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孝文化研究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20 手机浏览

孝文化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孝义文化;江南第一家;建筑;形制;

在我国汉族传统的民居中,广受主流文化即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位于浙江金华浦江县的“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以孝义著称于世。江南第一家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其耕读乐业、崇尚孝义的家规和家风成为社会的典范。

一、孝义文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的宽容度和森严的体制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忠孝义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作为古代道德规范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巩固。儒家鼻祖孔子认为忠表现了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和坦诚,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忠更多意义上代表了对国家和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忠心耿耿。而对于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广义上的孝不仅局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如: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的本意中包含了公正、合理和应当去做,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并且把它放在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忠孝义是对儒家思想简要的表达和概括,一言蔽之即是忠心、孝道和仁义,其对象分别针对了国家、父母和朋友。

二、浦江江南第一家

我国历朝历代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世界罕见,一家一社会,家族文化受到历代当时主流文化的浸染,同时也是与之相对应的家族个体文化的体现。治家与治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通之处,道德规范和人际相处、等级制度和治理原则都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有力体现。在我国浙江金华,有一座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古民居建筑群,它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儒学治家的典范”。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家庭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郑义门”的忠、孝、节、义被统治者所推崇,其治家经验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借鉴用以治理天下。故而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其所推行和崇尚的孝顺父母、尊师重教、兄弟友爱、邻里和睦、勤劳朴素等治家持家原则,是长久以来我国优秀家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充分体现。以郑氏治家的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所体现的儒学治家的原则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大学者的关注。浦江江南第一家以其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独特,将儒家文化和民俗传统融为一体,是江南难得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它以孝、义治家,郑氏家族同居共炊三百六十余年,因其忠、孝、节、义而屡屡受到历朝皇帝的表彰。明开国文臣宋濂在此居住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宋审订,至今典籍尚存。浦江江南第一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30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数百年间173人为官无一贪渎,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三、建筑形制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教育子孙。“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

郑氏古建筑前,主建筑物高约四米,宽约两米,长约十米,房屋上有匾额书写着“江南第一家”几个大字。这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所赐,匾额下有对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和“文章空冀北,孝义贯江南”。迈过“江南第一家”的十大牌坊,矗立在眼前的是“郑义门”的治家规范――“郑氏规范”。这是世界上最齐、最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共168条。而在新修郑氏规范石碑图和郑氏规范木刻碑图上,可以看出郑氏祠堂能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理由。郑氏家族168条家规,森严而极具道德规范。郑义门白麟溪南岸有口“孝感泉”井,相传为南宋初期郑义门九世同居第一世郑绮双膝跪地三日三夜为其病重的母亲求泉,孝心最终感动上天而得。郑氏后人将这井挖大,砌了石|,在井上建了亭子,供村人饮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郑氏义门的古建筑群体同样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布局是孝义文化观念的体现。整个民居以郑氏宗祠为建筑主体,以白麟溪为主线,以孝感泉、东明书院、老佛社、维仁斋以及青萝故址、宋文宪公祠等为基点。分布有公共建筑,布局上平等于集聚的民居建筑,民居以“台门里”、“房头”等为单位。一个大的家族群体集居是义门的一大特色,号称“九世同门”,这种独特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孝义同居的传统习俗文化分不开。至今在社会所流行的养老和敬老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孝义文化的遗留,多世同堂、人丁兴旺、子孙绕膝的家庭被认为美满。,郑义门一年有大小祭祀、礼仪一百零八种,主要的有祭祠、祭祀、春祭和初献礼、亚献礼、冠献礼、终献礼以及劝食礼、荐苟礼、受福礼等,另有迎灯试水龙等民俗活动,融合与建筑环境之中。

四、结语

“江南第一家”以其饱含的家族文化特色,体现在了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上,实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忠孝仁义、和睦相处、乐善人生等观念,符合了“肥水不流”的建筑特征。“江南第一家”正是反映了儒家所传承的“耕读”传家朴素为本的观念,建制规范而极富整体性,朴实大方而艺术性强。古建筑不以华丽取胜,平直而规整,将建筑环境与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浦江郑氏建筑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家族文化的展览馆,不负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

参考文献:

[1]傅瑾启.江南第一家联匾辉天下[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03:8-10.

孝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孝亲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状况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社会,“孝道”正在逐渐缺失。古人云“以德服人”,诚然,我们的国家也应该以德服人,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应该承认,“孝道”的传承做得远远不够,有因为赡养父母而兄弟反目成仇的现象存在。孝文化将家庭养老观念赋予我国家庭养老实际中,因而使养老的家庭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世代相继的行为,随意行为转变为规范行为。赡养老人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孝道传承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和调研结果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1.老人空巢现象已经非常严重。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空巢现象尤其是农村空巢现象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据统计资料,截止到2013年,中国的空巢老人已经超过1亿。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比已达到32.64%,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为30.77%。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至少有45%的老人过着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长至3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我国将有超过2亿空巢老人,并且大部分空巢老人都生活在农村。

2.没有收入来源,被疾病困扰。很多空巢老人的收入都很微薄,城市有的老人有退休金,农村老人就没有经济来源了。虽然子女给一部分钱,但是有的老人往往是入不敷出,因为一旦老人患病就需要大量的金钱吃药、看病、住院。在我国空巢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被疾病所困扰,吃药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开销。

(二)调研结果

1.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调查结果。选择聊城市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我们整理问卷并将问卷结果汇总,得出以下结论:86%的空巢老人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城市空巢老人物质无忧但是缺少精神关怀,而农村空巢老人在物质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精神慰藉更是缺乏。

2.与子女联系情况。城市空巢老人的子女一般忙于工作,一年回家次数在3~5次之间,在家停留时间一般为4~7天,平时电话沟通为一月4次左右。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一般在农忙和过年时回家,一年为3次甚至更少,一般子女都在一线、二线城市务工,每次在家停留半月左右,过年停留一月左右;平时一月电话沟通为两次以下,99%的老人不会使用视频工具和子女聊天,相比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更加孤独。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比较丰富,娱乐生活也多样化,而农村空巢老人社交比较单调。城市中的娱乐设施比较完善,而农村娱乐设施几乎没有。

3.心理健康状况。农村空巢老人不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普遍比城市空巢老人差。可能的原因:农村子女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在外务工,忙于生计从事体力劳动,本身比较累,加上话费比较贵,与老人之间话题也比较少,所以联系次数也较少。而城市子女文化水平高,城市中信息比较开放,空闲时间较多,有更多时间关心父母。

4.缺乏精神慰藉。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缺乏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精神慰藉。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尤其是丧偶的老人更加孤独。对于他们来说,一个电话就可能让他们热泪盈眶,感觉没有被遗忘。老人很多时候会感到空虚,感受不到关怀,长此以往,会给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空巢老人普遍具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子女应该多多联系父母,常回家看看。

三、改善空巢老人状况与传承孝亲文化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加大孝亲文化宣传力度。孙中山先生在宣讲“三民主义”时曾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包的道德,社会不能没有孝。”[2]孝亲文化是养老的文化基础和根基,孝亲文化的缺失,使得很多子女有孝心却没有孝行。为了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孝亲文化的弘扬力度,让孝亲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大孝亲文化宣传力度,动员子女多回家看看,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这无疑对于社会和谐和空巢老人的状况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相关政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孝敬双亲,尊老、爱老、养老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才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3.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当前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和娱乐生活都十分匮乏,城市中的老年人还好,农村空巢老人除了带孙子、闲话家常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了,生活十分单调。为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4.改善医疗条件。很多老年人患病的时候,尤其是患上大病重病,老年人自己显然无法承受,很多儿女也无力支撑。改善医疗条件,加大对老年人医疗投入,改善医疗保障机制对于改善空巢老人的境况是很有帮助的。

5.推行更多的养老方案。对于空巢老人来讲,有更稳妥的养老保障才没有后顾之忧。近几年比较火的以房养老以及消费养老都可以试着推行。如何切实解决好老有所养的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以及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确保该群体未来的生活质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美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国家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来解决老龄人养老问题。[3]虽然现在这个模式不是很成熟,但是我国可以尝试摸索。

(二)子女方面

1.多回家看看。子女应该平时多回家看看,就算不能经常回家也要多多联系父母,让父母感觉到自己被关心,多多和父母沟通,对待父母要像他们对待小时候的我们,多点耐心,多点爱心。

2.主动向生活中的孝亲榜样学习。生活中有很多敬老、爱老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事迹很感人,虽然我们有时候很无奈,被各种事情牵绊,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父母。身为子女,应该主动学习生活中的孝亲榜样,对父母多点关爱。

(三)老人自身

1.多多锻炼身体。老年人自身应该多多锻炼身体,是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通过锻炼来改善自身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通过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认识更多的人,这样有助于老年人改善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2.培养积极的态度。老年人年龄大了应该更看得开,更加豁达,不应该整体思虑过重,这样对自己的身体十分不利。老年人应该培养自己积极的态度,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度过老年生活。

四、结语

目前,聊城市的孝亲文化传承一般,空巢老人都很需要子女的关怀,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传承孝亲文化是当先急需做的事情,以文化养老,政府要积极弘扬先进的孝亲文化,批判继承儒家的孝亲文化,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

孝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孝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

Abstract:thetraditionalcultureisconstructingthe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ofthefoundation,referenceandcarryforwardtheChinesetraditionaldutiful-kindcultureisconstructstheharmonioussociety'simportantlink.Dutiful-kindcultureisoneof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sanimportantpartofthetraditionalvirtuesoftheChinesenation,istopromote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andimprovethepersonalaccomplishmentlubricant,alsois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theinherentrequirementoftheharmonioussociety.Thisarticleistothetraditionalcultureandthecurrentdutiful-kindtoday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discussresearch.

Keywords:traditionaldutiful-ki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rmonioussociety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孝”和“慈”作为传统家庭生活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传统孝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保存了原始社会中的众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百善孝为先“孝”和“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统道德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逐步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一旦尊亲与尊过发生矛盾,孝道与国法发生矛盾,孟子坚持维护的原则,他主张抬高尊亲而不是尊国,抬高孝道而不是国法。孝为立身之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强调孝,社会肯定乱套。中国古代选拔领导干部,称之为“举孝廉”[3]。这样就为孝道与忠道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亦纷纷而至,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们思想盆地形成发展的规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哲学意蕴: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归善和创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体表现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现实、对生活、对学科的开放体系,保证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知识源泉,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真的探求,以使学科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合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创造美”。历史活动中的“美”,同时也就是对于历史必然性即“真”的达到和对于历史合理性即“善”的实现;既研究建构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之真,又研究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之美等等。对学科研究进行审美思考,超越单纯的真与善的层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人文意蕴

社会政治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责任是承担社会政治责任,即积极推进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着意于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解决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实践,积极过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会化,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再生产。

3.传统孝慈对当今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诚信,尊重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3.1孝慈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之中,“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更加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效益经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