秘密信号,使作者与读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心智的交流使绘本成为双方共同创造的产物。

①齐潇潇《几米绘本的符号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珍·杜南《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台北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