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原则范例(3篇)
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⑴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1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⑵猜疑心重: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则: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回答。
⑶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⑷退化、依赖性增加: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和温暖。
护理原则:多关怀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服务,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⑸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意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⑹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怒,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老年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他们,使其改变态度。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心理护理
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国内外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患者,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十分重要的。
1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猜疑心重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则: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
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如:这药治疗您的病很有效,您服了这药会感到舒服的等。另外,对患者进行任何新诊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时,都应事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说,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3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4退化、依赖性增加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和温暖。
护理原则:多关怀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服务,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1.5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意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怒,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老年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他们,使其改变态度。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2.1语言性沟通
2.1.1询问式交谈责任护士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并查阅病历,使之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交谈时护士应举止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从患者病情入手,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
2.1.2理解式交谈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的心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显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
2.1.3鼓励式交谈此法适用于孤独、忧郁和自卑的患者。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并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患者孤独、自卑心理,同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并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及心理状态,动员周围人群共同关心、鼓励、体贴患者。
2.1.4批评式交谈对于那些偏执、暴躁或自弃的患者,除了采取上述几种交谈方式外,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
2.2非语言性沟通
2.2.1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
2.2.2相制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3心理护理
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给予老年患者的恰当尊称,并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体力差,反应迟钝,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老年人患病后脾气会发生改变,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更需要我们给老年患者多一分理解与关怀,对他们要和谐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安慰;老年人怕孤独,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倍关心他们,了解个人爱好,了解一般家庭情况,使老年患者感到很亲切。嘱其亲朋好友多给予支持和关怀,以使护理效果更加满患者足。护士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输液时不需按铃呼叫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老年患者应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
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3.3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3.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注重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患者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3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4孙玉梅,王宜芝,邹恂.老年住院患者的需求,护士与患者的观点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95-197.
5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7.
7王美德,孙静霞.护理心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老年护理原则范文篇3
关键词:辨证护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97-03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1],在所有老年人易患病中,心血管病是最重要、最危险的疾病[2]。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的10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患者治疗过程中辅以中医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0)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制定标准[3],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4]及《中医内科学》关于胸痹心痛所述内容。
111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以冠心病为第一诊断住院的患者,且能配合治疗者。
112排除标准除急性心肌梗死外,另有中度以上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患,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精神病,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2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心血瘀阻46例,痰瘀互结25例,气阴两伤11例,肝郁化火10例,心肾阳虚8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682岁;病程1个月~19a,平均6a。伴有糖尿病者8例,高血压病者9例,高黏血症者13例,高脂血症者16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8岁,平均665岁;病程2个月~17a,平均7a。伴有糖尿病者7例,高血压病者8例,高黏血症者11例,高脂血症者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调护和积极的健康教育,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常规护理
131一般护理①根据病情的轻重分配病室,要求室内环境安静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②重症患者减少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③心痛频发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生活起居均由护士协助,待发作减少,疼痛消失时,方可下床适当活动,以不增加心脏负担为度。
132饮食护理以清淡为原则,以素食为主,平日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少吃肉,多吃鱼和豆制品;低盐(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以10g以下为宜)。慎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品,忌烟酒,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饮食(饱餐可使胃肠道的血流量增加而致心肌供血减少),多食蔬菜水果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防止因腹压增加,回心血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或猝死)。如出现便秘时,可用开塞露通便或口服缓泻剂,必要时用肥皂水低压灌肠。
133吸氧心痛发作时,给予吸氧,一般流量2~3L/min,若疼痛剧烈、出冷汗、发绀者,给予加压给氧,同时给予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含服。
14辨证施护
141心血瘀阻型临床表现: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肩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结代。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调护原则。①药物穴位外贴。当归、丹参、血竭、水蛭等分研成粉状,取适量贴于膻中、阿是穴,外用胶布固定,1次/d,促使心脉通畅达到止痛目的[5]。②温水浴疗。指导患者早晚用40~50℃温水泡脚1次,10~20min/次,促进血液循环。③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142痰瘀互结型临床表现: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心悸气短,身倦头昏,食少腹胀,肢体沉重,咳嗽痰多,舌胖嫩,苔白腻,脉滑。以祛痰、化瘀为调护原则。①冷饮伤胃亏肺,油腻食物及甜食易生痰浊,易使血行不畅,所以应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进甜食,肥胖患者多痰湿,尤应控制。②药用贴穴引痰下行。取蓖麻子3~4粒捣碎,贴于双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1次/d,可引痰浊下行、通大便、促进血液循环。③辅助食疗。饮食不宜过饱,减少脾胃的负担且减轻体重。每日服用苡仁萝卜粥,可健胃化食、祛痰活血,以强化治疗效果。
143气阴两伤型临床表现: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调护原则。①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佳者睡前忌饮茶,按摩手心、足心各120次促进入睡。②辅助食疗,用黄精、山药、桂圆、红枣煮粥,每日早、中、晚各服适量。
144肝郁化火型临床表现: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心烦少寐,脾气急躁,爱发火,动怒就犯心绞痛,伴有胸闷不舒,两肋胀痛。胃脘痞满,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苔两边紫暗,脉弦紧或脉细数。以调畅情志、引火下行为调护原则。①避免精神刺激。忌忧伤、悲怒,以免肝受压抑而使肝火旺,加重病情。②药物贴涌泉穴,引火下行。用吴茱萸10~15g研粉制成饼状,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绷带固定,夜贴昼取,以此降火下行[6]。血压偏高者,用夏枯草10~15g、20~30g煎汤当茶饮,每日1剂,既引火下行,又能使血压下降。
145心肾阳虚型临床表现: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背痛彻胸,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脉迟。以温肾助阳、通络活血为调护原则。①注意保暖,病房通风换气时给患者加盖衣被,严防感冒。②艾灸温助肾阳,暖胃健脾。用艾绒灸关元穴,贴鲜生姜片于穴位上,放艾绒点燃至皮肤有热感时,去掉燃绒,连续3~4壮,1次/d。③中药及饮食要热服,忌生、冷、寒、凉食物,用少量干姜,川椒等调味以助温中阳。
以上辨证护理各法,可以综合施护,灵活应用,但以一型为主。同时强调情志护理,特别对气滞血瘀、肝郁化火证患者,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随时了解其心理状态,舒缓其抑郁、忧伤、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疼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容易产生思想顾虑和对治疗信心不足,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并通过思想交流解除其悲观情绪,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舒畅的养病环境。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211胸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由较重减到轻度;有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发作次数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更长。
3讨论
根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癌症、艾滋病等其他疾病,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的真心痛、胸痛、心痛、厥心痛的范畴。根据中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其发病因素,多与情志失调、寒邪内侵、饮食不当以及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呼吸不畅、胸闷如窒、心痛剧烈、持续不解,同时伴有出冷汗、嘴唇青紫、脉结代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中医理论的“治未病”、“天人合一”、“整体观”等理论不仅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和科学观,同时还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文化及现代的疾病防治观念。中医护理学在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及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涵盖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常规内容,还包含了大量的养生康复和预防保健等内容。如何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作,是中医护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来说负性心理是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7],因为它会引起恐惧、焦虑等情绪,加重病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8]。许多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绪的刺激而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9],导致突然死亡。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实际就是现代医学中所指的人类人格因素及情趣变化。中医学根据“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的七情致病特点指导患者调畅情志,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存存斋医话稿》中说得更为明白:“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而且“善用之者常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甚奇”。因此,须特别重视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从心理上战胜自己,恢复信心,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内经》指出:“药以调之,食必随之”,《管子》曰:“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赢而寿命损”。所以中医在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的调理[10]。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心肾阳虚基础应受重视。老年人由于肾气渐衰,肾阳亏虚难以鼓舞阳气,致脏腑功能衰减,脾胃虚弱,营血亏少,心阳不振、气血不畅[11]。肾阴亏虚则五脏之阴无以滋养,阴虚血少,血脉不通,心失所养。故治疗和护理以补肾固本为根本,标本兼顾。
本研究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症状、中医证型,分析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机,有针对性地设计中医护理方案。并严格遵照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随时关注患者的身心变化情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地讲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减轻患者的忧虑和恐惧,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态。特别是通过同病异护和饮食调护,针对每位患者的个性特点实施情志护理、卫生宣教、出院指导。与常规护理比较,中医辨证护理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见中医护理对临床治疗冠心病及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辨证施护及施治可起到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桂明,翟景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异常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174―175
[2]刘英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18-119
[3]蔡永敏,王黎,任玉让,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6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5]孙勤国,王建久,郑云,等冠心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8-100
[6]孙玉芝吴茱萸贴敷涌泉穴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09,(2):53-54
[7]辛红菊,张晓君,卢秋玲合理情绪疗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3(28):604―605
[8]王思佳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指导意义[J].医学信息,2010,23(8):99-100
[9]邵艳奇,邵艳肖,刘志伟,等关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J].医学综述,2009,15(5):729-730
[10]何晓梅,阿依仙中医食疗在临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4,2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