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辨别化学品的正确方法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14 手机浏览

辨别化学品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苯加氢精制;危险源辨识;环境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30-02

0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中对苯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苯(C6H6)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它是染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药物和农药等的重要原料,也是涂料、橡胶、胶水等的溶剂,也可以作为燃料。近年来,苯化工生产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苯催化加氢、精馏分离精制技术被广泛使用。但是,这种精制装置属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主要原料为焦化苯(主要由苯、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组成)[1],同时使用的危险化学品为氢气、压缩空气、氮气、硫化氢等,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火灾、爆炸、和灼烫,其次还有:中毒窒息、机械伤害、噪声振动、电器伤害等[2]。

1苯加氢工艺

将焦化产生的粗笨通过加氢除去苯中的(噻吩,硫化氢,二硫化碳)脱硫,(苯胺)脱氮,(苯酚)脱氧,然后通过加热精馏的方法得到产品:纯苯,甲苯,二甲苯,非芳烃。工艺流程:Ⅰ.制氢将焦炉煤气通过变温吸附除去煤气中的焦油、萘,灰尘等物质;再通过变压吸附除去煤气中的其他物质得到纯度99.99的氢气。Ⅱ.加氢将焦化产生的粗笨和制氢来的氢气通过加氢除去苯中的(噻吩,硫化氢,二硫化碳)脱硫,(苯胺)脱氮,(苯酚)脱氧。Ⅲ.精馏将加氢来的产品通过精馏塔蒸馏分离得到纯度99.9%的纯苯;99.0%的甲苯;90.0%的二甲苯;70.0%的非芳烃。

2苯加氢精制过程危险源辨识研究

危险源辨识其实质就是依据辨识区域内存在的危险物料、物料的性质、危险物料可导致的危险性三个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从而找出被评价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主、次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及潜在的事故隐患。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全面、系统地辨识出系统存在的危险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考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安全条件、安全环境中运行。

3危险源的分类

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危险源很多,存在的形式也较复杂,这在辨识上给我们增加了难度。如果把各种构成危险源的因素,按照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成类别,无疑会给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带来方便。目前,危险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但使用较多的是东北大学的陈宝智教授提出的两类危险源理论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3.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3.2等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第二类危险源就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被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4危险源辨识方法及工作程序

⑴危险源辨识方法包括以下几类:①直观经验法:包括对照分析法、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②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目前用于危险源辨识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主要有:预先危险分析(PHA)、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③参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辨识。

⑵危险源辨识的工作程序:①对辨识对象应有全面和较为深入地了解;②找出辨识区域所存在的危险物质、危险场所;

③对辨识对象的全过程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④根据相关标准对辨识对象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⑤对辨识对象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进行分析;⑥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的参考分级,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危险源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⑦划分辨识单元,并对所划分的辨识单元中的细节进行详尽分析;⑧为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控制和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率提供基础依据。

每种危险源辨识方法从着入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各自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这样才能全面的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本文根据以上原则,在对苯加氢精制过程进行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采用了类比推断法、重大危险源辨识法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三种方法相结合。

5苯加氢精制过程风险评价研究

在苯加氢精制过程中风险评价是建立在系统各种危险因素辨识基础之上的,系统危险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系统的危险状况和控制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装置的安全水平及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提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寻求最小的事故率、最小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5.1危险度评价法

5.1.1危险度评价法概述

危险度评价法是对建设工程或装置各单元和设备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是随着我国安全工作的发展而从日本引进并经简化的评价方法。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评价装置或单元的“介质”、“温度”、容量”、“压力”、“操作”等5个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单元或装置进行危险程度分级,进而根据单元或装置的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但该法的使用是有一定限制的,不是所有的被评价对象都可以用,否则有可能出现评价失真现象,其结果有可能直接导致被评价对象安全对策措施不当的现象发生。我们在使用危险度评价法过程中,主要选择了日本“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方法”,在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包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等)的基础上,直接对有一定容积的设备进行定量评价、危险度分级。即把装置分成几个单元,再对各单元中设备的危险度进行定量计算,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单元的危险度。

5.1.2评价等级、标准及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一的评价级别计算方法,主要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最大值耐,确定本次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2)水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一的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方法,工程排放的污水量约为,小于,进入焦化厂酚氰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经管道送入海港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城市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由一排干东明渠排入渤海。据此确定工程仅对地表水环境进行影响分析。为防止生产污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工程在粗苯精制车间工段内部及污水井、地沟、地坑及管沟等处均设有防渗措施。根据类比调查分析,在对地下水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后本工程所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故本次评价仅对地下水进行影响分析。(3)声环境:由于大工程处于开发区工业区内,本项目生产设施距居民区的距离较远,因此厂外居民受该项目噪声影响较小,故确定本评价仅对厂界噪声进行达标分析。

5.1.3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规定的《物质危险性判定标准》进行判别,本项目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及生产的产品均属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和火灾爆炸危险物质,功能单元属重大危险源,项目厂址位置不属于环境敏感地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关于评价级别的判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级别为一级。

5.2评价标准

5.2.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年月日修改中的二级标准。其中未列入的二甲苯因子一次值、苯因子一次值和日均值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一中的标准值,甲苯一次值、日均值参照前苏联标准。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中的类水体标准。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一中的类水体标准。环境噪声质量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一中的类区标准。

5.2.2污染物排放标准

有组织排放的等大气污染物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表中的二级标准有组织排放的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表中的二级标准要求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表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排放的恶臭污染物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表中的二级新扩改标准锅炉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一中时段标准。外排水污染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表中的二级标准要求。。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一中的类标准。

6结论

通过对苯加氢精制项目的工程性质、污染特点分析,总结归纳苯加氢精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共性问题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节点、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提出减轻或避免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通过行业对比分析、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进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风险评价。

苯加氢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且反应条件苛刻,对工艺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反应失控,很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为了确保装置的安全运行,预防或控制事故的发生,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苯生产过程中重大危险源辨识及管理辽宁化工.2010.1:.39(1).

[2]王平.苯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分析当代化工.2010.1:38(2).

[3]关荐伊.化工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王喜奎.关于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修订探讨中国安全科学科学学报.

[5]吴宗之.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6.

辨别化学品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很多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少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党的信仰有弱化趋势、对党的情感有淡化倾向、对党的形象维护意识有较弱迹象。本文我们尝试着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即是意识形态,它耸立于政治上层建筑之上,包括人们在社会一切价值生活领域中的立场、观点、主张等精神生活倾向。其本质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即由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经济地位及利益所决定的反映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历史选择特征的思想体系。

所谓意识形态辨别力,就是指社会成员对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对反映利益博弈的各种思潮的正确性与错误性、各种主张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各种社会发展道路的正邪性质进行判断并回应的能力。

意识形态辨别力是由价值准则和思维能力两个要素构成,其中价值准则是意识形态辨别力的基础和“方向盘”,思维能力是意识形态辨别力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辨别力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辨别力。具备较强的意识形态辨别力,就懂得哪一种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是代表时代进步潮流的,哪一种理论学说、价值体系是代表人民、符合真理的,哪一条政治路线、发展道路是引领民族繁荣昌盛的,哪一种制度选择、政策设计是统筹兼顾多数与少数、效率与公平、发展与代价的。具备较强的意识形态辨别力,就方向清、目标明、意志坚,就能传播正确理念、启迪他人智慧、引导社会成员明辨是非,就能有力助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浪潮。否则,意识形态辨别力较弱,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就容易摇摆不定、误入歧途,在不知不觉中沦为敌对势力的帮凶,并误导他人走上邪路。

2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各种问题,易动摇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经济改革中,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导致社会转型期中利益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使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近几年,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有加大趋势,使多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更大挑战。贫富分化、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公、食品安全事故、道德滑坡、野蛮拆迁、房价上涨过快等现象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部分大学生对矛盾凸显期的各种困难、失误和问题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感到困惑和迷茫,导致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

(2)信息化背景下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易迷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等各种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思潮甚嚣尘上。据我们分析,除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外,当前错误的思潮主要包括三种,即西方自由主义、当代新儒学以及利己主义。由于自身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知识面狭窄,对社会生活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思想因而比较单纯且容易走极端。部分大学生面对着鱼龙混杂的各种错误思潮非常茫然,很多时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直把杭州作汴州”;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习惯思维的影响,由于对某种事物有了第一次直观的印象后,无论对错,在以后就很难再改正过来,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意识作怪,这些都很容易迷惑部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西方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易腐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较大影响。大众文化的主要功用是娱乐,无论持何种价值理念、何种政治立场,在大众文化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一方面部分大众文化善恶界限模糊、道德底线淡薄,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扭曲价值观念,降低精神境界;许多大众文化作品,以华丽的外表消解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以经验的直接性代替价值的超越性,以瞬间的感觉取代长远的回味和思考,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和理性思维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主要依靠文化消费者的“感官”进行传播,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被那些形象性的、浅层次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更有价值的深邃思想兴趣减弱。

3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说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问题的产生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是外因,那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易降低教育效果则是内因。

(1)理念不够先进。一是注重规范教育,轻视学生个性。思想教育理当强调整体、强调服从,但在新世纪新阶段,也应适当兼顾学生个体和个性,在强调整体和服从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个性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应当尽量避免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要通过规范统一又不失灵活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思想统一又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新型学生。二是注重“授人以鱼”,轻视“授人以渔”。注重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结论,轻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少教员“方法”意识不强,仅仅满足于向学生阐述一个个具体的结论,但对于结论背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却强调不多,未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对这些分析方法的掌握上。

(2)内容不够新颖。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突出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等新观念新问题,使教育紧扣社会实践。虽然目前部分教员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不懈努力,但在内容的匹配性和教育效果上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出版了一些实时性很强的读物,但仍游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未进入主课堂,仅仅作为辅读物,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方法不够灵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方式方法得当,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实效。传统的思想教育通常以单一的“显性教育”为主,教员经常采用“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的方法,在台上“自言自语”,不太注重台下学生的感受,企图用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强行将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这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统统一刀切的老办法经常会让思想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充耳不闻”或“似听非听”。因此,教育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骥,方晓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J].求实,2009.

[2]陈利权.从意识形态内涵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J].浙江学刊,2010.

辨别化学品的正确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临界量、单元

中图分类号:TQ0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eyear2009thestatequalityinspectionadministrationpromulgated"dangerouschemicalsofmajorhazardidentification"(GB18218-2009),thestandardalternative"majorhazardidentification"(GB18218-2000),therevisedGB18218-2009andtheoriginalGB18218-2000hadgreatchanges,theauthorofhisownsafetyevaluationworkexperience,talkaboutinmajorhazardidentificationofdangerouschemicalsintheprocessofsomeideas.

Keywords:majorhazards,criticalamount,andtheunit

前言:企业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危险化学品潜在的危险特性与储存量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辨识企业是否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安监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危险程度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防止出现危险化学品引发的重大事故。

正文:

一、重大危险源概念的起源

重大危险源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工业高速发展的欧美,当时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使用、运输过程中频频发生重大火灾、爆炸、泄漏事故,尤其是英国1974年Flixborough爆炸事故发生后,英国卫生与安全委员会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负责研究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技术和控制措施,1976年ACMH首次提出重大危险源标准,在该标准中提出了八类危险物质及相关事故物质的量,1979和1984年进行了修改,提出了4类共25种物质的临界量。1982年欧共体以ACMH的工作为基础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简称塞韦索法令),法令中列出了180种物质及其临界量。1996年又补充了39种物质及临界量。之后,英国、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冰岛、芬兰等国都颁布了相应的重大危险源控制规程和标准。

二、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线的单元。

(2)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临界量: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三、重大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标准、依据及区别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标准和依据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协调字[2004]56号),这2个文件的区别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在辨识过程中的应用于物质的辨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协调字[2004]56号)是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的辨识,现安监总管协调字[2004]56号已不再使用。

四、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重要性

在生产、使用、储存和运输易燃、易爆和有毒化学品时,化学品就成了危险源。当化学品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成为重大危险源。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安全管理的缺陷就会导致这些能量意外释放,而发生灾难性事故。例如:1974年英国Flixborough泄漏爆炸事故,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工厂二恶泄漏,导致22万人疏散。1984年墨西哥的LPG大火、1985年印度的博帕尔MIC毒气泄漏事故等。我国也发生了不少灾难事故,如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7.28”爆炸事故,死亡22人,受伤29人,其中3人重伤;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所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充分认识危险源的构成要素、危害特性及找出如何防止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五、GB18218-2000与GB18218-2009的区别

1)GB18218-2000存在问题:

①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不能涵盖所有申报项目;

②与国内其他危化品标准不同步;

③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值太低;

④单元界定不清晰;

⑤未包括矿业等非危化行业各过程中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

2)18218-2009改动的内容

①将《重大危险源辨识》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②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③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④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

⑤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进行了修订;

⑥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

⑦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间临界量的区别。

六、辨识单元划分对辨识结果的影响

1)按照物质划分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表1和表2是对物质分别列表说明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物质的临界量,在辨识的过程中,如果单纯按照物质进行辨识,当所辨识的企业在500m范围内,就简单的将辨识的企业划为一个整体进行辨识,辨识结果是这个企业已构成重大危险源,那么企业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申报时,只能是将企业的生产场所、储存场所、公用辅助设施、办公楼(假如办公楼内设有化验室,化验室内有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危险化学品)都要进行申报,导致重大危险源的范围扩大,结果辨识错误。

2)以500米范围划分单元

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单元定义:“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在辨识中对单元仅限于一个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的情形比较好处理,但将500m以内几套生产装置也划为一个单元,不同的处理方法,往往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辨识结果。国家标准在两种划分方法之间用了一个“或”字,这就表明,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对于部分以间歇式生产工艺为主的中小化工企业而言,以一套生产装置为单元,常常不构成重大危险源,而以500m内几套生产装置为单元,又构成重大危险源。

如果在一套生产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时,而将500m以内有关联的几套生产装置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进一步的辨识,我认为,用“关联”一词加以限定恰到好处,这一处理方式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解决了以往因单元划分而造成的误判和遗漏问题。

七、重大危险源辨识物质及临界量的确定

1)辨识物质的确定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列出《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不能误将危险货物全部列入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因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仅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适用、储存和经营单位,所以,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其他危险物品,不宜以该标准为依据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

2)辨识物质临界量的确定

对于部分物质同时被列入表1和表2中,物质的临界量应首先以表1为准,例如苯和环氧丙烷,在表1中的临界量分别是50t、10t;如果按照表2的临界量是1000t,对物质临界量取值错误,将直接导致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错误。

八、结束语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要把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区域辨识出来,有利于企业有重点地对重大危险源区域加强安全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安监部门安全监管、监控。

重大危险源辨识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责任,希望参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企业、安全评价机构,能够熟悉、掌握与重大危险源辨识有关的法规、标准、依据,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